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傳統會計逐漸被財務智能化取代,財務專業人才正被迫逐漸向管理型人才轉變。在“互聯網+”時代下,如何實現財務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如何利用現代技術實現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如何實現智能課堂教學模式的創新,是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面臨的挑戰。本文基于中國知網全部“互聯網+”時代下會計教育相關研究文獻和高校會計教育論文進行大數據文本分析,探討了高校會計教育在“互聯網+”時代下的現實困境,并提出了“互聯網+”高校會計教育的改革策略,以期進一步推動會計教育的改革。
關鍵詞:“互聯網+”;高校教育;會計教育
中圖分類號:F23"""""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17.054
0"引言
隨著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逐漸滲透到會計領域,財務智能化成為未來會計發展的主流,不僅帶來成本節約、效率提升、流程優化,而且傳統財務處理模式、傳統財務業務流程、財務崗位職責都發生了顯著變化。
會計是一個以人為本的知識密集型行業,是技術性和實踐性相結合的行業。會計人員在掌握會計、稅法等知識的同時,應具備一定的實際工作經驗。然而,過去只會做會計核算和報表的財務人才已經不能適應當前經濟發展的需要,僅僅持有執業證書很難滿足企業在人才招聘方面越來越高的標準。既懂會計知識又懂企業管理的創新型人才是適應當前經濟形勢的必然選擇。“互聯網+”時代的會計實踐性、應用性強,傳統課堂的教學模式已無法滿足當前實務界要求。對于大學來說,在“互聯網+”時代下改善大數據和機器智能的教學體系,讓學生學習人工智能已成為必然。如何實現人工智能背景下會計實踐教學與企業會計人才要求的有效銜接,是當前會計教學面臨的主要問題。
1"“互聯網+”時代給會計領域帶來的新變化
1.1"高校創新型會計人才的培養
中國會計發展的多元化環境得益于經濟全球化,信息技術的進步為會計工作環境的改變帶來了機遇和挑戰。傳統的高校會計教育是以會計理論課程為基礎的,已不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加拿大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建議建立“多元化”課程體系,科學布局專業課程結構,整合學校優勢學科,試行“科技+會計”課程。會計人才的培養,需要加大對大數據、人工智能以及財務管理課程教學實踐的投入,應對未來會計職業的轉型。
1.2"“人工智能+教育”
“人工智能+教育”的改革與實踐給財務管理人才的培養帶來了新的挑戰。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很好地應對AI發展對行業的沖擊和影響。現在AI相關行業發展很快,各個行業都在融合AI。目前社會對AI專業人才的需求很大。人工智能的進步推動了會計工作環境的變化,使企業的財務部門與相關內部部門的聯系更加緊密。財務共享技術的應用,使得財務工作更加高效透明。有學者認為在“互聯網+”時代,重要的是注重學生三維知識結構的跨學科拓展,建立“財會知識+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模式。隨著現代網絡技術和移動通信技術的飛速發展,數字技術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和工作,也改變了教育和獲取知識的方式。高校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的轉型策略,應從調整方向、優化體系、改變模式等方面進行。
1.3"數字財務的財務造假
在“互聯網+”時代數字化環境下的財務造假與會計信息失真,依然是學術界和國際會計組織研究的重點問題,它也是各國審計機構長期關注的會計領域的重大學術研究話題。數字化時代下的會計信息失真與財務造假,不僅困擾著世界各國的商業活動和團體,也困擾著學術界以及政府。即便是歐美等法律機制較為健全的國家,經常因為會計信息失真,曝出較為嚴重的經濟問題和法律糾紛。會計數據失真已經成為當前數字環境下必須要解決的重要的學術問題之一。盡管當前各國政府、科研機構、學術界對于數字化時代下的會計信息失真與會計舞弊問題已經有了較為深入的研究,然而會計信息問題仍然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會計信息在數據化時代,由于技術和法律以及管理制度的不成熟,存在較多的法律空子可鉆,會計信息失真依然會存在市場之中。數字化信息時代,會計信息失真與會計舞弊問題,既是一個學術問題,也是當前高校會計教育要正視和面對的問題。必須加強會計專業學生職業道德教育,在學習會計專業知識的同時,樹立抵制舞弊、恪守信息的會計職業價值觀。
2"“互聯網+”時代下傳統會計教育模式面臨的困境
2.1"會計課程設置不合理
在“互聯網+”時代,學校應該在傳統教育的基礎上,培養能夠應用、操作和維護智能系統以及能夠熟練使用信息技術的人才。高校的會計人才培養方案應及時更新培養目標,優化培養結構,培養具有財務核算、分析和決策能力的信息化復合型人才。
