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2021年7月《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印發后,作業管理問題持續引發關注。“雙減”政策提倡布置有利于學生創造性學習和發展的作業。作業的功能定位需要從知識立意轉向素養立意。實踐性作業融基礎性、發展性和趣味性于一體,有助于“五育”融合,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因此,探索實踐性作業的設計已成為“雙減”背景下學生作業改革的重點。
[關鍵詞] “雙減”政策;小學數學;實踐性作業;設計策略;核心素養
一、實踐性作業的內涵和價值
(一)實踐性作業的內涵
作業本質上是學生的自主學習活動。做作業只是一種學習手段而非目的,其價值意義在于幫助學生復習、鞏固、反思、總結所學知識,能夠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進而提高思維能力、學習能力以及發展學科核心素養。教育研究者普遍認為實踐性作業是不同于書面作業的另外一種作業的形式。我國教育研究者關于實踐性作業概念的界定大致可以分為三種:第一種是大范圍的定義,認為實踐性作業是基于教學內容和學生身心特點,并運用數學知識來解決來源于生活的問題;第二種是解決生活問題的方式具體化,認為實踐性作業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的各種實驗、活動及各種能提高動手能力的作業;第三種在第二種的基礎之上對實踐性作業的目標進行了說明,認為實踐性作業是學生在問題驅動下,基于自身知識經驗和思維方式,采用做、畫、說及其融合的方式解決問題,培育學生核心素養,實現學科育人的作業形式。
筆者認為,實踐性作業是教師通過精心設計,引導學生綜合應用所學知識,并通過實踐過程完成的作業形式。它強調學生參與多樣的實踐活動,并在積極觀察、探究與合作的作業完成過程中,將學生的知識輸出和運用,促進知識向能力的轉化。實踐性作業具有綜合性、趣味性、操作性和社會性等特點。小學數學實踐性作業的類型主要集中在調查體驗類、動手操作類、探究應用類,其共同點都是在做中學、學中做,讓學生親身經歷活動過程,多感官參與,從而促進數學核心素養的發展。
(二)實踐性作業的價值
實踐性作業是教育過程中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它將學生帶入與生活緊密相關的情境中,激發了他們對知識的渴望和對學習的熱情。通過將學習內容與學生的日常經驗相結合,實踐性作業不僅增強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而且促進了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這種學習方式使學生能夠在探索中發現問題,激發思考,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從而培養出濃厚的學習興趣和積極的學習態度。
此外,實踐性作業還在提升學生學科核心素養和促進全面發展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它通過項目或任務的形式,將學生置于真實的情境中,提供了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機會。這樣的實踐活動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而且有助于挖掘學生在道德、智力、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方面的潛力。實踐性作業打破了傳統作業的局限,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有利于實現教育的全面育人目標。
二、實踐性作業的設計原則
(一)基礎性原則
數學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因此,實踐性作業要遵循基礎性原則,面向全體學生。在設計實踐性作業時,要面向全體學生,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不僅要鞏固數學基礎知識和技能,還要培養運用數學思想進行思考的能力,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同時,要提升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發展性原則
美國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杰羅姆·布魯納在《教學理論之建構》中提出,教學生學習科目,絕不是對學生進行固定知識的灌輸,而是啟發學生主動去求取知識。這就要求實踐性作業設計遵循發展性原則。實踐性作業的內容要具備啟發性,既要適合學生已有的發展水平,又要有一定的難度,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有效地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
(三)融合性原則
教育活動包含生命、知識、道德和審美四個基本維度。數學教育活動同樣包含這四個基本維度。小學數學實踐性作業設計也要蘊含這四個基本維度,遵循融合性原則。設計實踐性作業,要與單元整體知識融合;與其他學科知識綜合起來,引導學生跨學科學習;與課外知識、廣闊的生產生活實踐相結合,引導學生從“走近”生活到“走進”生活,調動所有的知識、觀念與經驗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四)趣味性原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一個人對某一事物產生濃厚的興趣,就會主動去探索并實踐。因此,在設計實踐性作業時,要遵循趣味性原則。將實踐性作業與生動、新奇的情境相結合,可以激發學生對作業任務的興趣,使學習過程變得更加有意義。這樣,學生對完成作業的興趣將顯著增強。同時,他們的主動性也會隨之提高。
