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課程是義務教育階段的基礎課程之一。閱讀是小學語文課程的重要教學活動形式,通過閱讀教學,可以培育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通過分析小學語文主題式閱讀教學的價值,探討主題式閱讀教學模式的主要特點,從確定閱讀主題、設計驅動任務、課后延伸拓展、完善評價體系四個方面,詳細闡述了小學語文主題式閱讀教學模式的具體實施路徑。
關鍵詞:小學語文;主題式閱讀;教學模式
作者簡介:顏潔玲(1984—),女,浙江省杭州市錢塘實驗小學。
主題式閱讀教學模式是指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圍繞某一特定主題,對課內知識、課外知識、課內外知識之間的聯系進行深入挖掘,使課內知識與課外知識有機結合,引導學生體會閱讀的魅力,發揮閱讀延伸性的重要作用。
一、小學語文主題式閱讀教學的價值分析
(一)有利于激發閱讀興趣
對于高學段的小學生,主題式閱讀能夠吸引其注意力,并激發他們強烈的閱讀興趣。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系統深入地了解與主題相關的文學作品與知識點,可以更好地感受語文的魅力[1]。在閱讀主題的引領下,學生通過主動思考、分析、比較、歸納等方式,梳理閱讀對象中涉及的課內外知識,可鍛煉閱讀思維與分析能力。主題式閱讀中的語篇體裁與風格各異,能夠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其在閱讀中持續提高審美鑒賞能力,發展綜合素養。
(二)有利于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在小學語文課堂的主題式閱讀教學中,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影響其對閱讀主題、閱讀內容、閱讀目標的理解[2]。在主題式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再扮演知識傳授者的角色,而是作為引導者、活動組織者,給予學生指導和幫助。學生需要主動查找資料、理解分析閱讀內容、歸納總結閱讀成果。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夠積累大量的閱讀經驗,并運用閱讀技巧解決實踐問題。在主題式閱讀過程中,學生通過交流、討論等方式,能持續拓展閱讀思維。
二、小學語文主題式閱讀教學模式的特點
在小學語文課堂中,主題式閱讀教學模式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以教材為中心開展教學;第二,需要嚴格把握閱讀時間;第三,需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和愛好。
在主題式閱讀教學模式中,學生處于中心地位,閱讀是搭建學生與語文學科之間的橋梁的工具[3]。語文教材中的每個單元,都有相應的主題和學習目標,教師基于教材拓展閱讀素材,有助于增強學生的閱讀體驗。而嚴格把握閱讀時間,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
三、小學語文主題式閱讀教學模式的實施路徑
(一)緊密聯系教材,確定閱讀主題
在小學語文課堂中,主題式閱讀教學模式與教材的聯系緊密,這具體表現在教師需要依據教材提取閱讀目標和主題[4]。教師在備課階段,需要深入挖掘閱讀主題的探究意義,并設計出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閱讀教學目標;需要挖掘課文之間的聯系,圍繞閱讀主題高效組織教學活動。
以部編版《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教學為例,本單元包括《威尼斯的小艇》《牧場之國》《金字塔》三篇課文,以及口語交際、習作和語文園地模塊。本單元的學習目標是體會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的表達效果;搜集資料,介紹一個地方。縱觀三篇課文,均是描寫不同國家地區獨特風景的文章,因此可以選用“世界風光”作為閱讀主題。在學習目標引領下,教師抓住“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的關鍵字眼,在教學活動中從三個方面設計驅動性的閱讀任務:第一,結合三篇課文,體會靜態描寫的表達效果;第二,結合三篇課文,體會動態描寫的表達效果;第三,結合三篇課文和課外例文選段,體會動態描寫與靜態描寫相結合的表達效果。在閱讀主題的引領下,學生依據以上三個任務開展自主閱讀,并結合生動的詞句、修辭手法,體會兩種描寫方法的表達效果。在語文課堂上,學生對閱讀主題的理解普遍浮于表面,因此教師要通過層層遞進的閱讀探究活動,增進學生對三篇課文中語文知識的理解,并結合課外例文選段,促使學生遷移運用已學知識解決問題。
