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質量發展和共同富裕并不是兩個毫無聯系的理論概念而是緊密聯系、相輔相成的。通過高質量發展賦能共同富裕具有理論邏輯、時代邏輯和實踐邏輯上的一致性。經濟發展存在的固有問題以及內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給高質量發展賦能共同富裕帶來了一系列挑戰。高質量發展賦能共同富裕的實現路徑包括: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構建雙循環發展新格局;推動財稅制度改革;高質量發展賦能共同富裕的實現路徑推動產業優化升級,提升金融發展質量;持續推動創新戰略,實現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高質量發展|共同富裕|數字技術|雙循環發展
在新時代背景下,中國正加速推動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努力建設更加公平包容的現代化國家。然而,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區域發展不平衡、收入分配不公等問題仍然存在,制約了發展的全面、協調、可持續性。高質量發展和共同富裕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持續深入地研究和實踐。
本文旨在探討中國高質量發展和共同富裕的理論內涵和邏輯聯系,分析當前在經濟、社會和環境方面存在的問題和挑戰,尋找可行的解決方案。通過對政策措施和制度安排的研究,提出針對性建議,以促進中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我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和共同富裕提供理論支持和政策參考。
一、新發展理念引領下高質量發展和共同富裕的內涵及邏輯聯系
(一)高質量發展的內涵
高質量發展強調經濟增長的質量,包括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并符合人民的實際需求。它要求經濟增長以提高總體效益為核心,通過科技進步、制度創新和綠色低碳等方面的支持,實現經濟結構的優化和產業的轉型升級。
(二)共同富裕的內涵
共同富裕是指所有人都應該分享發展成果、享受公平正義和社會福利,消除貧困現象,增加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它包括人民群眾分享發展成果、享受公平正義和社會福利、消除貧困現象以及增加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等方面。
(三)新發展觀指導下的高質量發展與共同富裕的邏輯聯系
新發展觀強調發展理念要以人民為中心,倡導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在新發展觀的指導下,高質量發展與共同富裕具有密切的邏輯聯系。新發展觀強調以人民為中心,注重人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而共同富裕追求的正是人民群眾的共享發展成果。新發展觀倡導創新發展,在提升經濟增長質量的同時為共同富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此外,新發展觀還主張協調發展和綠色開放發展,為實現共同富裕提供了環境支撐,并為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和合作機會。
綜上所述,高質量發展與共同富裕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在新發展觀的指導下,共同推動中國實現現代化建設和全面發展的目標。
二、高質量發展賦能共同富裕的挑戰
近年來,中國經濟迅速增長,已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是,與此同時,客觀上存在較大的區域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這給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帶來了嚴峻的挑戰。
(一)區域差距和收入差距
中國地域遼闊,南北差異很大。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城市化率較高的東部地區和沿海地區發展相對較快,而西部地區和中部地區發展相對滯后。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以貴州省為例,該省位于中國西南,是東盟國家和“一帶一路”戰略支點之一。2015年以來,貴州省累計實施貧困地區人居環境整治工程、農產品加工產業扶貧項目等一系列開展扶貧開發,改善了當地的生存環境和收入水平,并逐步向全國性示范推廣。因此,地方政府應該積極采取措施,促進財富和資源的流動,并切實落實政策,加強對中西部地區和農村地區的投資。
(二)人口老齡化問題和財政壓力可能遲滯共同富裕
隨著人均壽命的延長和生育率的下降,中國已進入了人口老齡化的時代。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截至2020年,中國65歲以上人口占比為13.5%,預計到2035年將達到31.1%。與此同時,老齡化也帶來了更多的醫療和養老需求,這對公共財政帶來了巨大壓力。
