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時代中小學主題班會是實現(xiàn)班主任高質量育人的重要方式。重新思考當前中小學主題班會的育人價值,有助于提升班主任的綜合育人能力。從過程上看,主題班會是潤物細無聲的教育過程;從主體上看,主題班會是多主體的全員育人;從內容上看,主題班會有內涵豐富的綜合化育人內容;從評價上看,主題班會應著力推動多元評價;從時間上看,主題班會應基于教育實情靈活開展。
【關鍵詞】主題班會;育人價值;立德樹人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4)32-0007-04
【作者簡介】張聰,東北師范大學(長春,130024)教育學部教授,教育學博士,博士生導師。
育人,是中小學主題班會的核心要義,也是高質量主題班會的價值追求。理性思考中小學主題班會的育人價值,實質上也是推動班集體建設的科學化過程。事實上,中小學主題班會正以不同方式推動育人價值的實現(xiàn);同時,隨著社會的進步、中小學生成長需求的不斷發(fā)展,其育人內涵也亟待進一步豐富。面對中國式教育現(xiàn)代化持續(xù)推進的時代背景,中小學班主任要想實施高水平的主題班會,理應重新思考當前主題班會在育人進程中的表現(xiàn)特征、關鍵難點與破解路徑,從而強化自身的綜合育人能力。
一、中小學主題班會是潤物細無聲的教育過程
學生的思想成長是一個較為復雜的漫長過程,而主題班會恰恰是這種思想教育的重要節(jié)點,對學生個體以及群體生活發(fā)揮著重要的教育功能。[1]中小學主題班會不是對學生“灌輸”思想觀念的過程,而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教育過程。
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漸深入,很多學生從小生活在多元文化之中,對一些觀念具有較為敏銳的洞察力。而越是這樣,越需要采用逐漸深入、不斷深化的教育過程,才能從學生心靈深處產生持久的教育影響力。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推動帕夫雷什中學這一所鄉(xiāng)村學校改革的過程中,始終在思考“怎樣才能更好地教育學生”。他發(fā)現(xiàn),不是別的,而是要“用環(huán)境、用學生自己創(chuàng)造的周圍情景、用豐富集體生活的一切東西進行教育,這是教育過程中最微妙的領域之一”[2]。這一寶貴的教育經(jīng)驗對當前我國中小學班主任仍然具有深刻啟示。特別是在開展主題班會的過程中,一些關系學生成長的具體議題,不能簡單地“告知”或“移植”,而是需要班主任循循善誘、悉心引導,通過案例分析、話語講授、即席演講等多種方式影響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例如,如何看待教育“卷”的現(xiàn)象?有的班主任通過組織學生角色扮演、設計情景劇等方式,在不同情景中推動學生提煉自身所感知的教育內卷化,并轉換為具體的現(xiàn)實行為。這樣的主題班會,不是班主任在主動“灌輸”給學生關于教育內卷化的有關問題,而是讓學生自己去體驗、思考,進而在班主任的有效引導下進行自我教育。
二、中小學主題班會是多主體的全員育人
南京師范大學教授馮建軍認為,“集體有不同層次,小至班級、學校,大至國家、人類”,乃至“人類命運共同體”[3]。作為中小學生生活的微觀組織,班級總是伴隨著班主任的引導、學科教師的關注、家長的協(xié)同以及一些學生的常態(tài)化互動。對于主題班會而言,這種多主體的育人過程集中反映在主題班會的構思、設計、實施以及評價等諸多環(huán)節(jié)。一些有經(jīng)驗的中小學班主任會將主題班會的整個過程交給班長或其他學生來主持,自己則退居“幕后”,成為主題班會實施過程中的“影子”,僅在必要時出現(xiàn),更多時候只是關注與信任。在這一情況下,擔當主持人角色的學生越來越表現(xiàn)出卓越的領導力,其他學生也在自主設計的主題班會中達成了自我教育的成效。這種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的重要過程,實質上也反映了一些主題適宜、內容相對簡單的主題班會,是能夠由學生自主承擔的。我國當代德育專家王逢賢教授就曾闡釋過“班集體”的概念,他認為,在很多中小學校內,“由學業(yè)程度大體相同的幾十名學生組成一個班,他們?yōu)榱斯餐哪繕耍瑤缀跆焯鞂W習在一起,勞動和休息在一起,切磋琢磨,共同成長,逐步形成一個具有共同思想基礎的集體。這樣的學生集體是教育的結果,也是教育的手段”[4]。王逢賢教授所論及的“班集體”本質上正是凸顯學生在班集體建設中的主體地位,從而喚醒班集體育人的影響力。
