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東北地區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支撐作用,新時代新征程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始終堅持在高質量發展視域下把握東北全面振興的邏輯進路,明晰東北振興的現實困境,開辟東北全面振興的新路徑,早日實現東北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
〔關鍵詞〕高質量發展;東北地區;全面振興
注:本文系遼寧省經濟社會發展課題“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遼寧先進制造業集群發展問題研究”(項目編號:2024lslybkt-030)、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東北地區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研究”(項目編號:N231400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高度發達的工業化是衡量現代化的核心內容,新中國工業經過70多年的發展蝶變,走出了一條獨具中國特色的工業化道路。但是,東北地區作為我國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地區,不僅關系到我國工業化后期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而且推動著我國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實現進程。因此,推進東北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是推動我國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
一、高質量發展視域下東北全面振興的緣起
新中國成立之前,東北地區曾一度發展成為亞洲第一、世界第四大的工業區,新中國成立初期,東北地區成為國家重點建設項目落戶的首選地區。到1978年,東北經濟規模占全國13.21%,較新中國成立初期有了進一步提升。改革開放以來,東北地區在發展中存在資源型經濟的路徑依賴,在由計劃經濟體制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調整階段,“銹帶”危機逐漸顯露。2003年,國家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東北地區迎來了重要的發展機遇。
東北地區“銹帶”危機的出現存在一定必然性。新中國成立之前,比重較大的殖民地經濟成分導致長期扭曲式發展,新中國成立初期為快速恢復國民經濟、發展生產,我國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逐步形成東北老工業基地,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呈現出體制性、結構性痼疾。改革開放以來,東北地區難以快速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步伐,一度出現了三次所謂的“東北現象”。
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時強調,“新時代新征程推動東北全面振興,要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關于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實現新突破的部署,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牢牢把握東北在維護國家‘五大安全’中的重要使命,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和構建新發展格局這個戰略任務”。新時代新征程,實現東北地區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必須抓住我國經濟社會已轉向高質量發展的現實機遇,努力走出一條高質量發展、可持續振興新路。
二、高質量發展視域下東北全面振興的理論旨向
“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是高質量發展視域下實現東北全面振興的關鍵,東北地區必須補齊在體制機制、經濟結構、對外開放、思想觀念方面存在的“四大短板”,必須在理論上作出科學規劃。
第一,堅持新發展理念。“新時代東北全面振興必須貫徹新發展理念和高質量發展要求。”“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是實現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思想引領和路線規劃,以創新發展解決制約發展的“阿喀琉斯之踵”;以協調發展實現區域與城鄉、經濟與社會、企業與產業鏈相協調;以綠色發展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體驗場景;以開放發展促進生產要素自由流動;以共享發展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二,創新體制機制。東北地區計劃經濟思維根深蒂固,已成為制約東北振興發展的桎梏。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是經濟體制改革和發展的核心問題。要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創新體制機制,優化營商環境,逐步解決東北振興發展面臨的主要障礙。
第三,明晰產業定位。在工業方面,東北地區能源礦產資源豐富,為實體經濟發展積淀了較好的發展基礎;在農業方面,東北地區耕地廣袤肥沃,擁有全國規模最大、物種最豐富的林區。因此,東北地區通過厚植優勢資源,轉變農業和工業發展方式,以高新技術改造傳統工業,提高全要素生產效率;在農業上增加優質產品生產,確保糧食穩產增收,扎實推動東北地區建設成為全國重要的農業和工業基地。
第四,擴大開放合作。馬克思主義認為,“不同民族之間的分工消滅得越是徹底,歷史也就越是成為世界歷史”。伴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深入推進,新時代東北全面振興需要通過更加系統和強勁的外嵌式制度創新,吸引外部資本、技術、管理經驗等生產要素集聚,促進東北地區加快全面深化改革步伐,補齊開放合作短板。
三、高質量發展視域下東北全面振興的現實困境
第一,創新創業的區域文化氛圍有待加強。長期以來,東北地區受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對東北地區經濟社會實現創新突破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同時,東北地區在中國工業發展史上作出了巨大貢獻,曾形成優越的區域社會意識,但當前東北可持續振興面臨巨大挑戰,迫切需要增強創新創業的區域文化氛圍,推動東北地區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第二,公平競爭的營商環境有待提升。對于東北地區而言,政府作為重要的市場主體之一,為不同市場主體營造公平競爭的營商環境,是轉變政府職能的重要環節。民營經濟的發展已成為推動東北地區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動力,但東北地區營商環境仍存在諸如信息不對稱性、市場機制作用發揮有限等困境,制約著東北地區全面振興進程。
第三,東北地區產業結構有待優化升級。東北老工業基地的興起得益于工業的發展和支撐,但是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所形成的重工業優勢并未有效轉化為高質量發展、可持續振興的優勢。傳統要素動能逐漸衰減,而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等新動能發展緩慢。此外,東北地區一些傳統重工業產業進一步固化,更加凸顯對傳統產業的路徑依賴,迫切需要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第四,聯動共享的區域開放格局有待完善。東北地區各省區之間存在同質競爭嚴重、產業鏈創新鏈開放合作機制不足等問題。遼寧省作為沿海省份,積極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新高地,吉林省搶抓中日韓自貿區建設機遇,但基礎設施建設不全、帶動能力不強、整體結構發展不平衡等仍需攻克重點。黑龍江已大體形成以邊境城鎮為基礎,對俄貿易為主體的對外開放格局,但沿邊口岸之間、口岸與腹地中心城市未能形成互動發展。內蒙古蒙東地區積極參與東北全面振興進程,但相關產業聯動共享機制有待健全。
四、高質量發展視域下東北振興的發展路徑
第一,促進東北文化轉型。東北地區正處于高質量發展、可持續振興的關鍵階段,必須聚力攻堅、重塑東北區域文化內核。弘揚“寬厚質樸”“堅韌剛健”“拓荒創業”的東北精神,運用好“抗聯精神”“雷鋒精神”“鐵人精神”等文化資源,營造積極進取的文化氛圍。促進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大力提升高校服務東北振興的能力和水平,充分發揮先進文化的引領作用。
第二,轉變地方政府職能。東北振興既需要通過轉變政府職能、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打破路徑依賴,又要繼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激發發展新動能。進一步健全完善政務公開制度體系、法規體系,打造“互聯網+電子政務”平臺,暢通政務信息服務渠道,加強法治政府、誠信政府建設,構建親清政商關系。
第三,培育新產業新業態。加快推動東北產業結構由以傳統產業為主向以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同時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實現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此外,加大對現代新興服務業的支持力度,用好資源優勢,推動東北地區產業向規模化、優質化、高效化轉型。抓好“互聯網+”發展機遇,更好地融入全球供應鏈、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激發消費新動能。
第四,熔鑄開放合作新前沿。遼寧深入實施全面振興新突破三年行動,聚焦打造新時代“六地”目標,主動打破區域內、省與省之間的界限,形成區域集群聯動效應,發揮遼寧沿海經濟帶、吉林長吉圖開發開放先導區和黑龍江沿邊開放合作窗口等的牽引作用。積極推進對內聯動環渤海經濟帶戰略合作,對外銜接面向東北亞地區對外開放。擴大有效投資,重點支持“兩新一重”。將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加快推進東北全面振興進程。
(作者單位:東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