(五)層次性原則
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能力、學習意愿存在差異,對作業的需求不同,需要設計具有層次性的實踐性作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布置“總量不一,難度不一”的作業,建立作業的彈性機制,在學習總量和學習難度上給學生一些自主的空間。將更多的自主時間還給學生,有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全面發展。
(六)多樣性原則
多樣性原則是指實踐性作業的內容和形式與評價都要體現多樣性。實踐性作業的內容和形式體現多樣性,即要求教師根據不同的學習內容設計不同形式的實踐性作業,避免學生由于長期進行某一種形式的實踐活動而對此失去興趣。作業評價也應體現多樣性,包括評價主體多元化和評價方式多樣化。評價不僅要關注作業結果,還應重視對作業過程的指導。
三、實踐性作業的設計策略
(一)關注數學本質,精準確定作業目標
作業設計首先要考慮的問題是目標,即預期學生通過作業活動能夠獲得的學習成果。作業目標要基于學生學習情況,滿足大多數學生的要求,兼顧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興趣差異性要求,讓學生達成能力范圍內的目標,助力數學核心素養的培育。例如,五年級數學項目實踐作業“如何優化我家的用電?”目標設計如下:1.以小調查的形式收集、整理家里一個月或一年的用電量以及電費,了解電費的收費標準。2.從數學的角度收集各種數據,通過推算做出判斷、分析并提出合理建議,用數據表達自己的觀點,設計“優化我家用電方案”。3.了解分段計費在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學生節約能源責任感、環保意識和主人翁創新精神。4.培養學生發現生活的數學問題,從數學的角度進行數據分析并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同時激發他們對數學的興趣和研究熱情。這樣有目標指向的實踐性作業更具理解性和操作性。
(二)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分層設計實踐性作業
學生存在個體差異,在進行實踐性作業設計時,要根據不同年齡段的學生進行分層作業設計,并建立作業的彈性機制,讓學生量力而行,在體驗和實踐中收獲驚喜、收獲知識、收獲成長。有效實施分層作業能夠真正起到減負增效、緩解作業焦慮的作用。例如,在教授完圓的面積公式推導后,可讓學生至少選擇一個任務進行挑戰。任務1:課后按照課堂上的方法重復推導一次圓的面積公式。任務2:圓的面積轉化成長方形的面積后,面積不變,周長變了嗎?如果變了,如何變化的呢?請借助圖形說明理由。任務3:圓還可以轉化成其他學過的平面圖形來推導面積公式嗎?利用操作材料拼一拼,把過程詳細記錄下來。學生通過完成這樣的作業,就能夠在適合自己的層次上學習和成長。
(三)關注作業主題和形式,設計多樣的實踐性作業
精心設計的實踐性作業應緊扣主題,采用多樣的方法,如調查、體驗、操作、探究和應用,以豐富學生的課后學習體驗。教師應引導學生關注生活,設計各類調查體驗作業,以增強他們的實踐感知。同時,注重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類作業來深化理解,并通過應用型作業培養他們的應用意識。此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走出課堂,通過探索社會來開闊學習和應用知識的視野,實現跨學科學習。例如,在教學“百分數的認識”時,教師可以安排“百分數課后近視率小調查”和“我與百分數的故事”寫作任務。這些作業以學生日常生活為題材,不僅要求他們在調查基礎上進行數學計算,而且通過解決實際問題,能激發他們對生活的關注和熱愛。這樣的設計旨在強調數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實現學以致用。同時,這些活動也有助于鍛煉學生的信息整理、數據處理和文字表達能力。
(四)關注學生個體能力,設計差異化的作業評價方式
全面、完善、科學的作業評價,更有利于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促進學生全面可持續發展。鑒于此,教師要不斷創新評價方式與方法。注重學生實踐性作業過程中的表現,從不同維度使用多種評價策略,對學生起到正確的導向和激勵作用。采用分層評價模式,針對不同學生的學習層次進行評價,以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夠得到最適合自己的評價;同時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注,激發他們努力學習的欲望。改變以教師為主的單一評價形式,實現評價主體多元化。可以采用包括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小組互評在內的多種評價形式。此外,還可以拓寬評價資源,讓家長參與評價過程,形成家校合力,實現家校互評。作業評價還應幫助家長糾正只重視書面練習、輕視實踐任務的錯誤觀念,理解實踐性作業對學生發展的真正意義。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李優治.將育人方式改革與作業改革深度融合[J].人民教育,2022,(17):61-63.
[3]宋廣文,康紅芹.教師布置作業的形式與學生學習關系的反思[J].課程·教材·教法,2009,29(12):3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