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武鳳霞團隊的“小學語文素養表現型教學”榮獲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這個成果最大的亮點,就是讓兒童“出場”。邀致性,讓兒童生成“出場”的內在欲望;定向式,通過素養目標確定“出場”的目的地;結構化,創生范式,形成融穩定、和諧、美麗于一體的美學風貌;具身型,“做中學”,并在事情展開過程中創造“事件”,形成“出場”的高光時刻;進階式,實現前置形態、交互形態、拓展形態的三層推進形式的進階;情境化,創生多維的場景,為“出場”創造更好的條件。
關鍵詞:核心素養;表現型教學;兒童“出場”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4)07-0032-06
當大家在關注兒童“出場”時,無錫市東林小學武鳳霞校長的團隊響亮地宣告:讓兒童“出場”!以“出場”為內在靈魂的小學語文素養表現型教學先后獲得江蘇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特等獎、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一、為什么要讓兒童“出場”?
(一)現狀的憂思
傳統教學主要是“講-聽”式,以教師講授為中心。學生在不在聽,在不在專注地聽,有沒有聽懂、聽會,教師是不關心的,教學效果可想而知。近些年來,大家都重視讓學生“動”起來,課堂教學基本上形成“問-答”式。崔允漷教授研究團隊借助人工智能,對義務教育語文公開課進行了大樣本的分析,發現許多課堂還是“一課百問”的教學現狀①。這樣的課看似熱鬧,實質空浮,而且有相當多的學生并沒有卷入“問-答”之中。筆者聽課時常觀察到在熱鬧的課堂之中,后排的幾個小男生私下討論的是熱播的電視劇。而這兩種課堂又是相互交叉的,比如“一課百問”的課,老師一個人講授的時間每節課達到21分鐘。每每關注到這些狀況,武鳳霞總是痛心疾首,她的突破就是要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出場”。
(二)時代的呼聲
教育部2014年頒發《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提出要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課程教學改革進入核心素養的時代。核心素養是在“做事情”時表現出來的綜合品質,這個事情“對不對”是價值觀,“能不能”做這個事情是關鍵能力,必備品格則決定了正確的事、有能力做的事是否做得好。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很重要的就是如同義務教育課程新方案強調的“突出實踐”。聚焦實踐,“把存在詮釋為由主體能動的實踐顯現的,并以此為前提把握一切的那種思維,是‘用實踐的眼光看待一切’的思維:它把主觀和客觀、本質和現象、關系和過程視為主客體互動中原本不可分割的動態整體的分別抽象,因此對存在、本質、價值等等的詮釋應該從這一動態整體中去理解”[1]。課程改革倡導用實踐的方式學,而語文課程具有能力學科的基本特征,實踐更應是主要的活動方式。
(三)項目的內蘊
武鳳霞校長的團隊,設計“小學語文素養表現型教學”,在江蘇省基礎教育前瞻性教學改革實驗項目申報中成功立項。他們勾聯了素養與表現的內在關系,認為學科素養是由學科知識、學科思想、學科能力、學科經驗等部分組成的,其核心是學科能力。學科能力就是用該學科表達規范、步驟正確的語言“做事情”的勝任力?!饵S帝內經》說“有諸內者必形諸外”,是醫學的,也是道德的、文化的?!抖Y記》又說“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這是對孝子而言,同樣體現出人的內在與外觀統一的普遍規律。素養是可以也是應該表現的,那么怎么表現呢?他們想到東林書院的先賢,“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國事家事天下事,事事關心”。20世紀初,東林小學作為現代學校創辦后,秉承“讀書”與“責任”并重的教育精神,倡導學習、生活“自主”“自治”的教育方式,并成立“東林市”這樣模擬社會運作的兒童自治組織,讓兒童自己管理自己。貫通悠長的文化血脈,呼應新人培養的時代精神,“出場”閃亮而來,“表現”也就身影清晰。
二、兒童如何“出場”?
