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媒體時代,數字化、智能化不斷發(fā)展,改變了大學生對傳統(tǒng)勞動觀念的認識,網絡媒介影響和塑造著大學生的價值觀,大學生勞動意識越來越淡薄,勞動教育面臨新的挑戰(zhàn)。勞動教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品格教育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是高校“五育并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文章以新媒體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為研究對象,闡述大學生勞動教育的重要性。
文章認為,積極引導大學生理解和形成馬克思主義勞動觀,是開展大學生勞動教育的首要內容。文章分析高校大學生勞動教育的現狀,從思想上、形式上、人員配備等方面分析當前勞動教育存在的問題。文章運用實證調查法,從社會層面、學校層面、教師層面以及學生個人層面提出大學生勞動教育創(chuàng)新路徑。
關鍵詞:新媒體;大學生;高校;勞動教育;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4-8883(2024)20-0192-05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3年度山西省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思想政治教育專項)“新時代中醫(yī)藥特色勞動教育的實踐育人路徑與評價體系探究”成果,項目編號:2023zsszsx063;2023年度山西省高等學校一般性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項目“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建構與研究”成果,項目編號:J20230901;2024年度山西中醫(yī)藥大學“傅山醫(yī)學文化傳承輔導員工作室”研究成果
高校是人才培養(yǎng)的主陣地,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高素質人才是高校工作的首要任務。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的《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提出“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yǎng)全過程”。新媒體時代,增強大學生的勞動觀念,培養(yǎng)大學生的勞動技能尤為重要。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fā)展,生產機械化、生活電子化智能化水平不斷提高,簡單繁重的勞動已成為過去式,取而代之的是勞動形式的技術化與程序化。部分大學生缺乏勞動實踐認識,產生了不珍惜勞動成果、不想勞動、不會勞動的想法,勞動教育正在被淡化和弱化[1]。新媒體時代,大學生的勞動方式和勞動觀念發(fā)生了變化,傳統(tǒng)的勞動教育不再適應大學生的思想特點。可以借助新媒體等新型媒介形式開展勞動教育,對大學生進行思想引領和技能培訓,幫助學生從思想上、心理上、實踐上認識勞動、熱愛勞動,體會勞動帶來的樂趣。激發(fā)大學生參與勞動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把勞動的種子深植學生心中,從知識到實踐,從課程到活動,從課本到生活,使勞動觀真正入腦入心,在勞動的歷練中成長成才。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在全社會弘揚勞動精神、奮斗精神、奉獻精神、創(chuàng)造精神、勤儉節(jié)約精神,培育時代新風新貌”。新媒體時代,開展大學生勞動教育是對馬克思主義勞動教育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2]。大學階段是培塑大學生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時期,要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以勞樹德,增強勞動教育的生命力,讓勞動教育不只是停留在課本,引導大學生沉下去、動起來,用創(chuàng)新勞動教育的形式,不斷深化勞動內涵,聚焦時代使命,教育引導大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美麗的勞動觀念,爭做能吃苦、肯奮斗的好青年[3]。
勞動教育是大學生“五育并舉”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大學生全面提升個人能力的有效途徑,對于學生健康成長有著重要意義。勞動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生動體現,對大學生道德塑造、情感熏陶和審美提升具有教化作用[4]。在勞動中學習生活技能,磨煉意志品質;在勞動中明白美好生活需要一點一滴的勞動創(chuàng)造,辛勤付出才會有收獲;在勞動中學習獨立思考,培養(yǎng)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做到在生活中熱愛勞動,勤于實踐;在工作中愛崗敬業(yè),精益求精。在大學期間,筑牢勞動教育的信仰之本,激發(fā)勞動教育的動力之源,夯實勞動教育的品格之基,把穩(wěn)勞動教育的情懷之舵[5]。
