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整個社會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呈現急劇增長的態勢。作為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培養陣地,職業教育需要實現高質量發展,而產教融合是辦好職業教育的重要著力點。針對當前產教融合中存在的缺乏完善的激勵政策以及良好的平臺等問題,安徽應從“政府加強頂層設計,構建產教融合發展新格局”“職業院校進一步提質培優,推動人才與產業需求無縫銜接”“企業主動履行責任,充分發揮產教融合主體作用”“全社會積極支持,營造產教融合良好氛圍”四個方面探索解決策略。
[關鍵詞]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高質量發展;職業教育
[作者簡介]胡計虎(1980- ),男,安徽靈璧人,安徽商貿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碩士。(安徽" 蕪湖" 241002)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3年安徽省重大科學研究項目“長三角一體化戰略下電商產業集聚與區域經濟協同發展機制研究”(項目編號:2023AH040318,項目主持人:胡計虎)和2021年安徽省重大教學研究項目“高質量發展背景下的安徽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試點探究”(項目編號:2021zdjgxm023,項目主持人:黃義兵)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710"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4)19-0100-06
隨著我國經濟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整個社會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急劇增長。職業教育作為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培養陣地,必須實現自身的高質量發展。而產教融合是辦好職業教育的重要著力點,是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如何進一步深化產教融合,更好地賦能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需要各方深入思考。基于此,本研究以安徽省為例,擬在分析其目前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從而推動產教融合實踐的進一步開展。
一、推進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重要意義
(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迫切需要
隨著經濟社會轉型,我國已從規模化生產向高質量發展轉變,對應的人才需求也從重復性強的低層級勞動者向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轉變。2020年10月,《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提出“加大人力資本投入,增強職業技術教育適應性,深化職普融通、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國特色學徒制,大力培養技術技能人才”。職業教育作為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主陣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是其辦學方向和目標。社會需求側的變化倒逼職業教育供給側進行相應的改革,但由于教育本身具有一定的滯后性,傳統的先有需求再培養人才的方式,培養出來的人才往往已經“過時”,很難達到社會的需求。通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政校行企等多主體共同參與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可以促進專業和產業、課程內容與崗位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有機銜接,確保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社會發展需求側充分對接。
