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我國人口老齡化加速,養老服務需求持續增長,傳統養老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需要,智慧化健康養老已成為新業態,而新業態的發展必然需要人才支撐。鄭州澍青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積極謀求轉型發展,著力培養高素質的智慧化健康養老人才,提高社會服務能力,助力銀齡美好生活,探索新時代智慧化健康養老人才的培養路徑。
關鍵詞:新時代;智慧化;養老人才培養;路徑探索
我國自20世紀末進入老齡化社會以來,老年人口數量占總人口的比重持續增長。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事關國家發展和民生福祉。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優化孤寡老人服務,推動實現全體老年人享有基本養老服務”。高等學校作為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把握它的政治屬性、戰略屬性、民生屬性和高等教育的戰略地位、歷史使命和發展格局,不斷增強高等教育服務高質量發展的責任感、使命感、緊迫感,積極響應國家戰略和民生需求,加強復合型養老服務人才培養,為我國老齡事業和養老產業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一、服務國家戰略,貫徹方針政策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在“老有所養”上持續發力,出臺了一系列與養老相關的政策文件,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重大戰略。國家“十四五”規劃指出,要發展銀發經濟,開發適老化技術和產品,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培育智慧養老等新業態。《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作為首部銀發經濟政策文件,提出“支持和引導普通高校、職業院校結合自身優勢和社會需求增設銀發經濟相關專業,合理確定老年學、藥學、養老服務、健康服務、護理等專業招生規模”。民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等12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加強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圍繞養老服務人才“引、育、評、用、留”等關鍵環節,提出系統性政策措施,明確了養老服務人才隊伍的建設要求。
河南作為有9872萬人的人口大省,截至2022年底,60歲及以上人口占常住人口的18.86%,且呈增長趨勢。《河南社會發展報告》中明確提出,“十四五”期間,推動智慧養老產業加速發展,是河南省在民生事業建設中的要點和突破點。著眼國家戰略需求,加強智慧化健康養老人才培養,是積極落實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必然要求;立足河南發展需要,加強智慧化健康養老人才培養,是深入貫徹河南省錨定“兩個確保”、實施“十大戰略”的重要舉措。
二、順應時代發展,滿足社會需求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總人口為14.12億,其中60歲及以上人口為2.64億,占總人口比重的18.7%,老齡化呈現加速態勢。未來在面臨著老齡化加速的同時還面臨生育率偏低的問題,老年人撫養比例持續上升,養老負擔進一步加重。此外,目前我國“9073”的養老模式下,大約有90%的老年人選擇居家養老,但許多老年人子女不在身邊,生活中面臨一些獨居風險。傳統養老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民生需求,而智慧化養老所具備的便捷性、智能化特點則能夠有效提高養老服務效率,解決老年人面臨的安全風險,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養老壓力。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老年人的收入水平得到了提高,養老觀念也在發生轉變。在傳統衣食住行的養老基礎上,精神生活的豐富、社會作用的發揮、高層次健康訴求的滿足等多層次、多樣化健康養老需求不斷衍生,需要在完善傳統養老模式的同時探索智慧化養老模式。
近年,我國智慧養老服務業態在探索中不斷發展,涌現出越來越多的智慧化設備和技能,如智能輪椅、智慧手環等,這些設備有效地彌補了老年人行動不便等問題。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廣泛應用,在生活、健康、心理等方面為老年人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務,極大地提升了老年人的生活品質。但各產業鏈之間的環節聯動薄弱,技術發展和體系建設處于探索階段。與此同時,面對巨大的智慧化養老社會需求,迫切需要有衛生健康知識、懂技術、有專業技能的養老服務人才。
三、選準方向目標,積極轉型發展
鄭州澍青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在發展中主動融入國家戰略,承擔起為社會發展培養人才的初心使命,積極培養高素質智慧化健康養老人才。在轉型發展中,主動對接新業態、新技術、新模式,堅持標準引領、素養為本、智慧提升,聚焦經濟社會對新時代養老人才的要求,著力培養高素質的智慧化健康養老人才。
