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義合作精神是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素質之一,對學生未來的學習和生活具有深遠影響。小學體育教學作為培養學生合作精神的重要陣地,應當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視。本文從合作精神的內涵出發,分析了當前小學體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培養策略,旨在為相關教育人員提供借鑒參考。
關鍵詞:合作精神;小學體育教學;培養策略
當合作精神是社會發展的基石,也是個人成長的必備品質。在當今社會,無論是學習、工作還是生活,都離不開與他人的合作。因此,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已成為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小學階段是學生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對合作精神的培養尤為重要。體育教學作為小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培養學生合作精神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一、合作精神的內涵
合作精神是指個體與他人協同工作、互幫互助,以實現共同目標的意識和品質。它包含了溝通協調、團結互助、平等互利、共同進步等多方面的內容。具體來說,合作精神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溝通協調
溝通是合作的基礎。在合作過程中,成員之間需要通過有效溝通,表達自己的想法,了解他人的意圖,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協調,以形成共識,制定可行的合作方案。這就要求成員具備良好的語言表達和傾聽能力,以及換位思考和靈活應變的能力。具體來說,有效的溝通需要成員能夠清晰、準確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同時也要虛心、耐心地傾聽他人的意見。在表達過程中,成員要注意語言的邏輯性和條理性,避免模棱兩可或自相矛盾;在傾聽過程中,成員要摒棄成見,尊重差異,努力領會他人言外之意。只有在充分表達和傾聽的基礎上,成員之間才能找到彼此的共通點,化解可能的分歧,形成一致的目標和行動方案。
(二)團結互助
團結互助是合作的核心。在合作過程中,成員之間要樹立\"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集體主義觀念,彼此信任,互幫互助,攜手應對挑戰和困難。一個團隊的力量遠大于個人力量的簡單相加。成員之間只有互幫互助,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集體的力量。當某個成員遇到困難時,其他成員要主動伸出援手,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當團隊面臨挑戰時,所有成員要緊密團結,群策群力,共同進退。這種休戚與共的凝聚力,將是戰勝一切困難的法寶。
(三)平等互利
平等互利是合作的基本原則。在合作過程中,成員之間地位平等,各盡所能,各得其所。每個人的貢獻都應得到尊重和認可,合作的成果也應由所有成員共享。這就要求成員具備民主平等、誠實守信的品質,能夠尊重他人,履行自己的承諾。具體來說,平等互利首先意味著成員在合作中擁有平等的地位。無論資歷、能力還是背景,每個成員都是團隊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都應當得到同等的尊重。任何人都不能憑借自身優勢而居高臨下,更不能利用集體資源謀私利。在合作中,成員要秉持民主原則,就事論事,充分聽取他人意見,集思廣益,形成共識。即使意見不合,也要以平等、理性的態度交流探討,不能強詞奪理,更不能因言而生怨。每個人的貢獻都應得到尊重和認可,合作的成果也應由所有成員共享。這就要求成員具備民主平等、誠實守信的品質,能夠尊重他人,履行自己的承諾。
(四)共同進步
共同進步是合作的根本目的。合作不僅要完成既定任務,更要實現成員的共同成長。在合作過程中,成員之間要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共同提高。這就要求成員具備虛心好學、勇于創新的品質,能夠從合作中汲取養分,不斷超越自我。具體來說,共同進步首先需要成員保持虛心好學的態度。在合作中,每個人都有值得他人學習的地方。成員之間要以開放的心態、欣賞的眼光看待他人,虛心向他人學習,借鑒他人的長處。這種學習不僅包括工作技能、專業知識,更包括處世態度、為人品質等各方面。通過這種相互學習,成員的視野和格局都能得到拓展,個人的素質和能力也能得到全面提升。其次,共同進步還需要成員勇于創新,敢于打破常規。合作絕不是簡單的分工協作,更需要開拓創新。成員之間要善于打破思維定式,跳出既有框框,以新的眼光、新的思路看待問題,提出解決方案。
