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協同論視域下高職“崗課賽證”綜合育人課程體系的建構困境與紓解策略

2024-09-30 00:00:00劉廣耀竇凱旋胡偉
教育與職業(上) 2024年10期
關鍵詞:課程體系高職院校

[摘要]協同論視角下,“崗課賽證”綜合育人模式是一個由“崗課賽證”多元子系統構成的協同育人系統,其中“課”是課程體系,作為協同育人的主渠道,在系統中居于核心地位。課程體系建構面臨“崗課賽證”的協同困境,具體表現為對系統育人目標的異化引發序參量迷失,對子系統間差異的回避導致自組織障礙,對子系統內在問題的疏漏造成協同效應阻滯。突破上述困境,需要通過多維把握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課程觀來聚焦序參量,依托跨界共建課程建設實踐共同體來催動自組織,借助聯合探索課程體系開發機制來放大協同效應。

[關鍵詞]協同論;高職院校;“崗課賽證”綜合育人;課程體系

[作者簡介]劉廣耀(1982- ),男,山東濟南人,山東圣翰財貿職業學院校長,教授;竇凱旋(1986- ),女,山東聊城人,山東圣翰財貿職業學院教學研究科,副教授,西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在讀博士;胡偉(1973- ),男,安徽潁上人,山東圣翰財貿職業學院人力資源部部長,教授。(山東" 濟南" 250316)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3年山東省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重點項目“數字賦能智慧財經專業群‘三元五融’人才培養體系構建與實踐”(項目編號:2023049,項目主持人:劉廣耀)、2023年山東省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重點項目“高職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群現場工程師培養路徑優化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2023054,項目主持人:孫啟友)和2023年山東省教育教學研究課題“基于現代學徒制培養的財會類專業‘崗課賽證’融通的課程體系構建與實踐研究”(項目編號:2023JXY291,項目主持人:竇凱旋)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717"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4)19-0056-08

“崗課賽證”綜合育人模式是我國職業教育在總結傳統工學結合教育教學經驗基礎上,形成的本土化、特色化的育人模式[1]。“崗課賽證”綜合育人課程體系改革與實踐已經成為時下高等職業教育領域的研究熱點。在既有研究中,有學者對“崗課賽證”綜合育人模式進行了價值追問和學理探究[2],也有學者對“崗課賽證”綜合育人模式下課程體系構建、教師隊伍培養進行了研究探索[3] [4]。但“崗課賽證”綜合育人模式的內涵和運行機理是什么、該模式下課程體系建構面臨何種困境以及如何破解這些困境等問題,依然是困擾高等職業教育研究與實踐的難題,也是阻礙“崗課賽證”綜合育人模式走向縱深的羈絆。為此,本文嘗試從協同論的視角探討上述問題。

一、協同論視域下“崗課賽證”綜合育人模式

協同論(Synergy Theory)是20世紀70年代由德國理論物理學家哈肯(Haken)提出的,該理論將研究對象看作由多個子系統構成的完整系統。協同論主要由伺服原理、自組織原理和協同放大原理三大基本原理構成[5]。伺服原理的核心概念是序參量。序參量是描述、指示系統整體行為的宏觀參量,主宰著系統演化的整個過程。序參量支配子系統,子系統伺服于序參量[6]。自組織原理中,自組織是相對于他組織而言的。他組織指的是借助系統外部力量推動系統演化的過程。而系統自組織指的是,在外部物質流或信息流輸入不變的情況下,系統內部多個子系統通過相互之間的協調動作、聯合行動,推動系統從混沌無序走向新的有序結構的系統“自我管理”的演化過程,這個過程具有內在性和自生性的特點。

協同論認為,當復雜開放系統處于遠離平衡的無序狀態時,系統內部與外部之間就會產生相互作用,即系統與外部環境進行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換。當這種外部作用達到某臨界點時,系統內部各子系統之間就會產生協同行為,促使系統內部結構從無序走向有序,進而產生協同放大效應,這就是協同放大原理。協同論視域下“崗課賽證”綜合育人模式是由“崗”“課”“賽”“證”四個核心子系統相互關聯、相互作用而構成的具有一定復雜結構和育人功能的協同系統。

