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大中小學思政教育一體化建設過程中,高校在組織凝聚、學術科研、育人實踐等方面發揮著“頭雁”作用。當前,高校需要進一步拓展大中小學思政教育一體化建設的視野和格局,立足高校在學科建設、學術研究、社會服務等方面的優勢,完善管理領導機制,共建共享課程資源,引領一體化隊伍建設,全面提升大中小學思政教育一體化建設質量。
【關鍵詞】高校;思政教育;大中小學;一體化建設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4)44-0018-04
【作者簡介】1.姚玉琴,江蘇省連云港市教育科學研究所(江蘇連云港,222002)科研員,正高級教師,江蘇省名師工作室主持人,連云港市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指導委員會專家指導組副組長兼秘書長;2.徐鐿菱,江蘇省海洋大學(江蘇連云港,222006)海洋技術與測繪學院輔導員。
2022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強調:“鼓勵各地高校積極開展與中小學思政課共建,共同推動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高質量推進大中小學思政教育一體化建設要充分發揮我國擁有世界上最大規模高等教育體系的顯著優勢,激發高校在大中小學思政教育一體化建設工程中的強勁動能,形成共建共享共育的教育生態,開拓新時代思政教育新局面。
一、高校在大中小學思政教育一體化建設中要發揮“頭雁”作用
現代大學自誕生以來,主要職能涵蓋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多個領域,形成了學科建設、學術研究、社會服務等多方面的優勢。在大中小學思政教育一體化建設過程中,高校憑借自身優勢,為鑄魂育人提供工作平臺、理論支撐和決策咨詢,發揮著“頭雁”作用。
1.組織凝聚作用
以多方聯動的共同體力量增強立德樹人成效是推動大中小學思政教育一體化建設的題中之義。在組建不同學段學校參與區域大中小學思政教育一體化聯盟過程中,高校發揮著組織凝聚的功能,應積極對接當地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門,通過科學設計共建方案、系統構建聯絡機制、常態化開展教學研活動和優化考核評價制度等,聚合各方資源,著力于思政課各要素、各系統的優化組合,促進大中小學教育聯盟學校之間的合作與交流,推動形成架構科學、運行高效、推進有序的一體化組織運行機制,確保一體化建設高質量發展。
2.支持指導作用
高校在大中小學思政教育一體化的前瞻研究、實踐創新等方面發揮著指導、支持、點撥的智庫作用。高校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統一,開展“面對面”式問診、“手拉手”式協作,共同攻克大中小學一體化建設中的難點重點,改進各學段思政課教育教學的薄弱環節,規范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學及管理行為,建立起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之間的聯系,促進資源共享,構建協同育人大格局。
3.引領輻射作用
高校積聚著巨大的科研潛力,通過科研領航,繁榮學術文化。進入新時代,以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為骨干力量的研究隊伍圍繞“系統”“銜接”“協同”等主題詞,聚焦“教材體系一體化建構”“師資隊伍一體化建設”“思政資源一體化利用”等核心議題,就大中小學思政教育一體化建設開展了積極有益的理論探索,呈現出繁榮的研究態勢。高校立足理論高度,與聯盟學校建立教科研協同機制,以學術引領課堂建設,指引著大中小學思政教育一體化建設走深走實。
二、地方高校在大中小學思政教育一體化建設中的實踐
近年來,江蘇省先行先試,開拓創新,出臺《江蘇省全面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實施意見》,積極構建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共同體。2023年,30個由高校領銜、為期3年的江蘇省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示范項目正式啟動。連云港市以5所在連高校為龍頭,以中小學和實踐基地為支柱,建立起大中小學思政教育“五大聯盟”,輻射覆蓋全市各級各類學校。結合實踐來看,高校應當以系統性思維、整體性探索、創新性實踐,進一步拓展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視野和格局,逐步形成大中小學教學內容聯通、教學研究互通、教學資源融通、教師專業發展貫通的大格局。
1.突出核心地位,完善管理領導機制
