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深度教學是指能推動學生的認知從表層結構進入深層結構,促進學生高階思維發展的一種教學方式。文章概括了在高中藝術教學中實施深度教學的重要作用和基本原則,并以“文藝復興”一課為例探究在教學中落實深度教學的策略,最后總結了在實施深度教學的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高中藝術;深度教學;核心素養
《普通高中藝術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標準》)中強調,藝術課程面向全體學生,發展素質教育。以美育人,培育學生的藝術學科核心素養,增強社會責任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達到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依據《標準》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需要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創新精神,發展學生的藝術核心素養,幫助學生培育審美情趣,堅定文化自信。為了落實《標準》的要求,教師要及時更新藝術課程的教學方式,轉變傳統的教學思路。目前,高中藝術教學中存在只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表層學習、重視機械訓練等問題。部分教師注重傳授知識和技能,忽視了培養學生的藝術核心素養和高階思維。部分教師在教學中未能正確把握學科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未能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新知識,導致學生對藝術學科本質的認識還停留在表面,無法運用新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深度教學能夠解決目前學生學習過程中停留在學習表層、訓練機械和重復等問題,促進學生高階思維的培養,實現發展學生藝術核心素養的目標。
一、在高中藝術教學中實施深度教學的重要作用
深度教學不同于傳統的教學方式,它注重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通過跨學科知識的融合,對知識進行遷移運用,提高學生的高階思維水平。高中藝術學科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正確價值觀、良好品格和必備能力。藝術核心素養主要包括藝術感知、創意表達、審美情趣和文化理解。在高中藝術教學中實施深度教學具有以下重要作用。
1. 提高學習效率
深度教學是一種能夠體現知識之間內在聯系的教學方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藝術教學中存在的教學內容缺乏關聯性的問題。在高中藝術教學中實施深度教學,有助于學生將新知識同原有知識和經驗建立聯系,強化學生對藝術知識的綜合理解和整體把握,從而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學習內容,提高學習效率。
2. 培養探究能力
在深度教學中,學生需要不斷探究,完成學習任務。深度教學的學習任務是層層遞進的,能讓學生逐步提升自主探究的能力。
3. 提高邏輯思維水平
羅伯特·迪爾茨把人的邏輯思維分為環境、行為、能力、信念或價值觀、身份和精神六個層次。在高中藝術教學中實施深度教學,有助于學生通過創造性活動解決思維局限性的問題,實現邏輯思維水平的提高。
二、在高中藝術教學中實施深度教學的基本原則
1. 主體性原則
主體性是指學生在學習活動中作為主體處理同外部世界的關系時所表現出的特點。在深度教學中,學生的主體性主要是通過樹立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生的主體思維來實現的。
2. 因材施教原則
學生的個體差異明顯,擅長點和薄弱點情況各異。鑒于學情的不同,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預案,考慮到每名學生的知識水平、學習能力和興趣愛好等方面的差異,以及學習中可能遇到的困難。
3. 整體發展原則
整體發展是希望高中生通過學習使身心獲得全面、和諧的發展。整體發展主要包括藝術核心素養的培養,以及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在高中藝術教學中實施深度教學,教師需要注重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并將“五育”并舉的理念融入學科教學中。
三、在高中藝術教學中實施深度教學的有效策略
深度教學需要落實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下面以滬教版《普通高中教科書·藝術》必修1“文藝復興”一課為例,分析在高中藝術教學中實施深度教學的有效策略。
1. 以單元為視角,設計教學目標
單元教學是指教師對《標準》、教材和學情進行深入分析后,結合各種教學手段和策略,以完整的單元結構開展教學。“文藝復興”所屬的“藝術展現時代”這一單元的核心教學目標是把握藝術與時代的辯證關系,分析藝術對時代發展的促進和展示作用。本單元要求學生了解藝術與時代的關系,認識到不同時代的文化精神、政治制度和經濟狀況都會深刻地影響藝術創作,探索藝術創作是如何表現時代精神的。通過對“文藝復興”“延安文藝”“當代頌歌”三節課的學習,學生分別了解了三個不同時代中藝術與時代之間的關系。“文藝復興”作為這一單元的第一課,要引導學生對藝術與時代的關系進行探究。因此,教師可以設計如下教學目標。
目標1:理解文藝復興的科學性與人文性,領悟藝術對時代的引領作用。
目標2:通過模仿、舉例講解和討論等學習活動,理解文藝復興的現實性與人文性在藝術作品中的具體體現。
目標3:分析、比較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作品,認識這些藝術作品的審美價值,并能作出相應的闡釋。
這樣設計教學目標,能夠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文藝復興時期藝術作品的價值,充分思考藝術與時代之間的辯證關系。
2. 設置問題鏈,引出學習任務
問題驅動教學法是以問題為起點,讓學生根據問題尋找解決方案的教學方法。設置問題鏈是問題驅動教學法的重要環節。在教學設計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目標設置問題鏈,由淺入深地引導學生由表層學習走向深層學習,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例如,在教學“文藝復興”一課時,教師可以設置以下不同層級的問題鏈。
第一層級: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作品有什么特點?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作品有什么不同?(從繪畫作品和雕塑作品兩個方面進行回答。)
第二層級:為什么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作品產生這樣的不同?這反映了文藝復興時期怎樣的時代特征?
