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載體的突出特點是互動性強、傳播速度快,有效整合和創新這些文化載體,可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質量和效果,更好地適應新時代的教育需求。在實踐中,要求高校思政課教師要善于開發應用這些文化載體,始終堅持方向性、系統性、針對性和創新性原則,重點在物質文化載體、制度文化載體和精神文化載體的開發應用上下功夫。在策略上,要注重發揮物質文化載體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作用,發揮制度文化載體的規范作用,發揮精神文化載體的引領作用。
關鍵詞:新媒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載體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9052(2024)08-0013-03
引言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飛速發展,文化載體對人的發展所產生的作用日益凸顯,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在此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亦迎來了新的挑戰與機遇。新媒體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為廣泛和深入的傳播渠道,也要求教育者在文化載體上進行創新。如何整合與創新文化載體,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促進學生成長成才發展,成為高校思政課教師必須思考的問題。本文旨在探索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載體的整合與創新方式,以期適應新時代大學生的學習習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吸引力。
一、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載體的概念
新媒體環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載體,指的是高校用于傳播和實施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各種文化形式和媒介[1]。這些載體不僅包括傳統的書籍、講座、報紙、廣播和電視等,也涵蓋了互聯網、社交媒體、在線視頻、博客、微博、微信、論壇、虛擬現實等新媒體工具。它們是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傳播和互動交流的重要途徑,能夠影響和塑造學生的價值觀、觀念和行為。這些文化載體在新媒體環境下的特點是互動性強、傳播速度快、覆蓋范圍廣、形式多樣和更新迅速[2]。它們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夠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增強教育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同時也提出了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創新和教育方式改革的要求。通過有效整合和創新這些文化載體,可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質量和效果,更好地適應新時代的教育需求。
二、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載體開發應用的必要性
(一)拓展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廣泛性和深入性
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不再局限于課堂,必須走向社會。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善用“大思政課”,其中,運用新媒體也是“大思政課”的一部分。高校可以通過網絡平臺、視頻分享、在線論壇等方式擴大覆蓋范圍,使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更加廣泛地觸及學生群體。同時,新媒體工具如博客、微信公眾號等,也為深入討論和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題提供了平臺。這有助于加深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理解和認知,促進其價值觀和觀念的形成。
(二)強化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感和歷史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前形勢下辦好思政課,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中來看待,要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來對待。[3]”新媒體環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當聚焦這個時代主題,回答好學生對時代和社會的關切,在理論認知中增強時代感。同時,又要運用好百年黨史教育資源,運用沉浸VR設備搭建歷史虛擬場館等形式來拓展學生的感知范圍,增強其沉浸式體驗的歷史感。
(三)促進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載體形成合力
從本質上看,文化載體既是一種實踐手段,又是一種社會生活資源。按照馬克思恩格斯的觀點,“全部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這決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實施時需要應用和開發各種社會生活資源[4]。但社會生活資源的復雜性,又決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社會生活資源的應用不是盲目的,需要對之進行科學選擇、合理搭配與有效整合,目的是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此外,不同的文化載體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統實施的一種手段或工具,也需要增強協同性,以形成合力,避免手段單一造成的片面性。
三、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載體開發應用的原則
