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探索思維可視化工具在小學高年級英語繪本閱讀教學中的應用價值和運用策略。結合文獻研究和教學實踐,系統分析了思維導圖、概念圖、故事圖、邏輯圖和時序圖等工具在提升學生閱讀理解能力、詞匯學習效果和思維發展方面的作用。研究發現,思維可視化工具能有效降低學生的認知負擔,提升其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能力,在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將思維可視化工具應用于小學高年級英語繪本閱讀教學,不僅優化了教學效果,更為學生構建了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學習模式。
關鍵詞:思維可視化工具;小學英語;高年級;繪本閱讀
作者簡介:倪萍,蘇州市吳江區蘇州灣外國語學校。
隨著小學英語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繪本閱讀已成為培養學生英語素養的重要載體。然而,小學高年級學生在面對較為復雜的英語繪本時,往往會遇到理解困難、記憶負擔大、思維深度不夠等問題。如何幫助學生有效克服這些學習障礙,提升其英語閱讀能力和思維品質,成為當前教學實踐中亟待解決的問題。思維可視化工具以其直觀性、系統性和創新性的特點,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思維可視化工具概述
思維可視化工具是一種將抽象思維過程以圖形化、結構化的方式呈現出來的輔助工具,旨在幫助學習者更好地理解和記憶信息,提升思維效率與創新能力。這類工具包括但不限于思維導圖、概念圖、邏輯樹、流程圖等,它們通過直觀的圖形元素,如節點、連線、分支等,將復雜的信息關系以層次分明、條理清晰的形式展現出來。在教育領域,思維可視化工具被廣泛應用于各階段的教學活動中,尤其是在小學高年級英語繪本閱讀教學中,它們能夠有效幫助學生梳理故事情節、理解人物關系、把握主題思想,進而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
二、思維可視化工具在小學英語繪本閱讀教學中的應用價值
(一)有助于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與思維深度
思維可視化工具在小學英語繪本閱讀教學中的應用,有助于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與思維深度。通過思維導圖、概念圖等思維可視化工具,學生能夠將繪本中的關鍵信息、人物關系、情節發展等以結構化的方式呈現出來,這有助于他們更清晰地把握故事的整體框架和細節內容。同時,這種視覺化的呈現方式促進了學生的深度思考,使他們在理解故事情節的基礎上,能夠進一步挖掘故事的深層含義、主題思想以及作者的情感態度。思維可視化工具的運用,不僅提高了學生的閱讀效率,還鍛煉了他們的邏輯思維、批判性思維以及創造性思維,為他們的英語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增強其記憶效果
思維可視化工具在小學英語繪本閱讀教學中應用的另一大價值,在于它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顯著增強其記憶效果。相較于傳統的文字閱讀方式,思維可視化工具通過色彩豐富、形式多樣的圖形元素,為學生創造了一個更加生動、直觀的學習環境。這種新穎的學習方式不僅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還極大地激發了他們對繪本內容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此外,思維可視化工具的運用符合人類大腦的記憶規律,將抽象的信息轉化為具體的圖像和符號,有助于學生形成更為深刻和持久的記憶。學生在參與制作思維導圖或概念圖的過程中,不僅加深了對繪本內容的理解,還在無形中鞏固了所學知識,從而實現了學習效率與記憶效果的雙重提升。
(三)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創新能力
思維可視化工具在小學英語繪本閱讀教學中應用的價值,還體現在其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與創新能力的培養。借助思維可視化工具,學生不再是被動的信息接收者,而是成為主動的知識構建者。在繪本閱讀過程中,學生需要根據自己的理解,獨立地繪制思維導圖、構建概念框架,這一過程極大地鍛煉了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同時,借助思維可視化工具,學生可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解讀繪本,他們獲得廣闊的思維空間和創造平臺。因此,思維可視化工具不僅幫助學生掌握了有效的學習方法,更為他們未來成為具有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精神的終身學習者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小學高年級英語繪本閱讀教學現狀
小學高年級英語繪本閱讀教學在當前的教育實踐中展現出了顯著的成效,同時也面臨一些挑戰,存在一些不足。許多學校的管理者及教師已經充分認識到繪本閱讀教學在提升學生閱讀興趣、語言運用能力和思維品質方面的重要作用,積極引入優質繪本資源,并探索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例如,一些學校通過舉辦繪本閱讀大賽、英語朗讀會等活動,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參與熱情,提高了他們的英語表達能力和自信心。
