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聚焦湖南地域性非遺文化與文創產業的融合發展,著重剖析藝術創新維度下的多元模式。梳理湘繡、醴陵釉下五彩瓷、湘西苗族銀飾鍛制技藝等豐富的非遺資源及其藝術特質,從設計、傳播、體驗、教育等層面挖掘創新路徑。結合“錦繡瀟湘”、銅官窯古鎮等實例,闡述如何通過現代設計手法轉化非遺元素、利用新媒體拓展傳播、打造沉浸式體驗空間、培育專業人才,構建非遺文創藝術創新生態,推動湖湘非遺在文創浪潮中傳承創新,實現文化與經濟雙贏。
關鍵詞:湖南地域性非遺文化;文創產業;藝術創新;發展模式
湖南作為文化大省,地域文化源遠流長,非物質文化遺產燦若繁星。在當代文化產業蓬勃發展語境下,將湖南地域性非遺文化融入文創產業,不僅是傳承與保護非遺的重要路徑,更是挖掘湖湘文化藝術價值、推動產業升級、滿足民眾精神文化需求的關鍵舉措。從藝術維度探索其發展模式,旨在精準對接藝術創作規律與市場機制,煥發非遺新生機[1]。
一、湖南地域性非遺文化資源概述
(一)湖南非遺文化的種類與特色
湖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涵蓋民間文學、傳統音樂、舞蹈、戲劇、曲藝、美術、技藝、醫藥、民俗等眾多領域。如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作為中國最古老的舞蹈形式之一,以其原始、古樸的表演風格展現了土家族先民的生產生活場景;醴陵釉下五彩瓷技藝,以其細膩的繪畫、獨特的燒制工藝和絢麗多彩的色澤,在陶瓷藝術領域獨樹一幟;而汨羅江畔的端午習俗,則將祭祀、競渡、食粽等活動與深厚的屈子文化緊密相連,具有濃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民俗風情。
1.湘繡:絲線織就的湖湘畫卷
湘繡以其細膩針法、豐富色彩獨樹一幟。它發源于湖南民間刺繡,吸納蘇繡、粵繡等技藝精髓,形成獨特風格?!皳结槨奔妓嚲罱^倫,能細膩地表現物象光影層次,如繡制花鳥魚蟲,羽毛鱗片栩栩如生,色彩暈染過渡自然;雙面全異繡更是巧奪天工,正反兩面圖案、色彩各異,《望月》雙面繡,一面嫦娥奔月仙姿飄逸,另一面月宮清冷寂寥,藝術構思與繡工完美融合,盡顯湖湘藝術奇幻巧思。
2.醴陵釉下五彩瓷:泥火凝華的彩瓷傳奇
醴陵釉下五彩瓷承載千年陶瓷技藝血脈,在釉下以多種礦物質顏料繪制,經1380℃高溫燒制,色彩晶瑩潤澤、經久不褪。其繪畫題材廣泛,從山水田園到歷史典故皆能入瓷。畫師筆鋒勾勒間,勾填、分水技法并用,《扁豆雙禽瓶》以分水法呈現扁豆疏密、禽鳥羽毛質感,色彩溫潤鮮活,將湖湘山水靈秀與人文意趣定格瓷上,彰顯傳統陶瓷藝術在湖南地域的卓越成就。
3.湘西苗族銀飾鍛制技藝:錘鏨敲打出的民族史詩
苗族銀飾鍛制是湘西民族藝術瑰寶,工序繁雜,需經熔銀、鍛打、拉絲、鏨花等多道工序。銀飾造型夸張奇幻,融合苗族圖騰崇拜與生活愿景,牛角、蝴蝶等元素頻繁出現;鏨刻工藝細膩入微,花鳥魚蟲皆具靈動神韻,一套苗族盛裝銀飾重達數公斤,滿身銀花閃爍,行走間叮當脆響,是苗族文化“穿在身上的史書”,承載獨特民族藝術風格與厚重歷史。
(二)湖南非遺文化的價值
1.歷史文化價值
湖南非遺文化見證了湖湘地區數千年的歷史變遷,是研究古代社會結構、生產方式、宗教信仰、民俗風情等方面的活化石。例如,通過研究苗族古歌,可以了解苗族的遷徙歷程、祖先崇拜等歷史文化信息;湘劇則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湖南地區的社會風貌、審美情趣以及戲曲藝術的發展脈絡。