第一,增強教育行政部門的政策支持。一是建立支持機制。5所在連高校牽頭開展大中小學教育聯盟教育教學研討活動,積極邀請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工作人員或科研人員參與活動,給予教育聯盟活動智力與政策支持;積極聯合教育行政部門,為參加一體化活動的教師準備大中小學思政課教材與相關書刊,并頒發參與研討活動的證書等,激勵大中小學教師主動發展。二是建立評價目標體系。5所在連高校立足連云港市教育局的“‘大思政課’視域下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研究”省大中小思政課一體化區域綜合示范項目,圍繞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共建聯盟學校目標任務,規范“思政課一體化”“課程思政一體化”“日常思政教育一體化”等一體化建設要素運行的著力點,引領大中小學聯盟學校合作共建、資源共享、互助互惠;將評價目標體系融入思政育人銜接體系,促進每個學段、年級落實好思政教育要求,促進牽頭高校與中小學之間形成穩定、持續的一體化建設工作關系,共同推進思政教育一體化建設改革。
第二,彰顯高校黨委的領導保障。高校黨委應站在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政治高度,堅持用黨的創新理論鑄魂育人,充分發揮黨的政治引領作用,健全領導決策機制,將黨的領導貫穿于統籌規劃、教學科研、人才培育、經驗交流、評價反饋等各個環節。一是經費支持。在連高校設立專門的思政課建設專項經費,針對各學段思政課教師隊伍存在的結構性矛盾、質量性問題、差異化需求,高校依托思政課教師研修基地、首批全國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高水平師范教育專業,開展跨學段、跨學科以及跨校區、跨學區的沉潛研修,推動師資隊伍一體化建設高質量發展,保障大中小學思政教育一體化建設的推進。[1]二是智力支持。高校積極承擔全市思政教育一體化賽課、教學觀摩、教學論壇等活動,針對一體化建設過程中存在的難點堵點問題,依循縱向“捻線”貫通學生成長全過程、橫向“織網”實現育人力量全覆蓋的邏輯理路[2],進行指向立體育人空間構建的實踐探索,通過理念更新、技術創新,推動一體化建設管理體系的守正創新,促進思政課一體化教學質效和師資隊伍科研能力的提升。
2.提升課程站位,引領共建共享課程資源
第一,建立合作教研機制,促進資源整合與共享。充分發揮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的學科專業性、系統理論性優勢,建立大中小學思政教育一體化教育聯盟合作機制,將高水平研究能力與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輸送到中小學,引領指導中小學教師的發展。
如連云港市第三教育聯盟、連云港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定期輸送多位年輕講師到基層中小學任教,分享彼此教學經驗、教學方法與教材內容,促進校際和學段間思政課教師的聯動與溝通,從不同程度上推動大中小學課堂教學的改進與提升。同時基于融合共享的課程觀,以課程群建設為抓手,組織線上線下備課會、專題研討會、教學論壇等,常態化開展各學段教材內容銜接、教學重點難點、教法學法銜接等“面對面”問診交流活動。通過公開教學、課堂觀察、研課磨課、學術沙龍、主題論壇等形式,幫助中小學教師解構基于學生認知特點與學科理解的課堂教學的本質內涵、方法策略,一體化建設操作模式,建立大中小學思政教育之間的聯系與學段銜接框架,逐步構建了優質多元、漸進深化、銜接順暢的課程體系,實現教學資源一體化的高質量供給。
第二,協同建設示范金課,構建序列貫通課程群。課程建設具有基礎性、全局性、先導性。高校承擔著教育改革創新先行責任,應積極發揮示范金課、優秀案例的參考指引作用,支持幫助中小學教師進行教學設計與實踐,切實推動大中小學思政教育課程建設與教學實施漸進深化、銜接順暢。
連云港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借助連云港市開展2023年度大中小學“紅心不負新時代——強國精品課”展評展播活動之機,牽頭圍繞“守正創新傳承中華文化”,立足“雷鋒車”事跡進行一體化的課程建構。小學執教者用“雷鋒車”事跡說明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與博大精深,講述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貢獻,引導小學生提升情感認同。初中執教者從民族精神的內涵,講解“雷鋒車”組對民族精神的踐行,提出要與時俱進地傳承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高中執教者著眼于“雷鋒車”事跡,闡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分析對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必要性。中等職業院校執教者關注六代“雷鋒車”車手的愛崗敬業事跡,引申講解職業精神,引導學生熟知良好職業行為習慣對職業發展的意義,從而進行正確的價值判斷和行為選擇。高校執教者從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出發,注重激勵學生主動發揮專業特長,自信自立,自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奮力書寫為中國式現代化挺膺擔當的青春篇章。由此,大中小學思政課程目標邏輯遞進、課程內容實現統一布局,整合構建序列貫通的課程群,實現資源共享并進行推廣,發揮輻射作用。[3]