(一)序參量

從語義學的角度來看,“崗課賽證綜合育人”是概念集合,除了有“崗”“課”“賽”“證”四個名詞概念外,還有“綜合”和“育人”兩個動詞概念,其中“綜合”是手段,“育人”是目的。“育人”指向的是“崗課賽證”綜合育人模式作為一種育人系統的根本任務——人才培養。結合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定位,“崗課賽證”綜合育人系統的根本任務和價值旨歸必然指向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因此,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是統攝整個系統演化過程的關鍵參量,也就是序參量。

(二)核心子系統

四個核心子系統的指向十分明確。時任教育部職成司司長陳子季提出:“‘崗’是工作崗位,‘課’是課程體系,‘賽’是職業技能競賽,‘證’是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在高職實踐領域中,“證”的范圍要更大一些,不僅包括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也包括職業資格證書等。因此,本研究中“證”既包括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也包括職業資格證書。四個核心子系統在整體系統中發揮著不同的作用,其中“崗”是導向,“課”是核心,“賽”是引領,“證”是標尺,共同推動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提升。

(三)協同效應

“育人”是一項復雜工程,單一的育人手段難以達成高水準的育人成效,而“綜合”體現的就是對多元子系統協同育人效應的追求。“綜合”是將“不同種類、不同性質的事物組合在一起”,即將“崗、課、賽、證”等存在于不同場域、具有不同性質的育人子系統集合在一起,通過促進各子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打出一套“育人”的“組合拳”,形成“崗課賽證”綜合育人系統,旨在追求各單一子系統難以達成的整體育人成效。

二、“崗課賽證”綜合育人課程體系的建構困境

“課”即課程體系,作為“崗課賽證”綜合育人系統中最核心的子系統,其演化過程與“崗課賽證”綜合育人整體系統的演化過程互為條件。當前,“崗課賽證”綜合育人課程體系建構面臨以下困境。

(一)序參量迷失:對系統育人目標的異化

“崗課賽證”綜合育人系統的序參量是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技術技能人才”是一種人才類型,泛指能夠運用一定技術技能完成職業勞動任務和實現職場工作目標的人才,而“高素質”是對技術技能人才整體能力和綜合素養的要求[7],不僅包括職業能力,更包括溝通、協作、學習,甚至人機協同等職業核心素養。

按照協同論的伺服原理,課程體系子系統應該受到序參量“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支配,但現實中出現了序參量迷失困境:在課程體系建構過程中,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發生了一定的異化。在“崗課賽證”綜合育人模式中,“崗課賽證”融通的育人目的是通過“崗”“賽”“證”與“課”的對接,把真實的工作領域任務轉化為理實一體的學習領域任務,把以“事實”和“符號”為主要表現形式的理論教學轉化為真實工作情境的能力建設,培養和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和職業核心素養。但在以實際工作的職業能力為主線建構課程體系的過程中,往往會花費大量工夫圍繞職業能力培養精心設計專業課程的課程體系,而通識課程體系、創新創業課程體系等專業課程體系以外的其他課程體系就被有意無意地邊緣化了。這既忽視了學生職業能力成長的規律,也不同程度地壓縮了職業核心素養的培育學時和培養空間,限制了學生的多樣化和可持續發展。

(二)自組織障礙:對子系統間差異的回避

課程體系建構是一個“課”子系統內部從“崗課賽證”尚未融通的、無序的非平衡態,到“崗課賽證”融通的、有序的平衡態演進的自組織過程。但“崗課賽證”各子系統分別屬于不同的領域、具有不同的生成邏輯,系統間不可避免地存在顯著差異。然而,在課程體系建構實踐中,對此采取視而不見的回避態度,為融通而融通的現象屢見不鮮。

