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學教育階段,信息技術屬于重要課程之一。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對小學教育信息化建設起到推動作用,既可以提高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效率與質量,還能加強小學生的信息科技素養,有助于培養小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創造能力。本文主要分析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問題,討論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效果,希望能為相關教育工作者教學創新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人工智能;小學教育;信息技術課堂教學
當前,包含教育在內的較多領域都開始引入人工智能技術。在人工智能技術的推動下,各領域的傳統工作思維與工作方式都發生了巨大的轉變。信息技術新課程標準提出要引入“人工智能教學模式”,要求從小學階段開展人工智能教育活動,為培養高端人才奠定良好基礎。在信息技術體系中,人工智能技術屬于重要組成部分。小學生接觸人工智能技術后,能夠了解其基本技術原理、使用方法,并置身于人工智能情景開展深度學習,因此,探究人工智能在小學信息技術課堂中的應用具有顯著意義。
一、基于人工智能的小學信息課堂教學意義與目標
(一)教學意義
“新課改”要求教師積極轉變教學理念,將人工智能技術與信息技術課程融合在一起,創新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模式。在人工智能技術的輔助下,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效率、教學質量能夠得到顯著提升。在人工智能技術體系中,大數據技術、深度學習技術為核心技術,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教師采用大數據技術收集教學反饋意見,詳細分析學生存在的普遍問題,有助于學生在后續學習中解決難題。教師還可開展智能賦能教學活動,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完善學生的信息技術知識結構,提高學生信息素養,讓學生掌握基本的學習技能。
(二)教學目標
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要將人工智能融入課堂教學,建立信息技術教學智能系統。在“新課改”背景下,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應當轉變固有方向,立足于人工智能應用目標,提高信息技術教學的智能水平,幫助學生養成感知思維,提高學生的編程能力。通過分析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目標可知,技術應用能力是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的重要舉措。在信息技術教學中融入人工智能技術,有助于教師實現預期教學目標,能夠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能力也屬于關鍵培養內容。基于新課程標準,教師應逐步引導學生正確認知信息技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當學生對信息技術知識、技能表現出極高的學習興趣時,教師就要不斷創新教學方式、拓展教學內容,指導學生深度學習信息技術的核心要點。
二、人工智能在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方式
(一)基于教學系統,開展小組合作
在智能教學系統的幫助下,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引導學生開展合作學習。所謂智能教學系統,即依托互聯網平臺,全面、實時診斷學生的學習狀態,結合人工智能技術、教育心理學,打造和諧的師生關系,為學生小組合作與互動提供專業指導,從而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成效。以“無線通信與智能網關”為例,教師借助系統互動功能,引導學生討論智能家居的相關知識,由各小組代表介紹常見的智能家居類型,并以創設安全環境為目標,要求小組建立安防系統模型,用于高效處理家庭常見的安全事故,如火災、盜竊等。這種教學模式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還能讓學生在完成項目任務的過程中提升知識應用能力。
(二)基于語音識別,強化互動教學
在人工智能技術體系中,語音識別系統屬于常見技術類型,可基于個體語言特征鑒別多種聲音,同時還可通過用戶語言執行搜索、解答等命令,“Siri”“小愛同學”“天貓精靈”等都屬于代表性語音識別產品。在信息技術課程中,教師要逐步滲透人工智能技術,以語言識別系統提供互動式教學支持,保證教學活動的趣味性。同時,教師應引導學生自主探究人工智能技術,掌握基本的技術技能。以“智能導航”教學為例,在人工智能軟件的支持下,教師可在課前導入環節開展語音交流,比如對著手機說出“小愛同學,打開高德地圖軟件”指令,讓學生親身體驗人工智能軟件的指令執行過程。當學生了解到人工智能軟件的基本應用后,教師就可以逐步將教學內容延伸到綠色出行領域,比如如何用手機操控共享單車,如何預測公交車到達站點的時間,以及如何了解交通信號燈等,從日常生活入手,引導學生探索人工智能在交通出行場景中的應用,由此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引導學生主動探索人工智能技術。
