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學校體育政策更迭推進,學校體育對體育教師提出新的要求,但是體育教師資源配置卻滯后于實踐需求。研究運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立足體育教師權責均衡的角度,結合學校體育工作改革要求,剖析體育教師在學校體育改革進程中權利亟待精細化、權利保障制度滯后、責任認知缺乏、功用性責任發揮不足、權責配置失衡等現實問題。審視體育教師權責建構的現實問題,研究提出體育教師權責配置的優化路徑:根植精細化治理,形成互為支撐的制度體系;立足教師權益,建立系統化的保障舉措;細化治理體系,促進教師責任的有效履行;激發教師責任感,履行“以體育人”的教學任務;合理配置權責要素,建構可操作性的體育教師權責體系。
關鍵詞:基礎教育;體育教師;資源配置;教師權責;學校體育
優化教師資源配置,增強教師隊伍活力,促進教育均衡發展是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永恒主題之一。為了響應國家體育強國戰略,促進青少年全面發展,體教融合政策著重提出“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大力培養體育教師和教練員隊伍”等具體任務目標[1]。2022年6月24日,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修訂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標志著我國體育發展進入有法可依、依法治體的新篇章?!扼w育法》將青少年與學校體育工作立足于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明確規定“配足合格的體育教師,保障體育教師享受與其他學科教師同等待遇”[2]?!督逃ā芬幎▏乙Wo教師的合法權益,改善教師的工作條件和生活條件,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體育教師是基礎教育階段學校體育的立教之本、興教之源,是貫徹落實學校體育政策、推進青少年全面發展的重要力量[3]。體育教師是基礎教育階段學校體育工作的執行者和推進者,體育教師如何上好體育課、如何實施體育教學影響學校體育工作的深層次推進。目前,“體教融合”“雙減”等政策為學校體育發展提出了新方向,同時也為體育教師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體育教師的資源合理配置是落實體教融合,推動學校體育高質量發展,促進青少年全面發展的“卡脖子”問題。從教師權責視角出發,一旦學生在運動中受傷,學校責任如何明確?《民法典》的修訂提出“自甘風險”原則,但是,學校體育中的教學活動極為復雜,難以清晰界定。因此,校園運動傷害成為壓在校長心中的一塊石頭。一些學校為規避運動風險,簡化體育課、減少運動量,從長遠來看,這并不利于學生身體素質的提高。體育教師在學校體育教學活動中一直存在著權責劃分不清的現象,體育教學活動中非教師原因的教學事故、在合理范圍內具有一定強度的體育運動等,通常不會得到學生家庭及社會的理解[4]。故此,體育教師在學校體育教學中逐漸“畏首畏尾”,難以履行教學職能。通常以“學生只要不出問題”作為“上好”體育課的標準,使學校體育發展存在一定障礙,體育課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較低。因此,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以體育教師權責配置為切入點,從資源配置的源頭把握學校體育工作治理方向,為新發展格局視域下體育教師隊伍高質量建設提供參考。
1 "體育教師權責的內涵與原則
1.1 "體育教師權責的內涵闡釋
體育教師是學校體育政策執行和落實的主力軍,關系著學校體育教學活動的開展[5]。體育教師權責配置對于學校體育改革發展具有重要現實意義,是助力體育教師上好一節體育課,履行學校體育“立德樹人”教育理念,深化“以體育人”價值發揮的重要舉措。通過具體的法律體系、制度保障,明確體育教師在體育教學過程中的權力與責任,充分發揮體育教師的教育職責,提升體育在學校教育中的學科地位,建立體育學科核心素養,推動學校體育高質量發展[6]?;诖?,體育教師的權責配置是指為體育教師充分發揮其體育教育職責,履行體育課程目標、體育課程任務等系統化教學內容,以及賦予體育教師在學校體育教學活動中執行教師教育權利的保障。具體而言,一方面體育教師充分落實“教會、勤練、常賽”教學任務,在合理的體育教學規律范圍內,通過具有一定強度負荷的體育鍛煉活動,發揮體育的價值,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終極目標。另一方面,明確體育教師的責任擔當,不僅以“學生不出問題”作為上好一節體育課的標準,避免體育教師“躺平”,貫徹落實學校體育教學的任務目標。
1.2 "體育教師權責建構的遵循原則