在2020年國家頒布相關勞動教育文件后,各高校迅速實施勞動教育,設置了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在實施過程中受到多方面因素影響,出現了對勞動教育不重視、勞動教育形式單一、勞動教育課程實施受限、勞動教育專任教師隊伍缺乏等問題。與此同時,新媒體的快速發(fā)展對大學生勞動觀產生了影響,一些錯誤觀念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學習生活。
(一)對勞動教育重視度不夠
“五育并舉”是高校全面提倡和對學生進行全面培養(yǎng)的教育目標,但在實際過程中,無論是高校還是學生,對勞動教育的重視度都遠遠不夠,影響勞動教育的落地實施。近兩年,各高校逐步開設勞動教育課程,制定勞動教育實施方案,但受到各學科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方案的影響,新加入的勞動教育課程無法與原有課程在學分、學時分配、教學質量比較。在課程出現沖突時,存在壓縮勞動教育課程的情況,讓步于專業(yè)課程或其他必修課。從學生角度來看,“精致的利己主義、佛系、躺平”等消極理念對大學生產生了影響,有些學生做著不勞而獲的美夢,在勞動認知上出現嚴重偏差[6]。對勞動教育課程認識不全面,對課程本質認識不清,和其他智育課程相比重視度遠遠不夠。
(二)開展勞動教育形式單一
各高校雖然將勞動教育納入了人才培養(yǎng)全過程,但從制定的勞動教育方案來看,開設的勞動教育課程大多未形成系統(tǒng)的課程教育管理體系,勞動教育實踐育人環(huán)節(jié)淺層化[7]。勞動教育以理論課知識講授為主,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少部分高校開設了勞動技能課程,但停留于形式,沒有產生勞動實踐效果;還有一些高校通過校內工勤崗、社會實踐等形式開展,存在單一傳輸,忽略了對學生勞動意識、價值觀念的培養(yǎng)。
(三)勞動教育課程實施受限
根據各高校勞動教育實施方案,在勞動實踐環(huán)節(jié)受到勞動場地、勞動工具、教學經費等方面的限制,無法全方位開展課程教學內容。勞動教育環(huán)境與目標課程存在一定差距,勞動教育環(huán)境不完善。有些高校勞動教育課程設置完善,提出了適合學生的勞動實踐教育方案,但因前期需投入較多經費建設勞動場地、尋找合適的勞動區(qū)域而不了了之;有些高校勞動教育形式以綜合實踐活動內容為主,課程考核模糊,考核困難,存在應付了事的現象,無法真正保證學生的勞動效果,勞動教育資源投入較少[8]。從00后大學生對勞動教育的態(tài)度來看,受社會環(huán)境、家庭環(huán)境以及學校環(huán)境的影響,其勞動意識和勞動理念淡薄,較少參與勞動實踐,缺乏勞動技能。部分學生對大學勞動課程有抵觸情緒,也使勞動教育課程難以發(fā)揮更大作用。
(四)勞動教育專任教師缺乏
高校勞動教育短板明顯,專業(yè)教師短缺,在人數和質量上都難以保證。專任教師接受的教育也以理論為主,授課往往是紙上談兵,親身實踐經歷較少,導致大學生勞動教育課程質量難以保障。從各高校各專業(yè)開設的勞動教育實踐課程來看,無法一一匹配專任教師,師資力量不足導致大學生勞動教育的開展受限。一些教師雖然具備一定的勞動技能,但學歷不符合高校任課教師要求,也導致目前勞動教育專任教師短缺。從根本上來說,實現高校勞動教育課程師資與學歷的平衡、理論與實操技能的平衡,對促進勞動教育課程落實落地起著關鍵作用。
新媒體時代,促進大學生全面發(fā)展,幫助其提升思想認識、學識眼界、實踐技能,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是育人的根本。開展勞動教育對大學生未來的發(fā)展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因此,通過新媒體等網絡育人陣地助力大學生合理使用新媒體,正確運用媒介資源,構建合理的勞動教育課程,推進勞動教育不斷深入,對大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意義重大。
勞動教育作為高校立德樹人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對大學生成長成才有著推動作用。以下從社會、學校、教師、大學生自身四個方面提出相應的對策,多路徑協同發(fā)展,將大學生勞動教育落到實處,提升勞動育人實效[9]。
(一)社會發(fā)揮對勞動教育的支持作用
在大學生勞動教育中,社會大環(huán)境需履行社會責任,積極倡導勞動光榮理念,營造良好的勞動氛圍,增強社會宣傳教育功能。正確引導社會輿論,在全社會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營造愛勞動講文明的社會氛圍[10]。通過對勞動榜樣的宣傳報道,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使其深刻認識到勞動典型、勞動精神的內涵意蘊。借助新媒體,采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宣傳和歌頌勞動者的優(yōu)秀事跡,致敬偉大的勞動者,在全社會營造崇尚勞動的良好風尚。
為解決高校勞動教育形式單一的問題,應充分挖掘社會資源,為高校的勞動教育提供豐富的場地,在全社會建立多層次、多維度的勞動教育平臺。整合社會資源,根據高校專業(yè)的不同提供匹配的勞動教育場所;企事業(yè)單位應開放實踐場所,支持高校開展大學生勞動實踐活動,社會群團和公益組織應積極為大學生勞動教育搭建實踐平臺,讓大學生有更多機會深入基層,在活動中實現自我教育、自我成長,強化服務社會的意識和擔當,體會勞動的不易,磨煉艱苦奮斗的意志。發(fā)揮社會在勞動教育中的延伸作用,形成全員育人鏈[11]。在社會各階層、各組織的幫助下,為高校勞動教育拓展豐富的教育場地,為探索社會資源與勞動教育的融合提供支持,促進勞動教育深入落實。
