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真實情境中,學生的學習將更加高效。情境體驗式教學是一種新型教學方法,將其應用于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有助于學生在體驗中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在感知中發展核心素養。在解讀核心概念的基礎上,提出教師可以通過應用生活、應用游戲、應用合作、應用科技等方式設計體驗情境,并對實施情境體驗式教學的注意事項進行總結。
關鍵詞:情境體驗式教學;小學道德與法治;應用策略
作者簡介:嚴青(1990—),女,江蘇省南京師范大學附屬小學。
教育改革背景下,如何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已經成為廣大教師共同關心的問題。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傳統的教學方法已經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反而會給學生造成學習壓力,與素質教育理念相悖。在這樣的背景下,情境體驗式教學應運而生,因其獨特的直觀性、實踐性和立體化等特征備受關注。在情境體驗式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能順利實現對教學情境的感官經歷與經驗內化,這有助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以及學習質量的提升。為此,教師需要深入分析情境體驗式教學的特點,積極探索其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應用策略,以構建高質量、高水平的教學課堂,助力學生全面發展。
一、情境體驗式教學的內涵
情境,即個體在進行某種行動時所處的特定場景,包括個體本身及其所處的外界環境有關因素。體驗,即個體通過親身經歷來認識和理解周圍事物的一種過程。將二者緊密結合,便構成了情境體驗式教學。具體來說,情境體驗式教學就是教師依據教學目標,對學習內容進行加工和整合,通過情境預設、活動設計等方式,調動學生原有生活經驗,引導他們對學習內容進行價值判斷和情感共鳴,并在此過程中掌握知識技能,形成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學過程[1]。此種教學方法,基于建構主義理論,強調學習者在情境中的體會、認知與建構,將其應用于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有助于轉變學生消極的學習態度,改善傳統教學中存在的“死讀書”“讀死書”等現象,驅動學生在觀察、操作、假設、推理等活動過程中親近課堂、體驗課堂,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促進其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
二、情境體驗式教學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應用策略
應用情境體驗式教學時,教師需要遵循導向性原則、時代性原則以及生活性原則,引導學生深入體驗,確保教學方向與目的相統一。接下來,筆者將對具體的應用方法進行總結。
(一)應用生活實現情境體驗,建立學科知識與生活的聯系
生活是最好的老師。小學階段是學生三觀形成的黃金時期,通過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他們能了解更多的人生哲理與生活真諦[2]。在運用情境體驗式教學組織活動時,為達到吸引學生注意力的目的,教師可以基于學生的認知能力和生活經驗來構建相關情境。具體來說,教師需要深入分析教材,挖掘其中與生活相關的教學內容,并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由此喚醒學生的已有經驗,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讓其在體驗的過程中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建立起學科知識與生活實際之間的緊密聯系。
以四年級上冊《我們所了解的環境污染》教學為例。本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了解環境污染的類型,意識到目前環境污染問題的嚴峻性,能主動愛護環境,培養綠色環保意識。在教學活動開始前,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出教室,前往校園的某一區域,指導學生在真實的場景中觀察該區域的衛生情況,說一說自己都發現了哪些垃圾、如果不及時清理可能會造成哪些后果。在此期間,學生可能會發現該區域存在較多的生活垃圾,如飲料瓶、衛生紙等,并認識到如果不及時清理這些垃圾,會影響校園美觀,甚至可能導致其他同學在運動時被絆倒等安全隱患。結合學生的觀察結果,教師可以利用手機拍攝照片,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動手勞作,清理該區域的垃圾。清理完成后,再拍攝照片,讓學生對比該區域清理前后的衛生情況。通過此類活動,讓原本臟亂的環境煥然一新,會給學生帶來不小的震撼,讓學生感受到勞動的價值,增強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回到班級后,教師可以該區域中出現的垃圾為切入點,引入“白色污染”的相關知識,講解塑料垃圾對環境的危害,驅動學生共同設計“減塑”方案。這樣,在先前情境體驗的基礎上,學生能更深入地理解相關知識,實現知識的遷移與應用,同時,樹立保護環境的綠色理念,感悟學科學習與日常生活的聯系。
