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思政教育價值,在培育大學生的民族精神、促進民族團結,引導大學生塑造健全人格、樹立文化自信和激發大學生進取精神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基于當前高校運用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開展大學生思政教育存在的問題,文章提出開發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思政教育資源、強化教師培訓力度、創新教育方式方法、完善高校評價機制等,探討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實效的策略。
關鍵詞:民族傳統體育;體育文化;思政教育;價值
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集中體現著鮮明的民族特質、深刻的思想道德規范和豐富的體育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思政教育價值。通過挖掘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將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有機融入高校教育教學的各方面各環節中,對于進一步創新和優化思政教育,提升思政教育實效,在大學生中形成正確的思想導向和價值引領,培養德育、智育與體育、美育、勞育并舉的時代強國新人具有重要意義。
1 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思政教育價值
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指某一個或者幾個特定的民族在一定范圍內開展的,具有濃厚民族文化色彩和特征的傳統體育活動[1]。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歷史悠久、內涵豐富,蘊含著健身、社交和教育等方面的內容,是在五千多年的中華民族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全部體育文化的總和。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推進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徑,其思政教育價值也不斷凸顯,在培育民族精神、促進民族團結,引導大學生塑造健全人格、樹立文化自信和激發大學生進取精神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1.1 培育民族精神
在新時代,世界各國間的文化交流、文化傳播和文化融合愈來愈頻繁,外來文化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造成了極大沖擊,同時也對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造成了非常大的影響,部分大學生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甚至部分大學生中產生崇洋媚外的不良思想,加強大學生民族精神的培育成為迫在眉睫的事情。作為各民族交流交往和交融的重要途徑和方式,民族傳統體育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沉淀出的豐厚的文化底蘊,是各民族人民維系情感的紐帶和精神交流的橋梁,集中體現著愛國愛家、勤勞勇敢、團結協作、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增強了各族人民的民族自信心,激發了各族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伴隨著民族的發展和國家的復興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如蹺旱船作為土家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典型代表,起源于土家族人民的日常生產勞作中,代表了土家族人對豐收喜悅的慶祝,深刻反映出土家族人勤勞堅韌的思想品質,是凝聚土家人、團結土家人的重要體育運動。因此,通過深入挖掘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中的民族精神,可以進一步豐富和拓寬高校的思政教育資源,同時也可以有效促推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在新時代的傳承和發展。
1.2 促進民族團結
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蘊含著兼收并蓄和開放包容的優秀品質,通過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等民族傳統體育賽事和民族傳統節日體育活動的開展,可以促進各民族群眾之間的交流、對話與協作,有助于構建和諧的民族關系。一方面,民族傳統體育代表著團結與協作,許多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都是集體項目,在比賽的過程中需要參與者團結協作,要充分發揮團隊的智慧和力量才能獲得比賽的勝利。另一方面,民族傳統體育也是聯結各民族友誼的橋梁和紐帶,搭建了各民族交往的平臺,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的開展實質上就是展現各民族多彩文化、促進各民族緊密團結在一起的體育盛會。如廣西在近年來開展的“壯族三月三”和“拉鼓節(苗族)”等民族傳統節慶日所開展的民族傳統體育活動的影響范圍不斷擴大、與各民族的交流日益頻繁,形成了多民族共同參與、多元文化共存的盛況。在開展大學生思政教育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從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角度出發,采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帶領學生參加民族傳統體育盛會,將各民族獨特的文化習俗呈現在學生面前。通過以上教育方式,引導學生形成對各民族文化差異的認同,深入理解不同民族文化的一脈相承,從而形成民族團結的共識。
1.3 樹立文化自信
民族傳統體育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在歷史的涵養中,沉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其所蘊含的文化價值體現著民族特性和時代特征。在新時代,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除了在國內得到發揚光大,也在不斷走出國門,逐漸成為中國的標志和名片,極大提升了中國文化的軟實力。如拋繡球作為壯族的傳統體育項目,展現了壯族人民燦爛悠久的歷史與競技運動風貌。繡球上獨特的刺繡工藝和圖案,沉淀著壯族民俗的審美觀和愛情觀;拋繡球運動體現著壯族人民盼望五谷豐登和幸福美好生活的愿景,是民族精神、民族智慧和民族品格的集中統一。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上,2008個繡球被奧林匹克組委會訂制,作為贈送給中外嘉賓的紀念品,這也讓拋繡球運動代表中國邁向世界,成為中外之間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2]。不同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擁有各具特色、豐富多彩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內涵,通過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有效挖掘,并將之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中,能促進民族文化與時代精神的深度交融,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提振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引領大學生堅定文化自信,樹立文化自覺,自覺發揚歷史主動精神,推動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1.4 塑造健全人格
健全的人格是學生成長成才的基礎。由于社會的迅速發展,學業壓力、就業焦慮、人際交往沖突等對大學生的影響不斷加劇,大學生中出現的心理問題呈現出逐年增長的趨勢。民族傳統體育的運動性和趣味性較強,可以讓參與者在運動鍛煉的同時釋放心理的壓力,可以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全面發展。如三人板鞋競速比賽就是一項兼具競爭性和娛樂性的賽項,它要求三個比賽參與者把雙腳分別套在兩塊規定標準的木板上,隊員通過齊心協力一起達到終點。在整個過程中需要三個參賽者之間的協調、默契與配合,也需要運動技巧和運動速度,無論是參賽者還是觀眾都會為比賽所感染,該項賽事也深受各族人民的歡迎。通過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相關活動的開展,教師可以向學生傳遞積極向上的正能量,在豐富大學生第二課堂活動的同時,讓學生形成主動進取、樂觀向上的積極心態,培養學生良好品質,樹立健全人格,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不斷提升育人實效。
1.5 激發進取精神
