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鏡中我”是社會心理學家庫利提出的用于解釋個體自我概念形成過程的理論,該理論揭示了個體如何通過社交互動建構自我形象。“多巴胺穿搭”作為一種新的時尚趨勢,展現了著裝者個性化和創意性的一面。在“鏡中我”理論框架下,個體借助多巴胺穿搭的視覺語言,展示了獨特的審美取向和價值觀,從而在虛擬社交媒體中建構自己的鏡中形象。本文以“鏡中我”理論為視角,深入探究多巴胺穿搭如何影響個體身份認同和社會認可,以進一步理解時尚與社交媒體在塑造個體認同和社會認可方面的作用。
關鍵詞:多巴胺穿搭;身份認同;社會認可;“鏡中我”理論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24)08-0114-04
一、引 言
多巴胺穿搭是英文dopaminedressing的直譯,即“情緒增強裝”,由時尚心理學家唐恩·凱倫(Dawnn Karen)在其著作DressYourBestLife中做出系統解釋。她認為:外表與內心情緒保持一致,有助于人們在充滿不穩定的外部世界中擁有掌控感。多巴胺穿搭作為一種積極的時尚表達,賦予個體展示自我身份并獲得社會認可的外在可能。人們通過明亮鮮艷的衣著穿搭來釋放情緒,利用社交媒體平臺發布相關內容獲得他人的點贊和認可,進一步肯定自我價值并進行身份確認。因此,社會認可是推動多巴胺穿搭流行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多巴胺穿搭:個體解放
(一)個性展示與時尚變革
多巴胺穿搭的興起拓寬了人們對于“時尚”的圈層化界定,多巴胺的獨特之處在于DIY元素和自我表達精神,強調個體創造力與獨立思考。由此,它不僅是簡單地穿衣,更是一種藝術和態度的表達。多巴胺穿搭最早在國內的走紅,依托于網紅@白晝小熊在短視頻平臺發布話題為“多巴胺穿搭”的相關視頻,視頻中的她身穿色彩亮麗的衣服,頭戴彩色的發卡、樣式夸張的耳機,這些打破傳統的穿搭風格使她獲得大量關注,多巴胺穿搭也走入大眾視野(如圖1)。多巴胺穿搭以明亮鮮艷色彩為特征,注重個性化搭配風格,突破傳統穿搭定式,不僅增添了視覺上的沖擊感,還傳遞出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由此可見,色彩搭配能夠有效提升大眾的視覺體驗,也更好地迎合了大眾消費群體的審美趨勢[1]。傳統時尚流派往往強調特定審美標準和傾向,而多巴胺穿搭鼓勵個體展現獨特的個性和創造力。多巴胺穿搭是時尚審美多元趨勢下出現的一種文化潮流,它突破了傳統時尚規范,為個體提供了一種直觀且富有創造力的表達方式。在多巴胺穿搭中,非傳統意義上的色彩在調動大眾注意力的同時,也突出了年輕一代個性化、創新性的特點,是青年自我認知與“反叛”精神的表現。

(二)情感表達與社會交互
多巴胺是一種存在于神經組織中的腦內分泌物,當多巴胺大量產生時,人體便會感到快樂和興奮。從某種程度來講,色彩歸屬視覺語言范疇,不同的顏色能夠傳達豐富的情感、情緒以及特定的含義。多巴胺穿搭的邏輯是“把幸福穿成衣服”,亮麗、高度飽和的顏色在一定程度上能給人帶來愉悅的心情,使大眾產生快樂感。多巴胺穿搭強調個性化與自由度,著裝者能夠自由選擇不同顏色的服裝,這種穿搭自由所觸發的愉悅和興奮是一種積極的情緒體驗。霍特國際商學院的營銷心理學教授馬特·約翰遜曾表示,多巴胺能預測他人對我們著裝的反應,評估我們在社交場合中所獲得的他人回應,當整體社交體驗呈現積極趨勢時,我們可能會感受到整體情緒水平的普遍提升[2]。在多巴胺穿搭開始流行時,短視頻平臺上發布多巴胺相關穿搭的博主迅速漲粉100萬,同款視頻也成為穿搭博主必拍的熱點,相關抖音話題播放量超過93億。互聯網的普及使得社交媒體為個人提供了展示平臺,而個人通過分享照片、發布視頻所獲得的點贊、評論、收藏等相關的正向反饋,進一步強化了自信與自我肯定。
(三)身份認同與時尚交織
時尚新潮作為一種自我表達,與個體身份認同密切相關。多巴胺穿搭自出圈后,引來了部分網友跟風效仿,活躍在大眾視野中的網紅與明星為了提高自身在網絡中的身份辨識度,也借助“多巴胺”塑造其“潮流”“前衛”的個人形象標簽[3]。此外,短視頻平臺上發布作品的交警、醫生等特殊職業人群也逐步加入,表明多巴胺穿搭已擴散至全民階段。在廈門公安、江西消防發布的短視頻中,象征著莊嚴身份的制服同樣形成亮麗的多巴胺風,工作者身著藍色、黑色以及橙色等各色制服在視頻中不斷變換,頭戴出勤任務所需佩戴的頭盔,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打破了大眾對該職業嚴肅莊重的形象認知(如圖2)。