(二)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其中第三大部分就是“完善產教融合辦學體制”,具體包括優化職業教育供給結構、健全多元辦學格局和協同推進產教深度融合三點內容,進一步明確了促進職業教育供給側與社會需求側高度匹配的著力點就是產教融合。2023年7月,教育部副部長吳巖在軌道交通裝備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成立大會上指出“產教融合是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進一步強調產教融合是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高質量發展已成為我國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標之一。產教融合作為一種適應性較強的教育模式,可以幫助職業院校及時了解行業產業最新的技術發展和人才需求,動態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優化課程體系和更新授課內容,使教學內容緊密對接企業實際崗位需求,培養的人才更有針對性和實用性,對于推動職業教育的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
(三)職業教育發達國家的實踐經驗啟示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西方發達國家率先提出并經過充分實踐的,其中影響較深的主要有以下四種模式:一是德國的“雙元制”模式。這種模式以企業培訓為主,強調企業與職業學校共同參與,理論與實踐密切結合。二是法國的“學徒制”模式。這種模式強調政府、學校和企業共同參與人才培養,學校負責理論知識培訓,合作企業負責實踐技能鍛煉,政府負責對學生和企業進行保護,并給予企業一定的補助。三是澳大利亞的“TAFE”模式。這種模式強調職業能力本位,針對性和實用性強,80% 的時間在工作場所進行工作本位的學習,20%的時間在學校進行相關知識學習。四是英國的“三明治”模式。這種模式強調半工半讀、工學交替,采取“學習—實踐—學習”的產學結合方式,學徒一段時間在校學習,一段時間在企業實習和工讀交替進行培訓。[1]上述模式雖然具體特征有所不同,但均強調教育內容與企業實際需求的緊密結合,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和實踐能力。這為我國有效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斷提高職業教育質量和社會服務水平,提供了有益借鑒。
二、安徽職業教育產教融合面臨的現實問題
(一)缺乏完善的產教融合激勵政策
產教融合是產業和教育之間的跨界合作,促進兩者進一步融合需要一些激勵政策和體制機制作為保障。2023年6月,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等八部門印發《職業教育產教融合賦能提升行動實施方案(2023—2025年)》,明確了“金融+財政+土地+信用”的具體支持政策。近年來,安徽省委省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高度重視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發展,相關部門先后赴廣東、吉林、江蘇和安徽考察調研深圳職業技術大學“九個共同”雙主體育人模式、長春汽車工業高等專科學校“央地互動 政企校融合”、太倉“雙元制”職業教育的經驗做法和阜陽技術學院“三轉四像”辦學模式,主動探索安徽推進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有效策略。目前,已出臺一系列產教融合政策文件,并就如何提升教育鏈、人才鏈與創新鏈、產業鏈的匹配度提出了針對性目標和舉措。雖然安徽的職業院校已普遍將“ 產教融合、協同育人”作為人才培養的主要模式,但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的主觀意識仍然不強,產教融合“一頭熱”的現象還比較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是目前安徽出臺的政策多是針對學校的,缺乏調動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激勵政策。雖然安徽省發展改革委先后遴選了319家產教融合型企業,但針對國家的產教融合政策還未制定有效的落地細則,對企業的吸引力和相關利益保障還不夠,無法真正調動企業的積極性[2]。
(二)缺乏良好的產教融合平臺