民族傳統體育是體育強國和健康中國建設的具體內容,它既具有群眾性的特征也具有競技性的特點。一方面,它的參與面廣、實操性強、普及效果好,在滿足人民群眾日常健身鍛煉需求、提高群眾身體素質上具有獨到優勢;另一方面,作為競賽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蘊含著團結協作、頑強拼搏、超越自我、永不言棄的體育精神。如武術、賽龍舟等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由于其獨特的健身效果和文化魅力,每年在重要的節慶日都舉辦大規模的賽事。賽龍舟比賽一般在每年的端午節舉行,在賽事中激烈的競技氛圍體現著團結拼搏、力爭上游的精神,為慶祝端午節、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增添了節日氣氛,也將龍的精神文化代代傳承發揚。在大學生思政教育的過程中融入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理論和實踐,能培育大學生自強不息、爭先創優的進取精神,讓大學生形成積極向上、奮勇爭先的干事創業氛圍,做到面對困難和挫折不低頭、不氣餒,朝著理想而奮斗、為了夢想而拼搏,不斷超越自我,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在青春的跑道上奮力奔跑、贏得主動、獲取成功。
2 基于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開展大學生思政教育存在的問題
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中包含著豐富的思政教育資源,具有鮮明的思政教育價值。當前,越來越多的高校意識到運用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開展大學生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在具體的工作中,由于高校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挖掘不夠充分、教師對其價值認識不足、教育方式單一、缺乏相應評價等,影響了運用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開展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實效。
2.1 高校在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思政教育資源的開發上不夠充分
高校在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的開發方面重視程度不足,未能形成尊崇民族傳統體育、弘揚民族傳統體育的文化氛圍。一方面,大部分高校體育課程的開設都是以現代體育運動為主,開設較多的為籃球、排球、健美操等,民族傳統體育課程相對缺乏。即使有少部分學校開設了民族傳統體育課程,但是種類不多,主要有武術、八段錦等健身類課程,開設的學時數也不足。另一方面,關于大學生民族傳統體育的教材較少,尤其是對于如何將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教材和輔導資料更是稀缺,教師在理論與實踐上的經驗儲備不足,在教育中存在捉襟見肘的現象。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育人資源開發的不充分不平衡,導致大學生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了解不足,學習積極性也不高,民族傳統體育的育人功能無法得到有效發揮。
2.2 教師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思政教育價值認識不足
思政課堂和體育課堂是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價值的主渠道。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和民族傳統體育課教師是運用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開展大學生思政教育的主要群體,這就要求教師們在具備淵博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知識的同時也要掌握開展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徑和方式方法,但是當前教師們對于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思政教育價值普遍認識不足,大部分的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開展中未能將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融會貫通到思政教育之中,使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和思政教育之間存在割裂現象,導致思政教育和課程思政教育的效果均不佳。而且,很多高校教師對本土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了解不足,不利于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和特點開展教育教學和相關活動,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運用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開展思政教育的效果,不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3 教師在運用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開展思政教育上方式單一
教師是思政教育活動的組織者,同時也是學生成長成才路上的引路人,教師的育人能力和育人水平直接影響到學生的思想品格和行為養成。當前,高校教師在運用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開展思政教育上采用的教育形式較為單一,理論與實踐相融合不足,對學生缺乏吸引力。思政課教師在運用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開展思政教育的過程中,往往以向學生傳授理論知識為主,教學方式較為陳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體育課教師在開展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教學中缺乏對其蘊含的思政價值的認識,思政的融入力度不足,運用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開展思政教育效果不佳。高校宣傳隊伍在運用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開展思政教育上主動意識不夠強,形式不夠豐富,未能充分運用先進的網絡技術開展相關活動,不能很好地引起學生的共鳴,相關宣傳作品點擊度和關注度不高。
2.4 高校對開展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思政教育效果缺乏評價
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構建是促進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開展,提高思政教育效果的重要手段。當前,在各高校的思政考核評價體系中缺乏對教師開展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思政教育效果的評價,在思政課的人才培養方案、專業課的課程思政建設中也鮮少提及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對于學生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素養的養成和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重視不足。全球化時代各國文化的交流融合日益加劇,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造成極大的沖擊和影響,使部分大學生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認同感日益減弱,這需要高校充分發揮評價的杠桿作用和指揮棒作用,明確對教師開展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思政教育效果進行評價。通過評價體系的構建和完善,在高校中形成重視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弘揚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氛圍,不斷豐富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育人形式、拓展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育人空間、深化民族傳統體育育人效果。
3 運用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開展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有效路徑
2022年,教育部等十部門印發的《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中強調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4]。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如何做到守正創新,完善大思政課建設整體布局,充分挖掘和運用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促進大思政工作的開展,成為高校的重要工作之一。
3.1 結合地域特點,開發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思政教育資源