考慮到體育教師在學校體育活動和體教融合落實過程中的價值理念及職責,體育教師權責配置的主要原則包括:(1)合理性原則。合理性是體育教師權責配置合理的重要前提,目前隨著學校體育改革的浪潮,體育課的地位在學校教育中逐漸提高,體育教師的責任與權力也隨之發生變化,清晰的權責建構可以有效提升體育教師的職業認同和工作效率。例如,體育教師在教學任務之余要承擔學校多種“雜務”,承擔責任之外的諸多事項[7]。故此,體育教師權責配置應遵循合理性原則,以體育教師職責推動學校體育改革切實落地。(2)實踐性原則。實踐性是體育教師權責配置的基石,體育教師是推動青少年全面發展和實現學校體育高質量改革的有力踐行者。體育教師的權責配置直接或間接影響體育課程實施、體育目標實現、體育教學內容設計、課程標準的落實以及體育核心素養的踐行等學校體育具體內容,這些內容均以體育教師的教學實踐為實施保證[8]。遵循實踐性原則建構體育教師權責配置,激發體育教師在學校體育及廣大青少年學生的體育與健康發展中的效能。(3)協同性原則。協同性是體育教師權責配置的內生邏輯,體育教師權責配置的協同性主要指權利與責任的協同統一、權責配置與實際工作的協同統一。《中國教師發展報告》指出我國中小學教師工作強度總體水平偏高且呈現上升趨勢[9],但是,體育教師的激勵政策及職稱評審卻低于其他學科,政府相關部門、學校與社會對于體育職能認同的弱化,嚴重削弱了體育教師發展的積極性。(4)可操作性原則??刹僮餍允求w育教師權責配置的主要保障,體育教師是體育課程改革的主要推動者,是學校體育高質量發展的施策者。以清晰的權責體系,賦予體育教師在學校體育工作中的權利和責任,有利于助推體育教師職責邊界明晰,推動學校體育改革進程。同時,遵循可操作性原則建立體育教師權責配置的政策體系、制度保障、激勵機制、工作條例等內容體系,切實解決體育教師工作走深、走實的“最后一公里”問題。
2 "基于教師權責的基礎教育階段體育教師資源配置的現實阻礙
體育教師資源配置問題是阻滯學校體育工作高質量落實和廣大青少年學生體質健康提升的關鍵?;隗w育教師相關政策以及實際情況,體育教師的權利制度、邊界存在滯后問題,束縛體育教師行使教育教學權利。從體育教師責任方面來看,體育教師存在責任擔當不足、責任制度不清問題,降低學校體育教學活動的積極性。
2.1 "體育教師權利制度滯后
教師權利是教師行使職權,發揮教師職能達到教育教學目的的保障。體育教師的權利制度不同于其他學科,既需要腦力付出,又需要體力付出,體現出體育教師權利的特殊性[10],但是,體育教師權利保障的條款散見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等法律文件中。對于體育教師行使教育職權具有較大的局限性,其主要表現在行使教育教學活動權利和教師自身發展權利兩個方面。其一,如何保障體育教師提升體育課強度,如何清晰辨別體育教學中的“體罰”與“教學訓練”,學校體育教學活動中的傷害事故如何歸責等問題。體育課程與其它學科最大的區別是具身實踐,學生需要進行具有一定運動強度、運動負荷量的體育運動,而且要參與體育運動中的身體對抗,以達到“以體育人”的教學目的,但是教師權利制度保障的滯后,嚴重影響體育教師教育教學權利的實施。其二,體育教師激勵制度明顯落后。規范的體育教師激勵制度政策可以有效提升體育教師的效能感,提升教學積極性。但是,體育教師的激勵政策,如職稱評審、薪資獎勵等均落后于其他學科及教學實踐。一是體育教師兼顧教學與訓練,在職稱評審、薪酬管理等制度政策中,明顯落后于其他學科教師;二是相比于學校體育實踐發展,學校體育近年來教學任務、訓練任務等均有所提升,但是相關制度卻滯后于實踐。
2.2 "體育教師職權邊界模糊
體育教師職權是體育教師行使特定的、內在的權利,是保障學校體育活動正常進行的基本條件[11]。但是,近年來學校體育教師的職權邊界卻始終滯后于其他學科,存在邊界模糊的困局,其主要表現在體育教師權益保障較低和體育教師職權邊界模糊兩個方面。其一,體育教師權益保障低,滯后于其他學科教師。體教融合和“雙減”等系列政策的提出,讓體育教師的工作量大幅度提升,但是相應的職稱評審、薪酬獎勵卻未有顯著改善。相關研究顯示,全國58.1%的體育教師表示與其他學科教師地位不平等,體育教師在受重視程度、工作價值認定、職稱評定、經濟待遇等方面受到不公平對待。其二,體育教師職權邊界存在不清晰問題,體育教師的工作內容除去體育教學、課余訓練等學校體育活動外,經常擔任學校教務工作,繁重的工作內容,很大程度限制學校體育教師自身專業發展。相關研究顯示,70.5%的體育教師承擔了除本職工作以外的各種臨時性工作且沒有報酬;81.6%的體育教師帶隊訓練沒有經費補貼,75.6%的體育教師帶隊訓練不計算工作量[12]。故此,體育教師的職權進一步明確是推進學校體育基本工作制度完善的主要任務。
2.3 "體育教師責任認知缺乏