1.“崗”與“課”的系統間差異。“崗”是在企業運行需求的基礎上產生的。企業按照發展目標和戰略規劃搭建組織架構,根據組織架構劃分崗位職責、任務,這些崗位職責、任務最終以崗位群和存在于實踐場域的具體崗位工作的形式呈現出來。對崗位說明書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崗位一般包括工作內容、工作職責、工作條件、任職資格等要素[8]。在崗位工作的實踐場域中,大量的技術技能以默會知識的形式存在。“課”是在學校育人需求的基礎上開發的,各專業(群)一般按照國家政策要求、人的發展需求、市場人才需求等,形成育人的總體目標,再根據育人目標形成教學內容,最后將教學內容以課程體系和存在于教學場域的具體課程的形式呈現出來。對課程標準進行分析可以發現,課程一般包括課程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與教學評價等要素。在課程教學中,所有的知識都是可以呈現和傳遞給學生的。

由此可見,“崗”的需求是“課”的基本生成依據之一,但“崗”與“課”在生成路徑、呈現形式、構成要素以及內蘊的知識形態等方面均存在差異。同時,“崗”的需求具有復雜性和多樣性,同一崗位在不同的行業、企業、發展階段,其崗位內容、職責、條件等均有不同。如何準確捕捉并提煉崗位對人才的核心素養需求,成為“崗課”融通面臨的挑戰。

2.“賽”與“課”的系統間差異。職業技能競賽是依據國家職業技能標準,結合生產和經營工作實際開展的、以突出操作技能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為重點的、有組織的群眾性競賽活動。職業技能競賽具有鮮明的競爭性、職業性和教學性特點。競爭性指的是職業技能競賽具有選拔性質,其參賽人員是職業院校的少數優秀學生;職業性指的是職業技能競賽針對職業崗位設置賽項,結合生產實際設置比賽內容,賽項題目多來自崗位的實際工作任務,以碎片化的工作任務形式呈現;教學性指的是職業技能競賽面向的是職教學生,其本質是一個以技能競賽形式出現的、工作任務導向的教學項目[9]。以上特質決定了職業技能競賽覆蓋面的有限性和考察內容的碎片化,既不能覆蓋所有專業,也不能覆蓋專業的所有知識和技能,更不能覆蓋所有學生。這與課程體系追求對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專業學生的全覆蓋性和教學內容的系統性之間存在較大差異。

3.“證”與“課”的系統間差異。“課”所在的高職教育體系旨在為社會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位于技能的供給端;“崗”所在的產業體系是技能人才的需求側,位于技能的需求端;“證”所在的職業證書體系旨在評價技能人才的技能水平,位于技能的評價端。從技能的供需關系角度來看,職業證書制度的核心功能是“指導技能供給、滿足技能需求”,協調“課”與“崗”之間的技能供需關系[10]。

“證”是基于崗位的技能需求,遵循技能人才評價邏輯形成的一套考核標準體系。“證”的評價對象只局限于技能水平,評價要求從底線思維出發,達到合格即可。而“課”是基于崗位的技能人才需求,遵循技能人才培養邏輯形成的一套人才培養的教學內容體系。“課”的培養對象是學生,要全盤考慮學生的素質、知識、能力培養,技能培養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課”的人才培養要從系統思維出發,以促進學生的發展為目的,追求卓越。因此,“證”與“課”在核心功能、遵循邏輯、呈現形式和目標追求上均存在不同。

如上所述,“崗”“賽”“證”與“課”之間,在底層邏輯、核心功能、呈現形式等多方面存在不同,在課程體系建構過程中,對“崗課賽證”融通的自組織過程造成障礙。

(三)協同效應阻滯:對子系統內在問題的疏漏

微觀視角下,“崗課賽證”綜合育人課程體系建構過程是一個將“崗”“賽”“證”各子系統的育人要素抽取出來,深度融合于“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崗課賽證”通過建立極度緊密的協同關系,放大協同效應。“崗”“賽”“證”各子系統內部均存在局部的無序狀態,這種局部的無序狀態對育人要素的有效析出和協同效應的發生都存在不可忽視的影響,但在課程體系建構實踐中對此問題的關注還較為有限。