然而,在肯定成效的同時,也要正視存在的問題。首先,繪本選擇不合理是一個較為突出的問題。部分教師在選擇繪本時過于注重內容的趣味性,而忽視了與學生實際英語水平的匹配度,導致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難以獲得有效的語言輸入。其次,教學方法不恰當也是制約繪本閱讀教學效果的一個重要因素。一些教師仍然采用傳統的講授式教學,忽視了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缺乏對學生閱讀策略和思維能力的培養。
四、思維可視化工具在小學高年級英語繪本閱讀教學中的運用策略及實踐
(一)運用思維導圖梳理繪本故事主線,培養學生的整體把握能力
思維可視化工具,尤其是思維導圖,在小學高年級英語繪本閱讀教學中具有顯著的應用價值。通過繪制思維導圖,學生能夠更直觀地理解繪本故事的主線,把握故事的核心內容,從而提升整體把握能力。思維導圖以其直觀性、邏輯性、整體性等特性,幫助學生清晰地梳理故事脈絡,理解各情節間的邏輯關系,進而形成對故事的系統性認知。實際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瀏覽繪本,對繪本整體內容有大致的了解。然后,鼓勵學生根據繪本內容繪制思維導圖,將故事的主線、主要人物、關鍵事件等要素以圖形的形式展現出來。在學生繪制過程中,教師要給予適當的指導和幫助,如提供思維導圖的模板、教授繪制技巧等。
比如,學習譯林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上冊Unit 3 “Our animal friends”的時候,可以讓學生閱讀“ANIMAL 我的動物朋友”這個系列的繪本,先讓學生觀察封面和插圖,了解故事的主題和主要角色。接著,引導學生閱讀故事,邊讀邊思考每個角色的特點、它們之間的關系以及故事的發展脈絡。在閱讀結束后,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繪制思維導圖,將故事的主線(如對動物朋友的介紹、特點描述等)作為中心主題,將各個角色及其特點作為分支,形成一張清晰的故事結構圖。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不僅能夠更好地理解和記憶故事內容,還能提升邏輯思維能力和整體把握能力。
(二)借助概念圖構建詞匯語義網絡,提升學生的詞匯理解水平
概念圖作為一種有效的思維可視化工具,在小學高年級英語繪本閱讀教學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特別是在構建詞匯語義網絡、提升學生詞匯理解水平方面,它通過圖形化的方式展示詞匯之間的關聯和層級關系,幫助學生形成對詞匯的系統性認識,加深學生對詞匯含義的理解和記憶。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先選取繪本中的核心詞匯,然后引導學生思考這些詞匯之間的內在聯系,如近義詞、反義詞、上下義詞等。接著,指導學生使用概念圖將這些詞匯及其關系以圖形的方式呈現出來,形成一個詞匯語義網絡。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提問、討論等方式激發學生思考,幫助他們深入挖掘詞匯間的聯系,從而加深對詞匯的理解和掌握。
以譯林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上冊Unit 4 “Hobbies”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引入繪本Things I like,在閱讀繪本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先提取出與“愛好”相關的核心詞匯,如reading、swimming、painting等。然后,引導學生思考這些詞匯之間可能存在的關聯,比如“reading”和“book”之間的關聯,“swimming”和“pool”或“sea”之間的關聯等。接著,指導學生繪制概念圖,將這些詞匯及其關系清晰地展示出來。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不僅能夠更深入地理解每個詞的含義,還能把握詞匯之間的內在聯系,從而提升詞匯理解水平,為后續的英語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通過故事圖解析人物關系脈絡,提升學生的情節理解深度
故事圖通過圖形化方式展現人物之間的互動關聯、情感變化以及故事發展的關鍵節點,使抽象的故事情節轉化為具象的視覺表征。這種可視化呈現不僅能降低學生理解英語故事的認知負擔,還能激發其對故事細節的探究興趣,促進深層次的閱讀理解。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教師可采取“框架搭建—細節填充—關系梳理”的三步走教學策略:首先,引導學生識別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在故事圖上繪制表示不同人物的節點;其次,通過細讀文本,找出人物之間的互動場景和情感聯系,用連線和適當的符號標注這些關系;最后,請學生復述故事情節,借助故事圖梳理事件發展脈絡,幫助他們形成對故事的整體認知框架。