在當前我國“互聯網+”時代下會計教育關注的重點內容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數字經濟的整體宏觀環境;二是在“互聯網+”時代下會計教學改革的方式和成效;三是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的方式和內容。目前普通會計課程主要涵蓋基礎課和專業課,其中會計專業知識占了很大比重。基礎會計、財務會計、稅務會計、財務報表編制與分析等課程內容缺乏與“互聯網+”、大數據以及人工智能知識的聯系。會計專業實踐課程教學內容大多基于傳統會計要求,較少體現“互聯網+”背景下會計發展的需要,使得學生的知識結構與“互聯網+”和大數據的發展要求不能銜接,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難以滿足“互聯網+”背景下的會計行業人才需求。
2.2"會計教師素質困境
在當前數字化環境下,我國高校會計教育師資隊伍存在較為嚴重的知識結構問題。我國會計教師的知識結構,由于自身受傳統會計教育的影響很大,其知識更新較為緩慢,部分大齡教師在長期的教學過程中已經形成了帶有個人特色的較為固定的教學方法和知識結構。這些會計教師對于現行的互聯網時代的財務機器人、大數據技術、大數據財務分析,以及人工智能等相關的數字化時代的會計專業知識掌握得并不多,在教學方面,成為其會計專業教學知識的短板。因此,我國高校會計教師只有緊跟時代,積極學習數字化會計方面的相關知識,才能更好地為學生教授數字化時代會計專業知識。另外,現有會計實踐教學的教師實踐經驗不足,缺乏智能化教學經驗。有的學校智能教學軟件普及率不高,教師利用其進行數據分析處理的能力不強,教師實踐教學方式與企業智能財務環境脫節,行業前沿問題整合不足,無法滿足“互聯網+”時代會計人才的培養要求。
2.3"教學方法的困境
當前我國會計教育研究的重點仍然停留在教學改革、會計專業知識教學和教育成本核算領域,對于“互聯網+”時代會計人才的培養重視程度不足。同時,高校會計實踐教學基礎設施條件相對落后,設備更新不及時,實踐教學環境仿真度不高。大多只能滿足常規會計模擬教學,無法實現與“互聯網+”時代發展背景下的會計實務環境的對接,也難以處理大量非結構化數據的調用、挖掘和分析,導致實踐教學環境無法適應“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會計實踐教學的要求。
3"“互聯網+”時代下會計教育改革策略
3.1"會計教育目標的合理界定
在信息爆炸的網絡時代,必須合理界定會計專業的教育目標。當今會計教育的目標應該是幫助學生思考和發散,以及培養職業道德。會計專業人才的培養應該更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而不是知識儲備的培養。當代財會專業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要不斷更新知識,同時緊跟“互聯網+”時代發展背景下會計技能的學習。這樣才能夠面對互聯網時代的新挑戰,應對社會競爭之林。
3.2"優化課程設置
首先,高校在開設會計專業課程時,要考慮到復雜的數字化市場環境,為學生有效學習數字化環境下的會計知識和互聯網時代對于財務會計基礎知識的新要求奠定基礎。其次,要重視各門課程在數字化會計時代的聯系與發展,要充分重視會計各類課程自身的特點,在課程融合過程中,保留每門課程的側重點和特點,使學生可以系統化學習數字化信息時代下的財務、稅法、管理、戰略等各個方面的專業知識。最后,注意數字化時代會計專業課程的內容銜接靈活,合理安排課程體系,綜合考慮互聯網時代下會計人才培養的高效性、時代性、全面性要求。以“三階遞進”實踐教學內容為基礎,改革現有實踐教學評價體系,實施“多元化、實時化”考核。“多元化”考核即考核形式多樣化,實踐教學考核形式可以采用小組陳述、小組報告、研究報告等多種考核形式相結合。“實時化”考核即利用網絡實踐教學平臺進行形成性實時考核。
3.3"提高教師專業能力
加強“互聯網+”時代高校教師會計教育的素質培養。一是要抓緊高校會計教師的后續教育,使其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學習國家頒布的財務會計各類的新政策、新規定、新法律。二是積極學習跨專業領域的相關知識,例如財務機器人、財務自動化、網絡爬蟲、程序設計、大數據采集、建模與可視化基礎、大數據財務分析等。另外,會計教師還應長期學習各類會計知識,并在相應的期刊發表學術論文,提高學術水平。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企業有著豐富的智能化經驗,會計實踐教學隊伍的建設也應納入企業之中。校企聯合開展實踐教學,建設理念是“雙導向、雙建設”。“雙導向”是指以培養雙師型教師為導向,一方面鼓勵優秀專任教師到有金融智能背景的行業企業參與頂崗實習,另一方面吸收有金融智能背景的行業專家參與實踐教學,從而提高教師的實踐水平,豐富教師的智能教學經驗。“雙建設”即實施校企雙建師資隊伍,協同育人,解決傳統教師教學經驗不足的問題。
3.4"改進教學方法