產教融合是產業和教育兩者之間的合作融通,要進一步融合就需要解決“怎么融”的問題。本研究通過座談會和實地調研等方式了解到,目前不少行業企業對國家的政策導向和職業教育的發展現狀比較了解,對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也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愿意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但還缺乏有效參與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平臺。目前安徽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主要體現在兩大環節:一是在人才培養方案制訂環節。各職業院校在制(修)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時一般會邀請行業企業專家參與,了解最新的職業崗位需求和技能要求,在人才培養課程體系中進行相應的調整,從而培養滿足崗位技能要求的人才。二是在實習實訓環節。根據實踐安排不少于50%的要求,各職業院校一般會在最后一學期安排6個月左右的崗位實習,合作企業主要承擔此項任務。進一步分析發現,目前行業企業主要參與的兩個環節“ 一個在開頭,一個在結束”,中間的人才培養過程參與得較少,結果就是開頭人才培養方案設計時理想很豐滿,等到結束崗位實踐時才發現培養的人才達不到崗位需求。這主要是由于這種合作還停留在淺表層面,并沒有真正實現產教融合。事實上,并不是企業不想參與,而是缺乏良好的產教融合平臺,企業不知道如何深度參與。
(三)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匹配度不高
產教融合需要職業教育人才供給側與行業產業需求側“同頻共振”。2022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印發《深化高校學科專業結構改革服務產業創新發展實施方案(2022—2025年)》,提出“到2025年,全省高校與十大新興產業相關的學科專業比例達到70%以上”的目標。雖然2023年這一比例已達到59.4%[3],但總體上職業院校專業布局與產業戰略定位的匹配度還不夠高。一是專業與產業匹配度不高。目前,第一產業基本保持穩定發展態勢,對應專業大類設置專業20個,占設置專業總數的4.57%;第二產業始終保持穩定發展態勢,對應專業大類設置專業154個,占設置專業總數的35.16%;第三產業則快速減少,對應專業大類設置專業264個,占設置專業總數的60.27%①。從產業發展和專業設置情況看,第二和第三產業明顯不匹配。二是專業調整機制不夠靈敏。學科專業結構調整呈現學校不平衡和地區不平衡兩個方面的問題。就學校而言,工科院校、應用型高校和民辦高校的調整力度相對較大,速度相對較快。就地區而言,新興產業發展迅速的合肥和蕪湖,其轄區內高校的學科專業調整力度明顯強于其他地區。三是專業迭代速度較慢。根據企業反饋,產業和行業發展迅速,特別是新興產業相關技術創新交叉性強、跨學科合作要求高、迭代速度快,職業院校的反應速度難以跟上其發展節奏。
(四)產教融合的社會氛圍不濃
產教融合需要進一步提高職業教育吸引力,形成社會共同關注、各方積極謀劃、主動參與的局面。安徽省在厚植技能文化土壤、營造崇尚技能氛圍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率先出臺《安徽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辦法》,每年省教育廳、省委宣傳部等部門聯合舉辦職教活動周,將其打造成社會各界了解、體驗和參與職業教育的重要平臺。但是,總體來看,目前安徽的產教融合氛圍還不夠濃。一是整體引導不到位。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的辦學之道,需要政行企校等多方共同參與,但相關部門在傳達職業教育政策導向、重大舉措、改革方向和相關會議精神時,還是習慣性地把相關通知和要求傳達給職業院校,而沒有傳遞給行業企業等其他主體,使其錯誤地認為職業教育是政府和學校的事,沒有營造出多主體協同的良好氛圍。二是主體意識不夠強。產教融合“產在前”,產業是具有同類屬性的企業集合,所以企業應該是產教融合的主體。但是,不少企業還沒有充分意識到這一點,相對于人才培養,他們更關心利益收入。若短期內看不到直接的利益收入,企業參與的積極性就會下降。三是示范帶動效應不明顯。目前安徽省的產教融合項目影響力較大的只有合肥大學與大眾共建的“大眾學院”,并不是在職業教育領域。雖然大部分職業院校已經在積極推進產教融合的辦學模式,5所國家“雙高計劃”院校還形成了一定的產教融合成果,但合作企業的知名度和成果的影響力不夠大,示范和帶動效應不明顯。
三、安徽推進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策略
(一)政府加強頂層設計,構建產教融合發展新格局
1.加強統籌,職業教育與產業發展同步規劃。要將職業教育與區域產業發展同等重視、同步規劃,呼應產業發展對不同層次人才的現實需要,建設安徽省中職“雙優”學校、安徽省高職“雙高計劃”院校,實現安徽省職業教育本科高校“零”的突破,保證各層次人才培養的系統性和連續性。要根據各市縣主要產業布局,有針對性地設置職業院校相關專業。針對職業教育相對落后或者不滿足高層次產業技能人才需求的市縣,可通過設置高職專業學院、高職中專分校、本科與高職聯合專升本培養等方式,探索職業教育長學制人才培養和高水平專業建設的有效方式,實現職業教育與地方經濟同頻共振。
