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顧繡作為我國傳統工藝美術的一支,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和深遠的影響力、承載著獨特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對于顧繡的研究于民國時期萌芽,雖起步較晚,但在近年發展迅速。目前國內外對顧繡的研究成果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對顧繡本體的發展歷程、審美特征的研究;二是對顧繡與文人及文人繪畫關系的研究。文章對這些成果進行分類總結,旨在了解學術界對顧繡的研究現狀,并指出目前的研究存在哪些空白領域,為將來的學者研究奠定基礎,從而更好地認識、保護、傳承這一藝術形式,有利于顧繡、刺繡乃至更多中國傳統工藝美術在當今時代的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
關鍵詞:顧繡;畫繡;工藝美術;研究綜述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9.031
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為增強中華民族文化自信,加強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對優秀傳統工藝美術的深入研究和推廣傳播是必不可少的。郭沫若曾言:“工藝美術是測定民族文化水平的標準,在這里藝術和生活是緊密結合著的。”①揭示了工藝美術研究的重要性。我國“十四五”規劃提出“健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體系,加強各民族優秀傳統手工藝保護和傳承”②,對傳統工藝美術的研究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足見國家對傳統工藝美術的保護與發展予以了高度的重視。
刺繡為中國傳統工藝美術中的一類。學者孫佩蘭認為:“刺繡工藝兼有物質與精神雙重功能,并滲透到生活的各個方面,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③中國刺繡歷史悠久,《尚書·益稷》中記載:“予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會;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繡,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可見商周時期就已經出現了這一工藝。目前最早的實物是出土于河南安陽商代婦好墓的一件銅觶上附著的菱形紋刺繡殘片,現藏于瑞典馬爾莫博物館。在刺繡藝術發展的千年中,不同時期、不同地區出現了不同的繡種。顧繡是明代晚期出現在松江地區的一類藝術性刺繡,因起源于文人顧名世家族而得名;又因顧名世所建家族園林名“露香園”,故又稱“露香園繡”。顧繡雖在歷史中僅存在百年左右,卻在繡壇有著深遠的影響力,明代文學家譚元春曾盛贊:“上海顧繡,女中針神也。”④
因為顧繡的高超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地位,后世開始關注顧繡的研究,并產出一系列的成果。目前國內學者對包括顧繡在內的刺繡研究多數是從歷史背景和審美特征兩個角度出發,國外目前并沒有對顧繡進行專門研究,對中國刺繡的研究也多針對具體的作品,對其歷史背景和審美特征并無涉足。目前的研究成果包括顧繡的研究專著、中國刺繡史專著中涉及顧繡的部分以及研究顧繡的研討會和期刊論文三類,本文對這些學術成果進行了總結,將其分為對顧繡本體的研究和對顧繡與文人及其書畫的關系研究兩個大類,旨在總結學術界對顧繡的研究現狀,并提出有待進一步研究的問題,為今后學者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參考。
1 對顧繡本體的研究
