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采用問卷調查法對部分高校大學生的網絡素養現狀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網絡素養總體水平不高,尤其是大學生網絡認知觀念、網絡基本技能、網絡行為管理相對欠缺,網絡安全道德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大學生網絡素養在家庭經濟情況、網齡之間無顯著差異,但是在性別、年級、專業、學習成績、家庭居住地、父母雙方最高受教育程度、每天上網時長和性格等方面均存在顯著以上差異。針對上述情況,可以運用“大思政”視角,通過大學生網絡素養培育的“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提升大學生的網絡素養,推進大學生科學、依法、文明、理性用網。
[關鍵詞]大學生;網絡素養;現狀;對策;提升
“互聯網”作為 20 世紀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給社會發展帶來了新機遇,為經濟社會發展提出了新課題,也給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提出了新要求。2017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聯合發布《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 年)》,明確提出“把互聯網作為開展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陣地”“在青年群體中廣泛開展網絡素養培育,引導青年科學、依法、文明、理性用網”。2018 年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提出要加快研制《大學生網絡素養指南》,加強大學生網絡素養培育。在“互聯網+”的新時代背景下,加強大學生網絡素養培育、提升大學生網絡素養,既是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內在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引領大學生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大思政”教育理念注重圍繞“立德樹人”這一中心任務,以系統論、整體觀為哲學基礎,以“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為方法論,從全局角度有機整合各方資源,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在“大思政”視域下開展大學生網絡素養教育,有利于解決當前大學生網絡素養培育過程中存在的缺乏全方位、整體性、協同化育人機制等突出問題。因此,本研究立足大學生網絡素養現狀,探索“大思政”視域下有效提升大學生網絡素養的路徑,從而為后續的研究提供參照。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在貴州省五所高校向大學生隨機發放90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768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85%。其中:男生226 人,女生542 人; 大一161人,大二 250人,大三 231 人, 大四 126人。
(二)研究方法與工具
本研究運用SPSS22.0軟件進行調查數據的統計分析;結合李爽[1]、吳曉偉[2]、王睿[3]、李文琴[4]等人的研究,編制了大學生網絡素養問卷,其中包括大學生網絡認知觀念、大學生網絡基本技能、大學生網絡行為管理和大學生網絡安全道德四個維度,問卷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949,信度值在0.7以上,具有較高的信效度。問卷采用五點正向計分法,得分越高代表大學生的網絡素養越高。
二、實證分析
(一)大學生網絡素養總體狀況
利用SPSS22.0軟件對大學生網絡素養現狀數據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見表1),結果顯示:大學生網絡素養總分為15.96,其中大學生網絡認知觀念、網絡基本技能、網絡行為管理、網絡安全道德平均得分依次為3.89、3.83、3.96、4.28。由此可知,當前大學生網絡素養總體水平不高,有待進一步提升。
(二)大學生網絡素養的差異分析
1.大學生網絡素養性別之間的差異分析
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表明(見表2):大學生網絡基本技能在性別之間的差異均未達到顯著水平;大學生網絡認知觀念、網絡行為管理均表現為女生顯著高于男生;大學生網絡安全道德、網絡素養總分均表現為女生極顯著高于男生。
2.大學生網絡素養年級之間的差異分析
方差分析結果顯示(見表3),大學生網絡認知觀念、網絡基本技能、網絡行為管理、網絡安全道德、網絡素養總分在年級之間的差異均達到顯著水平(Plt;0.05)。
為了進一步探究大學生網絡素養各維度之間的關聯,本研究還進行了多重比較。多重比較結果表明:就大學生網絡認知觀念而言,大四、大二學生顯著高于大三;就大學生網絡基本技能而言,大四、大二學生顯著高于大三;就大學生網絡行為管理而言,大四、大二學生顯著高于大三;就大學生網絡安全道德而言,大四、大二學生顯著高于大三;就大學生網絡素養總分而言,大四、大二學生顯著高于大三。
3.大學生網絡素養專業之間的差異分析
