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課程改革工作的深入推進,要求教師詳細解析教材,并結合學習任務群對課程活動展開整體規劃,立足學生的年齡特點及發展階段,以針對性教學模式實施教學工作,以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文章基于學習任務群視角,探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以供廣大教師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學習任務群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有效構建學習任務群,能有效強化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發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義務教育語文課程中的學習任務群分為基礎型、發展型、拓展型三種類型,通過對教材中學習資源的有效整合,為學生打造全新的語文學習體系。綜觀小學語文教材,教師需要以閱讀學習為主體,以語文要素為教學核心,通過文本解讀、習作實踐、口語交際等學習項目,為學生科學設計學習任務群,創設良好的學習條件。
一、學習任務群概述
從本質上而言,學習任務群是一種特殊的學習方式,以學習任務為載體,圍繞特定學習主題,將語文教學中的不同知識點進行有效連接,通過語文實踐發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標準》)指出,學習任務群的安排注重整體規劃,根據學段特征,突出不同學段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需求,體現連貫性和適應性。學習任務群由多個不同類型的學習任務組成,將拼音、識字、閱讀、寫作等項目有效整合,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按照內容整合程度的不斷提升,可以分三個層面設置學習任務群。
1. 基礎型學習任務群
基礎型學習任務群指的是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任何一篇文章的學習都離不開積累與梳理語言文字。這一學習任務群分為積累、梳理兩類,旨在引導學生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通過觀察、分析、整理,發現漢字的構字組詞特點,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和語言經驗,學習語言文字知識,掌握語言文字運用規范,感受漢字的文化內涵,使學生形成良好語感,奠定良好的語文基礎。
2. 發展型學習任務群
發展型學習任務群以“拓展”和“深化”為主,包括“實用性閱讀與交流”“文字閱讀與創意表達”“思辨性閱讀與表達”。通過對文學作品的深層分析與探究,推進學生的文學賞析能力、文本解讀能力和審美創造能力的發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該學習任務群具有實用性、創新性和思辨性的特點。通過學習任務的驅動,逐漸提高學生對語言知識的理解水平與運用能力,使學生的語言表達更加準確、規范。
3. 拓展型學習任務群
拓展型學習任務群大多以整本書閱讀和跨學科學習兩種形式展開,注重發展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要求教師立足不同學段學生的情況,結合閱讀教學目標和學習興趣,為學生選擇合適的閱讀資料,并以多種閱讀方式帶領學生交流、討論閱讀中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學生能正確運用語文知識,通過跨學科學習提高對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
二、基于學習任務群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
1. 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奠定語文學習基礎
對于基礎型學習任務群,《標準》指出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積累語言材料和語言經驗,形成良好語感;通過觀察、分析、整理,發現漢字的構字組詞特點,掌握語言文字運用規范。由此可見,基礎型學習任務群注重學生對語文基礎知識的把握,其學習重心體現在良好語感、字詞積累、文化內涵等方面,為學生后期深度閱讀學習奠定堅實基礎。基于此,在該學習任務群的設計中,教師可以立足教學實際,通過對閱讀內容的分析與探討,擴充學生的詞匯量,提高其對文本材料的理解程度,充分發揮學習任務群的教育功效。
例如,統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以下統稱“統編版教材”)二年級下冊《開滿鮮花的小路》這篇課文通過呈現不同角色間的對話,表達了大家對“開滿鮮花的小路”的贊美和喜愛之情。低年級學生所掌握的詞匯量和生字量不足,在部分語義的理解上還存在一些問題。結合本篇課文的特點及學生的學段,教師可以定位本次教學為基礎型學習任務群,以擴充學生語文基礎知識儲備為主線,設置“閱讀與積累”主題,展開如下活動。學生對課文中的“絢麗多彩”這一詞語理解起來較為困難,教師可以結合插畫與學生展開探討,讓其通過觀察多種顏色的鮮花理解“絢麗多彩”這一詞語的含義,幫助學生積累更為豐富的閱讀知識。隨后,基于主題“閱讀與積累”,教師還需要強化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課文在“去年長頸鹿大叔寄給你的是花籽。這是多么美好的禮物啊!”一句,提到了“美好的禮物”這一表達。這一表達對學生而言也較為抽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插圖分析發生的事情、出現的情境,利用“盛開的鮮花”讓學生意識到“美麗的春天”,從而使其了解“美好的禮物”的具體含義,以夯實學生的語文學習基礎。基礎型學習任務群以夯實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為根本目標,教師要利用好教材中的教育資源,基于閱讀學習的特點、學生的學段科學設置學習主題,為學生未來的閱讀學習奠定堅實基礎。
