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族特色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是當地小學美育教育的重要資源之一。民族特色文化應作為民族小學美育教育的重要載體,構建具有民族特色的美育教育體系,助力民族特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在新課標背景下對小學美育教育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而當前小學美育教育困境仍較為突出。本文聚焦于當前民族小學美育的教育現狀,以探索壯錦文化融入廣西壯族地區民族小學的實踐為例,從美育教育管理體制、美育師資以及美育課程等多方面探析民族特色文化融入民族小學美育教育之路,為其他民族地區的小學美育教育工作提供借鑒。
關鍵詞:小學美育;壯錦;民族地區
蔡元培曾提出“美育的基礎,立在學校”[1]。其本質是指根據學校教育目的,有計劃地向學生實施審美教育的活動[2]。在小學階段開展美育教育并非以培養藝術家為目的,而以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為教育目的,以發揮美對人的作用為宗旨,指導學生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3]。民族傳統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族小學應將民族傳統文化作為小學美育的重要載體,將民族特色文化融入日常美育教學中,以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進而推動民族地區特色傳統文化的創新性發展。
一、民族特色文化融入當地小學美育教育的意義
(一)民族特色文化是當地民族小學美育的重要資源
小學美育教育主要通過音樂、美術等藝術類課程教學、其他學科課程中滲透審美教學以及開展相關課外活動等方式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指引學生感受美、欣賞美,進而創造美。小學美育教育離不開繪畫、舞蹈、音樂等文化素養的有力支撐。民族特色文化來源于本民族勞動人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同樣也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文化資源。因此,當地民族小學應立足于本地特色傳統文化,深入挖掘和研究其背后的文化素養,將這一寶貴文化資源融入當地小學美育建設中,在保護傳統文化的同時進一步對其進行創造性發展,打造校本課程,構建與當地民族特色文化深入融合的美育教育體系。
(二)民族小學美育助力民族特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新課標背景下,美育教育不僅是需要學校教育落實的重要教育任務,也是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方式。民族小學往往坐落于民族聚居地,學生多為當地少數民族兒童,這些兒童在日常生活耳濡目染中對許多民族特色文化已有基本了解或初步印象,在保護與傳承民族特色文化任務中具有先天的資源與優勢。民族小學美育教育應在關注小學美育教育任務的前提下高度重視民族特色文化背后的價值取向,遵循積極接觸、深入挖掘、辯證揚棄以及傳承創新的原則,充分利用當地民族特色文化,將其融入美育教育中,并鼓勵師生在傳承的基礎上努力創新,為民族特色文化注入新的動力。此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在指導學生學習民族特色文化的同時,幫助學生樹立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意識,增強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二、民族小學美育教育現狀
(一)民族小學美育師資力量較為薄弱
優質師資力量是民族特色文化融入當地民族小學美育教育的重要保障,但因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不同,且民族小學多位于鄉鎮地區,周邊環境相對較差且交通不便,因此一些教師不愿走入民族小學,造成民族小學優質教師短缺的困境。盡管多數民族小學配備音樂、美術等藝術類課程專業教師,但仍存在美育教師占比不足的問題,甚至出現少部分民族小學的美育教師由其他專業的教師代為上課的現象,這些教師缺乏美育的資質和經驗。并且,其他學科教師在授課中常忽視其教授的學科中的美育因素,對美育教育重視程度不足,無法深度將美育教育融入課程中,造成美育教育較為獨立的現象,無法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美育教育體系。以上這些因素均會影響學校美育教學的質量與水平。并且,融入民族特色文化知識的美育教育要求教師應熟練掌握民族特色文化知識,但民族小學教師往往存在對民族特色文化知識有限的困擾,不能很好地將本民族的特色文化融入日常美育教育中。
(二)民族小學美育課程缺乏創新性
