2022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正式頒布并實施。新課標在繼承“以文化人”的傳統的同時,更加注重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落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等文件精神。新課標著重引導學生開展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學習,并將“文化自信”作為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置于首位。
在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過程中,教育占據著舉足輕重的位置。美國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首次提出“三喻文化”理論,即基于文化傳遞模式,可將人類文化劃分為三種文化類型,分別為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簡稱“三喻文化”?!叭魑幕睆娬{不同教育主體之間的文化傳遞模式。
文章分析傳統文化教育在新課標中的價值意蘊與邏輯功能,并根據“三喻文化”理論與傳統文化教育的內在邏輯關聯對傳統文化教育實踐策略進行探究,旨在為傳統文化教育在義務教育階段的真正落實探尋出路。
一、傳統文化教育在新課標中的表述及價值意蘊
(一)傳統文化教育在新課標中的表述
“讓核心素養落地生花”是新課標的主要工作重點。新課標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秉承文以載道的精神,旨在充分發揮培根鑄魂、啟智增慧的作用。在教育領域中,傳統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這一趨勢在語文新課標中得到了全面體現。新課標將傳統文化的核心精神深入貫穿課程性質、課程理念、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及課程實施的各個環節。通過對比,不難發現,相較于《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新課標在各方面均顯著提高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視程度。
新課標的課程目標強調了核心素養內涵,并將“文化自信”置于核心素養的首位。文化自信是指學生認同中華文化,對中華文化的生命力有堅定信心。為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傳統文化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通過傳統文化教育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從而堅定文化自信,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是新課標的課程目標之一。在課程內容中,新課標新增主題與載體形式,著重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融入教學過程中,以增強課程的思想性。新課標從思想理念到人文精神再到傳統美德,從革命文化到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全方位構建了傳統文化教育內容體系。在課程實施中,新課標更加注重整體貫通與學段銜接,呈現連貫性、遞進性和整體性的特點。新課標倡導教師通過建立學習任務群來引導學生感受、理解、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時,新課標強調了課程實踐與體驗,這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知行合一理念高度契合。
(二)新課標背景下傳統文化教育的價值意蘊
自古以來,中華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就占據重要地位。但在清朝末期,傳統文化受到了沖擊與挑戰,西方思想文化進入大眾視野。在各種文化交匯融合的時期,中國學者開展了以新文化運動為代表的一系列文化改革運動,形成了獨具中國特色的革命文化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增強文化自信,而文化自信的增強離不開傳統文化教育。
從時間維度來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對應了中國社會在不同歷史時期形成的璀璨文化成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歷史精髓,其思想精華如“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尊師重道”的品德修養等,在當前仍是寶貴的文化財富,對培養人的文化素養及提高審美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革命文化包含革命思想、革命理論、革命歷史、革命精神四個方面,對增強新時代青年的愛國愛黨之情、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具有重要教育價值。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包含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制度、社會主義倫理道德規范等內容,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踐經驗相結合的產物,能夠彰顯中國智慧。
二、傳統文化教育中的“三喻文化”內涵
“三喻文化”理論是美國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在探討文化傳遞問題時所提出的理論,其根據人類文化傳遞的模式將社會文化分成三個基本類型,分別是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及后喻文化。
(一)傳統文化教育中的前喻文化
傳統社會具有生存環境惡劣、生活資源不足和生產力低下等特征,為了傳遞種族文化,族內的長者有義務將生活中的知識與經驗傳授給下一代,而下一代獲取知識與經驗的途徑十分單一,即從長輩那里獲取,因此年輕一代對年長一代非常依賴。年輕一代從年長一代那里獲取知識的文化傳遞模式稱為前喻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前喻文化的某些特征。比如,以儒家文化為主導的中國傳統文化,在人與自然的關系方面注重“天道”與“人道”的和諧,在人與人的關系方面強調“長幼有序,尊卑有別”的倫理道德規范,其強調穩定、貶抑變化的基本特征導致了傳統文化忽視反思、批判與創新。
(二)傳統文化教育中的并喻文化