(二)學校發(fā)揮對勞動教育的主導作用
學校作為勞動教育的頂層設計者,對大學生勞動教育起著主導作用。在現有課程建設的基礎上逐步完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確保勞動教育課程在各高校各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方案中成為必修課,并將課程分為理論和實踐兩個環(huán)節(jié),完成后給予學分。理論課程注重勞動基礎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借助VR技術讓學生感受勞動的魅力,從而熱愛勞動。在開展勞動實踐技能教學時,針對不同專業(yè)和年級的學生講授不同的實踐內容。從日常的校園環(huán)境建設、宿舍班級環(huán)境建設,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習慣,結合所學專業(yè)組織學生開展志愿服務和社會實踐勞動,從學校勞動走向社會勞動,強化學生勞動實踐,在勞動中培養(yǎng)大學生的奉獻精神,提升個人勞動素養(yǎng),為未來的就業(yè)擇業(yè)培養(yǎng)工作能力,積累工作經驗。
針對勞動實踐課程,學校聘請校外各領域資深勞動者或聯合校外勞動實踐基地開展勞動實踐,將“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豐富課程體系,拓展實踐的廣度、寬度和深度,全方位打造具有實踐性的課程內容。拓展勞動教育實踐平臺,根據專業(yè)的不同建立多元的實踐實訓基地,滿足差異化勞動實踐教育的需要。
學校多部門聯合營造校園勞動文化氛圍,強化勞育工作實效。通過濃厚的校園勞動氛圍感染學生,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使其熱愛勞動,親身實踐,打造、培養(yǎng)、完善具有學校鮮明特色的勞動教育項目,重視勞動文化的浸潤引領作用[12]。在校園內建立勞動文化景觀,食堂、宿舍、圖書館、體育場、教學樓等地按照學院劃分區(qū)域,師生共同勞動,打造美麗的校園文化景觀,營造濃厚的勞動氛圍,切實發(fā)揮學校的主導作用。
(三)教師發(fā)揮對勞動教育的引領作用
高校教師肩負著傳播知識、培養(yǎng)人才的重要使命,高校開展勞動教育要重視教師對學生的引領作用,努力建設專業(yè)化的勞動教育師資隊伍。勞動教育課程任課教師的勞動素養(yǎng)、勞動能力影響著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意識和培養(yǎng)良好的勞動習慣,決定著勞動教育的成效。
勞動教育課程任課教師不僅要傳授理論知識,更要以身作則、以身示范傳授勞動技能,使學生具備基本的勞動技能。優(yōu)化勞動教育師資隊伍,根據學生的人數比例配備專業(yè)的勞動教育任課教師,豐富勞動教育內涵,在傳授應用性知識的過程中拓寬學生對基礎勞動和職業(yè)工種的體驗渠道[13]。任課教師還要不斷豐富自身勞動體驗,增強勞動教育技能。扎根基礎勞動,獲得對勞動的直觀感受,拓寬職業(yè)體驗渠道,加深對各種勞動實踐的認知,引領學生感受勞動背后的價值與意義。
高校思想政治輔導員承擔著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的使命。在日常的學生管理工作中,輔導員要發(fā)揮對大學生勞動教育的引領作用,引導大學生樹立勞動最光榮的勞動觀。通過組織學生開展社會實踐,讓學生深入基層,了解所學專業(yè)行業(yè)現狀,讓所學知識在勞動實踐中發(fā)揮作用,提升學生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鼓勵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活動,培育學生崇尚奉獻的勞動精神。鼓勵學生積極投身“三下鄉(xiāng)”“學雷鋒”等志愿活動,畢業(yè)后踴躍報名“西部計劃”和“三支一扶”等基層工作,為基層服務,貢獻青春力量;通過組織豐富多彩的校園勞動活動,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熱愛勞動的習慣和品質。通過“易班”、抖音、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平臺,引導大學生積極投身植樹節(jié)、美麗校園建設、宿舍文化節(jié)等活動中,親身參與其中,懂得珍惜勞動成果,借助網絡育人合力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14]。還可以邀請勞動模范、身邊的榜樣等人物宣講勞動事跡,讓學生聆聽榜樣的故事,領悟勞動精神的真諦,在豐富的校園勞動文化中培養(yǎng)大學生對勞動精神、勞動價值的認識。
(四)大學生發(fā)揮勞動自覺性,為青春添彩
大學生作為高校開展勞動教育的直接受教者,應自覺主動加深對勞動價值的認識,主動學習,喚醒對勞動的內在自覺性,樹立正確的勞動觀。熱愛勞動,學會勞動,懂得勞動,通過勞動在未來的工作領域發(fā)揮自己最大的作用。在勞動教育過程中,要讓大學生深刻體會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增強其對社會的責任意識,幫助大學生理性對待就業(yè)擇業(yè),增強社會責任感。
大學生應增強自主勞動意識,全心全意投入勞動。主動勞動,通過各種途徑和方式加強勞動鍛煉,加深對勞動的熱愛。大學生要明確自身的歷史使命與時代責任,堅定信仰信念,充分發(fā)揮自身的勞動積極性、主動性,用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念指導自身實踐,在腳踏實地奮斗中建設美好生活[15]。要結合所學專業(yè),開展專業(yè)勞動實踐。積極參加校內外各類活動,如志愿服務、“返家鄉(xiāng)”、宣講活動、勤工助學等,積極投身社會實踐,自覺踐行勞動精神,在勞動中不斷增強自身的社會責任感。在實現個人勞動價值的同時,自覺承擔起社會責任,體現當代大學生的責任與擔當。