2.藝術審美價值
無論是湘繡的細膩針法與逼真圖案,還是灘頭年畫的鮮艷色彩與夸張造型,抑或是侗族大歌的多聲部和諧旋律,都展現了極高的藝術水準和獨特的審美風格。這些非遺文化作品不僅滿足了人們的視覺、聽覺等感官享受,更提升了人們的審美素養,豐富了人類的藝術寶庫。
3.經濟開發價值
湖南非遺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經濟開發潛力。以傳統手工技藝為例,如湘西竹編、花瑤挑花等,可以開發出各種具有實用價值和藝術價值的文創產品,滿足市場需求,創造經濟效益。同時,非遺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如打造非遺文化主題旅游線路、建設非遺文化特色小鎮等,能夠帶動餐飲、住宿、交通等相關產業的發展,促進地方經濟增長。
二、湖南非遺文化融入文創產業的藝術價值與機遇
(一)文化傳承根基筑牢藝術價值深度
非遺文化凝聚先輩智慧與情感,融入文創是活態傳承。如湘劇臉譜藝術融入文具設計,繪制于筆記本封面、書簽,使古老臉譜線條、色彩重煥生機,在消費者使用中觸摸歷史溫度,傳承經典戲劇審美范式;民間剪紙藝術應用于家居飾品,傳統“?!弊旨艏堊冃沃貥嫞璎F代材質演繹鏤空美學,于生活日常延續文化脈絡,非遺藝術精髓借此扎根當代,避免文化斷層。
(二)消費升級拓展藝術衍生空間
當下消費市場追求個性化、文化內涵消費。湖南非遺文創產品憑獨特藝術魅力脫穎而出,如以侗錦工藝織就的時尚挎包,絢麗紋案搭配現代版型,滿足時尚追求的同時彰顯文化品位;土家織錦改良成室內軟裝抱枕、地毯,以異域風情色彩與圖案營造藝術氛圍,契合家居審美升級需求,非遺藝術借助文創產品從博物館走入生活,打開廣闊的消費市場,刺激產業藝術創新動力。
(三)數字技術賦能藝術創新可能
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3D打印等技術為湖南非遺文創插上翅膀。VR全景展示湘繡繡坊,沉浸式體驗刺繡流程,拉近大眾與藝術距離;AR使苗族銀飾“動”起來,掃描銀飾呈現其鍛造動畫、文化傳說,增添趣味互動;3D打印復刻醴陵瓷精美器型,設計師據此二次創作,突破手工局限,實現藝術形式跨界融合,新技術激發非遺藝術新表達,驅動文創產業變革。
三、湖南非遺文創產業藝術創新發展多元模式建構
(一)藝術設計創新:傳統文脈的現代轉譯
在產品設計前端,構建非遺藝術素材庫,梳理湘繡針法、苗族圖案等分類建檔,便于檢索運用;設計師借創意工作坊與非遺傳承人深度對話,汲取靈感后進行現代設計轉化。如將灘頭年畫色彩與扁平化設計理念結合,開發手機殼、杯墊,保留傳統造型夸張、色彩濃烈特質的同時,契合簡約時尚審美;陶瓷燈具設計融入醴陵瓷鏤空技藝,光線透過雕花漫射,營造溫馨的藝術光影,實現功能與美學的有機統一[2]。
搭建非遺藝術資源數字化平臺,錄入湘繡圖案庫、銀飾造型譜等,運用圖像識別、數據分析輔助設計。設計師與傳承人開啟“云協作”,遠程共創。如將湘繡“雙面全異繡”概念引入屏風設計,一面繁華都市、一面寧靜山水,中間以半透紗幔過渡,機械雕刻結合手工刺繡,創新詮釋傳統雙面繡空間美學;土家織錦色彩提取用于現代家居軟裝,幾何紋經電腦排版重組,印染于窗簾、沙發抱枕,傳統藝術在家居場景中煥發新活力。
(二)藝術傳播創新:多元敘事點燃文化烽火