方差分析結果顯示(見表4),大學生網絡認知觀念、網絡行為管理、網絡素養總分在專業之間的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Plt;0.01),大學生網絡基本技能、網絡安全道德在專業之間的差異均達到顯著水平(Plt;0.05)。
多重比較結果表明:就大學生網絡認知觀念而言,理工類專業學生極顯著高于文科類、藝術體育類專業學生;就大學生網絡基本技能而言,理工類專業學生顯著高于文科類專業學生;就大學生網絡行為管理而言,理工類專業學生極顯著高于文科類、藝術體育類專業學生;就大學生網絡安全道德而言,理工類專業學生顯著高于文科類專業學生;就大學生網絡素養總分而言,理工類專業學生極顯著高于文科類、藝術體育類專業學生。
4.大學生網絡素養不同學習成績之間的差異分析
方差分析結果顯示(見表5),學習成績的差異未能使得大學生網絡認知觀念、網絡基本技能產生顯著差異,而使大學生網絡安全道德、網絡素養總分產生了顯著差異(Plt;0.05),使大學生網絡行為管理產生了極顯著的差異(Plt;0.01)。
為了進一步探究大學生網絡素養各維度之間的關聯,本研究還進行了多重比較。多重比較結果表明,就大學生網絡行為管理而言,學習成績位于前三分之一、中間三分之一的學生極顯著高于學習成績位于后三分之一的學生;就大學生網絡安全道德而言,學習成績位于前三分之一、中間三分之一的學生顯著高于學習成績位于后三分之一的學生;就大學生網絡素養總分而言,學習成績位于前三分之一、中間三分之一的學生顯著高于學習成績位于后三分之一的學生。
5.大學生網絡素養家庭居住所在地之間的差異分析
方差分析結果顯示(見表6),家庭居住所在地的差異未能帶來大學生網絡認知觀念、網絡基本技能、網絡行為管理、網絡素養總分的顯著性差異,但能使大學生網絡安全道德水平產生顯著差異(Plt;0.05)。
多重比較結果表明,就大學生網絡安全道德而言,家庭居住地為普通農村、中等城市、直轄市、省會城市的學生顯著高于家庭居住所在地為偏遠山區的學生。
6.大學生網絡素養不同父母雙方最高受教育程度之間的差異分析
方差分析結果顯示(見表7),父母雙方最高受教育程度的懸殊未能使大學生網絡安全道德水平產生顯著差異,而使大學生網絡認知觀念、網絡基本技能、網絡行為管理和網絡素養總分均產生了極顯著的差異(Plt;0.01)。
多重比較結果表明,就大學生網絡認知觀念而言,父母雙方最高受教育程度為本科的學生顯著高于父母雙方最高受教育程度為初中及以下、高中、大專的學生,父母雙方最高受教育程度為碩士研究生及以上的學生顯著高于父母雙方最高受教育程度為初中及以下、高中、大專、本科的學生;就大學生網絡基本技能而言,父母雙方最高受教育程度為本科的學生顯著高于父母雙方最高受教育程度為初中及以下、高中、大專的學生,父母雙方最高受教育程度為研究生及以上的學生顯著高于父母雙方最高受教育程度為初中及以下、高中、大專、本科的學生;就大學生網絡行為管理而言,父母雙方最高受教育程度為本科的學生顯著高于父母雙方最高受教育程度為初中及以下的學生,父母雙方最高受教育程度為研究生及以上的學生顯著高于父母雙方最高受教育程度為初中及以下、高中、大專、本科的學生;就大學生網絡素養總分而言,父母雙方最高受教育程度為本科的學生顯著高于父母雙方最高受教育程度為初中及以下、高中的學生,父母雙方最高受教育程度為研究生及以上的學生顯著高于父母雙方最高受教育程度為初中及以下、高中、大專、本科的學生。
7.大學生網絡素養不同家庭經濟情況之間的差異分析
方差分析結果顯示(見表8),大學生網絡認知觀念、網絡基本技能、網絡行為管理、網絡安全道德、網絡素養總分在不同家庭經濟情況之間的差異均未達到顯著水平。
8.大學生網絡素養不同網齡之間的差異分析
方差分析結果顯示(見表9),大學生網絡認知觀念、網絡基本技能、網絡行為管理、網絡安全道德、網絡素養總分在不同網齡之間的差異均未達到顯著水平。
9.大學生網絡素養不同上網時長之間的差異分析
方差分析結果顯示(見表10),每天上網時長的差異未能使大學生網絡基本技能產生顯著差異,而使大學生網絡認知觀念、網絡行為管理、網絡安全道德和網絡素養總分均產生了極顯著的差異(Plt;0.01)。
多重比較結果表明,就大學生網絡認知觀念而言,每天上網時長為1-3小時(不含3小時)、3-5小時(不含5小時)、5小時以上的學生顯著高于每天上網時長為1小時以內的學生;就大學生網絡行為管理而言,每天上網時長為1-3小時(不含3小時)、3-5小時(不含5小時)的學生顯著高于每天上網時長為1小時以內、5小時以上的學生;就大學生網絡安全道德而言,每天上網時長為1-3小時(不含3小時)、3-5小時(不含5小時)、5小時以上的學生顯著高于每天上網時長為1小時以內的學生,每天上網時長為3-5小時(不含5小時)的學生顯著高于每天上網時長為5小時以上的學生;就大學生網絡素養總分而言,每天上網時長為1-3小時(不含3小時)、3-5小時(不含5小時)、5小時以上的學生顯著高于每天上網時長為1小時以內的學生,每天上網時長為3-5小時(不含5小時)的學生顯著高于每天上網時長為5小時以上的學生。
10.大學生網絡素養不同性格之間的差異分析
方差分析結果顯示(見表11),大學生網絡認知觀念、網絡基本技能、網絡行為管理、網絡安全道德、網絡素養總分在不同性格之間均產生了極顯著差異(Plt;0.01)。
多重比較結果表明,就大學生網絡認知觀念而言,性格外向的學生顯著高于性格內向、性格類型說不清楚的學生;就大學生網絡基本技能而言,性格外向的學生顯著高于性格內向、性格類型說不清楚的學生;就大學生網絡行為管理而言,性格外向的學生顯著高于性格內向、性格類型說不清楚的學生;就大學生網絡安全道德而言,性格內向的學生顯著高于性格類型說不清楚的學生,性格外向的學生顯著高于性格類型說不清楚的學生;就大學生網絡素養總分而言,性格外向的學生顯著高于性格內向、性格類型說不清楚的學生。
三、研究結論
