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印發后,對高校進行分類評價以及為應用型本科高校建立評價標準越來越迫切。應用型本科高校是培養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人才的重要主體,為促進四川應用型本科高校內涵高質量發展,基于高校分類評價體系,對與之相關的前提要素、頂層設計、評價體系及教師評價等方面提出建議策略,以期為促進四川應用型本科高校分類評價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分類評價;應用型本科高校;發展改革;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47" " " " " "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4) 09-0038-03
2020年,國家出臺《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提出要“推進高等學校分類評價”“探索建立應用型本科評價標準”的要求,為應用型本科高校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遇和政策背景[1]。相比于研究型大學不可撼動的優勢地位及職業本科高校日趨迅猛的發展勢頭,長期以來,“應用型”高校的社會認同度都相對較低,在高校分類評價的春風來臨之時,應用型本科高校有望實現真正的內涵高質量發展與地位提升,但這有賴于多方政策的支持。現從四川省應用型本科高校的實際出發,基于高校分類評價體系,對如何促進應用型本科高校發展及如何提供政策支持提出一些建議策略。
一、實施應用型本科高校分類評價的現實意義
(一)高校分類評價是國家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高校分類評價是為適應國家及不同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而施行的教育方針。當前,一線的應用型、技術型人才緊缺,通過高校科學分類,解決就業難、結構性失業等問題迫在眉睫。同時,伴隨著我國擴大內需戰略、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要求[2],經濟發展的本土化和區域化趨勢更加明顯。就高等教育領域而言,合理布局應用型高校,成為地區搶抓機遇謀發展的關鍵一環。
(二)高校分類評價是支持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要舉措
從國家經濟轉型、升級、技術改造上來看,當前需要大量的應用技術人才,且國家正處于工業化時期,應鼓勵培養面向工業化發展需要的應用型人才。從四川省經濟社會發展來看,四川省“5+1”現代工業體系和“4+6”現代服務業體系正不斷發展。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斷加大,產業轉型升級使人才供需轉向“以行業產業需求為主導”[3]。總體來看,我國在應用型人才培養方面比較薄弱,應以分類評價為契機,支持和引導應用型高校發展突破,培養出讓行業產業滿意的、具有國際視野的、符合國家和地方需求的應用型人才。
(三)高校分類評價是應用型高校發展的有效推力
高等學校的發展與區域經濟發展息息相關,尤其是應用型高校等承載的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十分重要,需要從地方政府層面得到深度扶持,特別是政策上的支持,這就要求我們根據社會的人才需求情況對高等學校進行分類評價管理。“高校分類評價能有效推動高校精準定位、特色發展、創新發展,促使高校著力提升內部治理能力,促進高等教育資源合理配置”[4],當前有許多應用型高校已經在發展中逐漸找到了自己的特色與立足點,正逐漸從外延式規模擴張轉化為內涵式高質量發展,但由于長期以來累積起來的內部治理薄弱問題以及較為短缺的高等教育資源,要實現長足發展也顯得異常艱難。因此,實施分類評價能夠有效助推應用型高校正本清源,構建特色發展新格局。
二、基于應用型本科高校分類評價的政策考量
(一)有較為長遠的頂層設計
從簡政放權、構建服務型政府的要求方面,在引導高校分類發展和制定高校設置標準的過程中,政府要明確自身責任,從服務高校分類發展、有效分配高校教育資源、促進高等教育質量提高的角度進行頂層政策設計,督促政策實施。通過完善企業減免稅收制度、工資制度,提高企業參與高等教育發展的積極性,鼓勵高校教師和企業專家到企業和學校進行學習、交流、授課,為應用型高校雙師雙能型教師提供良好的發展氛圍,為企業發展注入更強的活力。同時,持續鼓勵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發揮政行校企的聯動效應,能夠為應用型高校融入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更有利的政策空間。
(二)明確應用型本科地位及特色
貫徹分類指導的原則,明確新建本科院校尤其是應用型本科高校在高校分類設置、學科專業、人才培養和輸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科學界定“應用型本科”“職業本科教育”的內涵。在雙一流建設、新工科建設等的背景下,可結合四川省經濟產業發展實際,制定符合四川省情的應用型本科高校建設標準。同時,應用型本科高校的特殊地位決定了其必須走特色發展道路,要鼓勵其在學科專業布局、人才培養模式、學科方向凝練、產教融合等方面形成自身特色,并在社會上產生廣泛的示范帶動效應。
(三)加強財政支持
應用型本科高校績效撥款的指標應采用相對指標,便于調動其發展積極性及資源合理配置。要研究應用型高校生均經費基本標準,大力支持應用型專業的發展。設立應用型本科院校建設專項資金,將學科專業群建設、師資隊伍水平提升、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踐和實習實訓基地建設等相關項目納入專項資金的支持范圍。對應用型本科院校建設發展成績顯著的高校,政府應該在辦學經費方面再予以傾斜支持。同時,要制定高校分類多元發展政策,通過經費、平臺、研究生學位點的調節引導高校多元發展[5],如根據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規律,制定相應的經費和其他配套政策,并注重與社會需求和市場調節相結合,充分發揮社會和市場的作用,提高政策的有效性和認可度,通過包括經費投入、資源調配、人才項目、業務指導等來引導高校科學分類。
(四)要建設高校多元評估制度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評估制度已逐漸獲得高等教育實踐者的認同,但仍然存在可改進空間,主要表現在促進高校多元化發展、特色化發展的要求上。一方面可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從相同類型院校中選取評估專家形成真正的同行評估;另一方面在評估指標方面充分體現不同類型高校的特色,特別是要建立符合應用型高校發展特點的評估指標體系,支持社會高等教育評估機構建設,確保評估的公平公開。