社會認可進一步增強了個體對多巴胺穿搭的選擇,這也是身份認同和社會認可之間的雙向互動。“視覺穿搭”不僅是對審美的追求,也是展現社會群體之間情感共鳴與認同的一種方式。作為特定的時尚語言,多巴胺穿搭能夠使他人與著裝者產生情感共鳴,形成一種社會認可的互動過程。著裝者利用社交媒體平臺共享圖片、視頻等方式,與他人在時尚觀念以及審美價值上發生碰撞,以此來強化多巴胺穿搭風格,并借助多巴胺穿搭獲得大眾認可的自我形象展示與個性化表達[4]。與此同時,這種社交傳播活動也促進了多巴胺穿搭風格的擴散和影響范圍的擴大,從而構成時尚文化傳播網絡。
三、“鏡中我”:社交之舞
(一)形象塑造與社會互動
“鏡中我”理論由社會心理學派代表人庫利提出,多用于向大眾說明自我觀念形成的基本過程。“鏡中我”的形成可以按照與社會交往的遞進關系分為三個階段:設想階段、解釋階段以及評價階段。該理論強調個人行為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對自我的認知,這種認知通常是通過與他人的社會互動來實現,個人往往會借助他人回饋與評價來塑造個人身份(“鏡中我”理論如圖3)。在多巴胺穿搭社區中,個體受到他人影響的同時也在不斷塑造著自己的形象。多巴胺穿搭是個體與社會的互動,也是一個持續演化的個體內在與外在的互動過程。通過對多巴胺穿搭的“社交性”梳理,可以清晰地看到“鏡中我”三個階段的呈現。

大眾往往對自己在他人面前的形象定位不夠清晰,這一階段被稱為“設想階段”,此時,人的大腦傾向于對外部刺激作出積極的反應。然而,需要強調的是:大眾必須清晰地認識自己的角色定位,防止在社會中扮演了某個角色而深陷其中,難以自拔。人們在社會中總以某種身份(角色)與外界發生聯系,并通過選擇合適的服裝,來塑造并強化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5]。當穿著高明度的絢爛色彩服裝時,會向他人呈現出輕快、活潑的形象(如圖4)。

在解釋階段,大眾感受到他人對自身行為的評判,通過與他人的社交互動,了解他人對自己的情感態度,并進一步塑造自我在他人眼中的形象。社交互動中的評判和反饋,對個人自我想象和行為方式有著重要的引導作用。例如,@白晝小熊穿著色彩繽紛、款式獨特的服飾錄制短視頻,一經發布,意外地獲得了大量點贊和關注。“這才是青春該有的樣子”“打破傳統、不被定義,做自己真好”等積極的反饋,對她而言,是一種正向的情感指引,而這些積極反饋使她逐漸形成一種對自身形象的認知,即自己在他人眼中是潮流、有品味的。與此同時,自我想象判斷也會進一步影響其行為方式。
對他人反映的自我理解并進行自我行為評價,被稱為“評價階段”。視頻中@白晝小熊穿著靚麗的服裝走在大街小巷,評論區所收到的贊美和認可是對她的積極肯定。這種積極反饋不僅使她堅定自信,也激勵著其他人去發掘自己的個性,促使更多人開始嘗試不同的穿搭風格和色彩搭配,從而彰顯自己的個性與態度。
(二)時代映像與社交歸屬
“多巴胺穿搭”強調鮮明的個人風格,凸顯了個體的自由和快樂本性。這種現象類似于曾經風靡一時的QQ秀換裝,人們愿意花錢充值會員,不僅是為了給“個人”形象換上美麗的虛擬服飾,還是為了展現個人的獨特性(如圖5)。通過虛擬換裝,大眾能盡情地展現內心深處的喜好與風格,打破傳統框架,表現真實自我,從而形成一種新的文化交流方式[6]。而在多巴胺穿搭中,不同風格類型的博主通過打造鮮明的個人風格吸引前來效仿的目標受眾,并借助網絡進入一個具有高度互動性和社會化的虛擬社區,來獲得舒適感和歸屬感[7]。大眾也借助多巴胺穿搭造型與他人互動和交流,從而構建一個充滿創意和靈感的時尚社區。此時的互動,不僅展示了個人的時尚品味,還是一種身份認同和情感連結的方式。