教師責任認知是作為責任主體的教師對責任客體所需履行責任的明晰程度[13]。從目前學校體育擔負的重要使命和任務看,體育教師在承擔學校體育本職工作的同時,還應明晰學校體育在“體育強國”“健康中國”以及競技體育融入國民教育體系中的重要戰略使命。但是,據有關研究和調查可知,目前體育教師的認知范圍僅局限于完成體育課程任務,執行學校安排的課余體育訓練等,對于國家戰略或政策在學校體育的落實存在認知匱乏問題[14]。其一,教育系統對于體育教師的使命內容普及不足。體育教師隸屬于教育系統,對于“健康中國”“體育強國”“體教融合”等戰略、政策的理解不足,因此,體育教師在政策落實中難以明晰責任定位,難以發揮學校體育作為青少年體育、競技體育、群眾體育的基礎性作用。其二,體育教師育人責任的局限性,學校體育事故責任判定不清、體育教師自身能力不足、學校體育管理缺位等問題,讓體育教師將上好一節體育課的標準定位為“不出事”,體育課程內容的實施、體育課程目標的實現都成為非必要條件。
2.4 "體育教師功用性責任的不足
任何教育活動都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服務于人的成長,都具有功用性?!皼]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善于激發的老師?!斌w育課程標準要求讓學生掌握1到2項運動技能,這是在強調學校體育的功用性。其中,體育教師是發揮學校體育功用性的重要踐行者。但是,體育加入中考后,學校和社會“唯成績論”的青少年培養導向,以及學生體育成績與體育教師職稱評審捆綁,體育教師片面強調體育成績,運動項目教學存在指向性,限制廣大青少年學生體育發展的需求。體育功利化教育的現實表現,就是教師為了考試而教,學生為了考試而學而練。“唯分數”帶來了體育應試化的傾向,部分學校體育教師開展的體育教學內容只圍繞測試項目展開,體育課一開始就是男生1000m,女生800m,然后選排球的學生就練傳墊球,選足球的就練繞桿。導致學生喜歡體育卻不喜歡“體育課”問題的凸顯,讓體育課堂枯燥乏味,學生及家長寧愿付出利益參加校外體育培訓,也不相信學校體育及體育教師教學能力。體育教師功用性責任缺失,限制了體育課程內容豐富性、多元性發展,阻滯了學校體育育人目標的達成,影響了以體育促進青少年全面發展的實現,對于競技體育融入國民教育體系,“體育強國”“全民健身”戰略實現造成嚴重阻礙。
2.5 "體育教師權責配置失衡
體育教師工作內容無明確邊界、角色多重圍困等問題長期存在,導致工作時間飽和、工作時間超標成為多數體育教師的工作常態[15]。體育教師的權利和責任配置失衡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其一,體育教師的責任重,但權力受限。近年來,國家對于青少年體育及學校體育提出更高的要求,體教融合政策的深入推進,促進學校體育的規范化,同時要求體育教師課程內容豐富化。但是,體育教師的師生比例較低,課業負擔增大。體育教師既要承擔教學任務,又要兼顧學生訓練和比賽管理等方面,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和精力,導致體育教師在教學和管理中難以發揮自己的專業能力和水平,也使得體育教育的目標和質量難以得到有效的保障。其二,體育教師權責認知失衡。在某些情況下,由于體育教師的權力既沒有得到充分的保障,也沒有得到限制和約束,很多體育教師過于注重自身權利和利益,忽視了自己在教育教學中應該承擔的責任和義務,進而導致教育教學的目標沒有得到實現。
3 "基礎教育階段體育教師權責配置的優化路徑
3.1 "根植精細化治理,形成互為支撐的制度體系
精細化的制度治理是體育教師權責配置均衡得以實現的基本保障,互為支撐的制度體系建設是體育教師履行職責,發揮教書育人權利的應然要求。一是完善體育教師相關制度,建立多方共建共治的制度。學校體育相關制度的缺失,導致體育教師在行駛職責,履行權利的過程中屢屢受阻。結合實踐,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以及政府相關部門共創的聯席制度,監督保障體育教師發揮自身權利,行使教書育人職責。此外,從不同層次的法規、制度、條例互相支撐,讓體育教師敢于通過合理的教學訓練提升學校體育強度,真正擺脫“七無”體育課。二是明晰學校體育事故歸責問題。建立清晰的學校體育事故認定條例,保障體育教師權利。教育部印發《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給予教師具有定義的懲戒權利,但是學校體育中的“體罰”與“懲戒”的界限并不清晰?!睹穹ǖ洹诽岢觥白愿曙L險”原則,自愿參加具有一定風險的文體活動,因其他參加者的行為受到損害的,受害人不得請求其他參加者承擔侵權責任。然而,體育是身體具身參與的課程,同時又具有一定的風險性,存在復雜的師生關系,對于教學活動中出現的體育事故,應依據實際情形進行具體判定,保障學生與教師的合法權益。
3.2 "立足教師權益,建立系統化的保障舉措
