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新媒體技術的發展不僅改變了傳統媒體和人們的生活方式,隨著新媒體技術在資助育人工作的投入使用,也改變了當下高職院校傳統資助育人工作方式。對高職院校資助育人工作而言,新媒體技術的發展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本文以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為例探討新媒體背景下高職院校資助育人工作中面臨的挑戰和問題,并結合新媒體技術的優勢提出相應對策,為實現構建高質量、有特色、實用的資助育人新體系提供助力。
關鍵詞:高職院校;資助育人;新媒體
中圖分類號:F23"""""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18.056
1"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基本情況簡介
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為省屬公辦全日制高等院校,現為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國家“雙高”)建設單位、浙江省高職高水平學校(省“雙高”)建設單位。學院目前教職工700余人,在校學生近16000人,其中生源地為浙江省的學生占在校生總數的主體。學院地處溫州,擁有府東路和甌江口兩個校區,兩大校區分別坐落于溫州市中心和甌江口產業集聚區。學院以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為宗旨,秉承“大氣致遠"精工誠貿”的校訓精神服務于浙江“415X”產業、溫州“5+5”兩大萬億產業以及杭鋼集團“2+2”產業,為溫州建設“五城五高地”不斷輸送人才,為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提供重要人才保障。
2"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新媒體背景下資助育人工作面臨的挑戰和問題
2.1"資助工作平臺相關數據更新滯后,數據信息不對稱
目前,浙江省高職院校在“獎、貸、助、勤、補、免”全方位資助體系中常用的相關資助工作平臺包括: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信息系統、浙江省學生資助“一窗受理”平臺、國家獎學金評審系統、國家開發銀行助學貸款學生在線系統等。作為高職院校開展資助工作的全國性基礎平臺,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信息系統通過與國務院扶貧辦、中國殘聯、民政部等信息系統對接,在技術層次為高職院校資助工作提供城鄉低保、特困救助供養、殘疾、建檔立卡、孤兒等五類學生信息數據(以下簡稱五類特殊群體學生),為資助工作人員有效開展資助育人工作提供評判依據,實現高職院校資助育人工作從粗放式管理模式到精準化管理模式的轉變。然而,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信息系統中五類特殊群體學生的相關信息數據通常在資助工作人員上傳全校學生學籍信息的一周至兩周后才會進行匹配更新,資助數據更新產生的滯后性造成平臺資助數據和院校現有資助數據信息不對稱的情況。
2021年我國取得脫貧攻堅戰勝利,在現行標準下實現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脫貧攻堅戰的勝利同時給民政部、國務院扶貧辦帶來了龐大的脫貧人員信息數據,而與上述兩大部門信息系統對接的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信息系統在這一背景下也逐漸出現信息數據更新滯后的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1)已脫貧家庭學生信息數據更新滯后。根據高職院校資助工作要求,各大高職院校資助工作人員面臨資助工作時間緊、任務重等工作難點。作為保障性育人的主要工作對象,資助工作人員需優先對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信息系統內的五類特殊群體學生進行情況核實。隨著脫貧攻堅戰的勝利,上述系統中已脫貧家庭學生信息數據往往沒有得到及時更新,造成系統數據與實際情況信息不對稱的局面,這類情況給資助工作人員精準資助工作帶來困難,一定程度上拉長資助工作戰線,最終產生資助到位不及時的情況。
(2)新增貧困家庭學生信息數據未及時入庫。返貧和致貧人員是“后脫貧時代”工作的主要難點,這類人員受到扶貧資源聚集效應的影響,容易在社會保障方面被忽視而成為“新增”貧困人員。高職院校中新增貧困家庭學生主要來源于上述人員群體,而新增貧困人員信息通常由屬地或業務辦理地審核錄入,這導致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信息系統在信息采集工作中出現數據更新滯緩問題。新增貧困家庭學生信息數據未入庫的情況將讓精準資助工作出現漏洞,使得新增貧困家庭學生未及時發現自身符合資助認定要求或因資助數據信息不對稱產生心理抗拒情緒從而放棄資助認定等情況。