對顧繡本體的研究成果包括顧繡歷史及顧氏家族溯源、顧繡藝術特色以及顧繡傳承問題的探討。
對于顧繡最早期的記載見于明末清初學者姜紹書的《無聲詩史》,第一次將顧繡的繡工當作藝術家看待,寫進了繪畫史⑤。民國學者朱啟鈐所著的《存素堂絲繡錄》中,詳細記載了顧繡的若干精品,并匯集了韓希孟作品上的題識,以及包括上述文獻在內的有史以來的文集、筆記、方志中的相關記載,對顧繡的起源、流布及顧繡名手的介紹做了一個初步的文獻整理⑥。第一部系統研究顧繡的著作是民國徐蔚南的《顧繡考》,是書將顧繡之起源、傳布、技能、現存顧繡名作,一一作了整理、分析、總結⑦。孫佩蘭所著的《中國刺繡史》成書于2007年,其中《明代的刺繡》一章中,將顧繡作為上海地區刺繡藝術的代表,書寫了顧繡的發展歷史及藝術特點,并對顧繡名家韓希孟及其代表作品《宋元名跡圖冊》進行了單獨的介紹⑧。自明末清初到21世紀初期這段時間的顧繡研究多是表層的記錄和描述,但也為后來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隨著2006年顧繡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學者對顧繡也有了更全面和系統的研究,出現了一批專門系統介紹顧繡的專著。包燕麗、于穎所著《顧繡》成書于2009年,分析了顧繡誕生的時代背景與發展脈絡,對繆氏的《竹石人物花鳥合冊》、韓希孟的《宋元名跡冊》《花卉蟲魚冊》《花鳥冊》以及《顧繡十六應真圖冊》等重要作品進行了重點的介紹和賞析,從繡本、針法、繡印的角度對顧繡的藝術特色進行了深入分析,并在最后討論了顧繡的繼承和發展的問題⑨。除此之外,楊鑫基等撰寫的《顧繡筆記》以及薛亞峰等編著的《顧繡》也是這一時期專門的顧繡研究著作。
除了全面、系統書寫的專著,這一時期也涌現出許多各有側重的學術論文,對顧繡相關的各類問題做出了更加深層次的研究。
首先,是對顧繡發展脈絡的梳理。在《顧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⑩中,包銘新、高冰清的論文《從閨閣繡到商品刺繡》梳理了顧繡在晚明至清的發展過程中是如何從閨閣藝術變化成商品刺繡的。美國布朗大學黃逸芬《顧繡新考》、張瓊《顧繡源流辨析》兩篇文章對顧繡產生的顧氏家庭及其家族環境進行了細致的考察,并對顧繡的重要代表人韓希孟等以及顧繡各個時期的發展情況做了詳細的介紹。楊海濤《明代顧繡的形成及繁榮原因探析》、華慈祥《時玩和風尚—顧繡與晚明社會》介紹了顧繡產生的時代背景與社會環境k。對比此前的簡單記錄,以上研究或從顧氏家族角度出發,或從明末宏觀的社會背景出發,對顧繡發展狀況的研究已經走向了成熟和深入。
其次,是對顧繡藝術特色的分析。音琪在《“顧繡”針法解析》中,以《瑞鶴圖》為例介紹了齊針、散套針、擻和針、接針、施毛針、小亂針、大亂針、滾針的顧繡針法l。陳瑩在《顧繡配色藝術特點分析》中概述了顧繡在配色藝術上的總體風格特性,從善于借色、善于運用中間色、善于利用補色、色彩豐富細膩、講求色彩的虛實變化五個方面分析并論述了顧繡配色的具體藝術特點,并提出了這些特點給予設計思維的啟示m。楊海濤在《顧繡的斷代與鑒定》中,介紹了以韓希孟、顧蘭玉以及顧繡商品為代表的早中晚期顧繡的特點n。顧繡作品的技法與特色研究也已比較全面。
最后,是對顧繡的傳承與發展問題進行探討。謝美華在其碩士畢業論文《畫繡的研究與創新實踐》中對畫繡傳統理論和現代實踐進行了研究,結合畫繡的工藝與實踐創作,力圖尋求畫繡在當今時代的定位與價值o。許嘉在論文《從“繡畫”到“針言”》中,分析了傳統顧繡在當今時代難以傳承的原因,隨后論述了“以針言說”的可能性,并在最后一部分介紹了瑪利亞·賴、劉北立、金守子等當代纖維藝術家,對纖維藝術在未來的發展給予了高度期待p。