第三層級: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作品具有的時代特征是如何影響時代發展的?
第四層級:藝術與時代之間有著怎樣的關系?(從時代對藝術、藝術對時代和兩者之間的關系三個方面進行回答。)
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學習單上寫下自己對上述問題的答案,幫助學生梳理問題鏈的結構,記錄探究問題的過程。通過設置以上層層遞進的問題,逐漸引導學生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
3. 開展藝術體驗活動,促進深度理解
體驗教學是通過觀摩或直接再現教學活動,使學生進入教學內容所描述的環境,通過感悟、體驗等方式得到知識經驗的教學方式。藝術體驗活動能讓學生學習藝術知識與技能,從而深入理解藝術學科的學習內容。教師可以設計一系列的藝術體驗活動,讓學生在感知與體驗中領悟文藝復興時期藝術作品中蘊藏的時代精神。在課程開始時,教師可以展示中世紀時期和文藝復興時期的特色建筑,讓學生觀察建筑內部和外部的空間,總結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筑特征,探究不同時期建筑的差異所反映出的時代特征。隨后,教師讓學生對比中世紀的繪畫作品《格里高利像》與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作品《蒙娜麗莎》的區別,引導學生探究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作品中蘊含的人文主義思想和美學觀念,讓學生扮演講解員,從現實性與人文性的視角分析文藝復興時期另外一幅繪畫作品《椅中圣母》。最后,教師讓學生模仿雕塑《被縛的奴隸》的動作和神態,充分感受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作品所蘊含人文主義思想和科學精神。通過一系列學習,學生不僅了解了文藝復興時期的杰出畫家及其作品,還對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思想和崇尚科學的精神有了深刻認識。
4. 歸納總結,升華教學主題
教師要在課程的結尾對課程內容進行總結,帶領學生回顧課程中學習的知識,為后續的教學內容作鋪墊。教師不僅要對已經學習的知識和內容進行梳理和回顧,還要對教學內容進行升華,提升藝術課程教學的深度,以人文主義思想和科學精神感染學生,發揮藝術學科的德育作用。教師可以設置開放性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和探究,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和獨立思考能力,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例如,在“文藝復興”一課的結尾,教師可以根據之前學習過的文藝復興時期的現實性與人文性的時代特征,提出如下問題:“時代是否決定著藝術的發展?藝術能推動時代進步嗎?”教師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思考并討論,表達自己的看法,并提示學生要辯證地看待藝術與時代之間的關系。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以樹狀圖的方式梳理藝術與時代之間的辯證關系,并歸納總結出文藝復興時期藝術作品的共性。最后,教師總結文藝復興時期藝術與時代之間的辯證關系,并讓學生探討其他時代的藝術與時代之間的關聯。
四、在高中藝術教學中實施深度教學需要注意的問題
在高中藝術教學中實施深度教學,需要教師更新教育理念,轉變教學方式,并在實踐過程中注意以下四個方面的問題。
1. 重新認識知識與技能的作用
在日常教學中,部分教師只注重知識與技能的傳授,未能給學生提供充足的探究時間。教師可以從藝術課的設計環節進行突破,把更多的時間放在對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方面。教師可以將知識與技能作為培養學生邏輯思維的“鋪路石”,讓學生在對知識與技能的探究中提高分析能力、合作能力和創新能力,從而實現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的目標。
2. 設置層層遞進的知識結構
目前的藝術學科教學存在知識層級缺乏梯度的問題。這會導致學生在學習時停留在淺層次上,難以對學習內容進行深度理解。遞進的知識結構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方便學生由淺入深地進行藝術學習。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設置問題鏈,把問題劃分為不同的層次,以此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開展學習。
3. 創設豐富的文化情境
對于藝術作品而言,文化情境是指它們誕生所必備的文化環境和文化條件。深度教學,就是要挖掘藝術作品誕生時的文化情境,讓學生真正理解藝術學科的學習內容。教師可以把藝術課程中的學習內容與社會生活、時代精神結合,使藝術教學情境具有更高的文化層次,從而促進深度教學的實施。
4. 整合各類教學資源
充分利用各類教學資源,有效開展教學活動,對于深度教學很有幫助。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各類教學資源的加持下學習,從而幫助學生從不同方式、不同角度理解藝術學科的學習內容,提升教學深度。
五、結束語
深度教學是一種能夠提高教學效率、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的教學方式。在素質教育背景下,深度教學能夠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它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高中藝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動性,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普通高中藝術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陸振權. 普通高中藝術課程標準學科核心素養解讀[J]. 現代教學,2020(19):26-27.
[3]董方. 高中藝術課堂活動設計策略初探[J]. 大眾文藝,2020(10):225-226.
[4]簡萬鋒. 高中美術深度教學的有效策略[J]. 智力,2020(2):9-10.
[5]陸順高,仇婭,施錦東. 高中藝術課程優化的實踐與探索[J]. 上海課程教學研究,2019(4):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