(一)邀致性
“我們作為教師,需要把我們的學生‘邀致’(invite)到學習中。很多時候進入課堂,只不過是因為這是他們不得不上的一堂課?!盵2]158怎樣才是邀致呢?“教師明確地邀致學生參與整個課的流程,將目的明確地告訴學生,不厭其煩地檢驗學生是否知道了這些;教師對所有學生都會成功這一點持樂觀態度,尊重學生的辛勞及進步。”[2]187學生的“出場”,是主體性的體現,關鍵在教師的“邀致”。從東林小學老師們的語文課看,這種“邀致”體現在:建構以學生為中心的積極的師生關系,學習時的“在場”,如沐春風;老師對學生的“先前”是了解的,是在掌握學情的基礎上展開教學的;學生對這節課往哪里走是清晰的,對自己走得怎樣是通過學習展評單等“證據”“看見”的;學習過程因為同學之間的有效合作和向縱深的有效推進,而令人向往和回味;老師一如既往地創造性地開展教學,總在激發學生求知的熱情;等等。正是這樣的“邀致”,使學生的“出場”成為主動的姿態,甚至總有歡欣的情緒。
(二)定向式
教學的目的在于通過知識、技能與思想行為規范的傳遞,使學生獲得一定的能力和品德。能力和品德的機制乃是心理結構。心理結構的構成要素是可以確定的,其形成、發展是有規律的,即教學要能取得預期的成績,就必須充分研究并利用各種心理要素形成、發展的規律,進行定向培養。[3]武鳳霞團隊“出場”的定向式,則是通過研制層級化素養目標確定的。通過多至十個頻次的優化,其目標體系體現出鮮明特點: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四個語文核心素養是通過學習識字與寫字、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等語文實踐活動方式,進行具體落實的,是“可看見的”;語文核心素養落實到具體課程內容,是與人文、閱讀、寫作等語文要素緊密對接的;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是通過任務群、教材單元、具體課文及語文活動逐層傳遞的;語文核心素養的培育通過三個學段,呈現出清晰的上升路徑。這樣的素養目標體系,從宏觀著眼、微觀入手,方向正確,操作性強。學生的“出場”自然都生動體現出核心素養實踐性的基本特點了。
(三)結構化
生態美學的創始人之一利奧波德,曾提出生態美學的三個基本特征,即穩定、和諧、美麗,這也是完全符合課堂教學生態美學的追求的。而其穩定的落實,則主要在于結構化。武鳳霞深諳此理,在教學流程、學習活動要素的結構化方面,如琢如磨,漸入佳境。從教學流程看,表現型教學主要由“目標-任務-活動-評價”要素構成。目標自然是文化、語言、思維、審美等素養要求;任務則體現為學習情緒化、主體實踐化、學科整合化;學習活動則包括分享聚焦、主體研學、整體建構、遷移應用等。“流程”的模型包括相互貫通的四個模塊(如圖2)[4]58。
武鳳霞解釋:這四個方面既可以在整個結構圖中以獨立個體的存在形式做大循環,又可以融合在某一方面內部做微循環,彼此之間相互作用,構成從吸收到表現、從學習到反思的螺旋式提升。結構化是穩定的基本保證,而這里的穩定是建立一種基本的秩序,這個秩序是生成性的,這個秩序本身也生產出和諧和美麗。因此,這種語文教學方式是體現生態美學的。
(四)具身型
“出場”自然是具身的。在武鳳霞那里,學習活動的具身基于對身份、認知與情感、身體與環境關系的深刻認識。他們認為,“學生的身體是身與心、感性與理性、自然與價值的統一體,是動態生成的生命整體”[4]29,而在具身學習的實踐中,他們有自己的創新,形成鮮明的特色。第一,事情和事件的統一。在學習的情境中,具身地“做”,是日常的事情,比如完成學習展評單,再比如按照教學流程一個環節一個環節地“過”。這種“日?!敝饕菍嵲诤凸餐?,這是學生“出場”的基本保證,也是學習培養的基本保證。但東林小學的語文遠不止于此,他們的課堂上還常常出現一些“事件”?!笆录迸c“事情”,有特殊與普遍的區別,有聚光燈照耀與日常光照亮的區別?!笆录憋@然更為引人注目,如同一種“亮相”,表現感更強。武鳳霞的團隊在學習活動中,有機嵌入若干“事件”。比如情景劇,他們組織的情景劇有144個成熟的劇本,每冊課本的學習平均有12次的課本劇表演,可以說孩子們常常會有特別來勁的“出場”機會,一定是增加了孩子們對學習的期待感,而課堂節奏也因此更有“美育浸潤”的味道。第二,情感與認知的統一。沉浸式的具身學習是伴隨著體驗進行的?!绑w驗的出發點是情感,主體總是從自己的命運與遭遇,從內心的全部感情積累和先在的感受出發,去體驗和揭示生命的意愿;而體驗的最后歸結點也是情感,體驗的結果常常是一種新的更深刻地把握了生命活動的情感的生成?!