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音樂教育教學資源服務中小學教育教學聯動機制是一種旨在促進教育資源共享、提升音樂教育整體質量的合作模式。以高校與中小學音樂教育資源的聯動實踐為基礎,就如何有效地使高校音樂教育資源服務于中小學音樂教育,從教育資源共享、實踐教學合作、共同研究與開發等方面提出高效聯動機制,以期促進高校音樂教育資源與中小學音樂教育的深度融合。
關鍵詞:音樂教育教學資源;聯動機制;高校音樂教育;中小學音樂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236(2024)06-0111-05
隨著社會對綜合素質教育認識的不斷深入,音樂教育不僅被視為培養學生藝術素養的重要途徑,更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有效手段。音樂教育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藝術教育形式,對于學生的審美能力、創造力、合作精神以及情感表達能力都有著顯著的促進作用。高校音樂教育資源豐富,師資力量雄厚,加強高校與中小學音樂教育之間的聯系,構建有效的聯動機制,將高校教學資源與中小學的實際需求相結合,實現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和教育質量的提升。
一、高校音樂教育教學資源服務中小學音樂教育的價值意蘊
高校音樂教育教學資源服務中小學音樂教育,不僅在實踐中能夠提升教育質量,也在更深層次上體現出一系列重要的價值意蘊,涉及教育公平、文化傳承、社會責任等多個方面,為教育事業的整體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撐和實踐支持。
(一)落實高校服務鄉村振興要求
教育部在《高等學校鄉村振興科技創新行動計劃(2018—2022年)》中指出,要切實推動高校服務鄉村振興行動。【參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鄉村振興科技創新行動計劃(2018—2022年)》的通知(教技〔2018〕15號)[EB/OL].(2018-12-31)[2023-12-02].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18-12/31/content_5443927.htm。】2019年“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的提出及2020年《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的制定,為黃河流域九省區的生態保護和發展擘畫了藍圖,也為黃河流域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高校承擔著服務社會的責任,通過資源共享、教學支持和教師培訓等方式,服務中小學教育。這是高校功能的擴展和延伸,使高校在人才培養之外,更加深入地參與到基礎教育的建設中,為社會發展作出更廣泛的貢獻。
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陳莊鎮中學是東營市沿黃地區的一所鄉鎮中學,音樂教育教學資源相對匱乏、師資專業水平參差不齊。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振興山東沿黃地區鄉村中小學音樂教育教學,2023年11月,山東藝術學院現代音樂學院與陳莊鎮中學簽訂了共建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協議,依托學院音樂教育資源,通過開展一系列教育教學聯動實踐,在音樂教育教學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為研究高校音樂教育資源如何有效服務中小學音樂教育提供了寶貴的實踐經驗和案例支持。
(二)共享音樂教育資源,推動區域教育均衡發展
資源共享是高校音樂教育資源服務中小學教育的重要機制之一,其價值意蘊體現在對教育資源優化配置、提升中小學音樂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與文化傳承等方面。高校擁有豐富的音樂教育資源,如:專業的師資力量、前沿的科研成果、海量的音樂資料(圖書、音像等)以及優質的教學設備。通過與中小學共享這些資源,優化整體教育資源的配置,提升音樂教育資源的利用率,推動教育的多元發展。