(三)創設生活情景,提高教學效率
日常生活中到處可見人工智能技術的身影,學生也掌握了基礎的技術應用方式,感受到了人工智能對現實生活的影響,但他們很少去思考智能生活包含的技術原理。這就要求教師結合理論知識、生活案例,以具象化方式展示技術原理,讓學生能夠理解、掌握其基本概念。以“電子標簽”教學為例,商品包裝上的二維碼就使用了電子標簽技術。用戶通過手機掃描二維碼,即可知曉商品的產地、生產信息、物流信息;再比如超市購物收銀,使用掃描器掃描產品條形碼,就能顯示物品價格。教師要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常見的電子標簽形態,通過分析電子標簽的智能應用案例,讓學生深度了解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表現。這種教學方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
三、人工智能在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正確認知人工智能應用場景
人工智能技術其實并不復雜,將其引入小學信息技術課程中,能夠使課程教學更加形象化、立體化。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之前,應當利用常見的人工智能案例,引導學生親身體驗人工智能服務,并以這種方式提高學生對人工智能的認知度。人工智能技術包含人像識別、語音識別等,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體驗過智能服務,因此學習熱情與積極性比較高。比如智能手機解鎖功能,從早期的密碼、圖形解鎖方式,逐漸發展為聲控解鎖、人臉識別解鎖、指紋解鎖等方式,滿足用戶在不同應用場景下的解鎖需求。再比如手機購物服務,購物軟件首頁能按照用戶愛好推薦產品。這是大數據技術與人工智能技術結合的產物。當用戶有出行需求時,只需打開手機打車軟件,即可推送最近距離的司機。通過上述案例,學生能感受到人工智能技術帶來的諸多便利。將人工智能引入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要求教師深度挖掘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案例,傳授技術操作原理,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求知欲望,培養學生的信息科技素養。
(二)開發智能軟件,完成人工智能教學目標
在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人工智能技術要獲得軟件設施、硬件設施的支持,如仿真教學系統、人工智能教學系統等。作為重要的輔助教學工具,人工智能教學技術設施可以為師生提供互動空間,可以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服務。對于學校來說,為了有效地滿足人工智能輔助教學的需求,則要開發、整合教學資源,幫助教師實現教學精準分層、定位教學資料,既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還能確保學生掌握現代信息科技,從而真正實現現代科技與小學教育的融合。此外,在人工智能仿真技術體系中,學校應高度整合人工智能技術資源,降低教育成本,加大信息技術實訓教學的比重,吸引學生參與到自主探究活動中,持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三)基于人工智能,加強信息化實踐能力
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不能只關注理論知識教育,還要不斷提高學生的信息化實踐技能。人工智能的學習分支非常多,如慕課平臺、有道詞典等軟件經過升級改造后,就能應用到實際教學活動中。其能夠在人工智能的支持下,幫助學生消除傳統教學的時空限制,讓學生在實踐中提高參與自主性,從而提高教學效果。在虛擬現實軟件教學活動中,教師通過虛擬現實軟件開展沉浸式教學。在課程設計環節,教師應當深入踐行“因材施教”原則,按照學生的不同能力層次,為其提供不同的信息技術教學內容,以此培養學生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持續提高其創新素養。
(四)建立信息技術編程教育體系
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建立信息技術編程教育體系,立足于學生的學習特點、發展需求,開展多維度的教學活動,全面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從根本上加強學生的信息技術能力。