優化專業設置,深化課程改革,以培養衛生健康人才為主體,厚植專業基礎,精湛一技之長。在已有較強醫學方面專業的基礎上,建強衛生信息管理、健康管理等專業,拓展智慧健康養老服務與管理、健康大數據管理與服務等專業,順應智慧養老服務發展新需求,培養復合型應用人才。深化課程改革,堅持“把握統一標準、提煉核心知識、保證教學質量、選準特色定位、培養適用人才”的原則,系統設計課程內容。借助信息化教學手段,深入探索實踐“精練課程內容+線上教學+線下教、學、做一體化”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便捷的學習途徑,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加深其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支持學生選方向,強化培養,凸顯一技之長。通過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頻共振,引導學生的觀念轉變,激發他們成才的決心和信心,使學生在掌握衛生健康專業理論的同時,掌握相關的信息化技術,深化職業認同,并能夠運用所學知識和能力進行老年人健康照護、社交支持等服務和管理工作。
校院(企)合作,醫教協同,搭建平臺。打造“1152”人才培養平臺,即1個教育集團、1個康復醫院、5個產業學院、2個培養基地,多措并舉加速智慧化養老人才培養。學校牽頭組建河南省老年健康職業教育集團,積極對接企業、醫院、地方政府,推動四方聯動,整合匯聚資源。現有成員學校7所、醫院17家、企業24家、協會10個,有效促進了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貫通。學校附屬康復醫院是河南省康復專科醫院,設有教學病房、示范教室供學生見習、實習和教學示范使用,能夠實現理論與實踐一體化的教學活動。同時,與焦作市中醫院、鄭州市第九人民醫院、焦作市陽城醫院、鄭州市二七區教體局、河南鼎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分別共建了中醫康復學院、老年護理學院、產教融合學院、社區學院、智慧醫學產業學院,創新“真實環境育人”的人才培養模式,并建立“招生—培養—就業”的聯動機制,不斷探索“人才共育、專業共建、合作共贏”的發展之路,深化人才培養成效。校院(企)合作、醫教協同、“三全育人”體系的構建,良好育人平臺的搭建,既鍛煉了學生的技術技能,又切實提高了專業人才的培養質量。鄭州澍青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在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同時,主動服務區域養老行業發展,不斷提升社會服務能力,先后獲批河南省健康養老護理教育培訓基地、河南省省級養老服務人才培養基地。
四、打造育人品牌,助力健康養老
在智慧化健康養老人才培養體系的不斷探索實踐中,學校通過創新課程體系、改革培養模式、重塑教學活動,實現了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同時,在護航銀齡美好生活實踐中,形成了澍青特色與品牌。
人才培養結碩果。近年,學校以省級高水平專業群——康復治療類專業群為重點,對接智慧化健康養老人才培養的新需求,聚焦健康管理、智慧化養老服務等,提高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適應性。學生在國家和省市級護理、健康照護、康復等賽項中獲獎49項,“關愛老年人實踐者——智能輪椅”獲“挑戰杯”河南省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銀獎,“癱瘓者的搖籃——自動翻身可跟蹤調節按摩防褥瘡護理床”獲“挑戰杯”河南省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二等獎。這些成績的獲得充分展現了學生的個人職業素養和專業技能水平,也是學校人才培養成效的彰顯。
社會服務有增量。學校積極承擔河南省健康養老護理教育師資、焦作市養老從業人員的培訓工作,為河南省養老服務行業提供人才培訓支撐。積極開展“健康大講堂”進社區送課送教活動,惠及社區老年人2萬余人次,“健康大講堂”項目獲評為河南省終身學習品牌項目。主持研究的“健康老齡化視角下醫養教結合的社區老年教育模式研究”“中老年人身心健康及素質提升的課程開發”分別立項河南省終身教育課題和課程開發項目。與河南省終身教育協會共建河南省學習型社會建設研究中心,落實黨的二十大提出的加強學習型社會建設精神和要求,積極服務全民終身學習,讓老年人有所學、有所樂,獲評河南省省級示范性老年學院。同時,學校的康養基地建設工作案例和“銀發無憂、智慧晚年”視頻課程分別入選教育部“智慧助老”優質工作案例和優質課程資源推介名單。
參考文獻:
[1]張瀟,蔣清文.智慧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建設思考[J].合作經濟與科技,2024(8).
[2]童瀟,鄭先平,王軍永,等.我國智慧養老服務發展的現狀、困境及對策[J].衛生軟科學,2023(7).
[3]王曉慧,向運華.智慧養老發展實踐與反思[J].廣西社會科學,2019(7).
[4]潘蓉.“9073”養老服務格局的困境及出路:基于天津市養老服務建設現狀的調查及研究[J].中國商論,2020(4).
責編:應 圖
作者簡介:徐玉芳(1953— ),女,鄭州澍青醫學高等專科學校二級教授,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劉海波(1993— ),女,鄭州澍青醫學高等專科學校講師,研究方向為心理健康教育;魯晶晶(1987— ),女,鄭州澍青醫學高等專科學校講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