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央電視臺、湖南衛視、河南衛視等廣播電視主流媒體,在內容生產中通過紀錄片、綜藝節目、影視劇等多種視聽形式,積極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些作品不僅提升了觀眾的文化素養和審美水平,也增強了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自信。未來,我們期待更多優秀廣播電視視聽作品繼續傳承和發揚中華民族文化精髓,為構建文化強國貢獻力量。
關鍵詞:廣播電視內容 綜藝節目 影視劇 傳統文化
隨著社會快速發展和經濟、文化全球化推進,文化多樣性和交融性日益增強,保護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當下重要議題。廣播電視作為大眾傳媒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廣泛傳播覆蓋面和影響力,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力量[1]。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握傳承和創新的關系,學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文藝創新的重要源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民族的瑰寶,是我們文化自信的源泉。[2]然而,僅僅停留在傳承的層面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在傳承的基礎上創新,讓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3]。一方面,隨著科技進步和媒體形態變化,廣播電視視聽內容生產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據《2022傳統文化節目數據報告》,國風國潮已成熒屏生力軍, 9.5億人次通過觀看視聽節目擁抱傳統文化。[4]其中,90后及00后觀看占比70%。越來越多年輕人認為,傳統文化節目深度創新,場景、劇情設計等具有感染力,傳遞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思想內涵,是學習了解傳統文化的窗口。傳統廣播電視視聽內容生產方式已經無法滿足觀眾多元化、個性化、高質量的文化需求。因此,行業需要通過創新廣播電視視聽內容生產的方式和手段,更好地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滿足觀眾的文化需求。另一方面,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廣播電視媒體的社會責任和使命。傳統文化是民族的精神根基和文化靈魂,具有深厚歷史底蘊和廣泛社會影響力。廣播電視媒體作為大眾傳媒的重要代表,應該承擔起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通過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節目形式,將傳統文化元素融入廣播電視視聽內容,讓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新的光彩[5]。
因此,研究廣播電視視聽內容生產如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和理論價值。通過對廣播電視視聽內容生產的分析和研究,我們可以探索出更加適合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節目形式和制作方式,推動廣播電視視聽內容生產的創新和發展,同時為保護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供新的思路和路徑[6]。
深耕傳統文化,打造紀錄片文化底蘊
當今,隨著科技飛速發展和社會文化多元化,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與關注日益增加。紀錄片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傳播方式,在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7]。
中央電視臺作為國內紀錄片制作重要力量,憑借其深厚制作實力和資源優勢,通過細致入微的敘事手法和精美的畫面呈現,推出了一批高質量傳統文化紀錄片,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和深厚底蘊展現得淋漓盡致[8]。比如,《唐宋八大家》是一部深入探究中國唐宋時期八位杰出文學家生活與創作歷程的紀錄片,以豐富的歷史資料和細膩的敘事手法,展現了韓愈、歐陽修、柳宗元、蘇軾等八位文學巨匠的風采與智慧,同時揭示了他們在中國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響[9]。
除了中央電視臺,一些省級衛視也積極投入傳統文化紀錄片的制作。例如,湖南衛視推出的紀錄片《岳麓書院》,用新時代語境講述千年文脈賡續。制作團隊采用了高清攝像設備和先進的后期制作技術,首次將視線對準中國傳統書院文化,通過聲光電的現代影像展示千年學府的歷史,不僅將書院的古樸典雅和書卷氣息完美地呈現在觀眾面前,而且弘揚了傳道濟民、經世致用、實事求是的岳麓書院文化和湖湘精神。制作團隊通過藝術化手段還原千年文脈,完成了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影像構建。還有《中國》《馬克思遇上孔夫子》《華流潮動》《奇“喵”博物館》等紀錄片,在讓觀眾感受傳統文化魅力的同時,激發了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