在傳統文化教育中,并喻文化傳遞模式是指同學或同輩間互為師生,彼此學習、交流的文化傳遞方式。并喻文化傳遞模式強調同輩間的相互學習與經驗交流,學生可以從這種合作學習的模式中受到激勵并獲得自我價值的認同。這種在課堂中產生的同輩歸屬感,拉近了學生之間的距離,使他們能夠獲取更多知識。傳統文化教育中的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是形成并喻文化的直接體現。相較于自上而下的師授學承的前喻文化結構,這種同向式學習的并喻文化結構更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三)傳統文化教育中的后喻文化
與前喻文化相比,后喻文化是一種文化反哺現象。隨著時代的發展與科學技術的進步,年輕一代獲取知識的途徑不斷增加。同時,年輕一代對新文化和新理念的接受度更高,將新舊文化融合的意識更強。因此,便出現了由年輕一代向年長一代傳遞文化知識的文化傳遞模式——后喻文化。后喻文化的文化傳遞模式的核心理念是“以學生為中心”,重視學生的自我發展。這種“以學生為中心”的觀念,出自建構主義學習觀。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應該以學生為中心,創設有利于學生學習思考的教學情境,鼓勵學生對知識的主動學習與探索。在傳統文化教育中運用后喻文化的文化傳遞模式時,應更加關注學生對文化的體驗感,讓學生在文化體驗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并進行文化創新,以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和創新能力,為“文化反哺”提供必要條件。
三、基于“三喻文化”理論探析傳統文化教育的路徑選擇
(一)基于前喻文化推廣以“理解”為核心的文本閱讀訓練
前喻文化的價值取向是復演。在這種文化中,年長一代的過去就是新生一代的未來,每一代人都能復制相同的文化形式。在傳承傳統文化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對文化進行復演。同時,由年長一代向下一代傳授文化思想也是目前主流的文化教育模式。但純粹的復演并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也不符合時代的要求,在教育范疇中,教學的本質在于實現師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及學生與教學內容之間的對話。因此,教師應在復演的基礎上注重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孔子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正體現了思考與理解在學習中的重要作用。在傳統文化教育中,教師應避免將書籍僅僅視為純粹的知識載體,而應將其視作以文字符號為媒介的“文化精神”的載體,引導學生在深入理解和領悟這些書籍內容時,實現與文化之間的溝通,進而超越歷史局限性。要實現這一目標,推廣以“理解”為核心的文本閱讀訓練就顯得尤為重要。語言文字既是文化本身,又是傳遞文化的載體。因此,教師要通過選擇經典的現代白話文和古代文言文經典作品,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本中所蘊含的本質思想,理解傳統文化逐漸形成的過程和意義。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與書本之間進行對話,加深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與理解,逐步形成自己的文化價值判斷,使學生的精神世界不斷豐盈,真正達成傳統文化“學以成人”的目標。
(二)基于并喻文化設計以“表達”為核心的課堂討論模式
并喻文化更加注重同輩之間的交流和碰撞。在這種文化傳遞模式下,教師可以設計以“表達”為核心的課堂討論模式,引導學生基于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討論,并分享各自的觀點,形成一種研討型文化。這種以“表達”為核心的課堂討論模式可以促進同輩之間的相互交往,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還能夠從不同角度豐富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因此,設計以“表達”為核心的課堂討論模式成為傳統文化教育的又一路徑選擇。
課堂討論模式是一種教師或學生提出有待解決并具有探討性的問題,以教師引領、學生主導的方式進行充分討論,最后得出一致結論的一種探究性教學模式。課堂討論模式打破了傳統灌輸式教學的局面,可以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與觀點,有利于建立積極對話的師生關系。在傳統文化教育中,教師設計以“表達”為核心的課堂討論模式,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通過表達自己的想法,可以提高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體悟程度、認同水平,從而堅定文化自信,提升道德修養,增強文化創新意識,進而達到人格“生成”和靈魂“喚醒”的目的。
(三)基于后喻文化開發以“體驗”為核心的文化實踐課程
后喻文化的價值取向表現為“創新”。在教育教學領域,“體驗”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成為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教育主體與客體之間的紐帶。教師要將“體驗”融入教學過程,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在這種新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在課堂上不再扮演知識傳授者的角色,而是扮演啟發者、引導者與協助者的角色,教學的主要目標不是傳授現成的傳統文化知識,而是努力使學生在“體驗”的過程中主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并在“體驗”中實現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這種思想在多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中均有體現,如孔子的“學而時習之”、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和陶行知的“教學做合一”等。這表明教育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使受教育者在成長過程中的各種體驗變得更加有意義、更加自覺與高效。新課標更加關注情境的創設和教學實踐模式,倡導“建立語文學習、社會生活和學生經驗之間的關聯”。當代傳統文化教育也需要踐行這種體驗教育,通過開發以“體驗”為核心的文化實踐課程,如戲劇體驗課程、研學旅行體驗課程、文學作品鑒賞課程等,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開全方位、跨學科、多維度的探索與體驗。教師要通過對整體教學情境的創設和課堂文化氛圍的營造,積極引導學生去接觸知識、感受文化,讓學生在體驗傳統文化的同時獲得生命感悟和審美提升。
(作者單位:延邊大學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