(三)新風尚與社會認可
在新風尚的激流中,大眾選擇靚麗的服裝,不僅是追求時尚,也是為了展現自己的個性和獨立性。個人通過社交媒體平臺“曬”出多巴胺穿搭的照片,在展現自己時尚品味和審美觀的同時,也使社交媒體平臺成為展示個人風采和魅力的重要舞臺。在新風尚的背景下,多巴胺穿搭向大眾提供了一個具象的穿搭模板,讓大眾更清晰地認知自己、更好地理解和表達自己的身份。此外,大眾通過在社交媒體平臺分享穿搭照片,還能吸引一定的粉絲關注,引發社區內部討論和互動,收獲他人的點贊、評論和分享等,這種互動方式成為社交媒體上的新型社會認可方式,不僅能夠增強大眾的自信心、構建起社交認同,也能使個體更好地融入社會。此時的多巴胺穿搭逐漸演變為社會認可和個體身份認同的橋梁,在連結個人與群體、促進社會認知和文化不斷演變中扮演重要角色。
四、潮流追逐:文化狂歡
(一)國際風潮與本土結合
多巴胺穿搭作為一種日常著裝風格,是外在形象的呈現,更是一種情感內在的釋放和表達。因此,多巴胺穿搭在時尚圈和生活中受到越來越多人的喜愛和追捧,成為一種流行的時尚文化現象。2022年,這一潮流趨勢在Instagram平臺上迅速擴散,從而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和討論(如圖6)。

網絡社交媒體的傳播使多巴胺穿搭的影響力逐步擴大,并成為一種全球性時尚趨勢。這種穿搭風格通過國際社交平臺傳入我國,借助國內社交媒體平臺迅速走紅。當下,大眾熱衷于在微博、抖音、小紅書等平臺上分享自己的穿搭造型,并與他人交流和互動,這種互動使追趕時尚的愛好者能夠快速了解并參與多巴胺穿搭潮流[8]。此外,多巴胺穿搭在傳入過程中也進行了一定的本土化融合,將中國元素與多巴胺穿搭相融,創造出獨具魅力的“中國化”時尚風格。此外,本土化的融合使多巴胺穿搭與我國年輕人的審美和文化背景相契合,從而增強了人們對它的接受度和認同感[9]。
(二)身份認同與社會文化
社會文化對個體身份認同的形成和發展起著重要作用。社會整體文化是由多元文化共同構成的,個體在多元文化交流和互動中接觸并吸收各種文化元素,不斷地塑造和完善自我身份認同。社會文化的多樣性,為個體身份認同的形成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豐富的資源基礎。多巴胺穿搭走紅不僅使個體感受到在時尚領域的認可、追捧,也給予了個體在社會中找到歸屬感和自我認同的機會。個體對身份的認同和接受度同樣反作用于社會對特定穿搭風格的認可程度,個人與社會之間的相互作用逐漸形成了一個循環過程,共同推動著時尚發展和文化變革。
五、結 語
多巴胺穿搭所引領的時尚潮流不僅滿足了個體的時尚需求,還為個體身份認同和社會認可提供了新的機遇。多巴胺穿搭這一潮流的出現,象征著社會在審美和包容度上的改變,反映了社會的開放和多元化。社交媒體平臺成為穿搭愛好者分享自己創意的重要場域,他們與他人交流、互動,不僅是時尚品味的展示,更是一種身份認同和情感連結的方式。同時,多巴胺穿搭中涉及情感體驗和社會互動所產生的意識形態問題,未來則可以與傳播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多學科結合進行研究,這樣有助于全面理解多巴胺穿搭在社會中發揮的作用和影響,并提供更深入的分析與解釋。
參考文獻:
[1] 蔡權.服裝設計中的色彩搭配與運用策略研究[J].大觀,2023(4):117-119.
[2] 宋聞凱,朱璽.“多巴胺穿搭”真能使人快樂嗎?[N].科技日報,2023-09-20.
[3] 林綱,姚夢.語用身份論視角下的網紅“人設”建構分析[J].傳媒觀察,2022(1):36-43.
[4] 梁藝.情感傳播視域下抖音短視頻平臺青年群體自我呈現研究[J].國際公關,2023(11):170-172.[5]陳力丹,陳俊妮.論人內傳播[J].當代傳播,2010(1):9-13.
[6] 嚴爽.以微信朋友圈的自拍照為例剖析庫利的“鏡中我”的形成[J].科技風,2015(19):241.
[7] 陳娟.社交媒體自我形象的建構與傳播———以手機自拍的圖像話語表達為例[J].當代傳播,2016(4):92-94.
[8] 周廣揮.網絡傳播中的“鏡中我”機制[J].青年記者,2008(20):12.
[9] 趙亦楠,胡泳.優勢延伸與本土化———西方財經媒體中文網的國際傳播策略[J].青年記者,2012(19):86-88.
[責任編輯:宋嘉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