高校要重視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思政教育資源的開發,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充分挖掘所在地區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育人價值。一方面,要注重高校民族傳統體育課程的開設,為開展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教育和弘揚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奠定基礎。在課程中可以適當設置當地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學習內容,增強學生對當地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了解和認同。如在廣西,可以在民族傳統體育課程中設置拋繡球、板鞋等廣西民族傳統體育特色內容,講解民族傳統體育產生的文化背景、動作要領及比賽規則等,通過理論和實踐相互融合實現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思政教育功能。另一方面,要鼓勵教師開展教育教學改革、參與相關課題研究,編寫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教材、輔導資料或教學講義,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庫,形成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教學模式等,進一步開發和豐富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思政教育資源。
3.2 強化培訓力度,提升教師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思政教育價值的認識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和民族傳統體育課教師是運用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開展大學生思政教育的主體,可以通過邀請專家到校進行培訓,講授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內涵和思政教育價值,讓教師充分認識、理解和掌握在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教育中有效滲透思政教育的方法和路徑。要加強思政課教師和民族傳統體育課教師的溝通和交流,鼓勵思政課教師和民族傳統體育課教師跨學科組成研究團隊,探索如何更有效地將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和思政教育有機聯動起來,解決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和思政教育“兩張皮”的現象,提升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的協同育人效果。鼓勵思政課教師參加民族傳統體育的實踐活動,讓思政課教師在親身體驗中強化情感認同,從而做到有針對性地在思政課中融入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組織民族傳統體育課教師參加課程思政方面的培訓,增強民族傳統體育課教師的課程思政意識,提升教師課程思政能力,激發教師在課程思政中主動作為、積極作為、有所作為,引領教師自覺擔負起培育時代新人的使命,從而更加有針對性地挖掘課程蘊含的思政元素[5]。
3.3 創新方式方法,豐富運用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開展思政教育的形式
在運用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開展思政教育上,教師必須從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出發,充分結合大學生的學習特點,運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和方法,不斷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感,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一方面,要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斷豐富運用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開展思政教育的手段和方式。教師可以通過開展探究性教學調動學生參與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學習的積極性,可以靈活采用小組討論、課堂辯論、現場展示等形式,引導學生主動思考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內涵以及對于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作用。教師可以在當地的民族傳統體育傳承基地建立實踐平臺,將大學生帶到“社會大課堂”,讓當地的民族傳統體育傳承人為學生講授文化故事,讓學生在現實體驗中增強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認同。另一方面,要做到線上與線下相融合,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和現代化教學手段開展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教育。有條件的高校可以充分挖掘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資源,建設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虛擬仿真教學中心,通過AR現實增強技術和VR虛擬現實技術創設情境,調動學生視覺和聽覺感官,打造運用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開展思政教育的實踐教學模式。此外,可以結合當地民族傳統節日和民族傳統體育比賽,充分運用學校官網、微信公眾號、視頻號、易班等新媒體進行宣傳,形成濃郁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校園氛圍,實現對學生“潤物細無聲”的熏陶。
3.4 完善評價機制,提升運用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開展思政教育的效果
在高校“大思政課”建設的評價中融入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內容,通過建立多元評價機制,形成有益于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與發展的良好環境。一是對學校層面是否開展民族傳統體育課程以及開展的效果進行評價,加強學校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重視。二是對思政課教師和專業課教師通過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教育實現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的效果進行評價,在教學效果中增加大學生民族精神的培養、民族文化自信心的樹立、健全人格的塑造、體育精神的養成等方面的內容。三是在評價中增加大學生的部分,通過作為主體的大學生對學校和教師運用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開展思政教育的效果進行評價,收集學生的意見和建議,從而更好地提升教育的效果。
4 結語
在新時期,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思政教育價值日益凸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進高校校園、進課堂教學是推進和落實“大思政課”建設的重要內容。如何有效運用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開展大學生思政教育,讓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精髓真正走入學生心中,還需要不斷地實踐與探索。要充分認識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思政教育價值意蘊,緊密結合地域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和發展特點,創新教育方式方法,通過構建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有機結合,線下教學和線上體驗相互融合的模式,實現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謝銀燕.基于壯族傳統體育與學校體育共生的契合發展探究[J].興義民族師范學院報,2020,4(2):1-4.
[2]陳魯怡,歐陽懿泉,陳洪波.廣西壯族傳統體育運動拋繡球的歷史淵源與傳承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21,29(11):175-178.
[3]劉成菊,劉玉.中華優秀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徑研究[J].運動精品,2021,40(9):1-2.
[4]教育部等十部門關于印發《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的通知[EB/OL]. (2022-8-10)[2023-01-25]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2208/t20220818_653672.html.
[5]郭玉杰,盧黎歌.培養教師的課程思政意識與育人能力[N].中國教育報,202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