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藝術與日常生活之間存在密不可分的聯系,日常生活能夠促進藝術的豐富性,藝術能夠增加日常生活的趣味性。美術作為初中階段培養學生審美意識和創作能力的重要學科,其中的手工課教學是發展學生動手實踐能力,激發學生創新意識的主要途徑。分析了生活資源在美術手工課中的價值,從創設生活情境、創新教學模式、開展實踐活動、拓展生活資源這四個方面探究了生活資源在初中美術手工課教學中的應用,明確美術學科與實際生活的有機關聯,為學生美術綜合素養的培養做好鋪墊。
關鍵詞:生活資源;初中美術;手工課教學
作者簡介:吳瑩(1994—),女,江蘇省淮安市洪澤外國語中學。
生活資源,是指以日常生活作為來源,從中提煉出的相關資源,其能為教師的教學賦予生活意義,讓教育能夠與生活產生有效鏈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學科知識[1]。在傳統的初中美術手工課中,教師只關注教材上的知識內容,以此作為唯一的教學資源獲取途徑,會導致學生的創新思維受到局限,無法提高學生的美術整體水平。因此,在初中美術手工課開展的過程中,教師要應用生活資源,優化美術手工課教學流程,豐富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從生活角度感受美術手工的藝術魅力,激發學生對美術手工課的學習興趣,進一步踐行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思想。
一、生活資源在初中美術手工課教學中應用的意義
對教師來說,教學內容是決定教學工作能否順利開展的重要因素。生活資源在初中美術手工課教學中的應用能夠為教師的教學帶來新的發展途徑,其能夠豐富教學內容,使美術手工課的內容不再局限于教材上的知識,而是能夠通過多種角度,引導學生探究美術手工的深層含義,讓美術手工課具有一定的實踐性、生活性,以此幫助學生從中獲取更多的知識,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同時讓教師有效傳授學科知識,優化教學效果。
對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說,他們在小學階段已經接觸過美術手工課,具備美術手工的基礎技能,但是小學階段的美術手工課所學的內容較為淺顯,無法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學習需求,此時就需要教師及時引導,融入深層次的美術手工知識,幫助學生拓寬美術手工創新思維。因此,在初中美術手工課中,教師融入生活資源,能有效培養學生發現美的能力,引導學生在觀察的過程中,激發自身的想象力和創造性思維。除此之外,學生能夠通過生活資源感受手工課給自己成長發展帶來的價值意義,以此為自身的個性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二、生活資源在初中美術手工課教學中應用的具體策略
在初中美術手工課教學中,生活資源在課程中的有效應用,能夠拓寬美術手工課教學的途徑,完善美術手工課教學的機制,營造良好的課堂環境,構建高效的美術手工課堂。
(一)構建生活情境
情境教學是教師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學科知識,根據課程內容,創設相關的情境,讓學生在沉浸式的學習體驗中加深對學科知識的理解的教學方式,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學效率[2]。因此,教師要依據美術手工課的內容,為學生創設生活化情境,使學生從日常生活的角度更好地掌握手工理論知識,為后續的手工實踐打下堅實的基礎。
以蘇少版美術七年級上冊中的“一米景觀”這一課為例。該課以“大自然”為主題,引導學生探究“景觀營造”,旨在使學生了解景觀對人類生活的重要性,同時幫助學生建立對植物配置的初步認知,培養學生的審美素養。首先,教師可創建游戲情境,通過課件,展示一些植物的圖片,讓學生快速回答出植物的名稱,以此活躍課堂的氛圍,使學生初步了解植物。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向學生講解景觀營造的概念,讓學生了解到景觀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能夠給人帶來愉悅的生活體驗,是人與自然建立聯系的橋梁。同時,對學生提出相關問題:“在日常生活中,你們知道什么是景觀營造嗎?你們有觀察過身邊的景觀有怎樣的特點嗎?”以此促進學生深入思考,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隨后,教師可根據課程知識,創建以“營造微景觀,感受生活美”為主題的教學情境:“班級將舉辦微景觀創造大賽,請同學們以手工作品為核心,創建出生活中的微景觀。”接著,教師需要提供相關生活資源,要求學生細致觀察不同的植物,明確植物的形態、色彩,深入思考如何利用植物進行微景觀的創作。與此同時,教師可讓學生根據植物配置的原則,將所得到的植物材料用于微景觀創作,并給予學生適當的創作空間,讓學生能夠不斷深化對微景觀的理解,從而激發創作的靈感。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需及時給予學生適當的指導,幫助學生及時解決手工制作過程中的問題,讓學生可以提高手工技能,促進學生手工能力的優化發展。最后,教師可搭建一個美術手工展示平臺,讓學生將自己的作品展示出來,并向其他學生講解自己的創作理念和創作過程,以此促進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讓學生能夠在手工制作方面得到共同發展和進步。
(二)創新教學模式
傳統的初中美術手工課教學模式較為落后,往往以課件和板書結合的方式展開教學,這樣的教學方式難以讓教師將自己的教學理念完整展現出來,同時也讓學生無法理解和掌握與美術手工相關的知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美術手工教學的效果[3]。為此,在初中美術手工課中,教師可以通過創新教學模式,融入生活資源,突破傳統教學的局限,有效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從而為學生提供高質量和高效率的美術手工指導,提高學生的美術手工整體水平,進一步促進學生美術綜合素養的培養。
