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鄉村振興是國家重要的發展戰略,包含著鄉村體育的發展,體育對鄉村振興亦有積極的助推作用。結合韶關發展現狀,探究體育助推鄉村振興的韶關實踐活動,有理論與實踐價值。研究認為,要重視體育對助推鄉村振興的綜合價值,開展豐富的體育活動;塑造體育品牌,夯實體育基礎,探索制度保障,發揮體育助推韶關鄉村振興的綜合效應;鄉村振興推動著韶關體育更好發展。
關鍵詞:體育;鄉村振興;實踐
農業、農村、農民(簡稱“三農”)問題是幾千年以農業文明為主要組成部分的中國最基本又最重要的問題之一。新中國成立后,我國“三農”問題歷來受到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自2005年最早提出“美麗鄉村”到2017年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并發展至今,鄉村振興成為黨和政府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切入口。新中國成立后,在舉國體制的作用下,經過幾代體育人的努力,我國的體育事業取得了輝煌成就,“體育強國”建設得到了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全民健身”“健康中國”雙國家戰略成為驅動我國健康事業發展的重要保障。體育能夠有效助推鄉村振興戰略的各項工作,而鄉村振興戰略隱含著鄉村體育事業的發展。本文以韶關市為例,闡述體育發展對鄉村振興的巨大助推作用。
1 體育發展與鄉村振興的概況
1.1 相關理論研究梳理
在中國知網官網輸入“鄉村振興”為核心詞搜索,共有13.23萬條結果,其中學術期刊8.83萬;2017年前均不足0.1萬,而2018年至2022年分別為1.54萬、1.83萬、2.18萬、3.84萬、3.74萬(截止2022年11月30日,下同);以“體育”為核心詞,共有83.34萬檢索目錄,自2018年至2022年分別為4.79萬、4.66萬、4.55萬、4.42萬、3.45萬;以“體育+鄉村振興”為核心詞,共有2452條檢索記錄,其中學術期刊有1111條記錄,2018年至2022年分別為42、90、242、391、339;以“體育+鄉村振興+廣東”為核心詞,共有72條檢索記錄,學術期刊有21條記錄,2018年至2022年學術期刊分別為0、1、5、7、8。可知,鄉村振興近些年驟然成為學界關注的熱點問題,而體育探究相對穩定,每年成果總量在4.5萬左右;體育與鄉村振興融合的研究呈現出總量不足,但逐年升溫特征;以體育與鄉村振興及廣東地域相結合的研究成果僅有7篇,主要體現在與南粵古驛道、廣州、肇慶、清遠等地域相融合。體育與鄉村振興融合的探究主要有全民健身與鄉村振興融合發展[1]、鄉村振興中農村體育發展[2]、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體育治理[3]、體育旅游發展與鄉村產業振興[4]、鄉村振興中的體育發展[5]、鄉村振興戰略中農村體育基本公共服務供給[6]、體育助推鄉村振興[7]、鄉村振興戰略下體育旅游目的地探究[8]、鄉村振興背景下清遠市民間體育與鄉村旅游發展[9]等。
1.2 鄉村振興戰略的演變
2005年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指出,我國處于新農村建設階段,同時還提出了“美麗鄉村”建設行動,指出“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二十字具體方針。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鄉村振興戰略,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2018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審議了《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2018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2021年2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發布,這也是21世紀以來第18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同年2月25日,國務院直屬機構國家鄉村振興局正式掛牌等。從以上國家層面的政策規劃及18個中央一號文件等一系列的國家政策及具體措施均可以明確看出黨和政府對“三農”工作的重視、對鄉村振興工作的重視。這些政策及組織架構建設對我國“三農”問題及鄉村振興偉大社會實踐產生了極強的推動作用,在我國廣東鄉村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3 體育事業發展的布局