在資源分布不均的背景下,農村和偏遠地區的中小學音樂教育資源往往比較匱乏。通過高校音樂教育資源的服務和支持,中小學尤其是農村和偏遠地區學校的音樂教育水平得以提升,進而推動區域教育的均衡發展。高校可以通過定點幫扶、教育資源下沉共享等方式,將優質的音樂教育資源帶到資源匱乏的地區,縮小城鄉之間的教育差距,為實現教育資源的均衡配置奠定基礎。
(三)傳承與創新音樂教育的文化價值
高校是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重要陣地,不僅肩負著傳承豐富音樂文化遺產的重要使命,還要不斷創新和發展新的音樂形式與教學方法。高校音樂資源服務中小學音樂教育,使得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能夠接觸到更多元、更高層次的音樂文化,從而提升文化素養和審美能力。這種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不僅豐富了學生的精神世界,還為中華優秀音樂文化的持續發展和創新注入了新鮮血液。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極具代表性的主體文化,是黃河古今流域多民族人民在與自然的交互作用中創造的燦爛文化,它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其全方位融入沿黃河鄉村中小學音樂教育美育發展中,充分挖掘地域民族音樂教育資源,傳揚民族精神,實現以民族文化為根的音樂教育價值。
(四)推動音樂教育研究與實踐的結合
高校在音樂教育領域積累了豐富的研究成果和教學資源,通過有效的服務機制,將高校的音樂教育研究與中小學的教育實踐相結合,實現理論與實踐的雙向促進。高校的研究成果往往具有前瞻性和系統性,可以為教師提供科學的教學方法和策略,提升教學的有效性。中小學音樂教育的實際情況為高校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實踐案例和數據支持,有助于驗證并修正教育理論,使理論研究更具針對性和實用性,推動音樂教育領域的創新發展。高校與中小學共同開展教育研究課題,結合實際教學需求,探索適合中小學的音樂教育模式和策略。
二、高校音樂教育教學資源服務于中小學音樂教育的挑戰
高校音樂教育教學資源的融入,本應為中小學音樂教育提供強大助力,然而現實卻不盡如人意。高校豐富的教學資源難以有效轉化并適配中小學音樂教育的實際需求;區域民族音樂教育資源的挖掘遠遠不夠,同時未充分重視其在中小學教育層面的價值;高校不知中小學教學之困,中小學也對高校資源優勢知之甚少,這些均嚴重阻礙了資源服務的有效開展。
(一)資源共享機制不完善
高校擁有豐富的音樂教育資源,包括課程教材、教師資源、涵蓋各種音樂風格和流派的音樂作品庫(樂譜、樂曲及音視頻資料)以及大量的音樂實踐。與此相比,許多中小學的音樂教材相對單一,缺乏多樣性和系統性,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造力。高校音樂教育教學資源在服務中小學音樂教育的過程中,由于缺少有效的合作渠道和機制,這些資源往往難以充分應用于中小學音樂教育。主要表現在:一是資源共享缺乏系統性和連貫性,缺少長期的規劃和目標;二是高校與中小學之間的溝通往往不夠順暢,導致雙方對資源的需求和供給缺乏相應了解;三是高校的音樂教育資源往往分散在不同的內設機構,缺乏統一的管理和整合,難以形成可供中小學使用的完整資源庫。
(二)區域民族音樂教育資源挖掘不夠充分
“民族音樂是我國重要的文化資源,同時也是音樂教育的重要資源。”[1]在音樂教育中融入地方民族音樂,有助于學生更全面地了解本土文化,提升音樂素養。通過對山東沿黃流域中小學調研發現,其中小學教師在民族音樂教育方面受到的培訓和支持相對薄弱,許多教師也缺乏對民族音樂資源的深入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高校雖然設有專門的音樂研究機構或課程,但整體上對區域民族音樂資源的研究力度不足,研究成果在內容和形式上,往往較為復雜和專業化,中小學生所具備的音樂基礎可能難以完全適應這些資源。這種適應性問題導致所挖掘出的地方民族音樂在中小學音樂教育中的應用受到限制,難以有效地轉化為中小學音樂教育資源。研究和教學之間的脫節,使得高校的研究成果難以在中小學音樂教育中得到充分應用,導致服務進程受阻。
(三)高校與中小學之間溝通協作不足