2.注重實效,職業院校與合作企業雙向激勵。省財政廳、省教育廳、省發展改革委等部門貫徹落實省政府持續加大財政教育投入的決策部署,統籌教育改革發展需求和財力實際,加大職業教育投入力度,研究制定職業院校和產教融合企業教育投入以及補償規劃。對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成效明顯的職業院校,主管部門提高職業教育學段生均經費,并在分配職業教育相關資金時給予一定傾斜;對深度參與職業教育的企業,興辦職業教育投資符合規定的,按投資額30%比例抵免教育費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同時,省發展改革委要牽頭制定省級產教融合型企業認定標準及組合式激勵政策,從央企、地方國企、實力突出的民企、制造業創新中心、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中,培育建設一批產教融合型企業,有效落實產教融合型企業激勵政策。此外,還要進一步出臺產教融合配套政策,實施產教融合全要素支持,設立專項扶持資金或爭取中央預算內投資,精準支持產教融合重點載體建設、重點項目開發、重點人才培養。
3.完善保障,政策供給與機制創新協同推進。為了進一步推進產教融合,省教育主管部門要會同相關廳局、行業企業,共同探索“利益共享”雙贏機制、“過程共管”監控機制、“多元參與”評價機制,盡快出臺產教融合落實落地落細的相關政策文件,深化校企雙主體共同育人的人才培養機制,健全以產業和市場需求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創新機制,建立產業、專業、就業、創業之間的聯動機制,為高職教育服務安徽十大新興產業發展,提高人才培養供給側與產業需求側的匹配度,提供全面系統的政策支撐和保障。通過政策供給與機制創新,進一步引導企業深度參與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促進學校和企業作為雙主體共同實施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實現以教促產、以產助教。
(二)職業院校進一步提質培優,推動人才與產業需求無縫銜接
1.優化學科專業結構。職業院校要結合區域經濟和產業發展需求,定期發布專業布局和需求分析報告,進一步健全畢業生就業狀況統計分析、跟蹤調查與反饋制度,定期公布緊缺學科專業名單和就業去向落實率低的專業名單。要進一步調整優化專業結構,停招、停辦社會需求量小、去向落實率低的專業,主動對接新能源、智能制造、生物醫藥、節能環保、新材料以及研發設計等產業急需緊缺專業,以及家政、健康、養老、托育等民生緊缺領域,加快布局相關專業點。同時,對于新增設的專業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引導相關二級教學單位積極增設經濟社會和產業發展急需的專業;對于停招、停辦的專業給予一定的資金補助,鼓勵相關專業教師再學習,推進實驗實訓場所改造,實現教學資源再利用。
2.深化“引企入教”改革。職業院校要積極開展中國特色學徒制、現場工程師等職業教育模式改革,探索建立校企互聘共用的“雙導師”制度,通過兼職取酬等激勵政策,吸引行業企業一批大國工匠、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到職業院校擔任兼職教授。目前安徽省已經出臺了《安徽省職業院校產業教授選聘辦法》,職業院校要嚴格按照政策要求,進一步完善產業教授選聘辦法,鼓勵各二級學院、教學單位設立更多的產業教授崗位,從行業企業、科研院所選聘一批大國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和管理人才參與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工作。
3.強化雙主體人才培養。職業院校要以滿足產業和企業需求為目標,積極開展雙主體育人模式改革。一是共建現代產業學院。職業院校要緊密對接新興產業發展需要,積極聯合“鏈主”企業、龍頭企業、產業鏈核心配套企業,整合校企雙方資源,加快布局建設一批集人才培養、技術服務、學生創新創業等功能于一體的現代產業學院,深度推進產教融合協同育人。二是探索微專業建設。各高職院校要聯合行業企業基于現有優勢、特色專業或特定行業、領域,圍繞核心知識和能力培養,探索微專業建設。微專業建設要充分發揮職業院校優勢領域,校企合作共同制訂專業培養方案,共同開發基于真實項目的3~5門課程,共同實施評價和資源共享,共同頒發結業證書,培養滿足企業需求的人才。通過雙主體教學模式改革,積極探索多樣化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進一步提高人才的適用性。
(三)企業主動履行責任,充分發揮產教融合主體作用
1.主動履行社會責任。2022年5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明確規定“國家發揮企業的重要辦學主體作用,推動企業深度參與職業教育,鼓勵企業舉辦高質量職業教育”,首次把企業作為職業教育重要辦學主體的地位上升為法律規制[4]。企業方要順勢而為、主動作為,積極參與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為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承擔起應有的社會責任與義務。例如,目前在安徽省政策驅動和優越的營商環境影響下,華為、大眾汽車(中國)等不少知名企業紛紛與安徽省人民政府、省教育廳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深度參與職業教育,主動履行社會責任。
