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全球化背景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作為一種獨特的理論和實踐路徑,對塑造中國社會和國際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本文探討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全球視野下的發展軌跡、面臨的挑戰以及對國際社會產生的影響,分析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本土化過程,深入剖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意義和價值,旨在為全球社會主義運動研究提供借鑒。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國際視野;理論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中圖分類號:D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24)08-0090-04
在信息技術和經濟交流的推動下,各國之間的聯系逐漸緊密。全球化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各國不得不在適應新環境中尋求發展道路。在這一時代背景下,中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之一,通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探索出了一條符合自身國情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1]。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僅是聚焦于中國自身發展的深度探索,也在全球性問題上尋求與他國的對話與合作。本文基于全球視野,探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中國社會發展中的歷程、面臨的挑戰以及對國際社會產生的影響,通過分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實踐以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提出,深入探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全球化時代的意義和價值。
一、全球視野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全球化的互動
全球化作為一個持續發展的趨勢,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呈現出相互交融、相互影響的復雜互動關系。這種互動既體現在思想理論層面,也深刻影響著我國社會、政治和經濟的發展。在全球化的影響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全球化的互動關系是動態的、復雜的雙向影響過程[2]。我國在全球化背景下,通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既充分吸收國際經驗,又保持本土特色,不斷探索適合自身發展的道路,同時也積極參與和引領全球社會主義的發展。通過互動,不僅促進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繁榮,也為全球社會主義運動注入了新的活力。
1.政治理論與國內穩定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強調中國共產黨在我國政治中的主導地位,同時,也強調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路徑。這一理論框架為我國提供了政治穩定和社會治理的工具。在全球化的沖擊下,我國政府通過維護黨的領導地位來確保國內政治穩定,以推動經濟改革和發展。
2.經濟改革與全球市場
我國通過開放市場、吸引外資成為全球供應鏈的一部分,取得了經濟上的巨大成就。在這一過程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為我國的經濟改革提供了理論基礎,使國有企業能夠在市場經濟中持續發展,并在關鍵時刻發揮應有的兜底托底作用。
3.文化自信與文化輸出
我國政府強調文化自信,在與全球文化交流中,不斷將中華文化元素傳播到國際舞臺上,通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來塑造我國的國際形象,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
4.國際合作與多邊主義
國際合作有助于推動全球化進程。我國積極參與國際組織和國際事務,倡導多邊主義和全球合作,共同應對全球性問題(如氣候變化和全球衛生)。
(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國際視野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提出的,具有鮮明的國際視野,強調合作、和平與發展,以及通過國際合作解決全球性問題,為構建更加公平、穩定的國際秩序作出了貢獻。這一思想在強調中國特色的同時,也倡導對全球性問題的思考與解決,體現了我國在國際事務中的責任和作用[3]。
1.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習近平主席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強調世界各國應該合作解決面臨的挑戰,例如氣候變化、貧困、恐怖主義等。這一理念突出了我國在國際合作中的角色,強調了國際社會的互聯互通性。
2.“一帶一路”倡議。“一帶一路”倡議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加強我國與其他國家的經濟合作與文化交流。這一倡議涵蓋亞洲、歐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多個地區,充分體現出我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堅持真正的多邊主義,展現出負責任大國應有的擔當。
3.多邊主義。我國堅定支持多邊主義和國際法治原則,強調國際事務應該通過談判和協商解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鼓勵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支持建立公平、公正的國際秩序。
4.全球治理改革。我國主張改革國際體系,以反映新興經濟體的實際影響力和貢獻。習近平主席強調,中國愿意參與并領導全球治理改革,以確保國際機構更好地反映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利益。
5.國際合作與全球問題。我國積極參與國際合作,特別是在氣候變化、可持續發展、全球衛生等全球性問題上,提出了一系列國際合作倡議,例如“南南合作”。
6.文化交流與文化自信。我國通過開展國際文化交流節、非遺文化交換教育、語言文化交流等活動,積極參與國際文化交流,通過文化交流塑造良好的國際形象,從而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國際傳播。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國際傳播與影響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作為馬克思主義在我國的“本土化”創新產物,在國際政治舞臺上展現出了深遠影響。這一理論體系不僅指導著我國建設,也在國際事務中體現出中國的發展模式和價值觀[4]。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明確指出,每個國家都有選擇適合自身發展路徑的權利,強調不同國家應根據本國情況制定相應的發展戰略。這一理論在國際政治中得到了廣泛認可,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選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也強調經濟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將人民的福祉和生態環境放在優先位置。這種發展模式在全球范圍內受到關注,促使各國思考如何在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之間取得平衡。此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主張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外交理念,通過“一帶一路”倡議等合作平臺,不斷推動國際間的互利合作,促進共同發展,為全球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時,我國倡導通過和平談判與協商解決爭端,并積極參與維護地區和國際的和平穩定,為構建更加平衡的國際新秩序作出了貢獻。
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為全球發展提供新思路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創新與全球挑戰
