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區域認知素養的培養有助于初中學生建立地理空間觀念,并能夠用區域的眼光認識地理環境及與人類活動的關系。在統編地理教材“‘東方明珠’——香港和澳門”一課的教學中,采用“情境主線”式教學法,設置活動鏈、問題鏈,用尺度地圖培養區域位置視角,用圖表對比培養區域差異視角,用動態眼光培養區域發展視角,落實培養學生區域認知素養的目標要求。
關鍵詞 初中地理 情境主線 區域認知素養 課例研究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認為區域認知是指“人們從空間—區域的視角認識地理環境及人地關系的思維方式和能力”。區域認知素養的培養有助于初中學生建立地理空間觀念,并使其能夠用區域的眼光認識地理環境及與人類活動的關系。培養學生用區域的方式認知世界,始終是貫穿區域認知教學的重要任務。
“情境主線”式教學又稱“一境到底”式教學,即用情境主線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以情境的發展變化創設不同子情境從而推動教學的模式。新課標在“教學建議”中指出“教師需要精心創設教學情境,用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素材和表達方式,以及能夠引起學生思考的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情境主線的選擇要求教師關注日常生活、時事熱點,創設真實情境,同時與教材內容緊密結合,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熱情。
一、課例分析及設計思路
“‘東方明珠’——香港和澳門”是統編地理教材八年級下冊第七章“南方地區”第三節的內容,其對應的新課標內容為“運用地圖和相關資料,說明香港、澳門的自然地理、歷史文化傳統和經濟建設特點,以及港澳與內地經濟發展的相互促進作用,增強區域聯系的意識”。教材基于港澳地區優越的地理位置,地狹人稠、經濟發達的區域特征,以及其與祖國內地的差異與聯系,引導學生對港澳地區進行可持續發展綜合評價。
本課例采用“情境主線”式教學,創設“一滴蠔油——香港‘李錦記’的企業創業故事”作為情境主線,從一瓶蠔油入手,將李錦記的創業故事分為“源起——深耕——致遠”三個子情境貫穿全課,同時在每個活動環節設置問題鏈,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主動性。
二、課例實施及區域認知培養過程
“學習生活中的地理”一直是地理學的重要理念。對生活中地理課程資源的運用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本課例中,教師選擇生活中較為常見的李錦記牌蠔油作為課程資源,對這一品牌的創業史進行了深入挖掘,與教材內容進行整合,形成主題情境,并設計問題鏈,引導學生從情境問題中逐步掌握基礎知識,發展分析問題的能力,落實區域認知素養的培養。具體教學過程見表1。
1.用尺度地圖培養區域位置視角
尺度思想是地理區域教學中的重要思想之一,是指以不同空間尺度和時間尺度為工具,分析和解決地理問題的地理思想。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觀察不同尺度的區域位置圖,培養學生的區域位置視角。如認識香港、澳門的地理位置,從李錦記企業空間位置的遷移引導學生分析港澳與廣東珠海的空間位置關系。先展示《中國行政區劃圖》,再展示港澳在中國的位置圖,使學生建立空間概念,符合認識區域空間位置“由大到小”的尺度變化規律,為后續空間聯系視角的培養奠定基礎。
2.用圖表對比培養區域差異視角
進行區域比較,較好的方法之一是對比各種圖表。圖表能夠直觀、清晰地展示區域間的差異,利于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理解區域差異產生的原因。例如在講授香港、澳門的區域特征時,教師讓學生將香港、澳門與揚州、上海的人口密度進行對比,引導學生得出港澳“地狹人稠”的區域特征;再通過閱讀《香港衛星影像圖》,得出“香港城市建設用地面積狹小,多分布在沿海平原地區”這一特點,從而理解其建設高層建筑和填海造陸這兩種土地擴展方式的必要性。學生通過圖表對比可以從差異性的角度認識地理環境及人地關系,逐步形成綜合思維,建立人地協調觀。
3.用動態眼光培養區域發展視角
地理事物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的。運用發展的眼光學習區域地理,有利于初中學生動態地看待區域的聯系和發展。如本課例設計“香港李錦記的創業史”的情境,借助一系列問題,從時間尺度引導學生探究,有利于學生拓寬看待問題的視角,以更加全面、動態的眼光分析港澳的經濟發展歷程及其與祖國內地的密切聯系。
三、課例實施后的教學反思
1.“情境主線”式教學法保證了課程完整性
“情境主線”式教學法除了具有情境教學的優點以外,還能夠保證內容的完整性、知識的結構性、教學的連續性、過程的流暢性等。首先,圍繞著同一個情境學習,師生營造了一個完整、系統、連續的學習環境,保證了學習思維的連續性。其次,教師深入挖掘某一區域案例,通過層層設問,引導學生不斷深入思考討論,使學生對該區域形成一個多角度、多側面的認識,有助于培養學生用全面、綜合、發展的視角看待問題的思維能力。最后,在一條情境主線下,知識點彼此相連,有效減少了碎片化知識的生成,有利于學生構建完整的地理知識框架。
2.基于情境的問題設計促進學生思維發展
基于情境的問題設計是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的關鍵所在。問題的設計不應是單一的,應根據地理知識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鏈。“6W思維模式”的傳授給學生提供了思維發展的方向。從問題的內容看,首先引導學生關注地理空間位置、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等地理概念;從地理思維的角度看,從“是什么、在哪里”等理解類問題,到“為什么”等分析類問題,再到“怎么樣”等評價類、預測類問題,學科思維層層遞進,幫助學生構建學科邏輯;從地理影響因素看,引發學生關注對地理事象的過程分析和人地關系等問題。
在本課例中,教師創設“分析李錦記創業初期建立包括澳門、香港在內的分銷網絡”這一情境,引導學生提出“香港、澳門在哪里”,這屬于理解類問題(where);再通過20世紀50年代香港李錦記想去廣州發展,引出香港、澳門的區域特征——地狹人稠,這屬于分析類問題(why);李錦記與廣東江門的經濟合作,及兩地合作方式的轉變和發展,則屬于評價類和預測類問題(how,will be)等。
3.地理核心素養培養須貫穿各個環節
地理核心素養是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合與提煉,四大核心素養的培養在實施過程中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本課重點在于培養學生的區域認知能力,同時,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人地協調觀等素養的培養在本課中均有落實。如“香港李錦記與廣東江門的經濟合作”這一活動就體現了綜合思維素養的培養。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港澳和廣東江門在經濟合作過程中各有什么優勢”,可從自然要素方面分析位置優勢、自然資源等,從社會經濟要素方面分析人口、技術、市場等,由此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素養。在整個學習環節中,教師引導學生在地圖上圈畫地理事物,查找相應地圖解決地理問題等都體現了地理實踐力素養的培養。以“李錦記的創業史”為縮影的香港、澳門的經濟發展歷程,是港澳充分利用本地地理位置優勢,因地制宜地發展經濟的體現,教師以此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地協調觀。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竹西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