體育教師權益的保障是確保體育教育質量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教師和學生的權益是雙方關系中最為重要的環節,只有雙方在權益保障上達成共識,才能夠建立起良好的體育教育環境。首先,確保體育教師能夠得到公正、合理的待遇、職稱評定和晉升機會,以確保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和熱情;保障他們的聽課評價權、教學自主權和管理權等,在體育教育教學中發揮他們應有的專業性和創新性。其次,建立系統化的保障舉措,在教學過程中,有計劃、有步驟地制定和實施一系列保障措施。目前,學校開設教練員崗位,在提升體育教學效益的同時,要顧及體育教師的權益保障。在保障教育權益的同時,也能夠加強教育工作者的職業道德和責任感,有助于提高整體教學質量和推動學校體育教育的穩定發展。需要警惕的是,建立保障措施只是體育教育發展的保障措施之一,還需要有更多深層次的探討。比如,通過設立負責體育教育的專門機構,以及如何促進體育教育的發展和創新等重要問題,也需要努力探索。建立完善的體育教育保障機制,才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學校體育對社會的積極作用,讓更多的學生、教師和整個社會受益。
3.3 "細化治理體系,促進教師責任的有效履行
隨著體育教育成為社會焦點話題,人們對于體育教育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作為體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教師的責任和義務變得越來越重要。在這樣的背景下,細化治理體系,促進體育教師責任的有效履行,成為體育教育發展的重要探索方向。首先,所謂細化治理體系,指的是在治理體系上實現優化和升級,使體育教育體系更加完整、規范和透明。針對體育教育中的問題,應當在政策層面進行制度上的完善和升級,加強學校管理體系建設,增強體育教師能力,從而增強體育教育的內在質量。作為體育教師,其責任是引導學生健康成長,同時還應該對于身體素質測試、健康評估和體育課程開展等方面負起責任。為了實現體育教育的順利進行,可以加強對于體育教師責任的明確定義和指導,規范化體育教師的行為,并制定相應的激勵和懲罰機制,讓體育教師真正擔負起自己的責任。在這樣的基礎上,可以建立課程改進機制,注重體育教師對自己知識技能的擴充,推動體育教育取得新的發展成果。其次,細化治理體系的重要作用,還在于加強體育教育的質量保障和效果評估,從而真正實現體育教育的有效履行。通過加強監管機制,對體育教育進行全方位的評估和考核,以便及時地發現問題并及時解決。此外,細化治理體系還應建立起健全的溝通交流機制,加強不同教育機構和各界人士的協調,讓體育教育工作者認識到自己在全球教育中的重要性,更加努力地為學生的身心成長提供實際力量。在體育教育發展的過程中,體育教師的職業責任起著關鍵性作用。體育教師必須認真對待自己的工作,不斷深化教學方案,提高教育水平,改進教學方法等等,形成良好的教育文化氛圍。同時,也需要建立科技教育平臺,以期全面提高教學水平,提供健康的教育體驗。
3.4 "激發教師責任感,履行“以體育人”的教學任務
體育教師作為學生的教育者,其責任是引導學生培養熱愛體育鍛煉的意識和能力,成為身體健康、具備批判和創新能力、有積極生命力的人。這需要激發體育教師責任感的同時,也需要他們履行這一任務。激發體育教師的責任感,應該從多方面入手。首先,應該加強教師的職業道德履行和專業素養提升。教師應該保持身心健康并具備創新意識、管理能力、教育技能等素質,提高學生體育教育的整體質量。其次,對教師實施考核,使教師盡其職責。比如,學生對教師授課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態度和評分等情況進行評估,并對其績效進行考核和評價,從而激發體育教師完成自身的責任。針對不同學生的體育需求,體育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的體育興趣和特長,為學生開展多種體育活動,激發學生參與運動的熱情,同時也體現其教育責任。此外,還可以組織體育教師之間的交流和合作,分享教育經驗和教學方法。通過教學研討會、沙龍等形式,將各個教育階段的體育教育工作者聯合起來,共同探討教育問題,為學生的身心健康提供創新性的解決方案。體育教師的職業責任感也應該貫徹于教學任務的履行。體育教師在教學中應關注學生在健康體育方面的渴求和訴求,不僅要讓學生掌握基本的體育技能和規則,還要通過教學實踐,讓學生掌握批判性和創新性思維等能力。在教學中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鍛煉,幫助學生養成主動參與、互動交流、自主思考等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為方式。此外,還應注重培養學生的體育文化素養,幫助學生了解體育歷史、文化淵源、發展趨勢等方面的知識,提高他們的文化素養和人文素養。在此過程中,體育教育工作者應有批判性思想,注重體育教育的作用,關注學生的實際需求,推進整個教育體系的改革和提高??傊?,激發體育教育工作者的責任感,需要教育機構、教育工作者和學生之間的共同努力。通過教育教學改革,提升體育教育的內在質量,使體育教學更符合學生的需求,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體育教育對學生身心成長的積極影響。
3.5 "合理配置權責要素,建構可操作性的體育教師權責體系