在應對全球性挑戰方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體現出了獨特的創新性,為國際社會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一是強調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發展,倡導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在全球氣候變化等環境問題面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可持續發展方面的理論創新,為國際社會提供了平衡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之間關系的新模式。二是強調多邊主義和國際規則,主張通過國際合作與協商解決全球性問題。這一理論創新為國際合作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理論支持,為應對全球性挑戰提供了新的思路。三是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強調國際社會應共同面對挑戰、分享機遇。這一理論創新為全球性問題提供了全人類共同努力的指導,促進國際社會更加緊密地合作,共同應對各種挑戰[5]。四是倡導合作共贏的外交觀,通過“一帶一路”倡議等方式,推動國際間的互利合作。這種創新性的國際合作模式有助于縮小全球發展差距,促進全球經濟共同繁榮。五是強調文化多樣性和交流,倡導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與共融。
總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應對全球性挑戰方面進行了富有創新性的理論探索。其強調可持續發展、全球治理、人類命運共同體、合作共贏和文明交流等理念,為國際社會在全球性問題上提供了思考框架和實踐指導,為構建更加和諧、平衡和可持續的全球秩序作出了積極貢獻。
(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國際合作與共贏
馬克思主義在與中國具體實踐結合的過程中,創造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將國際合作與共同發展緊密結合,為全球社會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與全球共同利益緊密聯系[6]。其中,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體現了全人類共同利益的觀念,強調各國應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實現共同繁榮。二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進一步強調國際合作的共贏性。我國通過倡導合作共贏、推動共同發展,為國際社會提供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合作模式[7]。例如,加強與亞洲、歐洲、非洲等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合作,促進互聯互通、基礎設施建設和經濟共贏。2013年,習近平主席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旨在推動國際貿易和文化交流,該倡議的兩個主要組成部分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涵蓋了陸地和海洋上的合作。“一帶一路”倡議的主要目標之一是促進參與國家之間的基礎設施建設,包括鐵路、公路、港口、能源設施等,以改善物流和貿易通道。此外,還鼓勵經濟合作、貿易和投資,以促進全球經濟增長和發展。我國通過投資、貸款和基礎設施建設等方式,支持各國共同實施該倡議,并希望通過該倡議加強國際伙伴關系,促進和平、穩定和發展。“一帶一路”倡議體現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通過促進區域合作、基礎設施建設等方式,推動全球南北合作與共同發展[8]。
綜上所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與全球發展聯系在一起,強調合作、和諧、共贏的國際關系,為構建更加和平、穩定、繁榮的國際秩序貢獻了中國智慧。這一理念通過國際合作、多邊主義、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具體行動,體現了中國的責任擔當和國際影響力。
三、全球視野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面臨的挑戰與未來展望
(一)面臨的挑戰
全球化作為一種經濟、社會和文化現象,為各國帶來發展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多挑戰。在全球化背景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在應對全球性發展問題方面,也面臨著一系列挑戰[9]。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經濟依存與不穩定。全球化促使我國經濟與國際市場的聯系更加緊密,這也導致我國對外經濟波動更為敏感。對此,需要出臺更加靈活的政策進行應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也要不斷創新,以適應經濟、社會和政治領域的新發展。
2.資源分配和環境壓力。全球化加劇了國際間資源競爭和環境惡化等問題。我國不僅需要平衡經濟增長與資源利用的關系,還要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等環境挑戰。對此,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要注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創新。
3.社會不穩定和文化沖擊。全球化可能會加劇社會內部的不穩定,文化沖擊也可能對我國的傳統價值觀產生影響。對此,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新要關注社會公平、文化保護和國家認同等問題。
4.社會變革和就業壓力。全球化可能導致產業結構變化和勞動力市場壓力增加,導致人們面臨失業和職業轉型問題。對此,我國在發展中要探索適應經濟結構變化的社會保障體系。
5.國際政治和安全挑戰。全球化使國際政治格局更加復雜,我國要應對地區沖突、恐怖主義等問題。對此,我國要積極參與全球治理,推動國際合作,以維護地區和世界的和平穩定。
6.文化傳播和價值觀碰撞。全球化加速了文化交流,也可能引發文化沖突。對此,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新不僅要堅持自身文化價值,還要接納和融合來自其他文化的積極因素,保持國家獨立性、堅定文化自信。
(二)未來展望
隨著我國在經濟、科技和其他領域的崛起,我國將扮演更具領導性的全球角色,并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的影響作用。國際關系上,我國將繼續推動“一帶一路”倡議和多邊主義,促進全球互聯互通,推動全球經濟平穩增長。文化交流上,我國將加快文化輸出,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高自身軟實力,塑造國際新形象,吸引更多的國際合作伙伴。生態文明上,我國將更加關注環境的可持續、綠色發展,積極推動應對氣候變化和生態保護的國際合作。未來,我國會繼續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創新,積極參與國際合作,為全球和平、穩定和繁榮作出貢獻。
四、結 語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強調尊重國際規則和多邊主義,倡導國際關系中的和平與平等,通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全球治理提供了多邊合作與合作共贏的新思路,為全球社會主義和國際合作事業注入了新的活力與動力,推動著全球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凝結了黨和人民的實踐經驗與集體智慧,不僅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實踐樣本,也為世界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實現現代化的多元實踐路徑。
參考文獻:
[1] 馮旺舟.論全球化本質與新型國際關系體系的建構———基于“政治馬克思主義”的分析[J].理論探討,2022(5):118-126.
[2] 方辰.全球化時代下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中國化的新發展———一種國家治理的視角[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20,40(5):1-5.
[3] 鄧顯超,袁芳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國際視野的生成條件、主要呈現與價值意蘊[J].宜春學院學報,2023,45(7):9-16.
[4] 雷宇,管新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新范疇的生成與構建———基于國際傳播的視角[J].江南論壇,2023(8):4-8.
[5] 鐘曉雅.國際環境影響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9.
[6] 范秀娟.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國際合作共贏思想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21.
[7] 付經緯.新時代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國際傳播研究[D].武漢:中南民族大學,2020.
[8] 成向東.中國特色國際合作理論與實踐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21.
[9] 吳高杰,黃駿.正確應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面臨的國際新挑戰———以《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為視角[J].西藏發展論壇,2022(5):1-9+28.
[責任編輯:李慕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