面對這種情況,政府應該加強社會保障系統建設,增加養老服務供給,提高養老金發放標準,加大對老年人和殘疾人的醫療保障力度,建設更多的養老院和護理機構等。
(三)數字技術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貧富差距
數字技術的普及給中國經濟帶來了很大的變化,但是也加劇了貧富差距。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互聯網用戶規模已達8.54億,但是隨著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新技術、新產業和新業態也呈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
然而,數字技術領域所需的高端人才相對較少,高科技人才擁有更多的機會獲得高收入和更好的發展機會。因此,中國政府正在積極推進數字化戰略,實施“人工智能2030”等計劃,鼓勵企業科研投資,并采取相應的措施推廣數字技術應用。
(四)新舊動能轉換造成短期經濟承壓
中國經濟要實現轉型升級,必須進行新舊動能轉換,也是中國綠色轉型的關鍵。大力發展創新型、智能型和綠色型產業,落實節能、環保、生態等戰略,不僅可以推動產業創新和技術升級,還能夠資源利用合理,減少環境污染。因此,政府應該出臺更加靈活的財政和貨幣政策,以及支持創新經濟的產業和企業。
三、高質量發展賦能共同富裕的實現路徑
(一)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構建雙循環發展新格局
穩定產業鏈供應鏈,加強國內市場建設,形成與國際市場互補的雙循環發展格局,提高經濟抗風險能力。深化改革開放,打破行政壟斷,加快國企改革步伐,增強市場競爭和創新活力。改善營商環境,促進民營企業發展,增強市場主體的創新意識和競爭力。推進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提高生產效率和質量,實現綠色低碳發展。
(二)推進財稅制度改革
改善稅收結構,降低企業和個人的稅負,促進生產力提高和市場主體活力,重點減輕小微企業的稅負,支持其發展壯大。改革地方財政體制,加強地方財政自主權,提升地方政府財政收入,推動地方經濟增長,解決地區間差距和城鄉差距問題。完善福利保障體系,加大對社會保障和福利事業的投入,提高人民群眾的福利水平。提升財政透明度和效能,加強財政管理和監督,提高財政資源的使用效率和公平性。
(三)堅持創新驅動戰略,做大優質發展成果
增加科研經費投入,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尤其是基礎研究和關鍵技術研發,提高科技創新的原始創造能力。強化知識產權保護,保障知識產權人的合法權益,為創新創業提供保障。
鼓勵企業創新,推動產學研合作,引導企業注重技術創新和知識產權保護。加強全球科技創新合作,積極參與國際科技合作,提升中國在全球科技創新領域的影響。
(四)加強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建設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在貧困地區、偏遠地區等人口密度較低的區域。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和醫療服務設施,特別是在貧困和弱勢地區。加強教育、文化、體育等公共服務建設,提升全民文化教育水平,促進教育公平,增加對貧困和農村地區的教育支持。
四、結語
高質量發展和共同富裕相輔相成、相互促進。高質量發展為實現共同富裕提供支持,共同富裕有利于經濟可持續發展和提升人民群眾幸福感,共同推動中國實現現代化建設和全面發展的目標。
實現共同富裕并不僅僅是經濟發展的問題,更涉及社會公平、環境保護、創新能力等諸多方面的綜合性挑戰。我們必須認識到,實現高質量發展賦能共同富裕需要政府、企業、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和合作。通過制定科學合理的政策,推動創新和可持續發展,建立一個包容性社會機制,促進社會各界共同參與,促進經濟的高質量發展與人民共同富裕的實現。中國軍轉民
參考文獻
[1]李冬新.共同富裕的內涵及實現路徑研究[J].經濟師,2022(8):24-26.
[2]蔣永穆,謝強.扎實推動共同富裕.邏輯理路與實現路徑[J].經濟縱橫,2021(04):15-24.
[3]劉培林,錢滔,黃先海,雪兵.共同富裕的內涵、實現路徑與測度方法[J].管理世界,2021,37(08):117-129.
[4]黃曉偉,衛帥.論中國式現代化視域的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道路[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35(05):35-42.
[5]徐政,鄭霖豪.高質量發展促進共同富裕的內在邏輯與路徑選擇[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4):39-52.
【課題項目:西安培華學院2022年度教育教學改革研究思政專項,課題名稱:高質量發展賦能共同富裕的現實挑戰與實現路徑(課題編號:PHSZY2220)】
(全婧,碩士研究生,西安培華學院,教授/高級經濟師,研究方向為產業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