(二)應用游戲實現情境體驗,鍛煉學生綜合能力
游戲活動是學生喜愛的學習方式之一,能起到吸引學生注意力,提升學生學習主動性的作用[3]。鑒于此,在運用情境體驗式教學組織活動時,教師可以圍繞教學主題以及學生的認知能力,設計具有趣味性的游戲活動,驅動學生在體驗中感受學科學習的樂趣。此外,考慮到游戲期間可能會出現混亂、無序等情況,教師在游戲開始前還要為學生講解游戲的規則,幫助學生更好地體驗游戲的樂趣。通過游戲活動,教師能潛移默化地滲透學科知識,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提高教學質量。
以四年級下冊《合理消費》教學為例。在本課學習中,學生需要學會合理消費,反思自己的消費行為,樹立科學的消費觀,養成節儉的消費習慣。在教學開始前,教師可以圍繞教學內容設計熱身游戲“黃金20秒”:教師為學生提供不同價格的商品,學生需要在20秒內用教師提供的100元面值的“消費幣”選購商品,商品總金額不能超過100元,且選購過程不能超時。最后根據學生在規定面額內成功選購商品的數量判定勝負。這個游戲考驗的是學生的動手與動腦能力,不僅要學生具備一定的身體協調性與靈活性,還要學生合理規劃如何選購商品。在緊張的游戲中,大部分學生都能主動參與,并做出正確的購物選擇。游戲結束后,教師需要對學生的表現及成果做出評價,并為獲勝的學生頒發“節約小能手”獎章,以資鼓勵。依托游戲情境,教師應引導學生思考:在本次游戲中,你發現了什么?你認為合理消費的益處是什么?在生活中,你是否有過不合理消費的情況?由此引發學生對消費的思考。在良好的學習氛圍下,學生能在教師的引導與幫助下進一步了解合理消費的范疇,并聯系生活實際總結合理消費的益處。此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利用課后時間,與父母協商,負責一日家庭生活消費,并記錄消費情況,隨后在班級中分享。這樣,學生能通過實踐更好地實現知識的遷移與應用,認識到合理消費的重要性,同時也能體會到父母操持家庭生活的艱辛與不易,從而凸顯學科的育人價值。
(三)應用合作實現情境體驗,幫助學生強化合作精神
合作學習是教育改革背景下備受推崇的學習方式之一。在情境體驗式教學的影響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充分調動。借此契機,教師可以適當引入合作項目,驅動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參與情境體驗,在合作中培養協作精神,了解如何與人溝通、合作,進而提高教學質量。為此,教師需依據教學主題,結合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學習能力進行分組,指導各組成員完成學習任務,并在班級中分享自己的合作成果。這樣既能確保班級內學生的廣泛參與,還能增強班級的凝聚力,促進整個班級的協同發展。
以五年級上冊《美麗文字" 民族瑰寶》教學為例。本課內容圍繞傳統文化展開,向學生介紹了我國文字的起源與演變過程,驅動學生在了解文字知識的同時,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進而堅定文化自信。圍繞教學主題,教師可以創設以下情境:我校即將迎來一位來自美國的新朋友Mike,他在郵件中表示想要了解更多關于中華文化的知識,并且對漢字十分感興趣。同學們需要為Mike設計一場漢字講解活動,通過我們的講解,幫助他了解中華文化的精髓。教師可依據學生的學習能力進行分組,指導各組成員選擇一到兩個漢字,運用所學知識或搜集相關文化資料,研究漢字的起源、發展以及對其他國家和地區文字文化的影響。在研究過程中,各組成員需要群策群力,共同解決問題。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展示成果,并開展組際交流活動,驅動學生在相互欣賞中積累經驗,在表達中體會合作的重要性。
(四)應用科技實現情境體驗,點燃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信息技術的發展為教學活動帶來了無限的可能性。在教學時,教師不僅可以通過組織活動、設計游戲等方式來創設體驗情境,還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手段輔助教學,為學生構建智能化的情境體驗式教學模式,由此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例如,近期在抖音上出現的360°全景視頻技術,使觀看者通過屏幕的旋轉能看到更完整的畫面內容,仿佛身臨其境一般,該技術突破了屏幕的阻礙,引領觀看者進入到一個全新的感官世界。借鑒此種方式,教師也可以打造課堂教學新樣態,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4]。