1983年原國家體委在《關于進一步開創體育新局面的請示》中,第一次明確提出要在20世紀末把我國建設成為“世界體育強國”,從此建設體育強國就成為中國體育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2008年《在北京奧運會、殘奧會總結表彰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進一步推動我國由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邁進”;2019年9月2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體育強國建設綱要》(以下簡稱《綱要》),體育強國建設進入更科學、更全面的規劃、實施階段。《綱要》全面部署推動體育強國建設,充分發揮體育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征程中的重要作用,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努力將體育建設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標志性事業,強調到2035年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達到45%以上,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2.5 m2;到2050年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體育強國,人民身體素養和健康水平、體育綜合實力和國際影響力居于世界前列等一系列具體的指標,為我國體育事業發展指明了方向。農村體育是我國體育事業與體育強國建設的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關系我國體育事業發展的基礎與最廣大人民的健康,加強農村體育工作成為黨和政府體育工作的一個重要方面。
2 韶關社會與體育發展
2.1 社會經濟文化
韶關位于廣東省北部,地處五嶺山脈南麓,北江中上游地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總面積18218.06 km2。韶關是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全國雙擁模范城、全國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金融生態市和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地區,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文明城市、衛生城市、園林城市、林業生態市和生態發展區,全市森林覆蓋率為73.8%,林木綠化率為74.6%,居全省第一。歷史上以農為主,發展至今,其農業優勢依然明顯,人均耕地面積在全省排第一;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2020年末全市戶籍人口336.6萬人,城鎮人口為151.9萬人,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為45.1%;2020年地區生產總值1353.49億元。據《關于韶關市201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知,2018年接待旅游者人數4790.5萬人次,增長13%,其中入境過夜旅游者3.87萬人次,旅游總收入453億元,增長16.7%。韶關有唐代名相張九齡、宋代名臣余靖等杰出人物,唐宋詩人韓愈、蘇東坡、楊萬里等都曾踏足韶關并寫下名詩佳作。孫中山先生曾兩度率國民革命軍在韶關誓師北伐,舉世聞名的中國工農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曾在韶關留下足跡,毛澤東、朱德、鄧小平、彭德懷、陳毅等革命家都在韶關戰斗過。全市有99個鎮(街道)4796個自然村屬革命老區。
2.2 體育活動開展
2010年9月廣東省第四屆民族運動會在韶關市舉行,韶關市代表團取得了團體總分全省第一、金牌第二的優異成績,市體育局被市委、市政府評為“突出貢獻單位”。2019年末,韶關市體育場館共8399個,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達121.86萬人,占常住人口40.2%[10]。成功舉辦了多屆丹霞山國際山地馬拉松賽、韶關馬拉松賽、徒步穿越丹霞山50公里賽、暢游北江、環粵港澳大灣區城市自行車挑戰賽(韶關站)暨環丹霞山自行車賽、迎國慶蓮花大道自行車騎行、全國橋牌公開賽、元旦環城跑、廣東省男子籃球聯賽韶關賽區比賽等一系列體育活動。體育賽事和群眾性體育活動異常活躍,塑造了知名的“南粵古驛道定向越野賽”“徒步穿越丹霞山”“韶關馬拉松”等多項品牌體育賽事,在實踐和探索中奠定了韶關“廣東戶外運動天堂”的地位,其體育活動的影響力、品牌力、經濟效能、社會價值等綜合效應越來越強。
3 體育發展助推鄉村振興的韶關實踐與探索
3.1 深刻認識體育助推鄉村振興的意義與價值