1.“崗”:缺乏統一的崗位標準。職業崗位子系統內部存在缺乏權威的、統一的崗位標準的問題。當前多數崗位標準是企業根據自身需求開發的,不具有普適性和權威性。而高職院校以專業或專業群為單位開展的市場人才需求調研,不具備面向大量企業開展大規模崗位需求調研的能力。通過對有限數量的企業開展調研得來的崗位需求和典型工作任務分析等,是否具有代表性、科學性和前沿性,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存疑的,自然基于此開發的課程體系也難以保證能夠契合職業崗位群的實際需求。這既影響了課程體系子系統的“崗課”融通過程,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才培養供給側與需求側的契合度。

2.“賽”:專業技能覆蓋度、崗位結合緊密度不夠。近年來,職業技能競賽強大的展示宣傳效果和競爭選拔功能,贏得了社會的廣泛關注,這有力推動了職業技能競賽的制度化進程[11],競賽規模逐年擴大,競賽項目也日益增多。但總體來說,由于競賽在項目開發、規程編制、軟硬件設備更新、專家聘請、競賽組織等方面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成本,競賽項目對專業技能的覆蓋面依然有限。競賽項目的開發過程依然是模擬企業生產的典型應用場景、生產項目,仿真崗位典型工作任務、工作流程,競賽試題的唯一性與生產現場的不確定性、復雜多變性之間存在矛盾,競賽過程與真實生產場景之間還有距離,競賽內容不能及時、客觀地反映產業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模式,不能完全貼合企業生產實際。這對課程體系子系統篩選優質賽項、挖掘育人成分,通過“課賽”融通放大協同效應造成一定程度的障礙。

3.“證”:尚未建立穩定的內部秩序。職業證書子系統內部由于新舊證書體系交替,尚未建立穩定的內部秩序。2019年,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分步取消水平評價類技能人員職業資格,推行社會化職業技能等級認定。隨后,教育部等四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在院校實施“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試點方案》,啟動了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但該制度在落實過程中,由于培訓評價組織在遴選和監管上存在規范性缺位、發證單位不具備行政效力等多方面問題,證書面臨較大的社會認同困境[12]。由于證書體系政策的調整,職業證書子系統內部的平衡有序狀態被擾動,存在新證書尚未建立廣泛的社會認同、舊證書已經或即將被淘汰的問題。如何辨別、選擇合適的證書融入課程體系成為難點,這在一定程度上阻滯了課程體系子系統“課證融通”的協同效應。

三、 高職“崗課賽證”綜合育人課程體系的建構策略

(一)聚焦序參量:多維把握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課程觀

“高素質”是一個相對概念,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是相對于中、低技能人才而言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有何特質,需要從兩個方面來厘清:一是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邏輯起點和價值旨歸:服務社會發展和促進人的發展。其中,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的要求又可以劃分為時代要求和產業需求兩個維度。二是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過程,即技術技能的習得過程。為此,要澄清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特質,樹立科學的“崗課賽證”綜合育人課程觀,可以從時代要求、產業需求、個體發展、技術技能習得四個維度入手。

1.時代要求維度:從“職業能力”轉向“職業素養”。20世紀90年代,能力本位的教育思想傳入我國,引發了職業教育領域能力本位課程研究與實踐熱潮。此后,職業教育領域逐步形成了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的能力本位課程體系的構建模式[13]。隨著工業4.0時代的到來,無論是外部職業世界的產業生態,還是高職院校內部的教育生態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提出了新要求。工業4.0時代是以數字化、網絡化與智能化為主要特征的智能化時代,伴隨著知識與技術的快速迭代,工作環境、工作崗位、工作手段、工作方式和工作內容的迅速變化將逐步成為職業世界的常態。傳統的錨定某一具體職業、崗位,以培養職業能力為核心的課程開發模式不再適應以“善變”為特征的智能化時代的產業發展需求。職業教育“崗課賽證”綜合育人課程體系的重心應轉向學生的職業核心素養,即學生從事各種職業均需要的素養,尤其是在真實工作世界中解決實際問題的素養,在不斷變換的職業環境中通過自我學習勝任不同職業的素養。

