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小學語文新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的核心目標是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并培養他們的綜合能力。在這一新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的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工作需要教師尊重新教材的變化,以學生的認知水平為教學設計的前提,從而制訂出更貼合學生當前狀態的教學計劃,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基于此,文章著重探討新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下小學語文新教材的變化,以及新教材教學方法的實踐,旨在為學生的未來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關鍵詞】 新課程方案;課程標準;小學語文
在課程改革的浪潮中,小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已日益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為響應新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的要求,以新教材為基石的小學語文教學,對小學語文教師的專業素養提出了全新的挑戰與期待。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必須深入剖析教材,精準把握新教材變化的宗旨、熟稔新教材的特點,以此為契機更新教學理念,調整教學策略,為學生提供更為優質的學習體驗。
一、新課程方案與課程標準下小學語文新教材的變化
(一)傳統文化的回歸與強化
語言作為民族文化的瑰寶,承載著傳承的重任。對小學生而言,奠定堅實的語文基礎、培育卓越的語文能力、深刻認識傳統文化,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使命。在此背景下,新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引領下的小學語文新教材,實現了傳統文化的華麗回歸。與舊教材相比,新教材中古詩文的篇幅躍升至整體教學內容的52%,為小學生提供了更多親近中國傳統文化的寶貴機會。這一變化不僅豐富了教學內容,還有助于中華傳統文化的薪火相傳與繁榮發展。值得注意的是,新教材在增加古詩文的同時,也巧妙地將其與現代語文相融合,充分體現了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
(二)遵循學生發展規律的教學設計
小學階段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隨年級遞增而呈現出顯著差異。為順應這一特點,小學語文新教材在知識順序上進行了精心調整,無論是閱讀教學、思維訓練,還是寫作與課外拓展,均體現了對學生發展規律的尊重與遵循。在閱讀能力培養方面,新教材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先引導學生掌握朗讀技巧,再逐步過渡到快讀和默讀。而在思維能力的提升上,新教材則注重以基礎內容為依托,通過課后多樣化的拓展型訓練,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力,促進其合理發散與拓展。如此,學生在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中,得以穩步提升語文能力。
(三)對教師專業素養的更高要求
新教材在增設古詩文的同時,也大幅削減了課文教學內容。面對這一變革,小學語文教師應深刻領悟教材變化的初衷,即在保持教學時間不變的前提下,如何高效利用剩余的教學時間。這要求教師必須轉變傳統的教學思路,勇于嘗試不同的教學模式。因此,新教材的使用無疑對教師的專業素養提出了更為嚴苛的要求。
二、新課程方案與課程標準下的小學語文新教材教法實踐
■
(一)制訂單元目標,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發展
根據新教材的單元設計,教師可開展單元教學,通過研讀教材內容,明確每一單元的教學目標,以單元教學目標為核心來設計一系列的教學計劃。單元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創設教學情境的方式,使學生在同一的學習氛圍中進行學習。該方法更有利于學生的深度理解知識,進一步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
例如,小學一年級教材中,第一單元的教學主題為“我上學了”。本單元的課程包含“我是中國人”“我愛我的祖國”“我是小學生”“我愛上學”四節內容,結合四節課程內容,教師可發現本單元課程的核心目標是,讓學生認識到自己是中國人,自己的國家是中國,并且中國是由多民族組成的國家。制定好教學目標后,教師還要注重學生的認知發展,從而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活動。本單元知識內容位于一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此階段的學生剛剛步入小學,正處于幼小銜接階段。因此,該時期的學生還沒有完全適應小學的教學模式,根據幼兒園的教學模式,教師也可穿插使用直觀教學法,從而逐漸轉變學生的學習思維。
