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發展鄉村旅游是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村落旅游資源的活化為鄉村振興注入新的活力。海南省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什寒村是擁有豐富自然生態資源的少數民族聚居村落,通過現場調研,研究梳理了瓊中什寒村概況,深入分析了什寒村旅游資源活化困境,包括建筑特色保護不足、對文化遺產價值認識不足、自然條件的限制、村民綜合素質有待提升等,并提出活化策略及路徑,以期為鄉村旅游資源的活化提供參考。研究認為,應強調村落傳統文化的原真性,并通過塑造地域特色、深度開發多樣化的旅游產品、挖掘人文傳統、關注村民日常生活等,重視形態、業態、文態、生態來激發鄉土文化的活力。
關鍵詞:鄉村振興;村落;活化;旅游資源
中圖分類號:F592.7;G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7909(2024)18-122-4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18.029
0 引言
習近平總書記在推動鄉村文化振興方面有著明確的指示,強調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和公共文化建設[1]。2024年4月10日,海南省委、省政府發布《關于學習運用“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 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實施意見》,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在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方面,活化利用村落旅游資源成為鄉村振興的新引擎。村落旅游資源的開發應當以促進當地產業的開發為重要目標,同時將生態宜居、鄉風文明的提升及傳統文化的傳承作為核心發展理念。在此過程中,相關部門應從產業定位、空間規劃、業態規劃到運營協調等方面進行全程規劃統籌工作,以確保鄉村發展和現代化水平提升。
1 “活化”的概念
“活化”改造設計概念源于1971年法國的“活態博物館”理念,強調文化遺產的動態保護和傳承。1990年,這一理念被引入我國,并通過《中國博物館》雜志得到推廣。“活”字是客體通過一定的媒介傳遞給主體的感受,強調的是主體與客體的關系。對于建筑而言,強調人與建筑的關系、人與環境的關系、建筑與環境的關系,同時更強調三者的統一發展過程。而“化”字是主體認識事物和發展事物的過程,是事物由已有的形態到新形態的變化過程。“活化”改造設計應用于鄉村發展中,是指通過調研分析村落的文化內容與村落的構成形式,運用已有內容激發自身的活態性,并以改造設計為手段、以民居為載體解決村落中現有的問題以促進鄉村發展[2],強調人與建筑、環境的和諧統一,并在改造過程中保護文化遺產。實現村落活化強調關注村民日常生活、挖掘人文傳統、塑造地域特色,重視形態、文態、生態、業態等方面,探尋核心價值[3],增強文化認同感,凝聚民心,激發內生動力,實現村落的保護與利用。
2 什寒村概況及活化困境
2.1 什寒村概況
2.1.1 地理環境
什寒村坐落在海南省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黎母山和鸚哥嶺之間的高山盆地,海拔近800 m。什寒村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空氣中負氧離子濃度高,1 cm3空氣中不低于4萬個,被譽為“天然氧吧”。什寒村被山嶺環繞,4條溪流匯聚,形成“四水歸一”的自然景觀,村落內池塘星羅棋布,呈現出依山傍水的生態格局。什寒村森林茂密,溪流纏繞,村莊在云霧中若隱若現,具有原生態風光的優勢,更有著“天上什寒”的美譽。這種相對封閉的地形保護了什寒村良好的生態環境,也實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4]。這些自然景觀和地形特征為村落的旅游開發提供了獨特的資源優勢。
