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推進,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模式作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廣泛運用于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優化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策略,指導學生之間互幫互助、合作學習,巧用“學伴”之間的互動交流活動,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學生道德品行和法治素質的培養。本文結合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實際和具體活動教學案例,探析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策略,使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中真正達成有效的學習。
一、針對學習目標,進行隱形分層
道德與法治的課堂中可融入隱性分層教學的理念。首先,每節課的學習目標拆分為“三層目標”,即基礎性目標(力爭100%學生達到)、拓展性目標(力爭80%以上的學生達到)、挑戰性目標(供10%左右學有余力、基礎較好的學生選擇完成)。比如在講述“憲法是黨的主張和人民意志的統一”這一主題時,基礎性目標是所有學生要牢記黨的性質、地位、宗旨、奮斗目標等具體知識點;拓展性目標是領會憲法的原則和精神,增強憲法精神;挑戰性目標是結合社會現象觀察、思考我國憲法是如何體現黨的主張和人民意志的統一的,初步形成對復雜情形做出合理判斷的能力。
其次,將目標的實現路徑設計貫穿在課前、課中、課后。課前明確學習目標,課中回扣學習目標,課后回顧學習目標,讓學生明確目標是否達成。
基礎性目標一般在課堂導入環節結束后由學生在課堂上自主學習完成;拓展性目標由學生在課上通過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完成;挑戰性目標則是學生課上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和教師講授學習完成。同時,對應三層目標設計相應的練習,以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此分層重在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將學習重心前置到課前預習的環節,重在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這是學生學習力提升的關鍵,是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的關鍵,也是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的關鍵,教師要不斷加大對學生預習方法與自主學習方法的指導、監督和反饋的力度。
二、創設多種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通過“情境”進入學習的狀態。
1. 創設真實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真實情境能營造輕松和諧的教學氛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運用真實情境展開教學,既能拉進學生與生活的距離,又可以增強學生對課堂教學內容的興趣。
比如在教學七年級下冊“成長的不僅僅是身體”時,首先通過呈現關于“2024開年頂流,非爾濱莫屬”的網友負面評價材料,讓學生小組合作探討看法。在小組合作探討過程中,學生呈現出兩種觀點,一種認為有些評價是博主為了博取眼球而造謠,另外一種則是相信這是哈爾濱冰雪旅游的實況。探討過后,呈現此事件的通報結果:該網友為博取眼球,冒充外省游客在哈爾濱報名參加旅行團到雪鄉游玩,其間主動制造事端,錄制相關視頻,而后對視頻惡意剪輯、斷章取義,曲解旅行團工作人員話語,抹黑冰雪旅游,給黑龍江冰雪旅游環境帶來負面影響,此后被公安機關依法處以行政拘留。進而引導學生: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面對紛繁復雜的信息,我們需要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
由此可見,利用貼近生活的案例和問題來引導學生深入探究學習、分享體會,能使學生在教師的循循善誘下,帶著問題融入課堂學習。學生參與問題討論和交流,充分展現出學習主體性,在生活化問題探究中也調動了合作探究學習的積極性。
2. 創設問題情境,啟迪學生思維
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問題情境的創設可以使學生始終處于積極主動的思維狀態,積極思考問題,積極解決問題。
啟迪學生思維的問題應該是具有開放性的問題。教學七年級上冊“友誼的天空”,如果生硬地問學生什么是友誼,這是問題,沒有情境,學生會不知如何回答,從而陷入讀課本或者是默不作聲的狀態之中,如果換一種問法:“請舉例說明,如何判斷一個人是你的朋友?”這樣的問題可能就會好回答,學生也愿意回答,甚至會拿身邊的同學舉例,這樣不僅僅是理解了友誼的含義,還進一步增進了與同學之間的關系,達成了人際交往的目標。這種情境的創設可以使學生自主地參與學習活動,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新知識,并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產生一種責任感和使命感。
三、引導自主探究,培養學生能力
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自主探究學習,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教師要引導學生明確時間、內容、方法,方法指導一定要具體。
比如,在教學“網絡改變世界”時,自主學習內容:網絡怎樣豐富日常生活?網絡怎樣推動社會進步?網絡給我們帶來什么樣的消極影響?怎樣正確認識網絡是把雙刃劍?方法指導:自主閱讀課本,完成重點標化及填空,初步了解網絡是如何改變世界的。各組組長檢查成員的自主學習情況,并用紅筆做出標記。找出關鍵詞,并記憶掌握重點知識點。思考:網絡是把雙刃劍,我們應如何正確對待網絡。
學生自己看書能夠學會的內容,就不需要教師講解,直接進行評價即可。教師在評價過程中發現問題,需要把問題提出來交給學生再學習、再思考,教師全程進行監督。問題還是解決不了,需要小組進行交流討論,合作能解決就直接進行相應的練習考查,如果還是有問題,就需要教師進行講解。
四、運用合作技術,培養合作意識
“要重視教學方法的改革和創新,堅持以學生為本,體現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參與的學習方式。”在教學過程中,通過異質分組,把全班學生分成幾個學習小組,讓他們合作交流、相互評價,共同解決問題。
1. 注重合作技術的運用
合作學習技術是指將學生劃分為學習小組,通過在小組中相互協作、相互監督、共同探究來完成學習目標的一種教學技術。在小組合作中,組內交流的技術有坐莊法、三步采訪法等,跨組交流的技術有一人走、三人留、組合閱讀法等,這些方法是對課堂進行組織和監控必要條件。合作學習技術能夠使學生在互動交流中學習知識,發展能力,培養良好的合作品質,幫助學生養成合作的習慣,增強自信。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應用合作學習技術能夠優化教學流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2. 重視合作技能的培養
在小組合作交流、共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在小組中扮演不同角色,承擔著不同的任務,有記錄的、有計時的、有控音的、有發言的,還有協調組內和組際之間關系的。學生之間相互合作、相互競爭、相互學習、共同進步,能培養學生良好的競爭意識和團隊意識。
在新課改背景下,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主體是學生,教師是引導者。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能力水平以及已有經驗,選擇與學生現實生活密切聯系的教學內容,提出恰當的問題,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五、重視課堂把控,及時跟進評價
在課堂教學中,為保證小組有序合作學習,教師要有效把握課堂節奏。在小組合作探究過程中,教師不應靜待探究結果,而應認真觀察每個小組的探究情況,參與個別小組探究,了解探究狀況,把控課堂進度。同時,在小組合作探究完畢后的反饋環節,教師要傾聽反饋結果,并及時跟進評價,不僅關注學生探究答案的對錯,也要重視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肯定學生合作的付出和收獲。例如,教師應表揚在小組合作探究中積極發言、觀點新穎和具有創意的學生,肯定認真鉆研問題、搜集資料的學生,以增強學生對探究合作的自信心,并能夠在后續的學習中保持良好的勢頭與心態。對于小組合作中不愛發言、不積極參與的學生,教師應多加鼓勵,并在活動開展的過程中有所側重地為其安排探究任務,使他們能夠積極參與,感受學習帶來的成就感和愉悅感。
六、結語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每種教學模式的運用都要根據學科的特點和課型靈活選擇。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是學生建構知識、生成能力的重要場所,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該注重反思總結,以促進自身素養的提升,不斷地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作者單位:山東省濟南第二十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