根據制訂的教學目標,教師開始設計教學活動。針對一年級的學生,教師可利用多媒體設備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將學生注意力集中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后,再進行講授環節可起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因此,在課程起始階段,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播放歌曲《大中國》,歌詞中寫到“我們都有一個家,名字叫中國,兄弟姐妹都很多”,這句歌詞中透露了兩個信息,祖國的名稱為中國,且中國有許多少數民族。播放歌曲的過程中,教師觀察學生是否被歌曲吸引,當歌曲播放結束后,教師詢問學生:“我們都有一個家是什么意思啊?”學生能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或是歌詞內容回答“家是中國”。教師在黑板上寫到“家=中國”的字樣,為學生的愛國情懷埋下一顆種子。
接下來,教師繼續以歌詞作為問題,詢問學生“為什么歌詞中說,兄弟姐妹都很多呢”,這一問題能讓學生了解到中國是多民族組成的國家,以此為過渡來進入到本節課的教學環節。教師利用多媒體在屏幕中展示中國五十六個民族人民的大合照,各個民族穿著自己的民族服飾。由于不同民族生活的地理環境不同,所以其相貌也出現差異。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認識到中國的五十六個民族,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在本單元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可維持這一濃厚民族文化氛圍,在此教學情境中完成教學目標,從而促進學生綜合發展。
(二)營造積極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室是教學的主陣地,課堂教學在教室中進行,而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也能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對小學生而言,學習興趣是持續學習的根本,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要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培養學生核心素養。
例如,在人教版小學一年級《金木水火土》教學中,教師以動畫短片作為課堂引入,讓學生對課堂教學內容產生好奇。教師要選擇合適的動畫短片,使其既充滿童趣,又與教學內容緊密結合。如《五星小精靈之金木水火土》是不錯的選擇,通過播放動畫片引入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即認識“一、二、三、四、五、上、下”七個字。再結合教材中的民謠“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天地分上下,日月照古今”來設計游戲,以游戲活動加深學生對漢字的認識。
課堂引入環節結束后,教師將教材中的民謠教給學生,讓學生跟著教師大聲朗讀。教師再通過講授法為學生講解“一、二、三、四、五、上、下”七個字的讀法和寫法,當學生對七個漢字有全面認知后,教師詢問學生“一起玩游戲好不好”。此時,以民謠內容為基礎,教師為學生介紹游戲規則。游戲中,讓每位學生從“金、木、水、火、土、天、地”七個字中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字,根據民謠對應,以上七個字分別代表“一、二、三、四、五、上、下”,而教師在講臺上叫出“金、木、水、火、土、天、地”的其中一個字,選擇了該字的學生要來到黑板前,寫出七個字分別在民謠中對應的“一、二、三、四、五、上、下”。在游戲過程中,由于學生已經掌握了七個漢字的含義,此時通過游戲能夠讓學生更加熟練地使用這七個漢字。
(三)組織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知識運用能力
新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中強調,小學語文教師要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發展學生的綜合能力。以此為教學核心理念,教師可通過組織實踐活動的方式,以實踐促進學生能力的發展。
例如,在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大自然的聲音”教學活動中,教師就可采用實踐教學的方式,通過讓學生近距離接觸大自然來提升其對大自然的感悟,從而實現教學目標。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中,除卻需要學生掌握的漢字,還要求學生能根據大自然的聲音寫出自己的感悟。這需要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并對大自然的聲音產生自己的看法。鑒于此,教師可組織實踐活動,帶領學生來到大自然中,從而激發學生的思想感情。
實踐活動中,教師帶領學生來到有許多綠色植物的公園中,每位學生手中都拿著自己的筆記本。因為本次實踐活動的目標是讓學生感受大自然的聲音,所以來到公園后,教師要求學生閉上眼睛,用耳朵來聽大自然的聲音,然后將自己聽到的聲音記錄在筆記本上。公園中不同的位置會聽到不同的聲音,教師可帶學生來到大樹下聽風吹動樹葉的聲音;也可帶學生來到湖邊,聽水流動的聲音;還可帶學生來到灌木邊,聽昆蟲發出的聲音。大自然中孕育著許多生命,閉上眼睛,就能發現不一樣的聲音世界。實踐活動結束后,學生也將對“大自然的聲音”有全新的認識,進一步提升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