總體來說,傳統廣電媒體通過深入挖掘歷史文化內涵、運用現代影像技術,生動展現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和深厚底蘊,給觀眾提供了解歷史、認識文化的窗口,有助于進一步推動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
近年來,綜藝節目不僅強調娛樂性,更在弘揚傳統文化、傳承民族精神方面展現獨特魅力。
中央電視臺制作的文化綜藝節目以其深厚文化底蘊和創新節目形式,為觀眾帶來全新視覺和心靈體驗,引領了綜藝節目潮流。例如,《中國詩詞大會》作為一檔集知識競賽、文化普及、情感共鳴于一體的綜藝節目,不僅展現了中華詩詞的博大精深和魅力無窮,更通過一系列富有創意和挑戰性的環節設計,讓觀眾在欣賞詩詞之美的同時,感受詩詞所蘊含的深刻哲理和人生智慧。還有《國家寶藏》《典籍里的中國》《簡牘探中華》《詩畫中國——江河萬古流》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節目。這些節目不僅注重情感共鳴和文化傳承,更讓觀眾在感受中華傳統文化之美的同時,領略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
湖南衛視在綜藝節目的制作上同樣展現了獨特創意和實力,在娛樂化內容中巧妙融入傳統文化元素。如《熱血詩社》《國潮守藝人》等節目,通過講述歷史典故、解讀文化符號等方式,讓觀眾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感受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又如,《聲生不息》系列節目更是將傳統文化與音樂完美融合,為觀眾帶來了一場場視聽盛宴。從“港樂季”到“寶島季”再到“家年華”,節目不僅傳唱并延續著“中華音樂編年史”,更在音樂類綜藝節目中注入豐富的文化內涵。還有一類節目,注重拓展節目敘事時空感,追本溯源,從更長的歷史脈絡中賦能節目底蘊和深度。如文化類劇情短綜藝節目《萬物友靈》,以每期劇情演繹的方式,看文物里的中華文明。可以說,湖南衛視在綜藝節目的制作上,既注重娛樂性,又兼顧文化性。這樣的做法不僅有助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也為綜藝節目的創新和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省級衛視層面,除了湖南衛視以外,河南衛視的文化綜藝節目也以其獨特的風格和視角在廣大觀眾中產生深遠影響。2021年,河南衛視春晚《唐宮夜宴》火爆出圈。一群身著唐代服飾的少女,穿梭于《千里江山圖》和《仕女簪花圖》之間,帶領觀眾經歷了一場時空“穿越”。節目還呈現了豐腴的唐代少女之美,舞蹈表演者眼角兩道月牙形的妝容,再現了唐代女性面部潮流妝容“斜紅”。隨后,河南衛視的《元宵奇妙夜》,創造性地將場景從舞臺換成了實景,讓《唐宮夜宴》的演員們“溜進”河南省博物院,在真正的文物間翩然起舞。河南衛視圍繞傳統文化IP創作了一系列精彩的文藝作品,并用技術賦能,產生了很好的傳播效應。這充分證明,植根于文化自信的文藝創新,能激活人們心靈深處的文化密碼和精神力量。[10]
總的來說,綜藝節目在植根傳統文化、傳承創新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這些節目不僅為觀眾帶來了歡樂和娛樂,更在傳播和弘揚傳統文化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注重文化內涵,創造沉浸式體驗
在現今的影視產業中,文化內涵已經成為吸引觀眾的重要因素之一。影視劇作為傳播文化的重要載體,不僅承擔著傳承文化的使命,還通過生動的故事情節和鮮活的人物形象,讓觀眾在欣賞劇情的同時,深刻感受文化魅力。各大廣播電視播出平臺,像中央電視臺、湖南衛視和河南衛視等,紛紛致力于打造富含文化內涵的影視劇。這些作品不僅注重故事情節的緊湊與生動,更在文化內涵的呈現上下足了功夫,力求為觀眾帶來沉浸式文化體驗。
中央電視臺播出的《珠江人家》是一部具有文化內涵的影視劇佳作。劇中通過陳山河、陳衛、陳立夏三兄妹的不同經歷,讓觀眾真切地感受了那段可歌可泣的燃情歲月,帶領觀眾了解了嶺南傳統文化在戰火年代的保護與傳承。為原汁原味地展現傳統嶺南文化,主創團隊將最具代表性的粵中醫藥、粵菜、粵劇三大行業元素融為一體,向觀眾展示一幅生動形象的粵式“清明上河圖”。《珠江人家》整體呈現對國家、對民族、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觀眾不僅可以深切感受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與自豪,也可以深切體會生死相依、休戚與共的家國情懷。
湖南衛視在打造文化影視劇方面同樣不遺余力。其推出的《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清平樂》《大明風華》《風起霓裳》《天下長河》和《去有風的地方》《小巷人家》等作品,均體現了深厚的文化底蘊。這些作品通過講述不同地域、不同歷史時期的故事,展現了中華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在創作過程中,湖南衛視注重挖掘每個故事背后的文化內涵,同時充分運用現代技術手段,在畫面構圖、色彩運用、音效設計等方面大力創新,為觀眾帶來全新視覺體驗。這種將傳統文化與現代審美相結合的做法,既保留了傳統文化精髓,又賦予其新的生命力。
河南衛視的《醫圣》《清明奇妙游》等作品,以歷史人物為原型,通過講述他們的傳奇故事和卓越成就,以富有創意的敘事方式及生動的視聽語言,充分展現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作品創作過程中,河南衛視注重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相結合,展現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的價值和意義。這種將傳統文化融入現代生活的做法,既增強了作品的親和力,也使觀眾更容易產生共鳴。同時,河南衛視還善于運用新媒體手段,將作品傳播到更廣泛的受眾群體中,讓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