2.主動提出人才需求。產教融合,“產”在前“教”在后,企業直接對接產業,比職業院校更了解產業需求。所以,企業要主動出擊,按照企業提需求、列清單、出試卷,教育主管部門和職業院校來接任務、做分解、答試卷的方式開展。企業可以明確向職業院校提出自己的崗位和技能要求,教育主管部門根據產業需求積極組織職業院校設置相關專業,學校根據崗位和技能要求積極設置對應課程,從而更好地滿足產業人才需求。
3.主動實施聯合培養。企業生產和經營過程中所積累的知識、技術、管理等要素是經過激烈市場競爭獲得和不斷更新的,也是職業教育所缺少的[5]。企業要充分利用這些元素和資源主動聯系職業院校開展學徒制、訂單式、“雙元制”等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學校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共同開發課程、共組教學團隊、共建教學資源、共同開展評價,實施校企雙主體全程共招、共培、共管,實現學生入學即入職、畢業即就業,確保所培養出來的人才是真正滿足企業需求的人才。同時,企業還要聚焦十大新興產業發展,根據技術創新需求,積極與學校聯合開展涵蓋集成電路、環保、生物與醫藥、電力、化工、人工智能、芯片、新材料等領域的生產技術攻關項目,加大技術創新力度并確保轉化效果。
(四)全社會積極支持,營造產教融合良好氛圍
1.選樹產教融合典型。省政府和相關主管部門要加強支持,選樹一批典型,引導校企產教深度融合。一是選樹一批職業院校典型作為領頭雁。目前,安徽省共有高職院校78所(包括3所剛設立的高職院校),其中省水利廳、省衛生健康委、省交通廳等行業主管部門舉辦的高職院校有19所。這些行業主管部門的高職院校能夠第一時間了解行業標準和產業需求,培養的人才也更加符合企業需要。可以把這些行業主管的院校選樹為典型,加大支持力度,讓他們成為推進產教融合的領頭雁。二是選樹一批企業典型擔任先鋒隊。要選樹一批有意向投身或參與職業教育的國有企業、上市公司、行業龍頭企業等,把他們納入省級產教融合型企業培育試點單位,對于他們舉辦或參與舉辦高職教育給予更多的支持并提供綠色通道。要進一步發揮這些企業的辦學主體作用,使得他們成為推進產教融合的先鋒隊。
2.宣傳產教融合進展。要采用更加豐富靈活的形式,大力宣傳產教融合工作實施進展、工作成效。一方面,可以利用職業教育活動周等有效載體,集中宣傳展示職業教育通過推進產教融合而在服務人的全面發展、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果,進一步在全社會營造關心支持職業教育、推進產教深度融合改革發展的良好氛圍。另一方面,可以面向學生、家長和社會人員開展職業體驗、辦學成果展示、大師技藝展示等活動,以更喜聞樂見的方式吸引更多人的關注和參與,切實讓社會大眾都更加支持職業教育改革發展。
3.推廣產教融合做法。安徽通過一系列政策促進和切實可行的舉措,進一步推進產教融合走深走實,在一些城市形成了比較有特色的產教融合經驗和做法。例如,近年來,安徽省蕪湖市搶抓國家及省加快推進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重大機遇,注重系統謀劃、高位推進、以產辦教、產教共生,產生了“以教促產、以產促城、以城哺教,產教城互融共生、優勢互補、良性循環”的積極效應。安徽省人民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要積極組織各職能部門、市(縣)、職業院校、企業去開展實地調研和學習,進一步總結有關做法,形成可資借鑒的成功模式,并在本地區加以試點和推廣。
[注釋]
①各專業所屬的專業大類根據教育部發布的《職業教育專業目錄(2021年)》,各專業大類所對應的產業類型根據《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 4754-2017),相應的專業設置數量及比例根據安徽省各高職院校上報的相關數據計算得出。
[參考文獻]
[1]劉海霞,張繼河.不同主導實體視角下國外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典型模式及經驗借鑒[J].教育與職業,2017(1):37-41.
[2]張強,胡計虎.高質量發展背景下安徽高職院校專業建設研究[J].教育與職業,2023(20):67-72.
[3]陳婉婉.聚焦新興產業 培育專業人才[N].安徽日報,2024-05-07(4).
[4]江春華.如何發揮企業重要辦學主體作用?——新《職業教育法》的規制與行動方略[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2(34):22-26.
[5]周鳳華.發揮企業重要辦學主體作用的歷史邏輯與現實需求[J].職教論壇,2020(6):2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