二、小學體育教學中培養合作精神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合作精神是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體育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能力,不僅有助于提高其身體素質,更能夠促進其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的發展。通過參與集體項目和合作任務,學生能夠學會與他人友好相處,增強溝通協調能力;能夠體驗團隊合作的樂趣,培養集體主義情懷;能夠發揮各自所長,增強自信心和成就感。這些品質的獲得,必將伴隨學生的一生,使其成為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有利于提高體育教學的育人效果
體育與健康不僅是一門培養學生運動能力的學科,更是一門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育人學科。在體育教學中滲透合作理念,把合作精神的培養落實到教學全過程,能夠大幅提升體育的育人功效。一方面,合作意識有助于調動學生參與體育的積極性。學生在與他人協同完成任務中,更容易獲得快樂體驗,從而對體育產生持久的興趣。另一方面,合作學習有助于促進學生體育技能的形成。學生在團隊合作中可以相互幫助,取長補短,共同進步,掌握運動技能的效果往往優于單打獨斗。總之,重視合作精神的培養,能夠達成體育興趣與運動技能的雙豐收,真正實現體育教學的育人目標。
(三)有利于學生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
當今社會是一個全球化、信息化的社會,合作已成為社會生活的基本方式。無論是學習、工作還是生活,每個人都不可能單打獨斗,都離不開與他人的通力合作。因此,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是順應社會發展需要,培養適應未來社會的合格公民的必然要求。小學體育教學要立足當下,放眼未來,著力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能力,使其具備在各種社會情境中與他人友好相處、密切配合的基本素養。唯其如此,學生才能在走向社會的過程中游刃有余,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三、合作精神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培養策略
(一)轉變教學理念,樹立\"以生為本\"的教育觀
培養學生合作精神,首先需要教師更新教育理念,樹立\"以生為本\"的教育觀。教師要從關注學生的運動技能,轉向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努力挖掘體育教學的育人功能,將學生的品德培養放在突出位置。同時,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潛力,為其合作意識的生成創造條件。只有教師率先樹立正確的教育觀,才能在教學中自覺地滲透合作理念,帶動學生合作品質的養成。例如,在籃球教學中,傳統的教學模式往往是以教師為中心,注重學生籃球技術的訓練和提高。教師會帶領學生反復練習運球、傳球、投籃等基本功,并通過考核學生的技術掌握情況來評判教學效果。如果教師能夠轉變教學理念,樹立\"以生為本\"的教育觀,就會采取不一樣的教學方式。比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分組對抗賽,讓學生通過比賽來發現籃球運動的樂趣。在比賽中,學生需要與隊友密切配合,互相鼓勵,齊心協力爭取勝利。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運用所學技術,更能體驗到團隊合作的快樂和成就感。同時,教師還要關注每個學生在比賽中的表現和感受。對于基礎較弱的學生,教師要給予更多鼓勵和支持,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對于個性張揚的學生,教師要引導他們學會與他人溝通與協調;對于擅長組織的學生,教師要給他們提供展示才能的機會。通過因材施教,教師能夠幫助每個學生找到自己在集體中的位置,獲得集體的認可,從而更好地融入集體,增強合作意識。
(二)優化教學內容,增加團隊合作的項目和環節
培養學生合作精神,需要在教學內容中有意識地設置團隊合作的項目和環節。一方面,教師要開發和引入更多需要集體協作完成的體育項目,如集體舞蹈、大型體操、多人游戲等,讓學生在這些項目中充分感受合作的樂趣和力量。另一方面,即便是在個人項目教學中,教師也要適當增加合作的環節,如兩人三足、接力跑等,使學生體驗協同作戰的重要性。首先,在集體項目方面,教師可以開展\"團隊障礙賽\"的教學活動。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組5—6人。比賽場地設置各種障礙物,如輪胎、繩網、平衡木等。每個小組需要攜手合作,共同通過這些障礙。比賽規則可以設置為,小組成員必須手拉手前進,若中途有人脫落則需重新開始;或者規定某些障礙物必須由團隊合力才能通過,如兩人合力搬運沙包過獨木橋等。其次,在個人項目方面,教師可以在田徑教學中設置\"合作往返跑\"的環節。具體操作是,將學生兩兩分組,兩人面對面站在相距20米的兩條線后。聽到發令槍聲,一人快速跑向對方,與對方擊掌后,另一人再快速跑回,如此往返,直至完成規定的跑動次數。在這個環節中,兩個學生就像一個小團隊,成員之間互相配合,才能快速完成任務。如果跑動者速度過快,擊掌者反應不及,就會影響整體速度;如果跑動者速度過慢,又會浪費擊掌者的時間。因此,搭檔雙方必須默契配合,步調一致,才能取得好成績。通過這樣的練習,學生能夠體會到與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三)創新教學方式,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等模式