2.產業需求維度:從“一技之長”轉向“復合培養”。智能化時代產業生態的核心特征是智能化生產技術的廣泛應用,智能工廠、智能生產與智能服務的深度融合。智能化生產技術將會帶來整個生產流程的智能化,程序性的技能操作被機器替代,崗位之間逐步融合,崗位工作范圍大大擴展,技術技能人才的工作模式呈現新的特征:工作過程去分工化、技能操作高端化、工作方式研究化,并最終導致人才結構層級減少、人才需求層次上移[14]。智能工廠、智能生產與智能服務的深度融合將提升對人才知識、能力結構的要求。產業需要的是懂理論、會操作、能創新,以及具備服務意識的復合型人才,“崗課賽證”綜合育人課程體系的育人目標應轉向復合型人才培養。

3.個體發展維度:從“標準化”轉向“多樣化”。服務社會發展和促進人的發展是教育的兩大基本功能。職業教育作為教育的一種類型,既要追求教育的社會價值,也要關注學生的個體發展。智能化時代,職業崗位快速更替,在社會發展需求充滿不確定性的情況下,職業教育應更加關注如何促進人的發展。高職學生呈現多樣化與個性化的發展需求:在校就讀期間,學生有參與職業技能大賽、考取職業證書、提升學業水平、發展興趣愛好等多種成長需求;畢業之后,學生有學歷提升、就業、創業、繼續教育等多類生涯發展需要。“崗課賽證”綜合育人課程體系內容設計,應避免傳統的“一刀切”的標準化模式,而采用“平臺+模塊+項目”的靈活組合方式,滿足學生的個性化成長需求,兼顧學生的職前與職后發展,支撐學生的多樣化成才。

4.技術技能習得維度:從“單一主體”轉向“多元協同”。海德格爾(Heidegger)曾言,被遮蔽的現代技術本質日益進入解蔽之境,技術的物性、人性、活性、知性等維度得到更為豐富和深刻的展開與應用[15]。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是一個引導、促進學生習得技術技能的過程,建構“崗課賽證”綜合育人課程體系應重新審視技術的現代維度。從技術的物性維度來看,物構成了技術產生的源泉、實現的工具、作用的對象和呈現的載體。為保障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就要在課程體系建構過程中關注對學生技術技能物化能力、工具使用能力、材料加工能力等的培養,而這些能力的培養離不開物所存在的真實世界和職業世界,因此課程體系建構要充分體現教育場域與社會場域、產業場域的聯動。從技術的人性維度來看,技術是人的目的性產物,技術的功能、結構、形態都攜帶著豐富的人性,技術的傳授與習得需要人與人之間的直接互動,尤其需要具有精湛技術的行業企業專家、技術骨干的直接參與。從技術的活性維度來看,技術是人類活動的方式和產物,其產生和運用的過程都充滿活性,離不開人類實踐問題的解決、實踐經驗的積累以及對既有現狀的革新等。從技術的知性維度來看,技術之所以可以被認知和傳遞,是因為技術內蘊于技術知識之中,而掌握前沿技術知識的不僅是學校,還有企業、科研機構等。因此,從技術的現代維度來看,“崗課賽證”綜合育人課程體系建構要打破傳統的學校一元主體育人的藩籬,聯合政府、行業、企業、科研機構等多元主體共同參與,構建多元主體協同的育人格局。

在“崗課賽證”綜合育人系統序參量“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支配下,課程體系子系統的建構是一個以促進學生發展為根本旨歸,以職業素養培育為主線,以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為目標,以多元主體協同育人為實施路徑,組織、序化、呈現技術技能知識的過程。

(二)催動自組織:跨界共建課程建設實踐共同體

實踐共同體(Community of Practice)是由美國學者溫格(Etienne Wenger)提出的。實踐共同體作為“經驗背景不一的人基于共同的目標和志趣的集合”,其作用是讓成員“在共同的實踐領域中,通過不斷的互動去學習如何做得更好”[16]。基于協同推進高職課程建設的共同目標,聚合來自“崗”所在的產業界、“課”所在的高職界、“賽”所在的競賽界及“證”所在的證書界的專家、教師,跨界組建課程建設實踐共同體,是克服“崗課賽證”各子系統之間差異,催動“崗課賽證”綜合育人系統高效自組織的有效途徑。