大學生應培養(yǎng)良好的勞動習慣,自覺踐行馬克思主義勞動觀。良好的勞動習慣有助于大學生形成積極的勞動態(tài)度和良好的勞動品質。將勞動習慣的養(yǎng)成融入學校的勞動教育與學生日常生活中,從點滴做起,養(yǎng)成勞動自覺性。要在勞動教育中逐步養(yǎng)成獨立思考、勤于好學、腳踏實地的學習品質;在日常生活中從小事做起,養(yǎng)成不怕苦、不怕累的良好品質,養(yǎng)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勞動習慣的養(yǎng)成有助于大學生在工作中一絲不茍、愛崗敬業(yè),更有助于在工作中踐行工匠精神,對工作精益求精。
大學生應提升勞動技能,實現全面發(fā)展。要在大學階段的學習和生活中,遵循學校的人才培養(yǎng)方案、課程安排,積極參加學校組織開展的各項實踐活動,從學習勞動技能的理論知識到完成簡單勞動,學會復雜勞動、參與創(chuàng)造性勞動,踐行勞動精神,掌握勞動工具的使用和相關技術,感受勞動創(chuàng)造的價值與意義。積極參加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活動,在創(chuàng)新性項目的建設中激發(fā)學生的勞動主動性,掌握更實用的勞動技術,提升勞動潛能。
新媒體時代,勞動教育是促進大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勞動教育直接決定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勞動精神面貌、勞動價值取向和勞動技能水平。高校應緊跟時代發(fā)展,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勞動教育相結合,將新媒體發(fā)展與大學生勞動教育相結合,為學生提供更多勞動機會,讓學生在勞動實踐中出力流汗,磨煉意志,提升勞動技能,以勞動鑄魂,知行合一。在勞動中促成長,在實踐中育新人,加強大學生勞動教育,用勞動精神引領當代青年,讓“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勞動觀念貫穿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乃至工作,讓勞動創(chuàng)造成為時代強音。
參考文獻:
[1]張爍.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EB/OL].人民網,(2020-04-02)[2024-06-11].http://edu.people.com.cn/n1/2020/0402/c1053-31658810.html.
[2]吳銀梅.新時代高校大學生勞動教育研究[D].南昌:南昌航空大學,2021.
[3]張鵬君.建構富有內在生命力的現代化勞動教育機制[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22(7):23-27.
[4]黃磊.習近平關于勞動精神重要論述研究[D].大連:大連海事大學,2023.
[5]黃帥.以偉大建黨精神引領新時代勞動教育[EB/OL].中國勞動關系學院新聞網,(2022-12-06)[2024-06-15].https://news.culr.edu.cn/mtyxx/0c47a75a9d70485c8529da744862581f.html.
[6]安玳君.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的現狀及實施路徑研究[D].太原:中北大學,2023.
[7]侯樹成.大學生勞動教育存在的困境與實踐路徑研究[J].教育探索,2024(8):78-80.
[8]劉慶玲.新媒體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創(chuàng)新路徑探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4,15(3):158-160.
[9]何靜.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的現狀與實踐路徑探究[D].成都:西華大學,2021.
[10]陳雅倩.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的實現路徑研究[D].武漢:華東師范大學,2022.
[11]許秋晨.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研究[D].成都:電子科技大學,2024.
[12]李寧婭,張顏梅.新媒體視域下大學生勞動教育的價值與路徑創(chuàng)新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4,15(15):29-33.
[13]王一帆,周天涯.新時代加強大學生勞動教育的價值意蘊、現存問題及實踐進路[J].科教文匯,2023(22):46-48.
[14]莊萍,楊彥棟.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現狀及實現途徑分析[J].大學,2023(26):15-19.
[15]蘇恬.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研究[D].長沙:湘潭大學,2021.
作者簡介曹冉,助教,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