在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載體的開發與應用需遵循以下四個原則:
(一)方向性原則
指的是在利用新媒體文化載體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時,其內容和形式必須符合引導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有助于端正學生的價值觀念,提升思想認識。尤其是教育內容應突出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意識,反映當代中國的發展成就和精神面貌,有助于學生增強理論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5]。
(二)系統性原則
該原則強調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整體性和連貫性[6]。在新媒體環境下,思政課教師應系統規劃和整合各種教育資源和活動,形成一個協調一致的教育體系。例如,通過將線上和線下教育活動相結合,確保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在不同平臺間的一致性和互補性。同時,教育內容應涵蓋政治理論、歷史文化、時事政策等多個方面,構建一個全面、多元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
(三)針對性原則
該原則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載體的整合需契合學生的實際需求和特點。在新媒體環境下,通過調查問卷、在線反饋等方式,了解學生的興趣點和學習需求,使教育內容更加貼近學生實際。例如,利用數據分析工具監測學生在網絡上的行為和反應,據此調整教學策略,使教育內容更加符合學生的實際需求和認知水平。與此同時,與時事相結合,圍繞當前的社會熱點和學生關注的問題設計教育內容,使教育更具時效性和相關性。
(四)創新性原則
該原則強調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需不斷探索新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在新媒體環境下,思政課教師應利用最新的技術和媒介,包括社交媒體平臺(如微博、微信、抖音)、在線視頻(如B站)、互動教學軟件、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等。創新性原則鼓勵思政教師開發吸引學生的互動活動、多媒體教學材料和在線課程,使思政教育更加生動、有趣,從而提高思政教育的效果和影響力[7]。
四、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載體開發應用的策略
新媒體環境下,要充分發揮文化載體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就要從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載體三個維度,實現不同文化載體作用的協同發揮[8]。在策略上,要注重發揮物質文化載體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作用,發揮制度文化載體的規范作用,發揮精神文化載體的引領作用[9]。
(一)物質文化載體的開發應用
1.利用新媒體技術推進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設施建設。新媒體技術可以用于建立和升級校園內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設施,包括創建互動式的電子公告板、數字展覽館和虛擬現實(VR)體驗室。例如,運用電子公告板定期發布國家政策、歷史事件和社會熱點分析,提升學生對國家和社會發展的認識。建立數字展覽館用于展示革命歷史、文化遺產等內容,而VR體驗室則可以提供沉浸式的歷史事件體驗,讓學生在虛擬環境中親身體驗歷史事件,有助于增強其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感知和理解,讓他們更加生動地理解國家發展歷程和革命精神。
2.利用網絡平臺整合并分享校園文化資源。一是建立數字圖書館,收集與思政教育相關的電子書籍、講座視頻和文獻資料。二是通過校園網站或應用程序分享校園文化活動的信息和回顧,讓無法親臨現場的學生也能參與其中。如通過學校的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和網絡論壇等平臺,可以及時發布與思想政治教育相關的新聞、講座信息和教育內容,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促進正面價值觀的傳播。三是運用網絡平臺組織網絡研討會、話題討論和在線問答,鼓勵學生參與,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動性和吸引力。比如,可以通過校園網、社交媒體和在線視頻平臺宣傳節能減排、環保理念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利用新媒體技術開展線上環保活動,如在線環保知識競賽、虛擬環保項目設計等,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對環境問題的認識,還能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參與公共事務的積極性。
(二)制度文化載體的開發應用
1.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導制度。高校思政課教師可以利用新媒體技術建立一個全面的在線指導平臺,用于發布最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指導原則和教學方法。這個平臺可以包括政策解讀、教學案例分享、在線研討會等內容,幫助教師及時了解和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趨勢和要求。同時,通過平臺的互動功能,教師可以就教學方法和經驗進行交流和討論,共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質量。
2.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建設制度。利用新媒體建立一個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庫,包括在線課程、講座視頻、互動教學模塊等。這些資源應系統地覆蓋思想政治教育的各個方面,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元的學習材料。此外,可以通過新媒體平臺定期組織思想政治主題活動,如在線主題討論、思想政治教育知識競賽、網絡文化節等,以增強學生的參與感和實踐能力。