2.1.2 歷史文化背景
古代杞黎部族為逃避戰亂和外來壓迫,選擇在什寒村定居,形成了獨特的地域文化和村落布局,這些歷史背景為村落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內涵。什寒村由苗村、沖沙、什托和元也等4個村小組組成,共100戶520人,其中苗族340人、黎族180人。如今,什寒村面臨著茅草屋被淘汰和古村落數量減少的問題,茅草屋的減少使得現存的黎族古村落數量變少,保存狀況不佳[5]。
2.1.3 發展現狀
什寒村曾是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最貧困落后的行政村之一,2009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僅946元。近年來,通過扶貧開發、基層黨建和鄉村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當地群眾生產生活環境明顯改善,產業結構逐步優化,村莊面貌煥然一新。什寒村依托優美的自然風光和少數民族文化資源,發展鄉村旅游,成為海南省獨具特色的鄉村旅游網紅打卡地。
2.2 什寒村活化困境
2.2.1 建筑特色保護不足
什寒村的傳統民居(如茅草屋)正逐漸被淘汰,現存的黎族古村落數量較少,保存狀況不佳。當地對建筑特色保護不足,尤其是茅草屋等傳統民居迫切需要修復和搶救。
2.2.2 對文化遺產價值認識不足
隨著傳統民居的廢棄,與之相關的文化習俗也在逐漸消失。這反映了當地對文化遺產價值認識的不足。因此,提高當地居民對傳統文化和文化遺產重要性的認識,對什寒村旅游資源活化至關重要。
2.2.3 自然條件的限制
什寒村地處高山盆地,受高海拔低氣壓、交通閉塞等因素制約,難以種植經濟作物,養殖業發展也受限。這些自然條件限制了當地經濟產業的發展。
2.2.4 村民綜合素質有待提升
什寒村存在人口外流的現象,導致村落“空心化”和人口老齡化問題嚴重。什寒村曾是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最偏遠、最貧困的村莊之一,村民的人均純收入較低。村民在技能、知識和能力等方面有待提升,無法適應鄉村旅游等新業態的發展要求。
3 鄉村振興背景下什寒村活化策略
近年來,什寒村積極發展鄉村旅游和特色農業,成為海南省旅游熱門打卡地,也榮獲了“最美中國鄉村”稱號。基于此,對什寒村旅游開發情況開展深入調研,探索鄉村振興背景下什寒村旅游資源活化路徑,旨在保護什寒村“最美中國鄉村”的金字招牌,推動旅游產業發展,增強村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3.1 提取空間基因,塑造民族地域風格
空間的文化特色是歷史傳統的積累,同時也隨著社會文化的發展而演變[6]。對于當地建筑,既要保留民族文化特色,又要應用現代手段進行修繕。為保留、調整或創新黎族傳統建筑,應結合現代技術工藝,利用新型工業材料,減少對原木的依賴并提升建筑承重能力。例如,可以保留傳統泥草混合物用作墻面材料,或使用現代鋼筋替代木質龍骨,或用內嵌式輕鋼材質構筑墻體主要輪廓結構[7];可以通過墻體開窗解決傳統黎居的通風和采光問題,可以利用太陽能設備減少對空調的依賴,提升室內環境品質;可以改進地下隱蔽工程,用原明渠回收雨水,以適應海南多雨氣候,實現雨水再利用,減少對傳統供水的依賴。
設計師在塑造空間時,要綜合考慮多種感官體驗,并與地域特色相呼應,創造出能夠被當地居民接受的空間[8]。在室內空間設計中,運用黎錦等民族文化元素,可以極大地豐富空間的文化內涵。黎錦的圖案和色彩可以用于軟織物的設計。黎錦的色彩豐富,傳統上以黑色為底色,搭配青、紅、黃等顏色,形成強烈的視覺效果。設計者可調整顏色的明度和飽和度,避免過度飽和的顏色造成視覺中心缺失和空間炫目感,應確保黎錦色彩與室內環境相協調。使用帶有灰調色彩的黎錦產品可以在不搶奪視覺焦點的同時,展現黎錦的現代使用功能[9],提升空間的文化氛圍,還能夠推動黎錦制作等技藝的傳承和創新。