培養學生合作精神,需要改革傳統的教學方式,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等新型模式。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能力水平、興趣愛好等,將其分成若干異質性小組,并在小組內部分配合作任務,如動作創編、戰術討論等。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生需要充分交流,各展所長,互幫互學,群策群力,最終形成集體成果。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能力必將得到潛移默化地提升。例如,在足球教學中,首先,教師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每組5—6人。小組成員應該是異質的,即能力水平、性格特點各不相同,這樣有利于學生之間的互補和促進。其次,教師給每個小組布置一個具體的戰術任務,如\"如何在中場組織進攻\"、\"如何有效防守對方前鋒\"等。每個小組需要在規定時間內(如15分鐘)討論出一套解決方案,并準備好示范展示。在討論過程中,小組成員需要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和思路。能力較強的學生可以提出自己的見解,并耐心解釋;能力較弱的學生要勇于提出疑問,虛心請教;性格外向的學生可以積極組織討論,調動氣氛;性格內斂的學生要努力表達自己,融入集體。總之,每個學生都要結合自身特點,為小組討論貢獻自己的力量。
(四)營造協作氛圍,形成團結友愛的班級文化
培養學生合作精神,需要營造良好的協作氛圍,形成團結友愛的班級文化。教師要以身作則,以平等、尊重的態度對待每一個學生,鼓勵學生之間多溝通、多交流,形成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和生生關系。同時,教師要經常開展一些團隊建設活動,如才藝展示、主題班會等,增強學生的集體歸屬感和榮譽感,培養其互幫互愛的品質。比如,教師可以定期組織\"體育才藝展示會\",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準備一個體育節目。節目可以是集體舞蹈、團體操、戰術演示等多種形式,需要全組學生共同策劃、編排、練習。在準備的過程中,學生必須發揮各自所長,明確分工,通力合作。在展示的舞臺上,學生要相互信任,默契配合,精誠團結,方能呈現出最佳表現。通過這種集體項目的準備和展示,學生能夠真切體會到團隊協作的重要性,領悟到集體榮譽的可貴。久而久之,班級就能形成團結一致、互幫互愛的良好氛圍。
(五)加強互動反饋,建立重視合作表現的評價體系
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合作精神,單靠營造良好的協作氛圍還遠遠不夠,還需要教師加強與學生的互動反饋,建立重視合作表現的評價體系。唯有如此,才能幫助學生明確合作的重要性,調動其合作的積極性,促進其合作素養的提升。具體來說,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成為學生合作表現的積極觀察者和及時反饋者。一方面,教師要細心觀察每個學生在集體活動中的表現,如是否主動交流、樂于助人、懂得謙讓等。對于那些合作表現突出的學生,教師要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贊揚,讓他們感受到自己的行為是正確的、值得發揚的,從而進一步強化其合作意識。另一方面,教師要敏銳地覺察學生在合作中存在的問題,如不愿與他人溝通、獨斷專行、唯我獨尊等。對此,教師要通過個別談話等方式,委婉地指出問題所在,并耐心地引導學生反思和改進,幫助其逐步破除自我中心,學會換位思考和互相尊重。與此同時,在評價學生的體育學習時,教師還要建立一套科學完善的評價標準,將合作表現作為其中的重要一環。具體說就是要在學生評價中設置與合作精神相關的考核項目,如\"團隊協作能力\"、\"溝通交流能力\"、\"奉獻服務精神\"等,并賦予相應的權重分值。在實際打分時,教師可以綜合平時觀察和集中測評的情況,給出客觀公正的評分。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需要從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班級氛圍、評價體系等多方面入手,全方位、多層次、長期性地開展工作。這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教師與學生、學校與家庭的通力合作。作為體育教師,我們要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不斷探索培養學生合作精神的有效途徑,為學生插上騰飛的翅膀。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2022.
[2]任明亮席德才.數智化菜單:新課標背景下小學體育作業設計與實踐策略[J].體育教學,2024(02),P:21-24
[3]朱慧敏任智.“雙減”政策背景下體育家庭作業一體化合作模式的構建[J].體育教學,2024(02),P: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