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衛華
摘 要:學校教育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學到知識,提高能力,培養綜合素質。新課程教學改革要求學生全面發展,所以學校、教師必須改變陳舊的教學觀念,由原來文化課學習為主,轉移到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軌道上來。在素質教育形勢下,音樂、美術、體育等課程在小學課程表上和數學、語文占有同等的地位。那么如何提高小學中、低年級音樂課堂教學的效果呢?小學音樂教學的良好開展,需要建立在學生音樂學習興趣之上,即只有在學習過程中激發和培養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才能提高音樂教學質量。
關鍵詞:小學中低段;音樂教學;有效性
小學音樂課的設置,不僅可以從小培養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也有利于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并且能提高學生自身的審美情趣。因此,小學階段開設音樂學科的教學意義深遠。小學中低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好奇心強、善于模仿、喜歡表演,但對樂理知識理解力還很低,對樂曲的學習一般是通過歌詞理解歌曲的內容,然后在老師的指導下能隨音樂旋律進行歌唱,而藝術表現形式往往欣賞不到。因此,小學音樂教師一定要按本年齡段學生的認識能力和心理特點,因材施教,多采用歌唱、表演的形式,由淺入深,培養學生對音樂課堂學習的興趣,啟發和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音樂感受能力,提高音樂課堂教學的效果。
一、巧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音樂的魅力在于它本身來源于生活,而再通過富有感染力的優美的旋律表現生活,從而激發人們熱愛生活的感情。如果真正地用心欣賞樂曲,就會被它美妙的旋律所吸引,進而把人們帶到美麗多彩的生活場景中。所以音樂課堂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就應該把孩子們帶到樂曲所表現的生活情境中,讓他們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美。這一階段的學生很喜歡直觀、形象的東西,容易被新鮮事物所吸引,并且活潑好動,喜歡表演。因此,音樂課堂上,教師可以從學生這一特點出發,借助多媒體教學手段結合載歌載舞的表演形式,創設輕松歡快的教學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融入其中,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熱情,感受音樂的魅力。例如學習歌曲《鷹》時,利用多媒體展示一幅配著輕快而富有節奏的曲調的雄鷹振翅、翱翔藍天的音畫課件,孩子們看到畫面,非常興奮,不由自主地張開雙臂,做起了雄鷹飛翔的動作,孩子們邊聽、邊看、邊“飛”,對曲子的節奏有了清晰的了解,在老師的引導下,很快就可以跟著音樂歌唱了。
二、歌表演相結合,提高了審美情趣
音樂,由于其本身具有律動的特點,更能激發潛在人內心深處的參與欲望。對于兒童表現得更為強烈。小學中低段的孩子只有幾歲、十來歲,他們好奇、好動、好玩,雖然他們的知識面和想象力還不夠豐富,但對音樂情緒的直接感受能力并不差,特別是自我表現欲望非常強。如果將樂曲情景化,進行歌表演,那么,音樂將在學生的身上得以表現,得以創造。而有些曲目本身,就可以很好地利用這些因素,使音樂欣賞唱演結合,寓教于樂。一年級《春之歌》教學,制作了生動活潑、色彩絢麗的音畫課件《春天來了》,課堂上一邊在多媒體上播放課件,一邊讓學生自選頭飾表演舞蹈,“小燕子”飛來了,“小鹿”跑來了,“小兔子”也蹦蹦跳跳出來了,花兒露出了笑臉,小蜜蜂跳起歡快的舞蹈……學生手拉著手,歡呼雀躍。在歌表演中,對樂曲得到更好的體驗,并自然而然地了解了曲子的風格與節奏特點,感受曲子的魅力。由此,創造了一種歡快、愉悅、熱烈的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熱愛春天的感情,教學效果很好。歌表演讓學生在聽覺與形體感受的融合中,感受到音樂的美好,獲得了審美情趣。
三、小組合作學習,享受音樂之美
小組合作學習,能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小學音樂課堂,小組合作互動也是很重要的一種學習形式。采用小組合作學習,小組的劃分非常重要,教師要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清楚哪些學生音樂悟性高,又有一定的組織能力,讓他們在各小組內起到引領和組織作用。對小組成員進行合理的搭配,在學習過程中能夠互相配合,互相幫助,在相互合作過程中共同提高。低中年級的孩子,注意力持續的時間較短,根據這一特點,還可以根據實際需要,變換小組,同時他們扮演的角色也可以變換,讓全班學生都能得到體驗和鍛煉。另外,小組成員一定要分工明確,組長在合作活動中的作用一定要充分顯示。當發現合作中不協調的現象發生時,教師要及時調控,使合作學習順利進行。比如在教學《大樹媽媽》時,由小組長扮演大樹媽媽,其他小組成員扮演教師給予命名的小鳥(如:百靈、鸚鵡、喜鵲等),先讓他們表演在大樹媽媽的呵護下小鳥快樂地生活的情境,然后讓組長領著小組成員背唱歌曲,孩子們學習熱情高漲,課堂氣氛熱烈,效果非常好。
總之,音樂對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中低年級音樂教學,是小學音樂由簡單到復雜、由直觀到抽象、由初步感受到樂理吸收的過渡階段,合理利用教材,恰當運用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增強教師教學的有效性。讓音樂發揮它應有的作用,從而顯示它美妙的魅力。
參考文獻:
[1]文濤.論有效的課堂小組合作學習[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2(12).
[2]王升.小組合作與主體參與[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1(3):39-42.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