傳播渠道多元拓展,社交媒體定期發布非遺文創短視頻,如“一日銀匠體驗”“湘繡針法揭秘”等系列,吸引流量;與熱門IP聯名,如湖南非遺與動漫《狐妖小紅娘》合作,將角色形象以侗錦風格重繪,推出限量周邊,借IP粉絲效應破圈;打造沉浸式非遺藝術展覽,以實景還原、多媒體交互展示銀飾鍛造場景、湘繡繡娘工作情境,讓觀眾游走其中感受藝術創作的震撼,敘事性傳播讓非遺文創故事深入人心。
新媒體矩陣全方位推廣,非遺文創短視頻“湖南非遺寶藏”系列風靡抖音,展示侗錦織造快節奏剪輯吸睛;微博話題“湖湘非遺匠心”邀傳承人直播,實時互動解疑??缑浇閿⑹率⑿?,出版繪本《銀飾里的苗家傳說》,動畫演繹湘西銀飾故事后推出同款玩偶;影視取景銅官窯古鎮,帶火古鎮非遺文創,流量轉化為銷量,以傳播力賦能產業發展,讓湖湘非遺聲名遠揚。
(三)藝術體驗創新:沉浸式交互喚醒文化知覺
于景區、文化街區設立非遺文創體驗中心,游客能親手制作簡易湘繡手帕、拉坯成型小陶瓷,在匠人教習下體悟技藝精妙;開發非遺主題研學旅游,學生參與醴陵瓷燒制全程,撰寫創作心得,深度浸潤藝術氛圍;利用智能穿戴設備,如基于銀飾文化設計感應手環,靠近展品觸發語音講解、虛擬成像,通過多感官的互動,創造出別具一格的藝術體驗,從而增強大眾與非遺藝術之間的情感紐帶[2]。
文旅融合打造沉浸式非遺小鎮,靖港古鎮設湘繡主題民宿,客房繡品裝飾,庭院開設刺繡體驗課堂;洪江古商城“銀飾工坊探秘”旅游線,游客參與銀飾簡單加工,換裝苗服佩戴自制銀飾拍照打卡。都市商圈建非遺體驗中心,運用全息投影、體感交互,模擬醴陵瓷燒制窯火氛圍、湘劇舞臺光影,讓消費者身臨其境地觸摸非遺藝術靈魂,增強文化認同與消費粘性。
(四)藝術領域創新:多方位合作思維創新設計
積極推動湖南非遺傳承人、民間手工藝人與現代設計師、藝術家、工程師、文化學者等跨領域專業人才的合作交流。通過舉辦創意工作坊、設計大賽等活動,促進不同領域人才之間的思想碰撞與創意融合。例如,在長沙窯陶瓷文創產品設計中,邀請陶瓷工藝大師與工業設計師、平面設計師合作,陶瓷工藝大師負責提供傳統燒制工藝和陶瓷材質特性方面的技術支持,工業設計師負責產品的造型設計與功能優化,平面設計師負責陶瓷表面的裝飾圖案設計,共同打造出既具有傳統長沙窯文化特色又符合現代生活需求的創新陶瓷文創產品。
(五)藝術教育創新:人才搖籃賦能產業續航
1.教育體系創新與專業人才培養
在湖南高校和職業院校中加強非遺文化與文創產業相關專業建設,開設如非遺技藝傳承與創新設計、湖湘文化創意產業管理、湖南傳統手工藝與現代設計等專業課程,構建完善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實踐平臺。如“湖南民間工藝設計與創新”,理論講授結合田野考察、工坊實踐;定期舉辦非遺文創設計競賽,以賽促學,選拔優秀人才;建立非遺傳承人與高校師生師徒機制,傳承人進校園親授絕技,師生赴非遺工坊助技藝改良,雙向交流培育既懂藝術設計又精傳統技藝的復合型人才,為產業持續注入創新活力。開設現代設計基礎、市場營銷、文化產業管理等課程,培養學生的創新設計能力、市場運營能力和文化管理能力,為湖南非遺文創產業培養高素質的專業人才[3]。
2.非遺傳承人培養與提升
加大對湖南非遺傳承人的培養與扶持力度,建立健全非遺傳承人培訓機制。定期組織非遺傳承人參加文化創意產業培訓、設計理念更新培訓、市場營銷策略培訓等活動,提升其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例如,由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廳等部門組織非遺傳承人到國內外文化創意產業發達地區進行考察學習,了解先進的文創產品設計理念、生產制作工藝、市場運營模式等;舉辦非遺傳承人創意設計工作坊,邀請知名設計師為傳承人進行創意設計培訓,激發其創新思維,促進傳統技藝與現代設計的融合。