2.2"地方與國家資助工作平臺數據相互獨立,精準資助難以實現
目前,浙江省學生資助“一窗受理”平臺和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信息系統兩大地方和國家資助工作平臺在數據錄入和整體功能使用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其他資助平臺也存在類似問題,造成現有資助平臺之間工作數據相互獨立不互通,給資助工作人員帶來大量重復性工作并對資助工作的時效性和準確性產生影響。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2.2.1"學生學籍信息數據的獨立性
在浙江省學生資助“一窗受理”平臺和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信息系統學生學籍數據錄入工作中,兩大地方和國家資助平臺在數據錄入和數據內容上存在較大差異。浙江省學生資助“一窗受理”平臺學生學籍信息數據能夠同步全國學信網本校學生學籍數據,而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信息系統在學生學籍信息錄入功能中無法使用上述功能。此外,由于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信息系統數據錄入自帶的校檢功能,浙江省學生資助“一窗受理”平臺中導出的學生學籍信息數據無法直接通過系統校驗,導致資助工作人員需對學生學籍信息數據進行再編輯上傳作業,增加工作量。
2.2.2"學生家庭經濟信息數據的獨立性
以浙江省學生資助“一窗受理”平臺為例,該平臺中的學生家庭經濟信息數據通過學生填寫相關信息自動生成但至今無法導出,無法為資助工作提供助力。
與浙江省學生資助“一窗受理”平臺相反,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信息系統需高職院校資助工作人員按照平臺模板向學生收集相關信息數據進行批量導入。面對地方和國家資助平臺中學生家庭經濟信息數據獨立的情況,學生需要多次將數據反饋給資助平臺和資助工作人員,其中部分學生可能會因重復性數據采集出現不配合資助工作人員的情況,提供錯誤信息數據。這一情況也極大程度造成地方和國家資助平臺學生數據不一致,阻礙資助工作的有效開展。
2.2.3"資助政策宣傳效果不佳,育人覆蓋面較小
新媒體背景下,高職院校資助工作全方位地開展離不開資助政策的廣泛宣傳。在資助政策宣傳過程中,資助工作人員對政策認識不到位、宣傳內容及渠道單一化等問題也對資助政策宣傳產生阻礙。以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資助育人工作為例,目前學校資助宣傳人員可分三類:學生資助中心工作人員、二級學院資助業務輔導員和班主任。學校學生資助中心和二級學院資助業務輔導員在資助宣傳工作中存在宣傳內容較為過時、方式較為單一、宣傳力度較小等情況;而作為與學生直接聯系的資助宣傳人員,班主任往往在資助宣傳過程中出現不了解資助政策、政策解讀錯誤、資助工作積極性較低和自身不參與宣傳工作等問題。上述情況具體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1)學生資助中心及二級學院資助工作人員資助宣傳工作不到位。二級學院資助業務輔導員往往通過傳統班會宣講、分發學生手冊等線下形式進行資助政策宣講,未利用好各二級學院門戶網站或微信公眾號等網絡平臺對相關資助政策進行詳細介紹,容易導致學生在尋求資助政策過程中缺乏渠道。與之相反,學校學生資助中心雖然在部門網絡主頁對目前資助政策有詳細介紹和對應解讀文本,但由于部門網絡主頁曝光度較低導致學生無法正常了解到學校相關資助政策,迫使部分學生放棄資助申請。以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2021—2024學年在浙江省學生資助“一窗受理”平臺中資助對象認定數據(不包含本科專業學生)為參考,2021—2024學年期間,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學生資助認定通過人數(見表1)分別為1859人、1841人、1579人,其中完成資助認定的五類特殊群體學生人數分別為632人、568人、439人(見表2)。
結合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2022—2024學年期間特殊群體學生資助認定工作實際情況(見表2)發現,學校2022—2023學年出現17名2020級大三學生和25名2021級大二學生首次申請資助對象認定的情況,2023—2024學年更是出現95名2022級大二學生和35名2021級大三學生首次申請資助認定對象的情況。通過學校資助工作人員與上述學生談話了解,以上部分首次申請資助認定的特殊群體學生為長期處于邊緣易困家庭學生,但上述群體均未通過學校學生資助中心或二級學院的門戶網站、微信公眾號等平臺了解到學校資助相關政策。此類情況也證實學校學生資助中心及二級學院資助業務工作人員在資助宣傳過程中存在漏洞,資助育人工作不到位。
(2)班主任資助政策宣傳不到位。在資助政策往往通過學校學生資助中心傳遞至二級學院資助業務輔導員,而二級學院基層資助政策宣傳人員——班主任僅通過二級學院資助業務輔導員了解相關最新資助政策和開展資助工作業務的流程。與二級學院資助業務輔導員相比,二級學院班主任在資助工作中由于專業性不強,容易在資助政策宣傳過程中出現資助政策解讀不到位或解讀錯誤的情況,致使部分學生在申請資助認定時放棄申請、違規申請或不申請。