盵5]如于漪老師所說,“文章不是無情物,師生俱是有情人”,何況教學的物理情景也是有“情”之“境”,具身體驗對情感的共鳴、情感的深化與升華的意義顯而易見。如武鳳霞的課“登山則情滿于山”,正是具身“出場”,才能使情感充盈。難能可貴的是,她仍不止于此,而是基于體驗,走向理性的覺知。一方面,自覺溝通體驗與認知的內在聯系,“體驗的自我覺知使人腦內的感情性信息與認知的高級功能相聯系”[6],從展評單和學習評價表中都可以看出他們對“自我覺知”的要求;另一方面,她把梳理、歸納、積累等學習方法融入學習活動中,把建構、應用提升到學習要素的地位,于是“出場”的具身學習成為認知與情感雙輪驅動的行為。第三,共性與個性的統一。具身“出場”,有規定動作,又有自選動作。就作業來說,有紙筆式的、展評式的、項目化的等等,多有選擇的空間。作業設計包括基礎性、提高性、拓展性三個模塊,體現因材施教的思想。
(五)進階式
核心素養的培育是伴隨學習進階實現的。武鳳霞團隊引導學生“出場”,也是以“拾級而上”的學習活動設計為行動邏輯的優化的做法。第一,以具體、規范為基礎??此麄兊恼n堂觀察表,對“出場”表現的要求都是可看見、可測量的。比如“表達”是“出場”的一種常見方式,“表達”有三個方面具體要求:敢于表達,聲音清晰響亮有情感;發言聚焦,能用一段流暢的話說明觀點;積極展示,形式豐富多樣且恰當。而表達的語言則要求規范準確,如推薦一些基本的形式,要求學生掌握,引導學生用“孩子的語言進行交談,或在學生掌握該學科時使用‘步驟正確’的語言,或在學生與該學科互動時使用更為清晰的解釋或判斷語言”[2]187。俗話說,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具體、規范的要求為學生的學習打好了堅實的地基。第二,建構三層推進的課堂形態。前置形態,在引導學生先行自主學習基礎上構建,大致包括明白、嘗試、知疑等活動,以“自主學習單”作為學習支架,為進一步的學習提供基礎和依據。交互形態,以主題為引導,以系列活動為支撐,讓學生成為學科領域知識和知識學習方法的主動獲得者,成為學習共同體中不可或缺的一員。所謂交互,是分享聚焦、立體研討、拓展運用、整理建構等學習活動要素的立體互動,是教學的相互作用,是語文學科與相關學科、與日常生活的生動融合。交互教學的過程就是引導學生通過多種“出場”式的學習方式,達到學習的充分廣度、充分深度和充分關聯度,使學習進入“深度”的境界。拓展形態,學習者對學科領域的知識進行自我再構或續構,進入自主實施、找尋結果的“成果導向學習”階段,是前置形態和交互形態中學習獲得的再利用、再生成,是對知識的進一步領悟和內化,有時是以“自主復習單”為學習支架,有時則以遷移性學習的完成來證明,有時還可能以學生自己創意性學習任務的設計和展開來表達,素養的達成在這個層級生動展示出來了[4]105。第三,以用以致學為重要表征。貫穿三個層級的學習活動,就是以“出場”作為知識、能力、素養的“出口”,讓學生想起來、活起來、寫起來、說起來、畫起來、演起來、做起來,在語文的實踐活動中學習語文,在語文的實踐活動中提升語文素養。
(六)情境化
“出場”總是基于特定的場景,是學習者與特定場景相遇的行為反應,所以學習的物理情境創設非常重要。武鳳霞校長的團隊著力打造多維學習場,促進“出場”豐富樣態的生成。建設課堂學習場,基于知識單元的互文情境,引入真實生活,接觸真實生命,融通知識學習與生活的經驗;把兒童成長看作最重要的真實生活情境,努力創造兒童生命與知識相遇甚至相擁起舞的“真實情境”。圍繞核心知識學習形成真實或者真切的有意義的學習場,使課堂本身變成“出場”的基本平臺。創造校園活動場,把學?;虬嗉壞M成社會,設置豐富的活動,提供多種崗位,讓學生承擔相應角色,在履行崗位職責中“出場”學習。建設戲劇表演場,如前論及,開發課本戲劇課程,組織排練演出,成立廣播劇社,用聲音演繹課文,助力對語言文學的理解;結合日常生活,創設情景劇,在表演中運用語文,懂事明理。建設生活體驗場,讓學生在家庭、在社會、在日常生活中,在場體驗,在場應用,使自主發展的觸角深入到全面而廣闊的生活空間,創生素養生成的高品質的語文生活。
三、以教師的“出場”支持兒童“出場”
有學者談到,在課堂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教師,對于這一點,怎么強調都不過分。東林小學的孩子在素養表現型教學中精彩“出場”,正是因為老師的真正“出場”。
(一)主題統領