盡管大多數小學已經開始重視美育教育,并著手加大美育課程建設力度,但仍存在少數小學沒有深刻意識到美育教育的重要性,對美育課程的重視程度有待提升。目前大多數民族小學的美育課程仍與其他小學相似,以美術、音樂、舞蹈等課程為主,并沒有立足于當地,與本民族特色文化建立深刻聯系,課程內容也不夠豐富。民族學校美育課程建設往往僅停留于表面,沒有深刻挖掘其他學科中的美育因素,沒有構建具有本民族特色文化與學生特點相融合的校本課程,白白浪費了身邊許多優秀的美育教育資源。此外,有些民族小學在構建美育課程時更多注意的點在于技能的培養,而忽視了其背后的育人價值,造成學生負擔過重,失去學習興趣,進而影響學生健康審美觀的形成。
(三)民族小學資金有限難以開展高質量美育教育
實施高質量美育教育常需要充足的經費保障,但民族小學資金往往較為緊缺,難以開展高質量美育教育。無論是小學美育教學設施維護、設備更新以及開展美育實踐活動,還是建設校園美育文化環境以及培訓美育學科教師,都需要資金支持[4]。由于各種客觀條件的制約,民族小學相較于其他小學生源往往較少,因此按照學生配比所得的財政教育經費也隨之較為緊張。但是,開展美育教育往往需要專業的教具來保證美育課程的教學需要,以及專業的教學場所,以保證美育教育的順利進行。但現階段,民族小學的經費往往優先考慮投入學校的硬件設施改善以及優質師資力量建設中,因此導致美育教育經費十分有限,這對開展高質量美育教育造成了一定的阻力。
(四)民族小學美育資源配置不均衡
校園美育環境作為重要的美育教育資源,部分民族小學并沒有充分開發和利用校園環境,營造符合本校美育教育的校園美育環境。現階段,多數民族小學的美育教育活動仍局限于依賴當地政府為學校建設的專門場地設施。由于民族小學往往處于經濟較為落后的地區,本身教育經費緊張,又常受傳統觀念影響,重視程度較輕,因此美育教育經費投入存在一定差異性,有些民族小學僅有音樂教室、美術教室等基本設施,教具相對缺乏。此外,由于受到傳統學科教學課程的影響,有時美育課程的教學時間也存在被壓縮的情況。民族小學的學生多來自一些家庭經濟條件一般的家庭或留守兒童家庭,較難獲得專業校外美育教育。因此,他們也難以通過美育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因此,民族小學重拾美育教育陣地勢在必行,在資源配置方面,不僅需要學校自身充分利用當地資源,還應尋求政府與社會的支持。
三、壯族織錦的文化傳承
壯錦作為壯族人民在經歷“誕生之禮”“滿月”以及“出嫁”等人生重要時刻的必需品,飽含著壯族人民的深厚情感,寄托著他們對未來的美好祝愿[5]。壯錦的文化內涵中,也時刻體現著壯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壯錦的文化內涵
壯錦作為廣西壯族的傳統工藝美術品,作為我國四大名錦中唯一的民族織錦,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是經過壯族人民長期的藝術實踐創造出的具有獨特民族特征和藝術風格的傳統工藝品。壯錦技藝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6]。壯錦文化是從壯族人民長期的勞動實踐中創造出來的,是壯族人民的精神財富,也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它反映了壯族人民對自然的崇敬、對民族的熱愛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壯錦文化作為承載壯族民族文化的重要標志性文化基因,深深根植于壯族人民的心中,將壯族人民的實用需求與精神追求緊密結合在一起。
(二)壯錦的文化意義與價值
壯錦作為壯族人民人生禮俗的必需品,反映了壯族人民的生活寫照、心理活動以及宗教信仰,寄托了壯族人民的審美、智慧和期盼。例如,希冀風調雨順、家族興旺的青蛙紋、希冀家庭子嗣綿延的魚紋、表達壯族人民追求生活美滿、吉慶如意愿望的鳳紋以及寓意同心吉祥、琴瑟和諧的菱形紋等不同的花紋,均寄托了壯族人民共同的美好愿景。壯錦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蘊含了壯族人民共同的文化認知與情感寄托。傳承與弘揚壯錦文化有助于提高壯族人民的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增強民族認同。當下,多元文化不斷碰撞融合,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過程中,壯錦也在不斷地推陳出新,在吸收和內化外來文化優點的同時保留自身文化中優秀的部分,不斷進行創新性發展,積極與現在壯族人民新的美好愿景相適應。
四、壯錦文化融入壯族小學美育教育的路徑探析
(一)培養優質美育教師,建立專業師資隊伍
將壯錦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引入小學美育教育體系中的必要條件就是要求教師具備相關專業知識,教師的綜合素養決定了美育教育的質量。因此,需要對現有小學美術教師進行專業知識的培訓[7],建議聘請壯錦非遺傳承人或當地精通壯錦技藝的手藝人利用寒暑假等假期對承擔壯錦相關教學任務的專業教師進行集中培訓,從基礎知識、實踐操作、傳承發展等方面全面提升教師素質,以便在日后教學中有意識地激發學生審美興趣,培養學生審美意識。同時,將壯錦文化相關研究整理成冊,以便學校全體教師進行學習與研究,美育教育并非僅僅依靠單一美育課程便可順利開展,需要多學科融合發展。此外,學校亦可積極與相關專業高等師范院校建立合作關系,在學校建立美育教學實踐基地,邀請高校的壯錦藝術教師開展美育教育講座。
(二)完善美育課程體系,開展美育實踐活動