3.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規范。利用新媒體工具來監測和評估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效果,通過數據分析工具,可以收集和分析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反饋,評估教學方法和活動的效果。此外,可以建立一個在線反饋系統,鼓勵學生就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和方式提出意見和建議。通過這些信息,教師和管理者可以不斷調整和優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規范,確保教育內容的質量和適應性。通過利用新媒體技術和工具有效地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指導制度、建設制度和管理規范,以適應新媒體環境下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行為習慣,進而提高思政教育的效果和影響力。
(三)精神文化載體的開發應用
1.利用新媒體加強思政課教師師德師風建設。在新媒體環境中,思政課教師的師德師風建設不僅限于傳統的面對面教學,更要延伸至線上互動和信息傳播。可以通過建立專門的線上平臺或社交媒體群組,分享教師的教學經驗、教育理念以及對師德師風的理解和實踐。這不僅可以增強教師之間的交流和學習,也能向學生展示教師的專業精神和道德操守。同時,利用新媒體平臺開展師德師風教育和自我監督活動。例如,可以定期在網絡上發布師德師風相關的文章、視頻或在線講座,加深教師對于師德重要性的認識。同時,通過匿名調查、意見反饋等方式,收集學生和同事對教師師德師風的評價,從而促進教師自我反思和持續改進。
2.利用新媒體強化學風建設。在新媒體環境中,利用技術手段加強學風建設是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思政課教師可以利用網絡平臺和社交媒體,建立線上學習社區,鼓勵學生就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進行討論和交流。這樣的社區不僅能提供更多元的學習視角,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同時,思政課教師可以利用新媒體工具開展在線研討會、講座和辯論賽,促進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獨立思考能力。通過這些活動,學生不僅能夠深入了解思政教育內容,還能學習如何理性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進行有效地溝通。此外,思政課教師可以通過利用新媒體技術,如在線測試和評估系統,對學生的學習成效進行監測和評估。通過收集和分析學生的學習數據,教師可以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調整教學策略,從而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3.利用新媒體強化校風建設[10]。思政課教師應利用新媒體平臺如校園官網、微博、微信公眾號等開展校風宣傳與形象塑造,積極宣傳學校的歷史傳統、文化底蘊和教育理念。一是通過發布校史故事、杰出校友成就、師生風采展示等來傳播校園文化,塑造積極向上、嚴謹治學的校風形象。二是通過制作視頻短片介紹學校的重要歷史節點和文化特色,讓學生更加認同學校文化。三是在新媒體平臺上舉辦各類線上活動,如主題講座、研討會、文化節等,促進師生間的互動交流。四是利用直播、網絡論壇和互動平臺,鼓勵學生參與學校活動,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從而形成開放、包容、討論式的學術氛圍。例如,開設線上講座系列,邀請知名學者和實踐者分享經驗,激發學生的學術興趣和思辨精神。與此同時,利用新媒體技術如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展示校園文化。例如,創建虛擬校園巡游,展示校園的歷史建筑、文化地標和重要活動,讓學生即使在遠程也能感受校園氛圍。這不僅提升了校園文化的傳播效果,也使學生更加身臨其境地體驗校園生活。
結語
綜上所述,新媒體環境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平臺和途徑,要求思政課教師在傳播手段和內容上進行創新。通過遵循方向性、系統性、針對性和創新性原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夠更有效地整合和創新文化載體,提升教育質量和影響力。未來,高校思政課教師應繼續探索新媒體技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不斷適應學生的變化需求,進而培養出更多具有社會責任感和創新精神的人才。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J].求是,2020(17):4-16.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李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校園文化協同育人路徑探索——基于新媒體環境特點[J].快樂閱讀,2023,(08):106-108.
[4]蘇樂妍.新媒體背景下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探究[J].廣西經濟,2023,41(04):121-126.
[5]龔翠英.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創新的實現路徑[J].大學,2023,(15):33-36.
[6]李園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功能提升研究[D].河南財經政法大學,2023.
[7]趙咪咪.新媒體環境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探討[J].大眾文藝,2023,(07):183-185.
[8]劉芳.新媒體環境下短視頻新聞的融合創新策略探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3,14(20):103-105.
[9]劉紅.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徑、載體創新對策探討[J].江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34(08):114-115+117.
[10]梅萍,向榮.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資源與文化載體之辨[J].思想教育研究,2022(09):3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