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隨著數字化和網絡化快速發展,學生的職業行動能力對其就業和職業發展來說至關重要。本文通過調查問卷的形式梳理了高職學生職業行動能力的現狀和存在問題。為解決這些問題,本文厘清了政府、企業、學校與職業行動能力之間的內在機理,并強調了網絡技術在提升職業行動能力中的應用,提出了高職學生職業行動能力提升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高職院校;職業行動能力;校企合作
引言
職業行動能力的高低是衡量高職學生就業能力和職業發展能力的重要指標,其不僅體現了高職學生對未來工作崗位的適應性和壓力承受能力,也反映了教育供給與產業需求之間的契合程度。面對社會經濟的變化和數字化、網絡化的快速發展,強化高職學生的職業行動能力,成為促進教育與產業深度融合、確保人才培養精準對接社會需求的關鍵舉措,對推動學生個人職業發展及整體社會經濟進步具有深遠意義[1]。
當前,許多學者對職業行動能力進行了廣泛研究。例如,林君煥、陳瑩等人對德國的職業行動能力發展進行了深入研究[2-3],甘玉華、嵇新浩等人分析了高職學生在職業行動能力培養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解決對策[4-5],孫興洋、郝遠、左冬紅等人提出了以職業行動能力為導向進行人才培養的方法[6-8]。然而,在數字化和網絡化背景下提升高職學生職業行動能力路徑的研究還相對較少。因此,本文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調查高職學生職業行動能力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結合相關理論和實踐經驗,從高職院校、企業、政府三個方面出發,探討提升高職學生職業行動能力的方法與路徑。
1. 高職院校學生職業行動能力存在的問題
筆者以調查問卷的形式調查高職院校學生職業行動能力存在的問題,調查問卷的內容主要是學生的社會能力、方法能力、發展能力和專業能力四個方面,包括職業規劃、學習能力、專業能力、職業素養、校企合作、學校教學等11個方面的問題。選取樣本為高職學生329名,發放問卷329份,得到有效問卷325份;企業50家,發放問卷50份,得到有效問卷50份;高職教師50人,發放問卷50份,得到有效問卷50份。調查結果如圖1所示。
從圖1中可以明顯看出,高職學生缺乏職業規劃、自我學習能力不足、專業技能不強、缺乏實踐經驗、職業素養不高,是影響其職業行動的主要問題;從企業和教師的角度,學校教學內容與生產實際脫節、實踐教學不足、人才培養模式與產業人才需求不適配、教學創新性不強、校企合作不深入,是影響高職學生職業行動能力不足的重要因素。
2. 高職學生職業行動能力提升路徑
基于上述問題,從政府、高職院校、企業三個方面提出高職學生職業行動能力提升的有效路徑。這三方面的內在機理如圖2所示。
圖2 "高職學生職業行動能力
提升路徑的內在機理
2.1 高職院校參與職業行動能力培養的方法
2.1.1 創新教學模式,增強高職課程適應性
在智能化、數字化時代,需要分析數字化轉型對高職課程適應性影響,詳細調研企業和社會對知識和技能的需求,結合國家標準、行業標準、職業技能資格證書內容、職業技能大賽內容,確定課程內容、課程評價方式等與數字化融合的契合點,提升課程知識的多元價值。同時,充分利用數字課程資源和網絡平臺,搭建線上課程,創新教學模式,構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生態系統[9],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個性化學習,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2.1.2 加強校企合作,提升學生職業技能
將企業項目引進課堂,讓學生在課堂和網絡環境中熟悉項目,培養學生運用相關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通過網絡平臺,學生可以遠程參與企業項目,獲取實時數據和反饋,提升實踐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同時,引進企業兼任教師,強化職業培訓,讓學生掌握企業的先進技術、工藝和知識。
2.1.3 建立完善的職業指導體系,幫助學生明確職業規劃和目標
高職學生的職業行動能力形成包括三個階段,如圖3所示。
第一階段為職業行動能力起步期。學校應開展專業講座,使學生了解自身的專業特征與未來工作的基本方面,讓學生在入學初期便能全面了解所學專業內容設置、培養方向等,明確職業目標。學校需要聘請企業人力專家通過講座等形式向學生宣傳職業生涯規劃的理念,讓學生初步了解職業生涯規劃。
第二階段為職業行動能力形成期。學校通過提供職業規劃工具,開設職業規劃課程,幫助學生制定職業生涯規劃,培養職業能力。
第三階段為職業行動能力成熟期。學校應安排學生企業實習并提供就業咨詢與指導,強化職業能力,助力學生順利步入職業生涯。
2.1.4 提升教師隊伍數字素質,促進學生發展
在數字化時代,應打造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職教師資隊伍[10],在整體上提高教師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提升培育效果。鼓勵教師充分運用網絡技術,參與教學改革和創新實踐,推動高職課程適應性的提升。
2.2 企業參與高職院校學生職業行動能力培養的方法
2.2.1 構建高水平產教融合實訓室與網絡環境
校企聯合建設用于實踐教學、社會培訓、真實生產、技術服務的實訓室的同時,搭建網絡環境,為學生提供在線學習、遠程實訓和協作交流的平臺。完善實訓室和網絡環境的功能和作用,統籌實訓基地和網絡資源,為學生進行實訓操作和網絡學習提供場地和支持。
2.2.2 參與職業教育與培訓和網絡資源開發
以產業發展急需為牽引加強校企深度融合的同時,結合網絡技術開展專業技能培訓和在線課程開發。通過企業深度參與核心課程的開發和教學,特別是與網絡相關的課程開發和教學,將新知識、新工藝、職業規則、職業精神等融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確保學生所學知識與市場需求保持同步。
2.2.3 提供實習與就業機會
企業需要提升自身的社會責任感,建立開放就業服務平臺,為學生的就業創業提供有效的信息和良好的渠道,還應提供實習崗位和就業崗位,促進學生就業。
2.3 政府部門參與高職學生職業行動能力培養的方法
政府部門可以通過政策支持職業教育、產業合作與校企合作、職業指導與輔導服務、職業行動能力評估和認證等措施,為學生提供更好的職業發展環境和機會。
在職業教育政策支持方面,政府通過出臺相關政策,加大對職業教育的支持力度。政府可以提供經費支持,鼓勵高職院校開設與就業需求相適應的職業技能培訓,加強實踐教學和實習實訓環節,提高學生的技術技能水平和職場適應能力;出臺就業獎勵政策,鼓勵學生就業。