目前,國外對我國刺繡的研究多立足于具體的實物,對刺繡的歷史脈絡、時代背景并無深入的研究。昭和四十八年(1973)日本紋樣研究會編輯的《中國刺繡》,收錄了東京國立博物館所藏的中國刺繡文物(包括宋代至清代的綾羅綢緞、織錦、絲綢),為研究中國刺繡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資料q。例如,Sarah Cheang的《客廳里的龍:英國家庭中的中國刺繡,1860—1949》(Dragons in the Drawing Room:Chinese Embroideries in British Homes, 1860—1949)r、Rachel Silberstein的《云領和袖帶:中國清朝中晚期的商業刺繡和時尚配飾》(Cloud Collars and Sleeve Bands:Commercial Embroidery and the Fashionable Accessory in Mid-to-Late Qing China)s,也都是對刺繡實物的介紹和分析。
2 對顧繡與文人繪畫的研究
顧繡起源于文人世家,畫繡又是模仿繪畫效果的刺繡,因此顧繡從誕生起就與文人和文人畫結下了不解之緣,在審美上受到文人趣味的影響,在技法上也努力模仿書畫的效果,在媒介形式上也在學習書畫作品。因此,顧繡與文人和文人畫的關系也是學者們研究的重點。
顧繡在其繁榮的百年里,一直受到了以董其昌為代表文人的大力推崇,這對顧繡的廣泛傳播產生了毋庸置疑的推動力量,關于文人在對顧繡的審美創作與商品化轉變方面的作用,學者們也給出了不同的意見。李光安在《董其昌款題韓希孟顧繡藝術探究》一文中介紹了董其昌為《韓希孟宋元名跡方冊》撰寫的題詞以及顧壽潛所作的跋文,認為與文人的交往會將江南文人思想和繪畫的理論融入顧氏繡畫的創作過程之中,從而有利于顧繡的審美價值和發展取向t;劉芝華在《制造“文人繡”:以韓希孟〈宋元名跡方冊〉為主的論析》中認為,韓希孟通過將南宗山水入繡、選擇繪畫的形制—冊頁、模仿女性畫家的作業方式等途徑,塑造了顧繡的“文人”傳統,表面上是為了區別于商品化的顧繡,實質上仍是服務于商品化的生產,服務于商品經濟繁榮的晚明社會u;熊瑛在《雅好與時玩—明末文人對畫繡的品鑒及收藏》中,介紹了董其昌、陳子龍等文人對韓希孟顧繡的推崇,認為文人的品鑒活動一方面促進了收藏與傳播,另一方面卻引發了效仿逐利之風,將畫繡推入良莠不齊的交易市場v;朱麗霞在《明清江南文化的經典》中則認為,賦予畫繡以藝術之魂的是松江文人畫,顧繡是文人畫在針刺藝術上的延伸w。劉森林《董其昌“密碼”和顧繡的轉向》x針對性地介紹了董其昌對顧繡藝術的塑造。這類研究在近年興起,但學者研究成果十分豐富,且研究的角度也越發多樣和細致。
對于顧繡與文人畫關系的系統研究起步較晚。但顧繡作為畫繡的一種,從底本的選擇到創作的過程都始終與繪畫緊密相關,對顧繡藝術特征進行分析時,多多少少都會談及其與繪畫尤其是文人畫的關系,因此,繡畫關系的探究散見于各類早期的顧繡研究論文中,對此進行系統研究的有2016年中國美術學院許嘉的博士論文《繡畫—中國江南傳統刺繡研究》,作者在第一章《繡與畫》中,介紹了“繡畫”和“畫繡”的概念,考察了歷史上繡與畫之間的關系,對顧繡風格形成的原因也做了分析,她認為顧繡風格形成的關鍵就在于其與文人書畫的關系y。2017年,張良平在其碩士論文《顧繡的審美特征及其與書畫藝術的關系》中,抓住文人趣味對顧繡的影響,分析了顧繡與文人趣味的關系,明確了顧繡與文人藝術—書畫藝術的直接關系,并分別分析了繪畫在題材、表現技巧、審美風格上對顧繡的影響z。目前,針對顧繡的文人審美特色研究有了一定成果,但還有進一步探索的空間。
3 顧繡研究的前景展望
本文對目前的研究現狀進行了總結,可以看出學者對于顧繡的歷史脈絡、時代背景、與文人的關系這些方面的研究已經比較成熟,但顧繡研究仍有待深入研究之處,有些領域目前并未有人涉足,有進一步探究的價值。
首先,就繡畫這一形式的發展而言,繡、畫結合這一現象的歷史十分悠久,但是顧繡之前的作品,如宋代畫院繡畫專科的作品、趙孟頫之妻管道昇的繡畫作品,同樣致力于模仿畫作,作者同樣在各自的領域有著較高的地位,但并沒有像顧繡這樣有著較廣泛的影響力,顧繡“品牌效應”的形成是否受到了有意的塑造和建構?
其次,就顧繡和市場的關系而言,目前學界普遍認為,后期繡品流入市場,這是顧繡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一。然而明末清初的文人書畫本就與市場結合緊密,市場對于顧繡的影響難道只是負面的嗎?顧繡的興起與繁榮是否也受到了市場的影響呢?在科學技術高速發展、消費主義文化盛行的今天,需耗費大量創作精力的顧繡如何適應快節奏的生產、如何處理與市場的關系?