體育助推鄉村振興越來越成為人們的共識。健康是所有人追求幸福生活的基本前提,體育是健康保障的重要一環,隨著我國“全民健身”“健康中國”國家戰略的推進,健康理念和健康生活方式日益成為現代人的基本常識和行為。我國深受幾千年農業文明影響,“三農”問題依然是社會發展中所面臨的最重要問題之一。通過體育活動提升我國廣大農村地區、占人口數量多數的農民的健康水平,是農民實現幸福生活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障。通過農村體育發展帶動體育產業、體育文化、體育人才等多方面的發展,能夠有力地助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韶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體育對鄉村振興及社會發展的綜合效應,認真貫徹國家及廣東省的相關政策,結合省政府對韶關綠色發展的定位,依據韶關自身資源稟賦特征,2015年出臺了《韶關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發展大旅游的實施意見》(韶府〔2015〕53號);2016年出臺了《韶關市加快戶外運動發展工作方案》、2022年的《韶關市加快戶外運動發展總體規劃》;《韶關市促進全域旅游發展扶持辦法》(韶府規〔2022〕4號)等政策文件,這對韶關體育發展及鄉村振興都有積極作用。
3.2 發揮體育助推韶關鄉村振興的綜合效應
體育助推鄉村振興乃至韶關社會發展,首要的是有影響力的體育品牌和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以更好在人才培養、資源盤活、產業帶動、文化塑造、經濟提升、經驗積累等方面產生更強的綜合效應。基于此,韶關探索了以塑造品牌、夯實基礎、制度保障,以綜合效應助力社會發展的發展思路與格局。
3.2.1 以市級為導向塑造體育活動品牌
韶關市在實踐探索中尤其注重塑造有品牌效應體育活動。2015年開展首屆“韶關半程馬拉松賽”,2017年第3屆已達8000人規模;2019年第5屆“韶關馬拉松”首次實現了半馬向全馬的轉變,并且實現了賽道質的升級,在參賽人數上進一步突破;“徒步穿越丹霞山”活動自2008年首屆舉辦以來,2020年的第12屆達20 000多人規模,得到了省體育局、省旅游局的充分肯定,逐步形成了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體育+旅游”品牌;2015年開始啟動的奔向廣東第一峰(韶關·乳源)第一屆鐵人三項挑戰賽,發展至2020年,成功舉辦六屆,吸引了國內外諸多職業運動員參與,比賽軟硬件均有所提升;2013年廣東省(韶關·乳源)環南水湖自行車公開賽自第一屆舉辦以來,同樣吸引了大批國內外優秀選手參賽;2016年開始舉辦的南粵古驛道(韶關·仁化)定向賽,至今已經連續多年在仁化縣石塘古村舉辦首站的賽事,越來越多地吸引專業或者非專業人士參加賽事,逐漸由廣東省向全國乃至世界頂級賽事轉化,賽事影響力與社會影響飛速提升;2019年韶關市“農行杯”暢游北江活動在湞江區北江廣場碼頭順利舉行,吸引了韶關市及省內各地游泳協會近1030位游泳愛好者積極參與。
3.2.2 以區縣為支撐夯實體育活動基礎
體育助推鄉村振興乃至社會經濟發展,最重要的是要有雄厚的活動基礎。韶關對此有清醒的認識,并持續、扎實開展這項工作,在各縣區按照打造體育運動“一縣一品牌”活動,因地制宜開展了各具特色又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曲江區開展越野汽車場地邀請賽、蘆溪韻徒步穿越活動、韶城徒步定向活動;南雄市開展廣東省釣魚聯賽(南雄站)比賽、帽子峰山地自行車體驗賽、“魚樂南雄·快樂垂釣”“戶外南雄·露營帳篷”梅關古道“梅花節”暨第三屆公益徒步等活動;仁化縣開展的仁愛之城夜光定向活動、圍棋城市邀請賽;始興縣開展“夢幻車八嶺·悠游大氧吧”徒步、全國學生定向錦標賽、雪山氧吧谷徒步健康行、助學公益騎行、鄉村快樂騎行等活動;信豐縣開展全國叢林越野摩托車障礙賽、首屆“最美新豐”徒步活動;相關自行車協會舉辦丹霞綠道快樂騎行活動等。確保韶關各縣周周有體育活動,月月有品牌,積極培育和開展具有本地特色的體育活動賽事,一方面積極培育體育活動的濃烈氛圍,一方面吸引全國體育愛好者過來參賽旅游。這些體育活動的開展,向上對接并助力了市級體育品牌塑造,向下則引導和推動了鄉鎮村體育活動,極大地夯實了韶關體育活動的基礎,創造了良好的體育氛圍。
3.2.3 實踐探索中形成制度保障
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韶關體育一是塑造了以徒步穿越丹霞山、乳源鐵人三項賽、南粵古驛道越野定向賽等系列具有影響力的體育品牌;二是強化了韶關作為“廣東戶外運動天堂”的社會形象,打造了船底頂、石塘古村、南水湖、古驛道等一批戶外體育活動勝地;三是在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國國家戰略驅動下,韶關根據自身資源稟賦因地制宜開展體育活動,并從制度上進行了規劃設計,出臺了《韶關市體育場館設施向社會開放實施辦法》(韶府規審〔2013〕10號)《韶關市加快戶外運動發展工作方案》《韶關市加快戶外運動發展總體規劃(2016-2030年)》《重點戶外運動基地項目策劃與概念設計》《韶關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實施意見》(韶府〔2018〕36號)等一系列體育發展政策和文件,從制度層面保障了韶關體育活動的科學開展,更好助力鄉村振興。
3.2.4 體育活動的綜合效益逐步彰顯