本研究結果表明,當前大學生網絡素養總體水平不高,尤其是大學生網絡認知觀念、網絡基本技能、網絡行為管理能力相對欠缺,網絡安全道德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另外,女生的網絡素養顯著高于男生,尤其在網絡認知觀念、網絡行為管理、網絡安全道德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不同年級大學生網絡素養存在大四、大二學生顯著高于大三的特點,這很可能是因為大學生網絡素養教育在各年級間的銜接不夠科學、緊密,也就是說網絡素養教育未能實現四學年分階段、全覆蓋的設置所造成的;不同專業大學生網絡素養存在顯著差異,尤其以理工科類專業學生的網絡素養較為突出,可見,系統、規范、專業的網絡素養教育對于提升大學生的網絡素養具有重要意義,各專業均有必要開設信息技術類相關公共必修課程;學習成績排名靠前的學生網絡素養明顯優于學習成績相對較差的學生;大學生網絡素養在城鄉間存在明顯差異,城市學生的網絡安全道德素養要優于農村學生,可見,經濟、文化等社會因素也會影響大學生的網絡素養;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大學生的網絡素養也相應較高,這恰好體現了“家庭教育”在大學生網絡素養教育中的先導性作用;每天保持適宜上網時長的學生網絡素養優于上網時長不到1個小時以及上網時長超過5個小時的學生,由此表明,網絡的科學合理使用是養成良好網絡素養的基礎;性格外向的學生網絡素養顯著高于性格內向、性格類型說不清楚的學生,可見積極樂觀的心理狀態有利于提升大學生網絡素養。
四、“大思政”視域下大學生網絡素養提升的路徑
根據本研究中大學生網絡素養現狀的基本特點可知,要提升大學生的網絡素養,可以借鑒“大思政”的思維模式。具體來說,就是在開展大學生網絡素養教育時,可以運用“大思政”的視角,堅持“以人為本,德育為先”的原則,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從教育主體多元化的角度出發,實現大學生網絡素養教育的“全員育人”;從教育過程全覆蓋的角度出發,實現大學生網絡素養教育的“全過程育人”;從教育空間全覆蓋的角度出發,實現大學生網絡素養教育的“全方位育人”。
(一)從教育主體多元化的角度出發,實現大學生網絡素養教育的“全員育人”
互聯網是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陣地,大學生網絡素養教育是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提升大學生網絡素養,可以將 “大思政”教育觀的系統性、整體性思維作為立德樹人與網絡素養教育的結合點,創新推動網絡素養教育主體的多元化發展,樹立全校上下網絡素養教育人人參與、人人有責、齊抓共管的育人意識,緊扣“專職為主、專兼結合、數量充足、素質優良”的目標,圍繞教師“講好”、學生“學好”,整體推進、積極構建由學校各級領導、專業課教師、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黨政干部、輔導員、班主任、工勤人員等各部門、各單位成員全員參與網絡素養教育的模式,相互配合、相互聯動,發揮各自的優勢,協同育人,形成網絡素養教育“全員育人”的強大合力。
(二)從教育過程全覆蓋的角度出發,實現大學生網絡素養教育的“全過程育人”
大學生網絡素養教育的實質是大學生的素質教育,旨在幫助學生妥善、高效地用好網絡信息來助力學習、完善自我,促進個人全面發展。“大思政”的“全過程育人”理念是以受教育者的實際需求為出發點,強調圍繞“立德樹人”中心任務,將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整個教育教學全過程,貫穿整個大學四年學習生活,其科學性在于根據不同階段大學生的思想特點、專業特點等,開展連續性、完整性、有針對性的分層次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基于此,完全可以將“全過程育人”的理念運用到大學生網絡素養教育之中,注重挖掘整合各學科、各專業、各項活動中的網絡素養教育元素,力爭讓每個日常教育教學環節、管理服務環節均承擔開展大學生網絡素養教育的任務,實現大學生網絡素養教育的“全過程育人”[5]。具體來說,一是推進各年級覆蓋大學生網絡素養教育:大一時,以提高大學生網絡基本認知為主要目標,重點開展“通識型”的網絡素養教育;大二時,由于專業課程逐漸增多,可以考慮實施與專業課程相結合的“嵌入型”網絡素養教育;大三時,這是大學期間承上啟下的重要階段,嘗試開展基于創新創業教育的網絡素養教育;大四時,注意推動網絡素養教育與就業指導的融合促進。二是推動課程育人、科研育人、實踐育人、文化育人、網絡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組織育人等育人環節融入網絡素養教育,達到提升大學生網絡素養的目標。
(三)從教育空間全覆蓋的角度出發,實現大學生網絡素養教育的“全方位育人”
“大思政”的“全方位育人”理念強調通過不同育人載體、育人資源的系統整合,實現思想政治工作在立體空間上的全覆蓋。大學生網絡素養教育的“全方位育人”就是圍繞“立德樹人”中心任務,通過一切可以利用的家庭、社會以及校內、校外網絡素養教育主體、對象、載體和資源的有機整合運作[6],搭建合力育人、整體育人的多方聯動協同機制。具體來說,一是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教育”,提升學生信息技術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二是以“立德樹人”為中心,以實現個人全面發展為目標,推行大中小學全學段一體化覆蓋、分層次開展的網絡素養教育;三是以建設創新型國家為目標,構建家庭——學校——社會一體化育人大格局。
五、結語