在主題式閱讀教學模式中,教師應深入挖掘教材內容,圍繞單元學習目標提煉閱讀主題,并結合學生已有的閱讀經驗,初步分解閱讀教學的實施方向。閱讀主題與教材內容之間的聯系密切,并集中體現在學習目標的落實層面上。在閱讀主題的引領下,高學段小學生在語文課堂上可以自主閱讀,并高效完成學習任務。
(二)設計驅動任務,引導自主探究
在小學語文課堂上,為保障主題式閱讀教學的順利開展,教師需要設計與學生實際水平相適應的驅動性任務,引導學生的自主探究過程[5]。驅動性任務,可以從整體、細節兩個方面體現閱讀主題的探究意義。明確的驅動性任務,一方面能夠挖掘學生的閱讀潛力,另一方面能促進學生閱讀能力和素養的快速形成。學生可通過自主閱讀、深入探究、交流分享等方式完成驅動性任務,并注意在閱讀過程中適當“留痕”。在學生探究閱讀任務時,教師則負責記錄學生提出的問題,并適當給予學法指導和提示。
任務一:自主閱讀,梳理脈絡
自主閱讀是主題式閱讀教學的基礎環節,其要求學生能夠獨立思考,并主動獲取文本信息,構建對文章的整體認知。學生初步接觸主題式閱讀時,應遵循自身的認知發展規律,按照從整體到局部的順序展開閱讀。
部編版《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七單元中的三篇課文,生動描繪了一幅幅優美的世界風光圖畫。三篇課文與意大利、荷蘭、埃及三個國家有關,向學生展現出世界各地豐富多彩的自然、人文景觀的魅力。在自主閱讀的過程中,學生對三篇課文的整體認知基本相近,即《威尼斯的小艇》展示了威尼斯這座水上名城特有的靜態美和動態美;《牧場之國》描繪出荷蘭牧場白日的遼闊無際、寧靜和諧與夜晚的祥和寂靜,更展現了荷蘭藍天白云、牛羊成群的優美迷人及自然和諧的景觀;《金字塔》中的兩篇短文,采用不同的方式向學生介紹金字塔,包括金字塔在夕陽照耀下的雄渾之美,以及種種不可思議之處。學生在自主閱讀三篇課文之后,能夠基本梳理出文章脈絡和中心句,在了解和欣賞世界各地景觀之美的同時,初步感知到靜態描寫、動態描寫在語言表達方面的重要性。
任務二:細讀課文,深入探究
在學生建立對文章的整體認知之后,教師應引導學生根據本單元的學習目標,細讀課文,并深入探究文章內容與知識之間的聯系。該閱讀任務強調對文本的精細閱讀與理解,因此學生需要運用各種閱讀策略,如勇于向教師提問、提出合理的推測、比較和歸納總結等,對文本進行深入探究。
在《威尼斯的小艇》這篇課文中,學生通過探究發現,作者描繪小艇時運用靜態描寫方法,而描述船夫的駕駛技術時選用動態描寫的方法。當小艇行駛在水面上時,威尼斯是一派熱鬧非凡的景象,屬于動態描寫;當小艇停泊時,威尼斯“沉沉入睡”,屬于靜態描寫。“小艇”與“威尼斯”之間的對照關系,突出了靜態描寫、動態描寫方法的應用效果。在細讀課文的過程中,學生能夠感受到動靜結合的景物描寫方法的特點,結合具體語句,能深入理解小艇對威尼斯人民生活的重要作用。在細讀課文的過程中,教師應鼓勵學生提問,提出合理的推測,比較和歸納總結,在課堂上參與討論與交流,逐步拓寬學生的思維視野,促進其發展閱讀能力和閱讀素養。
任務三:交流分享,深化理解
任務三要求學生在完成三篇課文的整體閱讀和詳細閱讀任務之后,通過交流分享的方式,將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表達出來,并從語言美、文化美、自然美等角度,深化對閱讀主題與課文知識的理解。在交流分享的過程中,師生可借助經典的問題,引領學生深化對閱讀內容的理解,發展學生的閱讀能力與素養。
(三)課后延伸拓展,深入理解主題意義
在主題式閱讀教學模式中,課后的延伸與拓展是非常關鍵的一環,有助于學生深化對主題意義的探究和理解。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提前設計多種延伸拓展活動或者綜合實踐活動,如主題討論活動、主題作文創作活動及社會實踐活動,增強學生閱讀學習的體驗感。教師應重點關注學生的反饋和實際表現,從語文要素的落實、主題意義的探究等方面,給予學生激勵和資源支持。