體育教師的權責體系的合理配置是保障學校體育工作改革推進的重要內容。體育教師在現實中逐漸被“污名化”,體育課“被占”等等現象,反映著體育教師權責體系架構不完善的問題。雖然,在一系列政策更迭推進中,體育教師的地位逐漸提升,但是隨之而來的問題,同樣凸顯?;诖耍芯刻岢龊侠砼渲脵嘭熞?,建構可操作性強的體育教師權責體系。首先,加強體育教師的權責配置界限,明確體育教師職責范圍,建立教師權責保障體系,并作為學校評估指標。其次,體育教師自身加強職業認同和職業歸屬感,強化自我認知,體育既是擔任著青少年全面發展,為國家競技體育輸送人才的重要職責,應明確作為體育教師的職責。同時,合理運用法規政策保障體育教師形式教育權的合法權益,真正發揮體育教學的實踐價值。最后,建構多元主體協同的體育教師權責監管平臺,教育部門、體育部門、體育組織以及家庭等共同參與體育教師權益保障,共同推動學校體育發展,促進青少年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國家體育總局"教育部關于印發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意見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9/21/content_5545112.htm,2020-08-31.
[2]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EB/OL].http://www.npc.gov.cn/npc/c30834/202206/ad515e98ae274e44b1cd2c02687db07f.shtml,2022-06-24.
[3]王嶸蓉,呂鈳.我國體育教師健康教育素養培育研究:緣起、脈絡及價值意蘊[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23,57(4):14-20+37.
[4]李文,范高鵬,趙舒婉.學校體育安全事故:機理、責權歸結與規避[J].教學與管理,2018(33):52-55."[5]夏樹花.矛盾論視角下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理念轉化教學行為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23,38(2):130-135.
[6]尹志華,劉皓暉,閆銘卓,等.有效教學的知識基礎:體育教師應掌握什么樣的知識?——美國國家體育科學院院士Phillip Ward教授學術訪談錄[J].體育與科學,2023,44(3):23-33.
[7]王家宏,劉艷.青少年和學校體育法治現代化的價值意蘊、問題審視及實現路徑[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23,46(5):95-103.
[8]袁圣敏,吳鍵.新時代義務教育階段體育教師的數量配備現狀與隊伍建設路徑[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22,34(4):393-401+412.
[9]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21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EB/OL].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202209/t20220914_660850.html,2022-09-14.
[10]劉波,邰峰,韓勇,等.新時代修訂《學校體育工作條例》的背景、依據和路徑研究[J].體育科學,2022,42(6):11-18.
[11]寇文海,王華倬,周坤.教育公平視域下高校體育弱勢群體體育教育權利保障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8(11):131-135.
[12]董國永,劉特,卓貞梅.《體育法》實施背景下我國體育教師隊伍高質量建設的機遇與挑戰[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22,56(11):88-94.
[13]馬季.論教師責任及其履行[J].當代教育科學,2020(4):29-32.
[14]郭慶,楊雅晰,程偉,等.新課標背景下義務教育階段體育教師跨學科教學能力的內涵厘定、構成要素與培育路徑[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23,35(2):140-149+222.
[15]張瑞林,牛群.學校教練員賦能學校體育發展:價值取向、機制建構及實踐路向[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23,39(4):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