在推動高校音樂教育教學資源服務于中小學音樂教育的過程中,溝通與協作不足已成為一項關鍵性問題。當前的合作模式大都表現為高校單方面提供教育資源,缺乏雙向互動和共同參與。這種單向性的合作模式忽視了中小學的實際教學需求和反饋,導致音樂教育資源供給側與需求側之間存在一定脫節。高校與中小學之間的溝通交流渠道又僅限于一些官方活動或項目合作,缺乏系統性、常態化的溝通,難以形成長期的合作機制,致使高校在提供資源時無法真正理解中小學的實際需求,而中小學在接收資源時也無法充分利用高校的專業知識和技術支持。
另外,高校與中小學音樂教育在教育目標、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方式上存在顯著差異。高校教師多側重于理論研究和專業教育,而中小學教師則更關注基礎教育和學生的綜合發展。如果雙方溝通協作不足,使得合作往往流于形式,難以取得實質性進展。
三、高校音樂教育教學資源服務中小學音樂教育聯動機制構建
高校與中小學音樂教育的協同發展是提升音樂教育質量的關鍵路徑,構建教育資源共享、實踐教學合作以及共同研究與開發的聯動機制將高校與中小學的音樂教育緊密相連,為音樂教育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一)教育資源共享的聯動機制
教育資源共享旨在打破地域限制,跨越高校音樂教育與中小學音樂教育間的障礙,逐步實現教師資源、在線平臺、教師培訓工作坊等教育資源共享。
1.教師資源共享
在高校音樂教育與中小學教育教學的聯動機制中,教師資源共享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高校音樂教育專業的教師定期到中小學進行講座、研討和指導,分享最新的教學方法和研究成果。中小學教師參與高校的研討會和培訓項目,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和教學水平。通過共享,高校的優質音樂教育資源可以下沉到中小學,而中小學的教學實踐經驗也可以反饋給高校,使得資源得到更合理的配置。山東藝術學院現代音樂學院專任教師在陳莊鎮中學開展了“支教送課”活動,雙方圍繞該中學音樂教學的需求以及教師資源共享的具體形式進行了充分探討。通過教師資源共享,可以相互學習交流,彼此受到啟發,提升各自的教學水平。高校教師參與中小學音樂教學可則通過近距離地接觸學生,更好地了解他們的特點和學習音樂的需求,進而得到更全面的教育體驗。
2.構建在線音樂教育資源共享平臺
在線資源共享平臺是現代教育領域中高校與中小學之間聯動的重要工具之一。中小學應建有完善的校園網絡系統和信息化教育平臺,具備構建在線資源共享平臺的硬件條件。在線資源共享平臺的主要功能包括音樂教育資源分類與檢索、多媒體教學資源、互動與交流、資源更新與維護等功能,支持多種形式的教學資源(如音頻、視頻、樂譜、課件、教案、作品分析案例等)共享和瀏覽,以滿足不同教學場景的需求,為教師們提供一個相互借鑒和學習的空間。
3.教師培訓與交流
通過有效的教師培訓與交流,實現教育理念的互通、教學方法的優化以及教育資源的高效應用。高校通過邀請中小學音樂教師參加專業培訓工作坊,圍繞音樂教學法、音樂心理學、課堂管理等主題展開教育教學活動;通過舉辦研討會和講座,教師面對面交流教學策略、解決教學問題,增進教師之間的相互了解和信任;通過組織高校音樂教師到中小學進行教學觀摩和指導,促進雙方之間的實地交流與合作。
(二)實踐教學合作的聯動機制
實踐教學是音樂教育人才培養過程的重要環節之一,音樂師范生到中小學進行教育實習是其重要的實施方式,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教育現場,提升他們的專業素養和從教能力。按照現代音樂學院音樂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要求,學校在與陳莊鎮中學簽訂的《校外教學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協議書》中,雙方一致同意本著依法合規、互利合作、共同發展的原則,共同建設校外教學實習實訓基地,保障學生完成相關專業實踐教學任務。
1.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提升學生音樂素養
通過實踐教學,學生能夠更深入地理解課堂上學到的理論知識,將其應用到實際場景中。舉例來說,實習學生在校學習了“合唱與指揮”課程,掌握了合唱指揮的基本手法和訓練方法,通過組建合唱團、指揮合唱等實踐活動,可以更好地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實習學生在陳莊鎮中學實踐教學期間,積極參與了縣區舉辦的合唱比賽,如進行無伴奏四聲部合唱《空》與鋼琴伴奏二聲部合唱《親愛的旅人啊》的排練實操。排練時實習學生根據實習對象的聲音特點進行聲部分配,并根據實習對象的實際水平改編作品,排練過程中著重強調合唱隊員對音色、節奏、音準的把握,在訓練好女高聲部的基礎上,將女中聲部的音準問題作為重點進行訓練,繼而對歌曲進行藝術處理,最終取得了良好的成績。