2. 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培養讀寫結合能力
實用性閱讀與交流是發展型學習任務群的組成部分。《標準》指出,本學習任務群旨在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通過傾聽、閱讀、觀察,獲取、整合有價值的信息,根據具體交際情境和交流對象,清楚得體表達,有效傳遞信息。由此可見,該學習任務群以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語言運用能力為目標。對此,教師可以通過對教材閱讀篇目及學習內容的整合,強化學生對不同閱讀材料的理解,以綜合性閱讀學習明確閱讀教學初衷。
例如,統編版教材五年級上冊《“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這篇課文以“寫詩”為線索引出父親的批評和母親的鼓勵,展示父愛和母愛的不同表達方式。基于此,教師先布置閱讀任務,要求學生閱讀課文,歸納、整理父親批評詩作的目的和母親贊賞詩作的目的,分析父愛和母愛在表達方式上的差異性,討論父愛和母愛的特點,深化學生對深沉的父愛和包容的母愛的理解。然后,教師在課堂上播放影視劇《少年派》,要求學生觀察主人公在面對父母時態度的變化,分析父母在子女教育理念和家庭形象方面的差異性和互補性,學習影視劇中通過面部表情、肢體動作、語言表達等細節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同時,教師引導學生回憶生活中與父母相處的經歷,從生活角度分析父母家庭形象的差異和教育理念的不同,從生活細節中體會父母對自己的愛。最后,教師布置寫作實踐任務,讓學生以“我的爸爸媽媽”為題寫一篇文章,要求學生從人物的面部表情變化、肢體動作特點和語言表達方式三個方面入手塑造人物形象,從生活中的小事入手體會父母言行中深藏的愛意。學生聯系課文內容,優化寫作成果,為讀寫結合能力的發展奠定基礎。
3. 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感知文學形象魅力
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也是發展型學習任務群的重要組成部分。《標準》指出,本學習任務群旨在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通過整體感知、聯想想象,感受文學語言和形象的獨特魅力。為此,教師和學生分析、解讀文學作品,在師生探討中讓學生了解人物形象和語言魅力,巧用任務群深化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與感受。在教學活動設計中,教師可以立足單元整體,以綜合性學習帶領學生開展閱讀活動,通過多篇文章的閱讀與整合,提高語文閱讀教學效率。
例如,統編版教材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包含精讀課文《盤古開天地》《精衛填海》《普羅米修斯》、略讀課文《女媧補天》和習作活動“我和""""" 過一天”。通過對本單元課文的閱讀,學生分析了古代神話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點,感受了神話的魅力。結合本單元課文的特點及學生的學段,教師定位本次教學為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以發展學生想象力為主線,設置“寫一個故事”學習主題,開展如下活動。在學習任務的布置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閱讀所學內容,了解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用自己的語言講述課文的主要內容,并感受其中鮮明的人物形象。以學習《盤古開天地》這篇課文為例,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閱讀自主總結盤古開天地的過程。閱讀結束后,讓學生結合具體的詞匯、語句、段落,講述自己感到神奇、不可思議的地方,從而充分感知盤古鮮明的人物形象。再以《精衛填海》這篇課文為例,課文以文言文的形式呈現,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注釋概括故事大意,并讓學生自主概括“精衛”這一角色形象,引導學生說出“有毅力、勇敢”等關鍵詞。在此基礎上,教師便可以結合單元習作活動“我和"""" 過一天”,鼓勵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文學作品形象,大膽展開想象,在習作中落實學習主題及學習任務群的培養目標,發展語文思維。
4. 思辨性閱讀與表達,推動學生思考交流