在對村落的公共空間進行改造時,需要深入分析場地環境、建筑形式和空間布局,并結合現代建筑技術引入新材料,要關注建筑和巷道保護,還要重視自然生態系統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確保文化和生態系統的全面性、連續性[10]。政府相關部門可以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對房屋進行統一規劃,保留原始風貌,可以完善村道、景點、文化場所、游客咨詢中心等基礎設施;還可以建設文化廣場、文體活動室、茅草民宿、射弩場、農家樂、客棧、野外露營地等項目。
3.2 依托資源優勢,因地制宜打造產業
什寒村應根據實際情況,借助“黨員驛站”黨建工作品牌,采取“政府+企業+農業合作社+農戶+品牌+基地”的創新發展戰略,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將鄉村旅游業作為主要發展方向,同時發展特色農業,因地制宜推動鄉村產業融合發展。
3.2.1 激活旅游資源
什寒村是瓊中“奔格內”鄉村休閑旅游品牌景點,已成為海南省獨具特色的熱門景點,吸引眾多游客前來體驗。什寒村精心保存了豐富的少數民族文化和傳統,通過全面開發以“食、宿、行、游、購、娛”為核心的旅游六要素[11],保護黎族和苗族文化,并實現可持續發展。什寒村推出了具有特色的文化項目,包括餐飲、民宿、手工藝作坊、旅游商品、文化表演和婚慶服務;注重對傳統技藝的保護,如船型屋建造技術和原始制陶工藝。什寒村利用村落的傳統文化和自然風光資源,將傳統村落與現代農業、生態旅游等元素結合起來,形成多元化的旅游業態,以滿足不同游客的需求。什寒村通過休閑農業和生態旅游的融合發展,實現了鄉村建設的積極進展,為海南省鄉村旅游增添亮色。
3.2.2 發展特色農業
什寒村依托自然資源優勢,開發“什寒山珍”系列特色產品,拓寬村民的收入來源,促進特色農業的發展。當地有關部門指導農戶科學種植藍莓、鐵皮石斛和高山云霧茶等特色農作物;通過發掘鄉土特色工藝,開發系列特色產品,打造“鄉字號”“土字號”品牌;通過線上線下平臺統一定價銷售,并將一定比例的銷售收入以提成和獎勵的形式回饋給村民[12]。
3.3 利用民族傳統,打造特色文化
3.3.1 延續當地空間基因
黎族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民族元素,是文化傳承的載體,也是民族身份的象征。村落不僅應該在整體布局和空間特征方面延續當地的空間基因,更應以明確的文態規劃指導招商運營,采取“政府+企業+金融+群眾”共建原則,利用“互聯網+”理念,為鄉村三產融合提供新的發展路徑。例如,通過網絡平臺銷售村落的手工藝品和農副產品,通過定制化特色旅游等方式提高村落的吸引力和知名度。在休閑農業方面,可以通過開發具有黎族特色的體驗項目,如采摘熱帶水果、體驗手工藝品制作等,為游客提供獨特的游玩體驗。當地可以設立種植業、養殖業、手工業、旅游業和民宿等主題的院落,為游客和村民提供一個互動交流的平臺[13];把“非遺文化體驗”作為村落的主題和特色,使建筑群體空間的外殼和當地文化精髓的內在統一起來,形成“形神兼備”的空間體驗[14]。
3.3.2 以現代文化消費推廣傳統民間工藝
黎族傳統工藝包括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和原始制陶技藝等[15]。這些技藝體現了當地人民的生活智慧和審美觀念。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是一種集紡、染、織、繡于一體的綜合性紡織技藝,使用棉線、麻線和其他纖維材料制作衣物和日常用品。黎族織錦的圖案豐富多彩,包括人物、動物、植物等紋樣,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風情。黎族織錦不僅是黎族日常生活用品,還是黎族重要社交和文化場合中不可或缺的物品,如用于節日慶典。
黎族原始制陶技藝同樣具有悠久的歷史。黎陶的器形外觀比例勻稱,結構細密嚴實,器面光滑,具有很強的觀賞性。黎族制陶采用的是泥條盤筑法,先將泥土搓成長條并以圓環狀逐層堆疊的方式制坯,再根據不同用途制作成各種器型。在新媒體、自媒體發達的當下,現代休閑游憩功能的加入,促進了傳統工藝與現代審美的碰撞,為非遺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提供了寬廣的舞臺和無限的可能。
3.3.3 以節慶歌舞展示鄉土風情