四、典型案例深析
(一)“錦繡瀟湘”文創品牌:非遺時尚化“破圈”先鋒
“錦繡瀟湘”深挖湖湘非遺富礦,服飾系列中西合璧。旗袍融合湘繡與西式立體剪裁,盤扣用銀飾點綴,領口湘繡花卉綻放,修身版型顯東方女性婀娜;苗繡棒球帽潮酷吸睛,傳統繡片貼布繡于帽身,搭配現代涂鴉字母,年輕群體愛不釋手。飾品線以非遺技藝重塑經典,珍珠項鏈串接銀飾雕花吊墜,復古華麗,借電商平臺、時尚展會全球鋪貨,年營收超千萬,引領非遺時尚潮流。
(二)銅官窯古鎮:非遺文旅“共生”范本
銅官窯古鎮復原古窯址、作坊,游客漫步觀傳統制瓷全程;創意集市非遺文創匯聚,陶藝風鈴、瓷板畫新穎別致;“夢幻銅官窯”實景演藝運用水幕投影、燈光秀,講述瓷器出海傳奇,游客日接待量旺季達數萬[4]。古鎮周邊民宿集群依非遺主題差異化打造,“釉下五彩居”客房繪瓷裝飾,提供陶藝體驗,文旅協同形成非遺文創產業閉環,年度綜合收入破億,成湖南文旅地標。
(三)“灘頭年畫+文具”:學習時光的傳統陪伴
品牌“紙藝風華”將灘頭年畫元素融入文具系列。筆記本封面選取經典年畫《老鼠娶親》,以細膩插畫形式重現老鼠吹吹打打迎親場景,色彩微調適配紙張質感,內頁紙張印有淡色年畫花邊或吉祥符號;書簽設計成微型年畫掛牌,雙面印制,一面是完整小畫幅如《秦叔寶·尉遲恭》,另一面配文字介紹,栓以傳統中國結繩,兼具實用與文化展示功能[5]。產品進入校園文創店、線上文具商城,在學生群體中普及灘頭年畫知識,使傳統形象伴隨日常學習,系列文具年銷售額達30余萬元,且銷量逐年遞增。
五、結束語
湖南地域性非遺文化在文創產業中的藝術化發展前景廣闊,通過深挖非遺藝術價值、把握市場機遇、構建多維度創新模式,已初顯成效。湖南非遺文化在文創產業藝術創新的道路上逐步前行,借設計重塑、傳播革新、體驗升級、教育支撐,讓傳統非遺藝術在現代語境中煥發新生。未來,需持續完善生態體系,強化政策保障、行業協作,以藝術創新為筆,以市場需求為墨,促非遺文創成湖湘文化產業“金字招牌”,描繪湖南非遺文創斑斕長卷,促湖湘文化瑰寶在新時代熠熠生輝,使非遺藝術在產業浪潮中傳承不輟、創新不止,成為區域文化經濟發展的持久動力源泉,向世界展示湖湘文化的創意金名片。
參考文獻:
[1]趙婷.非遺題材紀錄片多元敘事策略研究[J].電視研究,2019,(01):60-62.
[2]田申,編著.醴陵瓷[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10.
[3]傳統藝術活態傳承課程的育人探索與實踐——以湖南師范大學“項目制課程”為例[J].美育,2020,(01):60-69.
[4]長沙銅官窯:世界釉下多彩陶瓷發源地[J].陶瓷科學與藝術,2015,49(02):42-43.
[5]劉勇.非遺文化傳承與包裝設計融合[J].綠色包裝,2022,(11):115-118.
基金項目:2022年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一般項目“湖南地域性非遺文化融入文創產業發展模式研究”(項目編號:22C0650)。
作者簡介:易鴿(1982-),女,湖南岳陽人,碩士,講師,從事美術教育、版畫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