(四)多樣化閱讀教學,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
2024年小學語文新教材對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方面提出了新要求。以新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為核心的閱讀教學活動中,教師要使用多元化閱讀教學方式來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在此過程中,學生的閱讀材料不應僅限于教材閱讀內容,而要通過教師對學生的了解來選擇適合學生的課外拓展型閱讀材料,實現課內外的雙向提升。
例如,小學三年級第三單元教學內容有《賣火柴的小女孩》《那一定會很好》《在牛肚子里旅行》《一塊奶酪》等童話故事,充滿童心的內容讓學生對課文教學過程產生強烈期待感,而每一次閱讀結束后,學生都會出現意猶未盡的情緒。以學生對閱讀的渴望為基礎,教師可根據本單元的教學內容,為學生推薦更多合適的課外閱讀材料。只有以學生閱讀興趣為前提的有效閱讀,才能促進學生閱讀水平的提升,從而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
以童話單元為例,一方面,教師可為學生推薦《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快樂王子》等外國兒童文學,這些童話故事不僅具有吸引人的故事情節,還蘊含著深厚的道理,這是拓展閱讀的意義,讓學生在大量的閱讀中,獲得全面發展。另一方面,小學教學中越來越注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因此教師在為學生推薦拓展閱讀材料時,可著重推薦中國文學。中國有著完善的神話體系,可以作為學生拓展閱讀的材料,許多神話故事情節跌宕起伏,不僅故事扣人心弦,也能使學生通過閱讀更了解中國傳統文化,進而促進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五)生活化寫作教學,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
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寫作能力可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以思維的發展促進學生語文學習,能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學生寫作能力的過程中,決不能要求學生死記硬背,教師可通過開發學生思維的教學活動來激發學生寫作靈感,從而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
例如,三年級習作“這兒真美”教學活動中,為激發學生的寫作靈感,教師可使用生活化寫作教學方法,從生活的角度來刺激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產生寫作的欲望。根據習作教學的主題,可將教學目標制定為“學生通過觀察一處景物寫出一段話,這段話應圍繞一個中心思想,并且能主動使用平時積累的詞匯”。以教學目標為核心,教師將生活元素融入教學活動中。
教學準備階段,教師用相機拍攝校園及周邊的風景,選擇合適的角度和時間,拍出有意境的畫面。如,教師可選擇日出或黃昏時間拍攝,或是以獨特的構圖展現學校不一樣的景色。在寫作課堂教學中,教師可為學生展示事先準備好的圖片,讓學生辨認是否對這些畫面感到眼熟。以學生對學校建筑物的熟悉程度,能輕松發現圖片中的內容是學校,但是卻展現著不一樣的美感。教師以這一方式啟發學生,讓學生意識到生活中存在許多美,只是缺少一雙發現美的眼睛。接下來,教師為學生介紹本節課的主題“這兒真美”,要求學生選擇一處自己認為美的景色,并使用合適的語言進行描述。課堂教學中,不急于讓學生寫作,教師可帶領學生復習學習過描寫景色的詞語,并為學生布置家庭作業。作業內容為,讓學生發現生活中的美,以教師拍攝的學校照片為啟發,學生將留意到平時被忽視的生活之美。
三、結語
新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背景下,小學語文新教材讓教師更注重對學生思維的啟發,結合新教材內容,使教師以引導者的身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通過新教材的變化,教師也要認識到終身學習的重要性,以嚴謹的科學探究精神來面對教育工作,實現為教育事業奮斗終身的目標。
■ 參考文獻:■
[1] 林曦. 新教材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實踐[J]. 教育界,2020(47):53-54.
[2] 沈曉勤. 統編本小學語文教材教法初探[J]. 教師博覽,2020,10(24):38-39.
[3] 李素娟. 探究小學語文新教材的新教法[J]. 新課程導學,2019(S1):9.
*甘肅省“十四五”規劃2024年度教育科學重點課題“新課程方案與課程標準下的小學語文新教材教法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GS〔2024〕GHBZ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