在校企合作方面,政府可以通過政策引導、經濟支持和資源對接等方式,鼓勵企業提供校外實踐機會,幫助學生了解實際工作環境,培養職業行動能力。
3. 高職院校學生職業行動能力提升實踐
本節將上述提出的策略應用于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的云計算技術應用專業,探討其對學生職業行動能力提升的效果。
3.1 課程適應性改革
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針對云計算技術應用專業畢業生缺乏項目經驗、技術知識面窄等問題,對現有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深入改革,構建了“平臺共享、項目貫穿、分階遞進”的人才培養模式。該模式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通過“模塊+拓展+實訓”的課程體系,逐步培養學生的專業基礎能力、核心能力、拓展能力和綜合能力。
3.2 校企合作,建立“雙導師”制
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與企業合作,建立了“雙導師”制度,即學校教師與企業工程師共同指導學生。這種合作模式不僅豐富了教學資源,還為學生提供了更多接觸行業前沿技術的機會。
(1)企業工程師入校授課。例如,與浙江華為通信技術有限公司合作,企業工程師入校與學校教師共同承擔專業核心課程和頂崗實訓的教學任務。
(2)聯合培養項目。雙方共同設計并實施了一系列聯合培養項目,如華為HCIA-CloudServer、容器技術、華為云大中型企業OA系統搭建、海量文件存儲服務搭建、百萬日志系統搭建與維護等,有效提升了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實戰能力。
(3)職業認證與競賽。鼓勵學生參加華為ICT大賽等職業競賽,并考取相關職業認證證書,如HCCDA-Tech Essential云技術精髓認證證書、HCIP-Datacom職業認證證書等,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3.3 職業規劃能力培養
為幫助學生順利過渡到職場生涯,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從大一入學起就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規劃能力,通過一系列課程和活動引導學生明確職業目標、制定職業規劃并付諸實踐。
(1)專業介紹與職業規劃啟蒙。通過專業帶頭人主講的專業介紹活動,幫助學生了解專業培養目標、職業崗位、核心課程,初步勾勒職業發展藍圖。
(2)職業規劃課程與實務。大二階段開設“創新創業教育與實務”“職業生涯規劃”等課程,深化學生對職業生涯的認知,并激發其創新思維與職業規劃意識。
(3)創新創業競賽與實踐。鼓勵學生參與多層次、多維度的創新創業類競賽,通過實戰鍛煉提升其團隊協作、問題解決、創新思維等能力。
(4)職場模擬與就業指導。學校在大三階段與企業共同舉辦“百舸計劃”培訓,通過職場環境模擬和就業指導,幫助學生提前適應職場節奏并提升就業競爭力。
通過課程適應性改革、校企合作建立“雙導師”制、職業規劃能力培養等一系列措施,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云計算技術應用專業有效提升了學生的職業行動能力。這些實踐措施不僅解決了當前畢業生存在的問題,還為學生未來的職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結語
高職院校學生職業行動能力的提升依靠學生本人、學校、企業、政府多維路徑。學生本人不斷加強專業知識學習、加強自我管理、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提升職業規劃能力和職業素養;學校根據企業需求和行業發展不斷優化培養體系,增強課程適應性,提供全面的職業指導和實踐機會;企業提供支持和就業機會;政府通過政策支持,促進學校與企業的深度合作,減輕學生就業壓力,提升高職學生的職業行動能力。
參考文獻:
[1]湯麗媛,宋甲麗.以職業行動能力為導向的高職生信息素養培育研究[J].教育科學論壇,2023(36):71-76.
[2]林君煥,黃廣健,李金國等.職業行動能力及評價的內涵探析、實證研究與教學啟示——基于德國IHK結業考試制度本土化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3(32):73-87.
[3]陳瑩.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德國職業行動能力發展研究[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23,44(5):131-140.
[4]甘玉華,黃勇明,胡月媚,等.百萬高職擴招背景下高職學生職業行動能力培養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20(18):174-175.
[5]嵇新浩.適應性專長視野下高職學生職業行動能力發展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9.
[6]孫興洋.職業行動能力導向的開發區高職人才培養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2(27):62-67.
[7]郝遠.德國職業行動能力培養在我國高職美術聽障學生教學中的應用[J].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19,21(1):67-70.
[8]左冬紅,程文青,羅杰,等.職業行動能力導向的德國高等工程教育培養方案探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6):188-193.
[9]花鷗,曾慶琪.增強職業教育課程適應性的內涵特征、理論邏輯與實踐路徑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2(20):58-64.
[10]楊勇.數字化轉型賦能職業教育——全球職業教育青年教師發展論壇綜述[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2(28):60-65,58-59.
作者簡介:劉海燕,博士研究生,教授,liuhaiyan@bitc.edu.cn,研究方向:云計算技術、職業教育。
基金項目:2023年度北京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課題——數字化時代高職學生職業行動能力提升路徑研究(編號:AEDB23169);2022年北京市職業教育教學改革項目——新時代高職計算機類課程學習效果評價體系構建與實施(編號:HG202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