服飾和歌舞往往是少數民族最具識別性的特色。“三月三節”是黎族、苗族的傳統節日,人們會穿上節日盛裝,舉行祭拜始祖的儀式,同時還有對歌、跳舞等活動[16]。“跳竹竿”游戲是青年男女之間傳遞愛情的方式和節日中的重要活動。此外,節日期間還有多種民族傳統比賽和文化展覽,把傳統民間競技的火熱氛圍引入悠閑游憩的度假氛圍中,極大豐富游客的感官體驗。當地利用帶有當地民族文化、圖騰文化、農耕文化及日常生活情趣的歌舞表演,以及群眾演員的盛裝歌舞巡游等方式帶給游客沉浸式文化體驗。在旅游村落的規劃中,業態活動的細致安排與物質空間的精心設計同等重要,“形神兼備”才能讓游客產生文化共鳴,從而打造旅游新IP。
4 結束語
在鄉村發展規劃中,什寒村需要深入挖掘地方特色,傳承民族文化,構建動態更新的規劃系統。發展規劃應著眼于地區可持續高質量發展,打造以非遺文化和民族文化為核心的旅游新IP。在空間規劃上,應突出當地的“空間基因”,增強居民認同感和游客體驗感。在業態規劃上,應以文化展示和體驗為主,增強文化自信。總體規劃理念應強調文化和生態優先,確保項目的可持續發展,形成文化旅游產業集群,為地區帶來品牌效應和社會經濟效益,為鄉村振興注入活力。
參考文獻:
[1]王丹竹,楊玉萍.論習近平文化思想對推進鄉村文化振興的重大意義和實踐要求[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24(1):1-9.
[2]郭嘉奇.江西傳統民居活態化改造設計研究[D].昆明:云南藝術學院,2021.
[3]范靜哲,徐小東.傳統村落建筑復合界面活態化保護與改造策略研究[J].新建筑,2023(4):82-87.
[4]王振愷,許先升.文化生態學視角下海南島民族聚落研究:以瓊中什寒村為例[J].華中建筑,2023,41(7):133-137.
[5]金奕.海南黎族干欄式建筑源流研究[J].美與時代(城市版),2022(8):20-22.
[6]董進智.鄉愁與詩意鄉村:探索新時代鄉村藝術化發展之路[J].鄉村振興,2021(6):24-25.
[7]張引.黎族傳統聚落民居原生態保護與再生設計研究[D].西安:西安美術學院,2021.
[8]段曉黎.黎族文化色彩在海南民宿中的創新研究[J].藝術品鑒,2023(17):96-99.
[9]周建宏,劉丹丹.關于海南黎錦藝術保護與開發創新的研究[J].美術界,2012(11):90.
[10]褚文博,鄭馨.文脈保護下的朝鮮族傳統村落景觀設計研究[J].美與時代(城市版),2024(5):84-86.
[11]林曼瑜,陳榮發,李丹.鄉村振興背景下茶旅產業融合發展探究:以廣東省開平市大沙鎮為例[J].廣東茶業,2022(4):36-41.
[12]朱國芳.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路徑思考:以海南省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什寒村為例[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3,7(7):87-91.
[13]鄭義,同亞靜,黃語嫣,等.海南火山石傳統村落保護與更新策略:以海口市石山鎮三卿村為例[J].現代園藝,2024,47(5):138-140.
[14]張曉冬,段進.鄉村振興背景下文旅小鎮規劃策略研究:以貴州丹寨小鎮為例[J].中國園林,2024,40(3):15-21.
[15]童心剛.基于活態傳承的海南少數民族手工藝產業化問題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17,38(7):112-116.
[16]何彪,武慧慧.當地居民對民俗節慶活動舉辦的感知與滿意度研究:以海南黎族苗族三月三節為例[J].旅游論壇,2017,10(6):1-11.
基金項目:海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全域旅游視角下的海南島傳統村落保護與再生研究”[HNSK(QN)18-06]。
作者簡介:李曉希(2000—),女,碩士生,研究方向:傳統村落保護更新。
通信作者:許先升(1965—),男,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城市規劃與設計(風景園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