思辨性閱讀與表達是發展型學習任務群之一。《標準》指出,本學習任務群旨在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通過閱讀、比較、推斷、質疑、討論等方式,梳理觀點、事實與材料及其關系。該學習任務群以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和邏輯思維為主,要求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能清晰地表達中心思想,以推動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
例如,在教學統編版教材五年級上冊《慈母情深》這篇課文時,為了讓學生深入理解課文的情感表達方式,教師可以設計問題啟迪學生思考,引導學生運用邏輯推理和實證的方式探究問題,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教師聯系課文內容提出如下問題:課文以慈母情深為主題,旨在歌頌母愛,但在“我”與母親見面之前,作者用大量的筆墨描述了母親的工作環境,用意何在?學生聯系課文內容進行分析,猜測作者用惡劣的工作環境反襯母親毫不猶豫給“我”錢買書的可貴,以體現母愛的偉大。教師繼續提問:你會怎樣證明自己的猜想?有學生提出以下假設:若“我”處在一個衣食無憂的環境中,母親的工作環境也非常舒適,此時“我”再去要錢買書,能否體現“情深”?這種推理、假設相結合的方式引發了學生的思考,引導學生深入探究,理解課文的表達手法。為了讓學生理解課文中出場人物的意義,教師提問:除“我”和母親之外,出現了弟弟妹妹們、一個老頭、一個女人等角色,為什么有關其他人物的描寫如此簡略、模糊?學生在分析出場人物與課文內容之間的聯系時,提出需要供養的弟弟妹妹們代表沉重的家庭負擔,“指路的老頭”體現工作環境的惡劣,“借用女人的話”進一步表現母親工作的艱辛。學生感悟人物形象設計與作品表達目的之間的內在聯系,促進思維能力和閱讀理解能力的發展。
5. 整本書閱讀與跨學科學習,提高語文認知能力
整本書閱讀和跨學科學習是拓展型學習任務群。《標準》指出,整本書閱讀旨在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根據閱讀目的和興趣選擇合適的圖書,制訂閱讀計劃,綜合運用多種方法閱讀整本書。跨學科學習旨在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聯結課堂內外、學校內外,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領域。該學習任務群強調了語文學習的綜合性,教師需立足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目的整合學習資源,為學生選擇合適的圖書,并科學制訂閱讀計劃,提出探究問題,通過整本書閱讀與跨學科學習,進一步發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例如,統編版教材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包含課文《少年閏土》《好的故事》《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本單元閱讀學習圍繞著著名作家魯迅展開學習。《少年閏土》節選自短篇小說《故鄉》;《好的故事》出自散文集《野草》;其他課文為紀念性文章,圍繞魯迅的人物形象、處事風格展開詳細探討。結合本單元課文特點及學生學段,定位本次教學為拓展型學習任務群,將整本書閱讀與跨學科學習有效融合,以閱讀思考與語文實踐為主線,設置“了解魯迅”的學習主題,開展如下活動。在整本書閱讀中,教師引導學生閱讀魯迅相關作品《故鄉》《野草》《朝花夕拾》,并讓學生對課外閱讀材料進行解讀,結合單元學習內容,讓學生分析魯迅的性格、形象、處事風格和思想上的變化,通過整本書閱讀學習任務群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將跨學科學習融入其中,引導學生圍繞“了解魯迅”這一話題,將其與美術學科融合,繪制出“我心中的魯迅先生”的畫像,要求學生將閱讀中的學習經驗運用其中,以圖文結合的方式,加深閱讀印象,進一步感知人物形象,通過跨學科學習讓學生獲取全新的學習體驗,積極踐行學習任務群的培養要求。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將多元教學知識有效整合,以綜合性學習發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學習任務群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有效教學策略。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加強對閱讀課程的構建,以多樣化、系統化、綜合性的閱讀學習強化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實踐及運用,以高質量閱讀打開教學活動新局面,巧用學習任務群發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基金項目:蘭州市“十四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新課標下“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在小學閱讀教學的實踐研究(LZ[2023]GH0236)。
參考文獻:
[1]趙芝萍,石群,王艷紅等. 整本書閱讀學習任務群的設計與實施:圍繞《中國民間故事》教學的沙龍研討[J]. 教育研究與評論,2022(12):98-105.
[2]鄧心怡. 學習任務群視域下思維導圖支持的小學語文主題閱讀教學模式構建[J]. 教育信息技術,2022(6):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