2.團隊意識和音樂表演相結合,激發學生的創新性思維
學生通過參與音樂表演,不僅培養了團隊合作意識,更有助于激發創新思維。實習學生在陳莊鎮中學組建了口風琴樂團,在排練《庫斯科郵車》這首作品時,將其改編為以口風琴為主的二聲部器樂合奏,并結合奧爾夫音樂元素加入了架子鼓、沙錘、碰鈴、雙響筒等多種樂器,實習對象在參與表演的過程中加深了對作品的理解,較好地把握了樂曲的音樂風格。
3.多種藝術形式相結合,提高學生綜合能力
通過將音樂、舞蹈、戲劇表演等多種藝術形式相結合,高校可以為中小學提供更加豐富的教育資源,幫助學生全方位提升藝術素養。如在利津縣舞蹈藝術展演活動中,實習學生選擇了《黃河,我們回家》作為展演節目,排練時除了教授實習對象有關舞蹈的基礎知識外,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如何通過情感表達提升自己的審美情趣,通過作品展現出對中華民族母親河的崇敬和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再如實習學生結合音樂劇專業特點排演了音樂課本劇《老師您好》,實習對象通過展現不同角色的表演、臺詞、形體等藝術表現形式,表達了學生對老師的尊重和感恩之情。
(三)共同研究與開發聯動機制
1.教育研究項目合作
教育研究項目合作能夠有效促進教育資源的共享與整合,促進教學方法的創新和教育質量的提升。合作研究過程中,既使得中小學教師提升了教學水平,同時高校教師也掌握了實際教學需求,從而促進教學內容與教學需求的契合,推進大、中、小學音樂教育一體化,形成具有黃河流域特色的音樂教育。通過合作研究,整合雙方優勢資源,共同提升中小學音樂教育的科學性和系統性,推動高校音樂教育的創新發展。山東藝術學院承擔的山東省教育廳本科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高校服務山東沿黃地區鄉村中小學音樂教育高質量協同發展研究”,以黃河地域民族文化為切入點,以利津縣陳莊中學作為實踐基地,不僅提高了中小學音樂教育的水平,還為高校的教育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實踐資源。
2.多元協同課程資源開發
多元協同課程資源開發作為高校與中小學音樂教育聯動的重要機制,有助于將高校的研究成果轉化為實際教學資源,豐富中小學的音樂課程內容。
(1)聯合課程設計:高校和中小學可以共同探討音樂課程的設計、優化教學方法,研究如何更好地激發學生的音樂興趣和潛能,使課程內容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需求和興趣。依托高校的專業優勢,與中小學教師共同開發音樂課程,結合各自的教學資源和專業知識,設計出符合地方中小學實際需求的音樂教育課程。
(2)文化與傳統音樂教育:高校利用其在民族音樂、傳統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優勢,協同中小學開發具有地方特色或傳統文化元素的音樂課程,將沿黃地域民族文化融入鄉村中小學音樂教育教學,增強學生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和理解力。
(3)專題模塊開發:高校和中小學聯合開展教學實驗,將新開發的課程資源應用到實際教學中,并通過反饋和評估不斷完善課程內容。根據不同年級或學習階段的需求,開發具有針對性的專題教學模塊,例如器樂入門、音樂欣賞、音樂創作等,豐富中小學的音樂課程體系。
四、結語
本文對高校音樂教育教學資源服務中小學音樂教育聯動機制的探索與實踐,反映了高校與中小學在音樂教育資源共享中的現實需求和巨大潛力。筆者希望通過構建有效的聯動機制,實現高校與中小學音樂教育之間的資源整合和互動合作,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中小學音樂教育質量,同時也為推動高等音樂教育的創新與發展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李方元.現行民族音樂課程能給我們提供什么——現行民族音樂課程批判[J].中國音樂學,2000,(3).
(責任編輯:李鴻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