“小學語文素養表現型教學”是這個項目的主題,學校相關工作都圍繞這項主題。任務從主題中來,這項教改實踐作為江蘇省基礎教育前瞻性教學改革實驗項目立項后,在第一時間,武鳳霞校長就帶領大家研討項目書,理解這份“契約”的內容,明白為什么,明確是什么,明了怎么做,明悉自己在這個項目中可能的身份和作用。研訓從主題中來,從教師完成這個項目的應然素養著眼,系統規劃研訓工作,從核心素養的基礎理論,到作業設計的操作技術,一個一個地“過”。讓項目組成為一所“教師進修學?!保估蠋煵粌H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創新的教學行為來自理性的自覺。組織變革從主題中來,強調怎樣的做事方式就創生什么樣的組織,逐步形成東林教育研究院的架構,項目小組則是研究院的基層組織。聚得起來,有“院部統領”;落得下去,每個層級、每個教研組、每個“格”,都有支撐點。
(二)專題推進
怎么讓主題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武鳳霞的團隊常用的是專題推進的方法。將申報書的建設內容作為一級專題,比如開發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內涵研究,梳理小學語文表現的層級化目標體系,創生小學語文素養表現的基本方式,等等。將一級專題分解成具有操作性的二級專題,比如教學方式下設有創設活動情境的策略,討論和追問促進思考的策略,高階問題引領的策略,知識結構呈現的策略,支持兒童“出場”的策略,等等。在二級專題下面再按照技術和課例兩個路向形成三級專題,比如素養表現型教育教學備課的要領、課堂觀測表的設計,又如語文不同學習任務群基本課型的研究,等等。迄今,他們以110多個微專題的研究支撐了素養表現型教學這一項目的深度開展。
(三)問題突破
項目具有前瞻性,意味著一定會比同行碰到的問題更多,更新,更有難度。武鳳霞從來都不繞開問題走,而是把問題當作研究的重要資源,通過解決問題取得研究的突破。比如,素養表現型教學范式長什么樣子?他們破解的要領是:目標清晰、教學情境化、高階問題引領、建立表現性學習圈、讓具身學習貫通全過程等等。教學過程零碎、表現空間狹小怎么辦?他們的破解要領是:教學過程結構化,讓學習基于真實生活情境。素養表現型教學的特點不夠凸顯怎么辦?他們破解的要領是:提高“出場”數量上的要求、豐富“出場”的樣態,讓“出場”成為素養表現的“證據”。教師帶領性強,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依然不夠大怎么辦?他們破解的要領是:優化學習任務展評單,保證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讓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設計和組織,從“踉蹌”轉化為“領跑”;堅持教師“出場”“不得不”的原則,盡量不要“搶戲”;等等。總之,正是通過一個個問題的破解,項目研究漸入佳境。
教改出課,教改出論,教改出人,武鳳霞團隊讓小學素養表現型教學取得豐碩的成果,我為他們感到驕傲。他們的努力成就了語文課程教學改革的氣象萬千,也一定能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
參考文獻:
[1]孫美堂.從實體思維到實踐思維——兼談對存在的詮釋[J].哲學動態,2003(9):6-11.
[2]哈蒂.可見的學習:最大程度地促進學習(教師版)[M].金鶯蓮,洪超,裴新寧,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5.
[3]馮忠良.結構——定向教學實驗簡介[J].教育研究與實驗,1989(4):50-54.
[4]武鳳霞,宋慧琳.素養表現型教學[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5]童慶炳.現代心理美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51.
[6]孟昭蘭.體驗是情緒的心理實體——個性情緒發展的理論探討[J].應用心理學,2000(2):48-52.
責任編輯:顏瑩
收稿日期:2024-06-15
作者簡介:楊九俊,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江蘇省教育學會名譽會長,江蘇省特級教師。
①此研究結論為崔允漷教授于2024年4月20日在江蘇省前黃高級中學開設的講座“新教學:用課程思維‘抓大統小’”中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