再次,就顧繡與性別的關系而言,封建社會中女工一直被視為是女子“四德”之末,在世人眼中或是一門追求實用價值的技術,或是對女子賢良淑德品質的展現。顧繡將這一女性主導的工藝上升到了與男性主導的書畫藝術同等的地位,而在顧繡流入市場后,男性也開始參與到顧繡的創作中。這一現象反映出的性別問題在當代仍有值得探討的意義。
最后,就顧繡在當下的傳承問題而言,孕育出顧繡的文化土壤已不復存在,雖也有繡者打造江蘇鎮湖這樣的“當代刺繡藝術之鄉”,但江蘇鎮湖的刺繡藝人往往只識技法而不具備藝術素養,其作品的藝術價值與曾經的顧繡也不可同日而語,刺繡似乎又從藝術變回了單純的技術。2017年,威尼斯國際雙年展中展出了現代刺繡《崖山》,以宋代李嵩《骷髏幻戲圖》為藍本,由當代藝術家鄔建安與蘇繡藝術家姚惠芬合作。姚惠芬曾直言:“他(鄔建安)的創作理念跟我做了幾十年刺繡的習慣是不一樣的,所以剛開始我整個人完全是焦慮的。”刺繡藝術家往往都具備高超的技巧,但是對當代藝術觀念的理解又無法與藝術家相較。因此,要想使顧繡這一技術真正與當代藝術結合、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刺繡藝術家需要更多地參與到當代藝術活動中,一方面堅守古人對顧繡藝術性的追求,另一方面對傳統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再一次將技術轉化為真正意義上的藝術。
顧繡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其獨特的藝術價值、社會價值、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傳承顧繡是我們保護中國傳統文化的使命。顧繡在當代發展遇到的最大阻礙不在于自身的技藝傳承,而是在高速發展的信息技術時代,如何在適應外部環境與保持其藝術內涵之間達到平衡。只有對顧繡進行更加深入而全面的研究,才能促進顧繡的傳播、推動顧繡的創新,這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也是樹立文化自信的重要舉措,從而使中國的刺繡藝術在當今時代綻放新的光彩,以新的姿態屹立于世界藝術之林。
注釋
①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5.
②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N].人民日報,2021-03-13(001).
③孫佩蘭.中國刺繡史[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7:3.
④譚元春.譚友夏合集卷十八[M]//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528.
⑤姜紹書.無聲詩史 韻石齋筆談[M].印曉峰,點校.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172.
⑥朱啟鈐.存素堂絲繡錄[M].排印本.1928.
⑦徐蔚南.顧繡考[M].上海:中華書局,1936.
⑧孫佩蘭.中國刺繡史[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7.
⑨包燕麗,于穎.顧繡[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9.
⑩k上海博物館.顧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0.
l音琪.“顧繡”針法解析[J].上海工藝美術,2006(1):76-77.
m陳瑩.顧繡配色藝術特點分析[J].絲綢,2009(11):4-5,25.
n楊海濤.顧繡的斷代與鑒定[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1(5):56-59.
o謝美華.畫繡研究與創新實踐[D].北京:中國美術學院,2019.
p許嘉.從“繡畫”到“針言”[J].新美術,2020,41(1):110-116.
q北村哲郎,小笠原小枝.中國刺繡[M].東京:日本富士藝術,1973.
rSarah Cheang.Dragons in the Drawing Room:Chinese Embroideries in British Homes,1860—1949[J].Textile History,2008(39):2,223-249.
sRachel Silberstein.Cloud Collars and Sleeve Bands:Commercial Embroidery and the Fashionable Accessory in Mid-to-Late Qing China[J].Fashion Theory,2017(21):3,245-277.
t李光安.董其昌款題韓希孟顧繡藝術探究[J].裝飾,2014(3):131-132.
u劉芝華.制造“文人繡”:以韓希孟《宋元名跡方冊》為主的論析[J].美術學報,2017(2):30-37.
v熊瑛.雅好與時玩:明末文人對畫繡的品鑒及收藏[J].美術觀察,2018(8):111-115.
w朱麗霞.明清江南文化的經典[J].人民論壇,2019(11):127.
x劉森林.董其昌“密碼”和顧繡的轉向[J].文化遺產,2023(4):16-22.
y許嘉.繡畫:中國江南傳統刺繡研究[D].北京:中國美術學院,2016.
z張良平.顧繡的審美特征及其與書畫藝術的關系[D].重慶:西南大學,2017.
谷疏博.蘇繡走進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啟示錄[EB/OL].(2017-08-03)[2022-08-03].http://art.people.com.cn/n1/2017/0803/c226026-294467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