1.有償化組建:激發各主體的參與意愿。如何激發“崗、賽、證”各領域的參與意愿,成為順利組建課程建設實踐共同體的首要問題。“崗課賽證”融通的根本困境在于“崗”“”賽“”證”領域缺乏參與課程建設的積極性,且多數參與停留在配合層面,未能在課程建設中充分發揮主體性和能動性。合理的薪酬激勵機制對于引導課程建設實踐共同體成員提高對共同體的認同、參與共同體的活動、履行在共同體的職責、提升對共同體的貢獻率等至關重要。為此,組建課程建設實踐共同體,首先要依據校外成員在共同體中承擔的任務角色、職責權利、職稱級別等,建立合理、靈活,具有一定梯度的薪酬保障機制。例如,建立“雙崗雙薪,兼職取薪”的薪酬制度,對于能夠全面參與課程體系建設、承擔課程實施任務、承擔完整崗位職責的共同體成員給予“雙崗雙薪”;對于兼職參與課程體系建設、承擔課程實施任務的成員,按照兼職任務數量給予合理的薪酬補償。

2.實體化運行:完善共同體的組織架構。課程建設實踐共同體由來自“崗課賽證”各領域,職業背景、學歷、職稱、年齡等各不相同的成員組成,是一個復雜系統。為推進課程建設實踐共同體高效運行,需改變其原始的松散聯結狀態,搭建以規范的管理制度為運行基礎的實體化組織架構,設立理事長、副理事長、秘書、“崗”“賽”“證”領域代表、骨干成員等多重角色,同時明確不同角色在課程建設中的權責分配。通過實體化的組織架構、制度化的組織分工、定期化的組織活動,促進共同體成員在即時交流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言語及行為對話機制。通過這種基于實踐的對話機制,來自“崗”“賽”“證”子系統的共同體成員能夠及時、準確、深入地了解高職課程體系建構的實際需求和問題。他們將這些信息及時反饋回各自的子系統,反向引導、助推改善“崗”“賽”“證”內部存在的“缺乏統一崗位標準”“專業技能覆蓋度、崗位結合緊密度不夠”“尚未建立穩定內部秩序”等問題,促進各子系統向有利于“崗課賽證”融通的方向演進。

3.項目化落實:促進共同體的實踐互動。課程建設實踐共同體強調針對現實問題,以具體的實踐互動為切入點,由共同體成員在具體的實踐情景中通過探究、協商、信息交換、資源共享等活動,共同尋找破解問題的思路。為推進共同體內部的互動,將課程建設任務細化為課程體系一體化設計、課程標準制(修)訂、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建設、1+X證書培訓、職業技能競賽訓練、新型教材開發、“雙師多能”教師培訓等若干項目。按照項目組建團隊,借助項目制管理模式程序嚴謹、形式靈活的特點,在微觀層面有序推進課程建設實踐共同體穩定運行。

(三)放大協同效應:聯合探索課程體系開發機制

通過建立一體化課程體系設計機制、教學資源開發機制、師資培養培訓機制、教學質量評價與改進機制,放大“崗課賽證”綜合育人的協同效應。

1.注重統籌規劃,建立一體化課程體系設計機制。針對“崗課賽證”綜合育人課程體系建構過程中,由于碎片化的意見采集和課程開發造成課程體系功能阻隔的問題,依托課程建設實踐共同體建立由“崗課賽證”各領域成員共同參與的一體化課程體系設計機制。由共同體成員共同探討、論證“教什么”“怎么教”的問題。在復合型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目標的引領下,共同體成員研討確定專業(群)面向的崗位群、競賽群和證書群,對接最新的崗位標準、競賽標準和證書標準,共同制訂一體化課程體系開發方案,共同論證一體化課程體系的科學性與合理性。通過一體化課程體系設計機制,助推高職“崗課賽證”綜合育人課程體系建構能夠更緊密地對接產業發展需求,保持課程體系建構邏輯的完整性和一貫性。