利用新媒體做好廣播電視視聽內容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發揚途徑
隨著科技發展,新媒體以其互動性、多元化和個性化,為傳統文化傳播開辟了新的路徑,正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獲取信息和文化交流的方式。傳統媒體時代,信息傳播往往呈現一種自上而下、單向輸出的模式,觀眾在接收信息時往往處于被動地位。而新媒體時代,尤其是社交媒體的廣泛應用,構建了一種全新的“參與式傳播”新模式。社交媒體平臺如微博、微信、抖音等,可以讓受眾對電視節目、電影、戲曲等傳統文化內容進行評論、點贊、分享,甚至可以通過眾籌、投票等方式參與節目創作,成為內容生產的一部分。這種參與感和互動性極大地提高了傳播效率。
在新的觀看方式影響下,愛奇藝、騰訊視頻、優酷、芒果TV等平臺迅速發展,大量優秀影視劇、綜藝節目涌入平臺并被廣泛傳播。如《大宋宮詞》《夢華錄》《為有暗香來》等的宋代題材劇,通過細膩精致的影像語言、精致器物的符號化表達,以及典雅淡薄的精神風骨,為廣大觀眾再現了宋代遠逸淡然、雅俗共賞的風雅生活,憑借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美學氣質,對宋朝風貌、古風文化進行了現代性書寫。通過這些作品的網絡傳播,實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也建構了獨特的網絡劇美學風格。
短視頻平臺以其短小精悍、易于分享的特性,成為傳播傳統文化的有力工具。例如,抖音上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短視頻,如剪紙、泥塑、京劇等,以生動直觀的形式展示,使傳統文化在短時間內觸及更廣泛受眾。此外,虛擬現實技術的應用,更是為傳統文化傳播帶來了革命性變化。通過虛擬現實,觀眾可以穿越時空,身臨其境地體驗古代生活場景,如漫步在繁華的長安街頭,或是置身于寧靜的山水畫中,這種沉浸式的體驗方式極大地提升了傳統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總之,利用新媒體做好廣播電視視聽內容的創新,是傳播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我們應該積極探索和實踐,讓傳統文化在新媒體的助力下,更好地融入現代生活,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力量。
結論
廣播電視媒體作為大眾傳媒的重要代表,應該承擔起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通過紀錄片、綜藝節目、影視劇等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節目形式,將傳統文化元素融入廣播電視視聽內容,提升觀眾的文化素養和審美水平,為觀眾提供了解歷史、認識文化的窗口,進一步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發展。廣播電視視聽內容生產應該注重文化內涵,創造沉浸式體驗,利用新媒體傳播特點,堅持以新的技術手段、新的表達方式賦予傳統文化全新的時代內涵,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為創造新時代新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更加澎湃昂揚的精神動力。W
參考文獻:
[1]徐晨,陳江蘋.涵化理論視角下市級媒體紅色文化傳播路徑研究——以金華廣播電視總臺“紅色接力”主題活動為例[J].傳媒評論,2024,(01): 78-80.
[2]彭龍.融媒時代廣播電視民族文化傳播創新路徑探析——以廣西廣播電視臺為例[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23,(10):123-125.
[3]鄧秀軍,李雅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跨文化傳播中的符號互動體系——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綜節目為例[J].電視研究,2023,(08):15-19.
[4]納荷雅.中華傳統文化區域傳播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23.
[5]廣播電視走出去——非洲文化傳播項目[J].廣播電視信息,2023,30(05):43.
[6]王虎.人類命運共同體視域下綜藝節目的文化傳播策略研究——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遇鑒文明》為例[J].南方傳媒研究,2023,(02):79-83.
[7]陳旭光,張明浩.論當下主題性短視頻的工業美學生產與文化傳播[J].中原文化研究,2022,10(06):77-84.
[8]陸紹陽,何雪聰.跨媒體敘事下的文化傳播——以近年來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化類節目創新為例[J].電視研究,2022,(07):10-14.
[9]李宇月.對話當代:《中國奇譚》神話重述中的陌生化敘事與現代性書寫.[J].聲屏世界,2024,(01)
[10]張譯文.《國潮盛典》中國潮文化的媒介傳播研究.[J].今傳媒,2024,(01).
(作者丁寒春系湖南省廣播電視局監聽監看中心主任,作者劉哲旋系湖南省廣播電視局監聽監看中心國家二級文學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