大學生是網絡信息化程度較高的社會群體,在“知網、懂網”方面具有明顯優勢,但是由于他們處于未成年人向成年人轉變的身心過渡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完全穩定,所以容易受到網絡負面熱點事件折射的社會不良現象和問題的影響[7-8]。大學生網絡素養教育不僅關乎網絡文明建設,還關乎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更關乎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在“大思政”視域下開展大學生網絡素養教育能夠更好地圍繞“立德樹人”這個中心任務,以大學生網絡素養教育“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路徑來解決當前大學生網絡素養總體水平不高、網絡素養教育協同育人成效不明顯等問題,進一步增強大學生對網絡信息的判斷力、對非理性輿論的抵抗力,推動網絡強國和數字中國建設。
參考文獻:
[1]李爽,何歆怡.大學生網絡素養現狀調查與思考[J].開放教育研究,2022,28(1):62-74.
[2]吳曉偉,龍青云,易艷紅,等.數據可視化素養量表設計研究[J].情報雜志,2022,41(7):181-188.
[3]王睿,黃斌.師范院校大學生網絡素養現狀及培育途徑——基于內江師范學院的問卷調查[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22,37(2):46-52.
[4]李文琴,宋紫薇.論大學生應當具備的網絡素養[J].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35(6):38-40,49.
[5]賈垣豐,于珊珊.“全過程”育人視域下大學生網絡素養教育研究[J].吉林教育,2023,1074(17):73-75.
[6]侯玉瑩,梁惠娥.當代大學生網絡素養培育路徑探索[J].中國高等教育,2022,698 (19):38-40.
[7]羅光曄.自媒體時代高校大學生網絡素養現狀調查和提升路徑探析[J].廣東職業技術教育與研究,2022,77(5):184-187.
[8]董少林,陳麗,張奔奔.大學生網絡素養現狀、困境、對策[J].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21(6):43-46.
(責任編輯:劉潔)
Research on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Internet literac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Bi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u Haoyue
Abstract: This study employs a questionnaire survey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tatus of internet literacy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some universitie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overall, college students' internet literacy is not high, especially in terms of their internet cognitive concepts, basic internet skills, and management of internet behavior. Their levels of internet safety and ethical awareness also require further enhancement.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internet literacy based on family economic status or internet experience, bu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based on gender, grade level, major, academic performance, hometown, parents' highest education level, daily internet usage duration, and personality traits. In response to these findings, a \"Dazhengzhi\" perspective can be applied, fostering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throughout all stages to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 internet literacy. This approach aims to promote scientific, legal, civilized, and rational internet usage among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internet literacy; status; countermeasure; enhancement
基金項目:興義民族師范學院2021年度科學研究基金思政專項(含輔導員)項目“‘大思政’視域下大學生網絡素養提升研究”(21XYSZ 07)。
" "作者簡介:胡皓月(1986—),女,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