韶關除了徒步穿越丹霞山、環南水湖自行車公開賽、奔向廣東第一峰鐵人三項挑戰賽和南粵古驛道定向大賽和丹霞山自行車快樂騎行、半程馬拉松、全程馬拉松等品牌體育活動,全市每年開展大大小小體育活動賽事近1000項。無論是專業性賽事,如羅坑大草原露營節、新豐摩托車叢林障礙挑戰賽、古驛道定向越野等,還是大眾自發性休閑運動,如深渡水溯溪、廣東第一峰露營等,韶關獨特的地理區位優勢,其開展的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能夠較好地吸引珠三角、湖南、江西等戶外運動愛好者前來參賽,尤其是能夠服務珠三角區域,該地區人群密集、生活水平高,擁有大量客源,并一定程度上帶動人們旅游方式改變。韶關“一日游”逐步形成“一日戶外運動、一日賞花摘果、一日游覽景區”,過夜游客逐年增加。這些大量參與者和游客,有效拉動了餐飲、民宿、娛樂休閑等產業的發展,實現韶關消費經濟鏈及相關產業的聚集。并推動政府、社會團體、商家、行業協會等競相開展體育活動,市場主體數量迅速增長,全市從屈指可數的幾家體育協會發展到登山、露營、徒步、越野等多家體育協會。專業從事體育產品生產和經營的企業數量也在不斷增長,從經濟效應、參與人數、名片宣傳、文化塑造、健康改善等方面產生了良好的綜合效益。
3.3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韶關體育更好發展
韶關遵循鄉村振興的“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在鄉村振興實踐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績:翁源創建國家級農業示范鎮村2個、省級農業專業鎮12個;仁化創建全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2個、創建省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鎮點6個;乳源打造了643個干凈整潔村、144個美麗宜居村、34個特色精品村;始興紅梨村入選中國美麗休閑鄉村;仁化瑤塘新村入選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7個村入選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樂昌被列為全國最具特色鄉村慶豐收活動之一等[11]。在這些探索成績中,既有韶關體育在“體育產業興旺、體育生態良好、體育文化健康、體育治理有效,體育促進生活幸福”等方面對鄉村振興各個維度的助推作用,更有鄉村振興戰略推進過程中對韶關體育發展各類資源的有效盤活的內在要求。韶關體育事業發展助推韶關鄉村振興,韶關鄉村振興內在推動韶關體育事業發展,兩者在良性互動中發展成為韶關農村全面高質量發展,廣大農民實現幸福生活的重要原因。
4 總結
在理論梳理、鄉村振興演變、體育發展布局基礎上,結合韶關社會經濟及體育發展現況,以體育助推鄉村振興的意義認知、體育助推鄉村振興的綜合效應、鄉村振興推動體育更好發展等維度審視韶關體育及鄉村振興的實踐探索。可知,通過發展體育運動并發揮體育的綜合效應是助推鄉村振興的積極手段;反過來,鄉村振興又是推動體育尤其是農村體育高質量發展的題中之意。
參考文獻
[1]王思貝,鄭家鯤,陳叢刊.新時代全民健身與鄉村振興融合發展的價值審視、實踐困境與路徑選擇[J].中國體育科技,2023,59(1):3-12.
[2]楊樺.鄉村振興中農村體育發展的機遇、問題與策略[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22,48(5):8-14.
[3]萬義,李珂.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體育治理的現實困境、理論邏輯與實現路徑[J].成都體育學院報,2022,48(5)
:21-26.
[4]張文月.體育旅游發展與鄉村產業振興:基于恩施州的實踐與思考[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22,42(8):146-153.
[5]張長念,敖文杰.價值、問題、對策:鄉村振興中的體育發展[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2,45(4):
387-394.
[6]姚磊.鄉村振興戰略中農村體育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機制的創新路徑[J].體育科學,2022,42(6):19-30.
[7]劉如,方倩倩.體育助推鄉村振興的理論邏輯、地方實踐與推進思路[J].浙江體育科學,2022,44(1):68-76.
[8]鄭芳,黃煒逸.鄉村振興戰略下體育旅游目的地發展路徑:基于可持續發展五要素視角[J].體育科學,2021,41(5):44-52.
[9]劉芳梅.鄉村振興背景下清遠市民間體育與鄉村旅游發展模式與啟示[J].體育科技,2020,41(1):103-105.
[10]韶關市人民政府.韶關市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R/OL].(2020-04-13)[2023-05-16].https:// www.sg.gov.cn/bmpdlm/sgstjj/tjsj/content/mpost_1779300.html.
[11]陳三政,陳春莉.“韶關九三”助推韶關美麗鄉村建設的實踐與探索[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1,32(20):3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