一是“互聯網+”時代出現了很多新的會計學習模式,各種財會類學習軟件層出不窮,比如“中國大學慕課”“云班課”“學習通”“學堂在線”等。使得會計知識課堂形式豐富,教學靈活,可以作為學生課后學習的一種方式。二是建立探究式教學模式,鼓勵學生應用高效便捷的互聯網學習平臺,提出解決方案,及時與老師溝通,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第三,學校可以建立網絡資源共享數據庫。教與學的交流非常重要,以數據庫的形式交流教學經驗,探討學科熱點問題,提高會計專業知識教育發展水平。第四,在“互聯網+”時代下,會計人才逐漸向決策型管理人才轉型。雖然基本的會計業務處理流程逐漸自動化、智能化,但基于決策分析的需要,會計專業人員仍然需要有扎實的專業基礎。為滿足智能化、網絡化的會計需求,增強學生獨立思考、邏輯思維、自主學習的基本能力,高校應在專業實踐教學內容模塊中設置財務會計網絡實訓、財務管理網絡實訓、財務分析網絡實訓、智能報稅網絡實訓等實訓內容。第五,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集團財務和共享財務對專業人才的需求急劇增加。高等學校開展的會計實踐教學應在基本實踐教學內容的基礎上深化,增加實踐教學內容的專業深化。深化專業實踐教學模塊,重點培養學生綜合實踐操作能力、專項業務處理能力、團隊協作能力、計劃分析能力等專業能力。設置財務共享中心實踐、全面預算實踐、集團財務管控實踐、行業會計網絡培訓等培訓內容。會計人才要從傳統的會計型人才向復合型專業人才轉變,會計人才不僅要懂財務,還要懂公司業務,成為懂業務的財務人。在企業財務一體化的社會需求下,高等學校會計專業教育還應增加學科的綜合實踐教學模塊,培養學生的綜合財務處理能力、計劃決策能力、組織協調能力、職業發展能力和創新能力,并設置會計與企業界綜合業務、ERP綜合實訓、畢業實習、創新創業實踐等實訓內容。
3.5"構建會計實踐教學環境
在“互聯網+”時代的趨勢下,為順應財務轉型的迫切要求,對接財務崗位需求,模擬企業智能財務環境,構建網絡化、模擬化的會計實踐教學環境。通過建立“基礎能力訓練、高級能力提升、綜合能力發展”的三階遞進式會計專業網絡實踐教學平臺,模擬企業財務運行環境,實現實踐教學環境與智能財務環境的零距離對接。實踐教學平臺的建設可以解決應用型人才培養過程中實踐環境模擬不足的問題。通過實踐教學環境的建設,實現企業財務環境模擬、業務流程模擬、實踐教學內容模擬,并借助網絡手段實現考核評價智能化。基本能力訓練網絡實踐平臺側重于學生基本能力的培養。在這個實踐平臺中,高校要通過建立網絡化的基礎實踐平臺,建立基礎實踐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基本實踐能力。該平臺主要由財務會計網絡實踐平臺、成本會計網絡實踐平臺、財務管理網絡實踐平臺、財務分析網絡實踐平臺、智能網上報稅實踐平臺等網絡平臺組成;高級能力提升網絡實踐平臺側重于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在這個實踐平臺中,高校要通過建立網絡化的專業實踐平臺,確立專業實踐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該平臺主要由銀行會計網絡實踐平臺、商品流通行業網絡實踐平臺、旅游會計實踐網絡實踐平臺、外貿會計網絡實踐平臺和其他網絡平臺組成;綜合能力培養網絡實踐平臺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在這個實踐平臺中,高校應通過搭建網絡化綜合實踐平臺,開發綜合實踐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該平臺除了學校原有的教育網絡管理系統平臺外,還包括會計商圈網絡實踐平臺、ERP模擬實踐平臺、校友邦實習平臺等線上平臺。
4"結論與展望
隨著大數據革命的興起,在“互聯網+”時代下新一代綜合型、智能型人才的培養越來越受到企業重視。在“互聯網+”時代,人工智能信息技術發展迅速,傳統會計因業務內容固化、重復率高、操作流程簡單,面臨被人工智能取代的風險。應用型本科院校的高等教育正處于改革和發展時期,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途徑和方法也在不斷探索之中。因此,“互聯網+”時代財務管理的構建理念可以促進教學智能化,有助于提高財務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效率。高校作為會計人才培養的重要場所,需要及時改進人才培養模式,以適應人工智能背景下對會計人才技能的新要求。未來的會計教育理念需要將“互聯網+”時代的新要求融入會計專業教育,改革傳統會計實踐教學體系,探索會計實踐教學新模式。
參考文獻
[1]崔琳.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會計教學改革策略探析[J].學周刊,2022,(19):35.
[2]張芮.品牌創建視角下“互聯網+”與高校財務管理課程融合研究[J].經濟師,2021,(05):214215.
[3]黃麗萍,郭子璇,方怡萌,等.“互聯網+”視域下應用型高校創新型會計人才培養模式構建[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0,3(17):117118.
[4]陳宜斌.“大智移云”背景下高校會計教育教學創新模式探究[J].質量與市場,2020,(13):124126.
[5]伊秀明.“互聯網+”背景下應用型高校稅務會計教學改革[J].內蒙古煤炭經濟,2020,(06):228+230.
[6]張木子,陳欣欣.“互聯網+”背景下高職院校會計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研究[J].就業與保障,2021,(15):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