與此同時,來自諸多學科教師的熱切關注也成為主題班會的重要力量。與班主任相比,學科教師更多是在學科課堂上和學生相識、相知,雖然時間較為有限,但能夠從不同學科視角發(fā)現(xiàn)學生成長的多元軌跡。推動學科教師深度參與主題班會,能夠更好地彌補班主任對學科課堂上學生表現(xiàn)認知模糊的不足,從而提升主題班會的科學性和實效性。
三、中小學主題班會有內涵豐富的綜合化育人內容
一位經(jīng)驗豐富的初中班主任說:“每位班主任都是思想教育的高手。”這句話精準地分析了當前我國中小學班主任日常工作的剖面:善于做學生的思想工作,能夠從學生的思想著手,深入推動其全面發(fā)展。然而,思想教育更多解決的是學生思維上的困惑,而學生所面臨的問題的復雜性和多面性,則決定了班主任要直面學生的諸多難題。從這個角度看,主題班會所要解決的問題不僅有思想教育這一獨立事項,還有內涵豐富的綜合化育人內容。
全國優(yōu)秀少先隊輔導員、東北師范大學附屬小學教師劉慧,是一位帶班經(jīng)驗豐富的優(yōu)秀班主任。在一次班會上,劉慧老師邀請了幾名來自特殊教育學校的學生。第一次見到生活在不同環(huán)境中的同齡人,讓全班學生深受震撼。研究者當時坐在教室后面,被劉慧老師的教育行為深深感動,“關愛、平等、體貼”等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在學生們親切的交流聲中、愉快的玩耍中變成了溫暖的實際行動。這里固然有劉慧老師的思想教育,但更多的是作為班主任在主題班會設計中的綜合化育人內容。
換個角度來看,主題班會之所以成為很多班主任在育人過程中的必要舉措,正在于借助主題班會的形式,能夠充實愛國主義教育、勞動教育、集體教育、公民教育、法治教育、誠信教育、感恩教育等諸多內容,最終達成的教育實效也一定包含豐富的教育要素。而這些綜合化的育人內容也從另一個角度迫切需要中小學班主任具備扎實的基本功,推動班主任提升帶班育人的綜合能力。
四、中小學主題班會應著力推動多元評價
作為主題班會的指導者、組織者和實施者,班主任還應注重對主題班會實施效果的評價。對主題班會的評價應一改分數(shù)評價的方式,著力推動多元評價。
班集體建設研究專家唐云增經(jīng)過多年探索后提出,“現(xiàn)代教育集體已不是傳統(tǒng)教育意義上的教學集體,而是一個以社會化學習為中心的教育、教學、管理‘三位一體’的教育主體。班集體建設是當代教育改革中一個教育、教學、管理諸多要素交互作用的綜合課題”。[5]而這樣的集體之所以能夠形成,其核心正在于有正確的評價導向。主題班會中來自學生間的朋輩互動、師生間的密切溝通,體現(xiàn)著主題班會育人過程的諸多細節(jié)。而這些細節(jié)顯然不是分數(shù)能精準衡量的。對此,應積極推動教師評價、學生評價、家長評價、學科教師評價等多主體評價方式,堅持在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相結合的基礎上突出過程的重要性,在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相結合的基礎上突出定性評價的重要性,并逐漸完善主題班會的評價過程和方式。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在班主任的悉心引導下,學生能夠在主題班會中實現(xiàn)科學的自我評價。我國教育學研究者葉瀾教授曾在“新基礎教育”研究之初指出,“自主性是個人成為主體的前提,一個人在活動中不能獨立自主,則只會成為他人支配的工具,喪失主體性”。[6]因此,悉心關注學生自身在主題班會中的理解與反思、體驗與收獲,推動其有效形成科學的自我評價,成為主題班會難得的育人契機。
五、中小學主題班會應基于教育實情靈活開展