在語文課堂上,教師可借助學習任務單,向學生展示課后延伸拓展的學習任務,即閱讀《張家界之絕》《蜜蜂的贊美》等課外材料。教師應給予學生閱讀提示,適當穿插一些圖片、數據表格等資料,并設置幾個需要學生自主完成的閱讀問題。課外材料《張家界之絕》共有四個自然段,屬于一篇寫景的文章,與第七單元的三篇課文有相似之處。文章通過介紹張家界的峰林、樹林、武陵源的水,說明了張家界的景色令人拍案叫絕,是“人間仙境”,并表達作者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在課后延伸和拓展任務中,教師應重點考查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引導學生認真閱讀短文,了解短文內容及表達主題,結合問題分析解答;應從深化主題意義探究的角度設置閱讀問題,如畫線的句子對應哪些景點名稱、揭示短文的閱讀主題和中心思想等;要給予學生客觀的主題式閱讀學習評價;部分問題的答案并不統一,應避免學生套用答題模板,僵化學生的閱讀思維。
(四)構建信息平臺,完善評價體系
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為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主題式閱讀教學支持線上、線下同步進行。構建信息平臺,能與學生實時互動,學生可以在學習軟件上提出問題、發表合理的推測和探討交流。在信息平臺的支持下,教師可從閱讀主題理解情況、驅動任務完成情況、課后延伸拓展情況等方面,設計、應用評價量表,開展評價活動,完善教學評價體系。
在“世界風光”閱讀主題的引領下,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評價活動,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評價:第一,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能準確理解課文、課外短文中描述的不同地域的風景與文化;第二,對靜態描寫與動態描寫的理解,能夠通過關鍵詞句體會景物的靜態美和動態美,即能通過顏色、氣味、動作等來感受景物的靜止和運動狀態;第三,情感體驗,可以通過主題閱讀感受到作者的情感,體會景物的美感和文化內涵;第四,對非連續性文本的理解,即可以從課外短文和案例資料中的文字、數字、圖畫中獲取信息,并進行有效整合和理解。教師可以結合上述四個方面,合理設置評價標準,并將學生自評、小組互評、師生互評的結果綜合起來,運用軟件匯總分析,并以可視化圖表的方式呈現,鼓勵學生提出反饋意見和建議。
在信息平臺上,學生能夠根據評價結果,反思自己在主題式閱讀教學活動中的學習表現,在后續語文學習中持續成長、進步。教師需要靈活運用激勵性的評價語言,充分發揮過程性評價、表現性評價的激勵作用。主題式閱讀教學對學生閱讀興趣的影響集中體現在評價活動之中,評價結果能為教師反思、改進教學實踐問題提供參考。在信息平臺上,教師可隨時記錄評價內容、調整評價標準,有助于提升語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主題式閱讀教學模式的構建與應用,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和自主學習能力。為逐步提高語文課程的教學質量,教師需要明確主題式閱讀教學模式的主要特點,并緊密聯系教材內容,確定閱讀主題;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設計驅動性任務,引導學生自主探究閱讀語篇;適當延伸和拓展課后資源,深化學生對閱讀主題意義的理解;可構建信息平臺,根據主題式閱讀教學的實際情況,逐步完善教學評價體系。
[參考文獻]
梅剛.主題教學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學周刊,2023(34):91-93.
林思妹.小學語文主題閱讀教學模式探究[J].名師在線,2023(28):26-28.
張燕,蘇金萬.小學語文主題閱讀教學例談:以《慈母情深》為例[J].新課程,2023(14):25-27.
袁琳.核心素養背景下小學語文主題閱讀教學策略[J].第二課堂(D),2023(6):34-35.
吳茜.主題閱讀 點亮小學語文課堂[J].文科愛好者,2023(2):169-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