以譯林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下冊Unit 8 “Birthdays”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引入繪本My birthday party,這本繪本講述了主人公Amy籌備生日派對并邀請朋友參加的故事。教師可以先在黑板中央畫出代表Amy的圓圈,然后根據故事情節,陸續添加其他角色:媽媽(Mom)、最好的朋友Lucy、同學Tom和Kate等。接著,通過不同類型的連線表示人物之間的關系:用實線表示家人關系(Amy和Mom),用虛線表示朋友關系(Amy與Lucy、Tom、Kate)。在每條連線上,可以標注關鍵的互動內容,如“Mom helps Amy make birthday cards”“Lucy brings a special gift”等。隨著故事的推進,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并在圖上標注派對準備過程中各個角色的貢獻,以及派對現場的歡樂氣氛如何促進角色間友誼的加深。通過故事圖,學生能夠更清晰地把握故事中錯綜復雜的人物關系,理解每個角色在推動故事情節發展方面的作用,從而加深對整個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四)利用邏輯圖展現因果關聯關系,強化學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在小學高年級英語繪本閱讀教學中,邏輯圖能夠將故事中的因果關系以系統化、層次化的方式呈現出來。這種思維可視化工具不僅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更能引導他們深入挖掘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系。首先,教師應引導學生識別故事中的核心問題或主要事件;其次,教師通過提問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會這樣”和“這樣會怎樣”,幫助他們發現事件之間的因果鏈條;再次,教師指導學生運用箭頭、連線等圖形符號,將這些因果關系呈現出來。值得注意的是,教師要特別關注因果關系的多重性和復雜性,引導學生思考一個結果可能源于多個原因,一個原因也可能導致多個結果。
以譯林版小學英語六年級上冊Unit 6 “Keep our city clean”的教師為例。可以引導學生閱讀繪本I love the earth,它主要講述了地球面臨的環境問題。通過邏輯圖的構建,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分析“Environmental Problems”這一核心議題的成因與影響。首先,在圖的中心位置標注“Our Earth is Sick”,之后引導學生思考導致這一問題的原因,如“Cutting down trees”“Wasting water”“Air pollution from factories”等,將這些原因通過箭頭連接到中心問題上方;然后,探討這些環境問題帶來的后果,如“Animals lose their homes”、“Climate change”“Less clean water”等,用箭頭將這些結果連接到中心問題的下方。借助邏輯圖,學生不僅能夠清晰地理解故事內容,還能深入思考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從而增強環保意識,提升批判性思維能力。
(五)結合時序圖呈現事件發展過程,提高學生的敘事組織能力
通過將故事情節按時間順序可視化呈現,學生能夠更清晰地理解事件之間的先后關系和因果聯系,從而提升敘事能力和故事重組能力。這種圖示化的學習方式符合小學高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既能減輕其語言處理負擔,又能強化其對故事結構的整體把握。在教學實踐中,時序圖的運用應遵循“梳理—標注—連接—拓展”的步驟。首先,引導學生梳理故事中的關鍵事件節點;其次,在時間軸上標注這些事件發生的具體時間;然后,用箭頭或線條將這些事件按照發生順序連接起來;最后,引導學生運用適當的時間連接詞和過渡語將這些事件連貫地表達出來。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特別注意培養學生使用多樣化的時間表達方式,如first、then、after that、finally等,幫助他們掌握如何流暢地敘事。
以譯林版小學英語六年級上冊Unit 2 “What a day!”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引入繪本“My day!”具體講解時,可以創建一個詳細的時序圖來展現這一天的日程,從早晨7點起床開始,到晚上睡覺結束。通過時序圖,學生不僅掌握了時間表達和事件串聯的語言能力,更重要的是理解了生活中每一個平凡的日子都值得珍惜和記錄的道理。這種教學方式既實現了語言知識的傳授,又達到了引導學生樹立積極生活態度的育人目標。
五、結語
綜上所述,思維可視化工具在小學高年級英語繪本閱讀教學中運用,不僅創新了教學方法,還構建了一種新型學習模式,這種模式突破了傳統的線性思維方式,為學生提供了多維度、立體化的知識建構途徑。通過思維可視化工具的運用,學生不僅提升了英語語言能力,更強化了自主學習意識和創新思維能力。未來還需要進一步探索如何將思維可視化工具與現代教育技術深度融合,以更好地服務于英語教學實踐。
參考文獻:
[1]郭天英.運用思維可視化策略推動小學英語閱讀教學[J].新課程研究,2024(26):81-83.
[2]趙靜.思維圖示法在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中的運用研究[J].小學教學研究,2024(22):82-85.
[3]劉玥潔.基于思維可視化的小學英語閱讀教學實踐[J].小學生(上旬刊),2024(7):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