(五)引導社會對應用型高校的身份認同
早在“十三五”時期,我國高等教育已明確被分類為研究型、應用型和職業技能型三類,經過一段時期的發展,應用型高校數量已占據我國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就應用型高校的社會影響力而言,其仍未得到社會的普遍認可,需在政策層面等加強宣傳。當前階段,重學輕術的傳統為學術型高校發展提供了直接的文化基礎,讓學術型高校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可,但造成了社會對應用型高校的普遍認知偏差甚至“誤解”,認為應用型高校就業低端,沒有學歷上升通道等。這就需要在政策層面加強對高校分類發展的宣傳,持續提升應用型高校的影響力,營造社會對應用型高校的文化認同氛圍。
三、構建應用型本科高校分類評價指標體系的對策建議
(一)分類評價指標體系建立的頂層認知
1.明確建立應用型本科高校評價指標體系的目的
通常,建立指標體系是為了評估和評價高校發展,應用型本科高校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也不例外。基于此,建立指標體系的目的亦包括再次明確本省應用型高校的發展定位、評估其發展趨勢、引導其“中部態勢”不斷崛起,最終從整體上提升四川省高等教育發展水平,培養出優秀的應用型人才,并最終服務于四川省的社會經濟發展。
2. 在總體上建立分類管理體系
根據研究型、應用型和職業技能型高校在辦學規模、人才培養規格、科研方向、服務面向等的不同,并借鑒成熟類型高校的標準進一步明確應用型分類的標準,通過完善管理隊伍、配套管理機制、明確分類標準等,最終建立適應應用型本科高校高質量發展的分類管理體系。
3.確定應用型高校的分類評價指標
指標的確定要突出中國特色和四川特色,結合四川行業產業的布局特點和發展趨勢,聚焦高校“五大職能”,兼顧各學科專業發展特點,尤其是針對具備較強應用型特色的學科專業要給予科學評價。在評價中要堅持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內部評價與外部評價相結合,既關注橫向評價,也注重縱向評價。
(二)應用型本科高校師資分類評價
1.分類評價教學和管理人員
要形成以質量和貢獻維度為評價導向的評價體系,引導激勵教師在擅長的領域不斷進取[6]。針對行政人員及其他機關工作人員,應著重從工作態度、業務能力和工作成果等方面,結合機關作風轉變工作、“放管服”綜合改革等,運用定性指標和定量指標對相關人員進行綜合評價。
2.對教師實績貢獻進行多維考核
即使同一類教師,考核視角也可能有所不同,比如基礎研究側重評價學術成果本身的影響力,而應用型高校更多的是應用研究,則應更側重研究成果產生的社會效益和市場評價。同時,根據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要求,要破除唯論文、唯帽子等傾向,在人才評價、科研評價中做出更科學的評價體系和指標[7]。另一方面,在評價教師給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情況的同時,也要為教師充分利用科研培養學生辯證思維能力、利用科研成果豐富課程和學科專業建設等方面提供充分的評價空間。
3.建立產業教師或產業教授制度
為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加強政產學研合作,可選聘優秀企業人員到高校擔任產業教師和教授,深化校企合作[8],實現高校與企業創新資源的深度對接,并推動企業與高校聯合開展科研項目,加強成果轉化,并增加高校畢業生就業等工作。從應用型高校自身的發展來看,要更加注重雙師雙能型教師培養,以強化應用型高校的師資力量;要注重博士的引培并重,當前大多數應用型高校中,專任教師中的博士占比并不高,且存在引進博士后卻不“擅用”,不重視博士人才的繼續培養導致博士資源大量流失,這就需要應用型高校自身建立良好的博士教師培養機制,并鼓勵本校教師進行博士學歷提升。
(三)強化評價結果運用
將高校辦學水平和績效評價環節分為高校自評、集中評價、實地督導和隨機核查四個環節,逐步將分類評價結果作為經費投入、人事編制等資源分配的參考條件[9]。同時要注重高校分類評價結果的動態管理,要跟蹤調研應用型高校對評價結果的反饋意見和建議,了解評價結果是否在高校的發展中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是否結合了應用型高校的發展實際狀況等,并根據反饋的意見建議對評價指標和體系進行適度調整。
總的來說,四川省應用型本科高校的分類發展還面臨較大的困難和挑戰,需要在科學的分類指標評價體系指導下精準施策。同時,應用型高校的發展也依賴于高等教育的整體發展和全社會的認同,這更需要應用型高校主動對接政策,謀求發展機遇。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J].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公報,2020(11):2-7.
[2] 周躍輝.習近平關于“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重要論述研究[J].中共黨史研究,2021(2):14-22.
[3]韓美琳.高質量發展背景下中國經濟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21.
[4]柯勤飛. 上海高校分類評價:作用與建議[J]. 上海教育評估研究, 2021, 10 (3): 1-5.
[5]梁傳杰.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目錄調整:理論邏輯、歷史邏輯與實踐邏輯[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23(2):1-9.
[6] 牛麗玲,吳偉.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背景下高校質量文化建設的路徑[J].上海教育評估研究,2021,10(4):1-6.
[7] 常生龍.教育評價改革的難點和對策[J].上海教育科研,2022,427(12):1.
[8] 夏子龍,樂鑫,王建永.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視域下高校工科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思考[J].數字印刷,2022(4):28-35.
[9] 上海市高等教育促進條例[N].解放日報,2018-01-18(8).
(責任編輯: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