現階段,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速度非常快,且與日常工作、學習、生活的關系越來越密切,如智能算法顛覆了社會發展態勢與生產模式。經過教師的初步教育后,小學生基本了解了IT知識與實際操作,已掌握泡沫算法、分治算法、循環算法。在條件允許的前提下,教師要逐步引導學生開展程序設計,深度了解人工智能算法的實際應用。此外,教師還可以將開源硬件設備作為輔助,以圖形化編程語言開展編程教學活動,從而形成一系列指令。對于小學生來說,編程機器人的教育意義和實踐意義十分明顯,有助于學生深入了解現代社會的生產模式,強化掌握前沿技術的發展動態。
(五)引入多元化課堂教學手段
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可以在人工智能的幫助下,不斷創新教學內容與方式,結合小學生的學習特點、學習需求,優化設計課堂教學方式,充分發揮人工智能的教育作用。
第一,開展游戲式教學活動。鑒于小學生在游戲活動中的專注度非常高,教師可通過人工智能開展游戲教學活動,加深學生對知識內容的理解,幫助學生獲得全新的學習體驗。比如在“網絡地圖”教學中,教師可通過軟件、硬件設施,逐步引導學生進行網絡地圖編程,并將網絡地圖應用到人工智能算法中,以此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
第二,引入小組合作模式,促進學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幫助學生掌握不同領域的新知識。比如在“網絡安全”教學中,教師可將學生劃分為若干小組,設計簡單的網絡攻擊方式,引導學生使用人工智能技術加大網絡防護力度,并通過網絡漏洞查詢、算法編程等方式消除網絡安全隱患。多元化的教學方式,既可以豐富課堂教學內容,還能深度挖掘學生的學習與操作潛能,提高小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
(六)設置人工智能教學評價機制
在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教師可利用人工智能技術記錄并分析學生的學習行為。采用此種方式,教師可掌握每一位學生的學習差異,進而把握學生的學習特征,為調整教學計劃、教學內容提供有價值的依據。同時,教師還可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分析學生的資料文件,總結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各項表現,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障礙與優缺點,并為其制定個性化的輔助策略,幫助學生高效解決信息技術學習問題,提高學生的信息技術學習能力。相較于傳統的評價機制,人工智能教學評價機制具有真實性、全面性的特點。教師的教學評價能力不會對評價結果產生影響,從而有助于規避評價不科學、評價不客觀的問題。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融合人工智能技術,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教學質量、豐富學生的課外技能。教師要正確認知人工智能的應用場景,完善信息技術編程教育體系、引入多元化課堂教學手段、設置人工智能教學評價機制,提高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成效。
作者單位:吳嘉亮 廣東省中山市石岐實驗小學
參考文獻
[1]鄭乃石.貫徹分層理念,落實因材施教——談分層教學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J].試題與研究, 2024,11 (16): 88-90.
[2]陶莎莎.小學信息技術教學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的研究——培養和提高學生圖形化編程能力[J].試題與研究, 2024, 29(13): 148-150.
[3]張水軍.經歷思維過程 把握計算本質——例談小學信息技術App Inventor編程教學策略[J].試題與研究, 2024,27 (06): 129-131.
[4]李偉,楊玉秋.小學信息技術編程教學中計算思維培養“五部曲”——評《小學生計算思維培養研究》[J].應用化工, 2023, 52 (12): 3493.
[5]張毅.創客教育理念賦予課堂新潛力——創客教育理念下的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探究[J].安徽教育科研, 2023,27 (34): 64-66.
[6]黃琳.玩要精彩 學要輕松——淺析小學信息技術趣味教學的實施策略[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 2023,29 (11): 22-24.
[7]譚雪峰.鼠標點擊繽紛的夢——淺談粵教版小學信息技術B版第一冊(上)教材活用與教學實踐策略[A] 廣東教育學會2023年度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二)[C]. 廣東教育學會, 廣東教育學會, 2023: 5.
[8]郭晶晶.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Moodle平臺下的三位一體教學模式設計分析[J].吉林教育, 2023,30 (30): 73-75.
[9]韋英哲.課程與教研的雙軌并行——訪廣東省基礎教育小學信息技術教研基地(中山)[J].廣東教育(綜合版), 2023, 38(10): 7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