2.重視資源共建,建立教學資源開發機制。以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教學資源庫建設、新型教材開發等高職領域的重點建設任務為載體,推進“崗課賽證”融通的課程教學資源開發。課程建設實踐共同體在推進課程教學資源建設方面具有顯著優勢:一是能夠借助共同體內來自“崗賽證”領域的專家,及時獲取行業的新技術、新要求、新規范,順利引入行業企業、大賽及證書培訓的真實項目、真實案例、優質培訓包等,進一步優化課程教學資源的內容。二是可以借鑒行業企業、大賽及證書培訓的先進理念、流程、形式,利用信息化技術,設計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資源呈現形式,更好地服務高職學生個性化的學習方式和多樣化學習需求。

3.強化團隊合作,建立師資培養培訓機制。“崗課賽證”綜合育人課程體系建構最關鍵的是教師。只有教師接受了“崗課賽證”綜合育人的課程理念,并具備了“崗課賽證”綜合育人的課程開發能力,才能推動“崗課賽證”綜合育人課程體系順利建構。為此,通過課程建設實踐共同體,以“雙崗雙薪、兼職取薪”等薪酬激勵機制,驅動“崗課賽證”各領域的人才交流,探索建立“雙師多能型”師資聯合培養培訓機制。課程建設實踐共同體通過共同研發培訓計劃、培訓內容、培訓實施方案,形成青年教師培訓、骨干教師研修、專業負責人和帶頭人培養的梯度化教師培養培訓制度,培養既能擔綱課程教學,又能參與企業生產,還能開展證書培訓和大賽指導的“雙師多能型”結構化育人團隊,為“崗課賽證”綜合育人課程體系建構提供人才與智力支撐。

4.確立質量標準,建立教學質量評價與改進機制。只有建立與“崗課賽證”綜合育人相匹配的課程教學質量評價機制,才能形成課程體系開發、實施、評價與改進的質量閉環,逐步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建立由教師、學生、行業企業的職教專家、第三方評價單位等多元參與,由與“崗”對應的企業評價、與“課”對應的學校評價、與“賽”對應的社會評價、與“證”對應的行業評價構成的“多元參與、四位一體”課程教學質量評價機制,建立評價組織機構,研發評價指標體系,形成評價反饋機制,不斷對課程開發與實施過程進行改進和提升。

本研究從系統協同論的視角,重新審視了“崗課賽證”綜合育人模式下的課程體系建構問題,剖析了“崗課賽證”各子系統之間和子系統內部存在的問題,揭示了造成課程體系建構困境的宏觀系統性因素,提出了由“崗課賽證”各領域共建課程建設實踐共同體、聯合探索課程體系開發機制為行動路徑的紓解策略。這一研究視角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看待該問題的視野,然而這種討論還有進一步深入的空間。比如,如何將課程體系改革的重心從“能力本位”轉向“職業素養”,如何推動“崗、賽、證”領域專家進一步深度介入到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如何進一步完善課程建設實踐共同體良性運行的保障機制等。

[參考文獻]

[1]曾天山.試論“崗課賽證”綜合育人[J].教育研究,2022,43(5):98-107.

[2]程智賓,李宏達,張健.崗課賽證融通培養模式的價值追問、學理依憑和實踐創新[J].職教論壇,2021,37(11):68-74.

[3]燕珊珊.崗課賽證融通的高技能人才培養的功能價值、實現機制與推進路徑[J].教育與職業,2022(10):34-41.

[4]馬玉霞,王大帥,馮湘.基于“崗課賽證”融通的高職課程體系建設探究[J].教育與職業,2021(23):107-111.

[5]張睿.協同論視域下高校“三全育人”實施的機理與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2020(1):101-106.

[6]Haken H.Information and Self-Organization:A macroscopic Approach to Complex System[M].New York:Springer-Verlag,1988.

[7]顧建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現代意蘊與職業教育調適[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1(5):20-25+32.