以三年級下冊《請到我的家鄉來》教學為例。在前兩節課中,學生通過學習已經充分地了解了自己居住的場所。本次教學旨在引導學生深入探究“我的家鄉在哪里”“我是家鄉小導游”“家鄉的特產真不少”“我的家鄉人”這四個話題,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家鄉,并形成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積極情感。圍繞教學主題,教師可借助信息技術手段為學生展示自己的家鄉,通過VR全景技術為學生提供全景、實時的導覽,以新穎的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還可以在導覽過程中輔以美妙的音樂,使學生仿佛身臨其境一般領略風景的獨特魅力,沉浸在美麗的景色中無法自拔。當學生的積極性得到充分激發后,教師可以鼓勵他們在班級內以口述的方式描繪自己的家鄉,為其他同學介紹自己家鄉的風俗、文化、地理位置等信息。借此機會,教師還可以將學生的介紹與圖片、視頻等相關素材整合在一起,制作成完整的“我的家鄉電子手冊”,以便學生瀏覽。在應用信息科技實現情境體驗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順利增進學生對課堂知識的理解,但也要注意控制使用時間,避免學生長時間注視屏幕而導致視力受損。
三、情境體驗式教學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應用的注意事項
實施情境體驗式教學時,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還要注意以下問題。
(一)講解體驗規則,做好課堂把控
小學生天性活潑、好動,在情境體驗式學習時,容易出現“難以自拔”的情況,即沉浸在情境中,出現分心、注意力不集中等現象。對此,教師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合理把控教學時間,確保情境體驗式教學與常規教學時間的平衡。在教學前,教師需要對情境體驗式教學的內容進行預估、調整,盡量減少教學中的不必要內容,確保情境體驗的精簡性與指向性。情境體驗式教學的時間控制在15分鐘以內為宜,避免學生長時間“逗留”在情境中,影響整體教學質量。2.提前講解規則,強調規則的重要性。在組織合作類或活動型情境式體驗教學時,教師需要提前為學生講解活動中應遵守的規則,并指導學生嚴格按照規則進行活動。若在活動過程中發現學生有不遵守規則的情況,教師需要及時制止并進行干預,以確保情境體驗式教學的規范性,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規則意識。
(二)落實多元評價,優化教學效果
評價是教學活動中的重要環節,具有助教、導學的現實功能[5]。在實施情境體驗式教學時,教師需要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優化評價。具體來說,教師可以過程性評價為主,既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成果,也要關注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及時發現其在學習方面存在的問題,并為其提供有針對性的改進方法。同時,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回顧學習過程,通過自我反思實現自主評價,基于評價反饋對學習細節進行調整。科學的評價將幫助師生雙方更好地認識自己在教學與學習中存在的不足,及時優化,實現情境體驗式教學效果的最大化。
結語
綜上所述,情境體驗式教學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應用,能為學生打造良好的學習環境,更能改變傳統機械化、單一化的教學模式,以更富趣味性、更具真實性的學習方式,叩開學生心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提高教學質量。教師需重視情境體驗式教學的作用,不斷優化教學,推動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游海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情境體驗導學的實施[J].學苑教育,2023(31):22-24.
竇國珍.小學道德與法治“主題探究—情境體驗”智慧課堂教學模式構建有效策略[J].求知導刊,2023(29):41-43.
居婷婷.小學道德與法治情境體驗式生態課堂探索[J].智力,2022(31):119-122.
李增磊.情境體驗式教學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作用分析[J].考試周刊,2020(75):103-104.
鄭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情境體驗式教學的應用探究[J].考試周刊,2020(5):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