就主題班會召開的時間而言,當下很多中小學的主題班會一般為每周一次,具體時間更多是放在星期三或星期五的下午。這樣,能夠借助每周一次的主題班會,及時推動班主任將班級事務、學生成長中的傾向性問題以及其他教育問題有效反饋給學生,并在主題班會時采用多種方式加強班集體建設。
然而,在數(shù)智化時代,中小學班主任所面對的班級運行過程也日趨復雜。每周一次的主題班會往往難以有效滿足班主任帶班育人的現(xiàn)實需要。為此,有條件的班級可以嘗試打破每周一次的主題班會召開頻率,探索“以事定會”“因事而會”的新機制,基于中小學教育發(fā)展實情靈活開展。
一些教育實踐經(jīng)驗較為豐富的中小學,也可以就此組織班主任開展主題班會實施時間點、任務群的集體研討,在會商、探討的基礎上賦予班主任更多的自主權,切實推動班主任將主題班會辦成學生成長的重要載體。例如,一位經(jīng)驗豐富的班主任充分利用晨會、午休以及自習課等不同時間,組織不同形式的主題班會:在流感頻發(fā)的季節(jié),利用晨會時間召開班級公共衛(wèi)生主題班會;當上課期間學生犯困、閑聊等問題比較突出時,利用自習課時間分析問題及其形成原因,并及時對全班學生提出關于上課狀態(tài)的要求。總之,這些基于教育實情靈活開展的主題班會,更契合班級運行實際樣態(tài),切實提高班級教育質量。
馬克思曾深刻指出:“只有在集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fā)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說,只有在集體中才可能有個人自由”“在真實的集體的條件下,各個個人在自己的聯(lián)合中并通過這種聯(lián)合獲得自由”。[7]中小學主題班會是集體育人的重要方式,但如何發(fā)揮其育人功能,則需要班主任的實際舉措。近年來,全國各地開展的中小學班主任基本功大賽之所以將主題班會作為重要構成,正是因為主題班會體現(xiàn)著班主任的基本功、彰顯著班主任帶班育人的全過程。雖然短短的幾十分鐘不足以全面反映班主任的綜合育人能力,但管中窺豹而非以偏概全,還是能夠折射出班主任專業(yè)發(fā)展的現(xiàn)實樣態(tài)以及潛在的成長空間。從這個角度來看,重審中小學主題班會的育人價值,本質上也是重新審視當下班主任實施高質量主題班會的育人能力。
【參考文獻】
[1]張聰.高質量班級生活的型構要素[J].江蘇教育,2020(15):38.
[2]蘇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學[M].趙瑋,王義高,蔡興文,等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3:112.
[3]馮建軍.四十年德育改革的中國道路與中國經(jīng)驗[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6):121.
[4]王逢賢.教育學原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371.
[5]唐云增.一萬個日日夜夜——全國班集體建設研究三十年(1983~2013)[M].南京: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6.
[6]葉瀾.“新基礎教育”研究引發(fā)的若干思考[J].人民教育,2006(7):4.
[7]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論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72.
*本文系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大中小學協(xié)同視域下卓越班主任職前培養(yǎng)改革的實踐與探索”、東北師范大學教師教育“揭榜領題”課題“新時代中小學卓越班主任成長規(guī)律及培育機制研究”(JSJY20220307)、中國教育學會2021年度教育科研一般規(guī)劃課題“雙減背景下中小學班主任工作負荷及其負擔轉化的實證研究”(202100643101B)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