以蘇少版美術七年級下冊中的“仕女·簪花”一課為例。該課圍繞“中國古代服飾文化”展開,旨在引導學生了解中國傳統服飾文化,體會其精湛的制造工藝,明確其中一些紋飾背后所蘊含的美好寓意,讓學生能夠根據課程內容自主創作出一件飾品,激發學生對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審美素養,加強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首先,教師可運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關于中國傳統服、妝、飾文化的視頻,讓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能夠初步了解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發展歷程,為后續的手工制作做好準備工作。接著,教師可運用信息技術,創新教學模式,如VR技術,生動展示出唐代畫家周昉《簪花仕女圖》的內容,引導學生直觀感受唐朝服飾的獨特魅力,激發學生對飾品的創作欲。隨后,教師可組織學生運用生活中常見的材料,如銅絲、珠子、塑料瓶等,完成制作一件飾品的手工課堂活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需要運用信息化設備,觀看制作飾品的微課,以此了解制作飾品的具體步驟。學生制作完成之后,需要將自己制作的飾品以圖片或者視頻的形式上傳至相應的學習交流平臺,并與其他同學分享自己的創作理念,欣賞其他同學的優秀手工作品,提高自己的鑒賞水平,發展自己的創新思維。
(三)開展實踐活動
在學科教學的過程中,實踐活動是幫助學生在理解和掌握學科知識的基礎上,提高自身實踐應用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是促進學生綜合能力提高的重要方式[4]。初中階段的學生在美術手工方面缺乏一定的實踐機會,導致他們的手工能力僅僅停留在基礎層面,未能得到深入發展。由此,在初中美術手工課教學中,教師應根據美術手工課程內容,組織學生開展相關的實踐活動,讓學生能在實踐中不斷強化自己的手工技能,使學生有效提高對美術手工技巧的運用,同時促進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形成團隊合作的意識,發展團隊協作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團隊成員手工綜合能力的共同提升。
以蘇少版美術八年級上冊中的“泥土的味道”為例。該課聚焦“陶瓷作品”,旨在引導學生感受泥塑藝術的獨特魅力,促進學生掌握泥塑的基本技巧,讓學生學會運用泥土進行藝術創作,加強學生對陶瓷藝術的認知,在一定程度上推動學生剖析泥土藝術承載的文化內涵。在課前導入環節,教師可運用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展示古代泥玩具的圖片,引導學生思考:“泥玩具和現在的玩具有怎樣的區別?泥土還有其他作用嗎?”以此激發學生對以泥土為載體的藝術創作的探究欲。緊接著,教師以學生的美術手工創作能力為依據,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并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如下實踐活動。
活動一:查閱相關資料,以歷史時間軸的方式,簡單繪制出陶瓷藝術的發展歷程,從而對陶瓷藝術有初步了解。
活動二:小組成員分工合作搜集我國古代的陶瓷作品、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陶瓷作品以及現代陶瓷作品的資料,共同欣賞和分析不同陶瓷作品的風格特點,整理成一份關于陶瓷作品風格的研究報告。
活動三:小組成員互相指導,掌握基本的泥土處理、成型、燒制等技巧,同時小組成員分別創作出泥土作品。如,在“動物”的主題中,學生需要創作出小貓、小狗、小鳥等泥土作品。
小組實踐活動結束之后,教師可要求每個小組的組長對本次活動內容和成員活動情況進行梳理總結,同時讓每個小組輪流上臺展示活動成果,以推動學生美術手工整體水平的有效提升。
(四)延伸生活資源
在學生學科學習的過程中,教學資源不局限于課堂和教材中,還可以延伸至生活中,以讓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有效拓寬學生學習視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5]。在應用生活資源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延伸生活資源途徑”的教學策略,深入推進初中美術手工課教學,幫助學生開闊美術手工的知識面,使學生能夠從不同角度感受生活資源的價值意義,進而為教師美術手工教學提供豐富的教育內容。
學校作為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具有重要的教育職能,對此教師可以拓寬校內的生活資源獲取途徑,為學生搭建更廣闊的美術手工教學平臺。首先,可邀請美術手工方面的專家來學校開講座,以有效提升學生的手工技能,促進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進一步發展。其次,可開展美術手工方面的藝術節,學生通過參與多樣化的藝術活動,可加深對美術手工的深層理解和感悟,激發主動探究美術手工設計的興趣。再次,開設以民間藝術作為載體的特色美術手工課程,將生活資源充分運用于美術手工課程中,以此推動學生美術綜合素養和藝術修養的發展。最后,組織學生參觀當地博物館有關美術手工方面的展品,讓學生從歷史的角度感受美術手工在日常生活中的深層內涵,激發學生對美術手工的學習熱情。此外,聯合當地的社區,讓學生參與社區手工方面的社會服務,要求學生完成相應的手工內容,做好手工的宣傳工作,使學生在鍛煉自己手工技能的同時,明確自己作為社會成員應承擔的責任。
三、總結
綜上所述,美術手工教學是培養學生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教學策略,教師應當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深入挖掘教育資源,提升美術教學成效。在初中美術手工課教學中,教師有效應用生活資源,有助于引導學生強化美術與實際生活的關聯,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提升學生美術手工整體水平。
[參考文獻]
樸美燕.初中美術教學生活化策略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4(12):150.
張艷霞.在生活的土壤上開出美術教學之花:初中美術生活化教學的分析與探究[J].家長,2024(10):156-158.
章龍虎.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藝術:談蘇少版初中美術教材中“綜合·探索”學習領域課程資源的探索[J].新課程(上),2013(10):101.
徐文勝.初中美術生活化教學策略分析[J].當代家庭教育,2023(3):126-128.
楊鐵釘.在初中美術教育中融入生活教育的策略探究[J].學周刊,2022(12):169-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