設置開發以壯錦為載體的相關課程資源,并且,在開發過程中,應重點從小學生認知發展的特點出發,使壯錦易于學生理解與接受。授課教師在講課過程中要積極引導學生自主開展審美活動。教師作為引導者,在授課過程中應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堅持學生的立場并積極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鼓勵學生表達自身想法,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進而幫助學生樹立健康的審美觀。例如,通過美育教師在課堂中鼓勵學生收集壯錦不同紋樣的含義并了解其背后的美好寓意從而感受壯族祖先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并鼓勵學生以此為靈感進行再創作;將染色工藝帶入勞動課堂中,鼓勵學生親手通過古法植物染劑染出不同的色彩等方式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并進一步完善美育教育體系。
(三)加大美育教育經費,建立特色示范校
當地經濟條件直接影響民族小學美育課程的發展狀況,美育資金較為短缺一直是確保民族小學美育課程有效實施的一大阻礙。加大對民族小學美育教育資金投入,可以從根本上解決美育教育課程缺少專項經費這一問題。民族小學屬于義務教育階段,受到各方面條件的制約,與其他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相同,學校的資金來源主要來自政府財政撥款,因此,建議有關部門在劃撥有關美育教育基金時適當向民族小學傾斜,促進民族小學美育教育課程建設,并鼓勵民族小學申請當地特色傳統文化示范校,可適當緩解美育教育課程建設資金壓力。壯錦作為廣西壯族傳統的民族工藝美術品,其紋樣具有獨特性、材料與技藝具有復雜性,將紋樣與美術課程相結合、制作與勞動教育相結合、其背后的文化含義與美育教育相結合嘗試建立以壯錦為特色的民族小學特色藝術文化示范校。
(四)促進校園文化與壯族特色文化相融合
校園文化體現了學校集體文化意識,展現了高校的精神面貌和精神文明建設成果[8]。在壯族小學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融入壯族特色文化元素,使壯族特色文化元素有機滲透到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中,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熱情。將壯錦文化引入校園中,以校園為平臺定期邀請非遺傳承人、高校壯錦文化以及傳統文化相關教師面向小學師生開展講座等活動,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當前,壯族小學常在“三月三”等壯族傳統節日前后舉辦唱山歌活動或民族運動會,在活動過程中,除了可以開展唱山歌等活動還可與壯錦制作以及壯錦展示等活動相結合,在傳統活動之余將其與壯錦文化相關聯,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此外,部分壯族小學還建有校壯族文化館,向全體師生展示壯族人民傳統服飾、農作工具、繡球等傳統壯族文化物品,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美育教育體系的構建。
五、結束語
民族特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離不開與學校美育教育相結合,將美育融入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古老的藝術煥發新的生機,才能幫助廣西壯族地區民族小學的學生更好地了解獨屬于壯族人民的傳統手工藝品。民族特色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是民族小學美育教育的重要載體,但當前在民族小學中仍存在美育管理體制不健全、師資相對薄弱、課程內容缺乏創新以及資金較為緊缺等困境,希望通過本文以壯錦融入壯族小學為例的研究,為少數民族特色文化融入小學美育教育提出一些建設性意見,同時為進一步傳承與發展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李方晴,姜曉華.美育與學校教育[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4.
[2]蔣琦瑋.教育評價改革背景下小學美育實施現狀及改進策略研究——以Y市城區5所小學為例[D].湖南理工學院,2022.
[3]劉華芳,林珊.地方傳統文化融入獨立院校美育教育實踐探析——以福州大學至誠學院為例[J].民族音樂,2024,(04):106-109.
[4]塔娜.農村小學美育課程實施的問題與對策研究——以四所農村小學為例[D].內蒙古師范大學,2022.
[5]鐘日恒.桂西南地區壯錦文化的傳承與弘揚[J].文化產業,2024,(14):157-159.
[6]石小瑞,柏喜貴.壯族織錦文化基因的識別與分類——基于廣西靖西市的田野調查[J].民族藝林,2023,(02):142-150.
[7]李文浩.傳統木版年畫引入小學美育教育研究[J].大眾文藝,2024,(05):177-179.
[8]王靜.地域性非遺文化融入駐地高校美育的實踐研究——以鹽城地區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23,(23):56-58.
作者簡介:劉琪琦(1998-),女,內蒙古商都縣人,研究生在讀,從事民族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