通過與2022—2023學年25名2021級首次進行資助認定的特殊群體學生和2023—2024學年35名2021級首次進行資助認定的特殊群體學生(表2)談話了解,2021級特殊群體學生在上述不同學年中未申請資助認定的主要原因是班主任未曾開展過相關資助政策宣講會或進行班級貧困學生摸底調查工作,導致學生不知曉相關資助政策,從而未進行資助認定申請。此外,2021級特殊群體學生在2023—2024學年大三階段首次申請資助認定的主要原因也包含班主任前期工作中未對五類特殊群體學生進行調查和材料復核,反映出“三全育人”中全員育人環節出現重大漏洞。
3"新媒體背景下高職院校資助育人工作的應對之策
3.1"搭建院校資助工作平臺系統
基于目前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信息系統、浙江省學生資助“一窗受理”平臺、國家獎學金評審系統、國家開發銀行助學貸款學生在線系統等,院校可以通過搭建院校內部資助工作平臺系統,對上述相關資助工作平臺數據進行整合處理,真正意義上實現學生資助申請“最多跑一次”,其具體要求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1)實現浙江省學生資助“一窗受理”平臺與院校資助工作平臺系統數據的聯通。基于目前浙江省學生資助“一窗受理”平臺聯通功能,院校可利用密鑰對接平臺系統后端數據,實現學生資助認定申請“最多跑一次”。
(2)拓寬院校資助工作平臺數據錄入模塊內容。由于浙江省高職院校資助工作多平臺作業、多平臺數據錄入的要求,高職院校在搭建院校資助工作平臺系統過程中,可將多平臺數據錄入模板內容進行整合,實現在數據獨立性較大的資助平臺中一鍵導入相關資助數據,避免傳統資助工作中學生資助數據二次收集情況。
(3)實現全體學生全方位家庭經濟數據采集。高職院校在搭建院校資助平臺系統過程中可以拓寬學生數據采集群體,從原先針對資助認定學生數據信息拓寬至全員數據信息。由于部分資助工作平臺數據上的滯后性和獨立性,容易出現需要進行資助認定的學生未申請資助認定或不符合資助認定的學生申請資助認定。實現學生全員數據采集能夠幫助資助工作人員在工作初期實現資助對象初篩,認定復核等工作,避免頻繁出現資助育人工作覆蓋不到位。
3.2"資助宣傳內容創新和渠道拓展
面對新時代背景下的00后大學生,高職院校需要對過時的資助宣傳內容以及單一的宣傳渠道分別進行創新和拓展,使相關資助政策實現校園內全覆蓋,最終每位學生都能了解并申請自身應享受的資助政策和相關業務,具體要求包含以下兩點:
(1)利用好高職院校線上線下相關平臺宣傳相關資助政策。例如,通過學院學生資助中心、二級學院門戶網站、微信公眾號、微信群及QQ群等線上平臺每月定時推送學生資助政策解讀文本或視頻。同時,加大資助政策線下宣傳工作力度,借助校園宣傳欄、展板等載體,結合線下宣講會對院校資助政策、資助項目進行宣傳,擴大校園資助政策宣傳覆蓋范圍,填補資助育人宣傳漏洞。
(2)創新資助宣傳內容。高職院校資助工作人員可依托新媒體線上平臺,將優秀受資助學生的成長歷程以視頻形式呈現給全體在校學生;同時,每學年評選校內學生資助宣傳大使并線下定期舉辦學生資助宣傳大使大型宣講會和現場資助政策答疑活動,通過學生資助宣傳大使實際經歷幫助部分因心理因素不主動申請資助認定的學生正確認識院校資助工作、了解自身享有的資助政策,最終實現“全員覆蓋、全員受助、全員受益”的精準育人效果。
3.3"提高高職院校資助工作隊伍人員業務能力水平
目前,參與高職院校資助工作的主要人員包括:學校學生資助中心資助工作人員、二級學院資助業務輔導員及班主任,班主任資助業務能力水平往往較弱。對此,高職院校資助中心應定期舉辦線上資助政策解讀會、資助問題答疑會以及線下資助工作學習會,幫助資助工作人員認真解讀和了解當下學生資助政策和資助業務流程,有效提高學校資助工作人員資助業務能力水平,避免資助工作覆蓋不到位的問題發生。
4"結語
綜上,新媒體背景下浙江省高職院校資助育人工作從傳統工作方式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既享受新媒體技術帶來的數據便利,也面臨相關技術的挑戰。面對新媒體技術引發的資助模式“革命”,高職院校應切實加強自身資助工作人員隊伍建設,有效借助新媒體技術打造自身資助工作平臺系統,結合新媒體技術帶來的宣傳優勢開展資助育人工作。在新媒體背景發展革新升級的未來趨勢中,高職院校資助工作也將迎來更多挑戰。
參考文獻
[1]王成.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信息系統技術升級的意義及其精進策略[J].中國教育信息化,2021,(01):4650.
[2]岳小佳,周鵬程.論統一戰線與文化自信的相互促進關系[J].吉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21,(04):2224.
[3]孫麗楠.推動脫貧攻堅高質量銜接的方式和方法[J].當代農機,2024,(02):9697.
[4]張雷,檀森.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背景下學生資助工作的思考——以高職院校為例[J].遼寧高職學報,2022,24(08):9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