[8]吳海燕.現代企業崗位價值評估模型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16(21):120-121.

[9]李名梁,李媛媛.反思與重構:我國職業技能競賽建設探究[J].教育與職業,2013(21):18-20.

[10]趙秀華.職業資格證書制度服務技能型社會建設:歷史脈絡、內在邏輯與實踐理路[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4,42(4): 88-96.

[11]王江濤,俞啟定.我國職業學校技能競賽制度變遷的動因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江蘇高教,2019(10):117-124.

[12]王恒,袁文軍,聶偉.1+X證書制度的認同困境:分析框架、現實表征及破解路徑——基于組織社會學新制度主義的檢視[J].高教探索, 2023(6):110-116.

[13]石偉平,匡瑛.職業教育[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8.

[14]徐國慶.智能化時代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根本轉型[J].教育研究,2016,37(3):72-78.

[15]顧建軍.技術的現代維度與教育價值[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8,36(6):1-18+154.

[16]Wenger Etienne.Communities of Practice:Learning,Meaning and Identity[M]Cambridge,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猜你喜歡
課程體系高職院校
以創新課程體系引領學生發展
輔導員(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48
民法課程體系的改進和完善思路*——以中國政法大學的民法課程體系為例
“一帶一路”戰略與鹽城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思考
考試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2:05:08
淺析紅色文化與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考試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59:13
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初探
科技視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58:21
全球化背景下高職院校韓語專業畢業生就業現狀分析
科技視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56:14
多元智能理論視角下高職院校體育課程評價體系的研究
科技視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1:31:29
淺談財務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完善措施
加強青少年中醫傳統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課程體系構建
論普通高校國防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国产成人三级在线观看| 精品三级网站| 日本高清免费一本在线观看 | jizz国产视频|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7网| 欧美在线伊人| 伊人久久福利中文字幕| 永久在线播放| 综合五月天网| 99热国产这里只有精品9九| 99伊人精品| 欧美午夜性视频| 亚洲三级成人| 无码丝袜人妻| 亚洲av无码牛牛影视在线二区| 91在线精品麻豆欧美在线| 少妇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91在线|中文| 国产精品欧美在线观看| 激情无码视频在线看| 伊人蕉久影院| 亚洲 日韩 激情 无码 中出| 国产91视频观看| 亚洲v日韩v欧美在线观看| 日本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人人软件| 日韩无码黄色网站| a毛片在线播放| 毛片免费高清免费| 欧美成人h精品网站| a在线亚洲男人的天堂试看| 免费一级无码在线网站| v天堂中文在线| 国产精品无码AV中文| 国精品91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久久777777| 日韩在线第三页| 亚欧美国产综合| 2021亚洲精品不卡a| 国产亚洲视频中文字幕视频| 久久 午夜福利 张柏芝| 91系列在线观看| 素人激情视频福利| 香蕉综合在线视频91| 在线国产毛片手机小视频| 亚洲IV视频免费在线光看| 欧美国产综合色视频| 国产精品人莉莉成在线播放| 午夜不卡福利| 久久99国产精品成人欧美|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国产免费| 久久亚洲综合伊人| 自慰网址在线观看| 亚洲六月丁香六月婷婷蜜芽| 欧美精品一二三区| 华人在线亚洲欧美精品| 欧美区一区二区三| 午夜啪啪网| 国产成人精品综合| 拍国产真实乱人偷精品| 亚洲AⅤ综合在线欧美一区| 亚洲第一视频网| 国产乱子伦视频三区| 亚洲色图欧美| 亚洲综合色吧|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91区国产福利在线观看午夜| 亚洲av无码成人专区| 午夜性刺激在线观看免费| 欧美亚洲国产一区| 精品无码日韩国产不卡av| 国产福利小视频在线播放观看| 国产美女自慰在线观看| 999精品色在线观看| 欧美笫一页| 日韩av资源在线| 二级毛片免费观看全程| 91网红精品在线观看| 久久免费视频6| 午夜不卡福利| 美女国内精品自产拍在线播放| 亚洲中文字幕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