3.突出學術立教,引領一體化隊伍建設
高校應當發揮學術優勢,將學術研究與應用領域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學術資源效用,與中小學校同向發力,同步提高一體化師資隊伍的綜合素養。
深入推進大中小學思政教育一體化建設需要高校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與德育學科建設的聯動,積極鼓勵高校教師到中小學進行示范教學,切實加強大中小學思政課的學理建設,以統一的學理指導一體化的實踐,形成一體化育人的學術生產力。[4]《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正式實施后,連云港市開展大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進課堂”同題異構展示活動。高校執教者從“道德滋養法治精神,法治承載道德理念”視角,立足培育德法兼修時代新人的目標定位,闡釋高校“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德法并育的邏輯,設計學術研讀、觀點研討、實踐研學等教學環節,呈現德法互彰的愛國主義教育思路,解碼愛國主義教育法融入思政課的高階實施樣態。高校導教示范教學常態化開展,引導中小學思政課教師通過“零距離”觀摩,增強中小學教師理論研究作用于課堂教學實踐與質量提升的可信度和可復制性,在“可見”的示范指引下,形成“前掛后連”的一體化教學進階機制。中小學教師切身感受到高校課程教學資源的豐富,學會立足學術研究做教學,及時將科研成果轉化為課程資源,提升思政課的教學質量。
高校應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與德育學科建設的聯動,將培育具備“大德育”視野的專業化教師隊伍作為著力點,通過學理闡釋、理論宣講、實踐接續等,激活以高尚師德引領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主體性力量,用智慧、愛心和汗水躬耕教壇。在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的時代召喚下,以名師課堂、沙龍論壇、實踐教學等引領廣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從理論根基、歷史賡續、時代境遇等維度深入領會教育家精神的精髓所在,推動教育家精神弘揚踐行貫穿課堂教學、科學研究、社會實踐等各環節,鍛造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的政治信仰、師德修養和教學品格。江蘇海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充分依托本土化的實境資源,帶領連云港市第一教育聯盟與省級“大思政課”教學基地抗日山烈士陵園、“開山島夫妻哨”事跡陳列館簽訂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共建協議,貫徹落實《江蘇省紅色資源保護利用條例》,共同研發紅色主題現場實踐教學系列課程,在發揮紅色資源固本培元、凝心聚力、鑄魂育人的過程中,心懷“國之大者”,踐行教育家精神,培育一支政治強、情懷深、思維新、視野廣、自律嚴、人格正的思政課教師隊伍。這也是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有力保障。
【參考文獻】
[1]許瑞芳,張宜萱.大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課一體化建設的回顧與展望[J].思想理論教育,2024(3):17-23.
[2]焦曉云,代紅艷.論大中小學思政課一 體化協同機制的構建[J].課程·教材·教法,2024,44(3):69-74.
[3]姚玉琴.素養導向下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實踐與探索:以“愛家鄉”課程為例[J].江蘇教育,2023(22):57-61.
[4]徐艷國.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思考[J].中國高等教育,2023(15/16):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