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研究從“兩個結合”視角切入,探討如何將河南南陽大地上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課教育,通過對南陽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教育的現狀調查發現主要問題,隨后積極探索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新路徑,從提升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加強師資力量和提升文化素養、深入融合教育資源,創新教育教學方式、重視實踐教學4個方面提出各種有效方式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德育功能,落實高校立德樹人工作,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化作用。
關鍵詞:"兩個結合;馬克思主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思政課;融合教育
中圖分類號:"D9"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22.064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強調:“教育引導學生深刻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教育引導學生傳承中華文化,富有中國心、飽含中國情。”基于此,在思政課教學過程中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潛移默化融入,通過理論指導實踐創新,在高校立德樹人工作中真正貫徹“兩個結合”的原則,全面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中的文化育人效用,是新時代背景下高校完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深化課程改革面臨的重要課題。
位于豫鄂陜交界地區區域性中心城市的南陽歷史文化厚重,包括兩漢文化、“四圣”文化、中醫藥文化等,這些資源為高校思政課教育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案例。南陽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弘揚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指示精神,進一步深挖南陽文化“富礦”,讓歷史“活”起來,讓發展動能“強”起來,以文化軟實力支撐現代化副中心城市建設。本研究將以“兩個結合”為切入點,探討將河南南陽大地上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課教育的有效手段,千方百計講好南陽故事,傳播好南陽聲音,塑造好南陽形象。
1“兩個結合”深刻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的具體實際以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這一重要論斷,既是對我們黨百年奮斗歷程的深刻總結,又明確肯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理論層面的重要地位。它為新時代我們如何正確理解和運用馬克思主義、如何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指明了方向。不僅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的智慧與創新,更成為我們實現民族復興的重要指導原則。這一論斷不僅展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深厚歷史底蘊,也為我們在新時代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化創新提供了實的理論支撐和實踐指引。
2南陽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內涵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及其精神作為教育內容,作為立德樹人的重要教育資源,其主要內容包括:家國情懷教育、社會關愛教育和人格修養教育。文化興盛作為民族復興大任的強大支撐,文化繁榮作為時代進步的鮮明標識,新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應結合其自身發展特點,在實踐的基礎上,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提供重要的理論支撐,堅定莘莘學子文化自信。
南陽作為南水北調工程核心水源地之一和渠首所在地,是河南省委、省政府明確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在河南南陽這片豐饒的土地上,豐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瑰寶熠熠生輝。這些文化資源涵蓋了兩漢文化、“四圣”文化、中醫藥文化、生態文化、地域文化、南水北調精神、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多個領域。這些寶貴文化遺產代表著中華民族的智慧和精神,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和實際價值。
新時代推動思政教育創新發展,需要高校在思政課教育中將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充分結合起來,積極挖掘南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時代精神,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掘傳統文化,感知傳統文化魅力,培育文化自信,自覺傳承文化。
3“兩個結合”視域下南陽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政課融合的契合邏輯
南陽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政課深層次融合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弘揚和發展,是貫徹落實“兩個結合”的重要舉措,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要途徑,也是思政課革新路上的有力保障。
3.1價值層面
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乃高校思政建設的核心要義。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度融入高校思政課教育,不僅是新時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關鍵媒介,更是堅定文化自信、立足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實踐與當代實踐的重要舉措。此舉旨在深化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與認同,培養其民族自豪感和歷史使命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定堅實文化基礎,實現精神上獨立自主的創新創造,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根本要求。
3.2理論層面
錢鐘書先生在《談藝錄》的序里說過:“東海西海,心理攸同。”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二者雖有不同,但均在訴說“以人為本,知行合一”,這就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政課深層次融合奠定了基礎條件,同時兩者的理論都蘊含極大的包容性契合,如果能在“兩個結合”視域下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政課深度融合,既能最大限度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化作用,又能將中國的文化精髓和民族精神更好地融入馬克思主義,不斷夯實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時代化的歷史基礎。
3.3實踐層面
中華上下五千年文明中蘊含著諸多優秀思想文化,將二者深度融合有利于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隱藏的思想精神、英雄事跡深入挖掘,用這些真實素材勉勵當代大學生,有助于激發其踔厲奮發的斗志,改善高校思政課較理論枯燥的上課氛圍。另外當前意識形態領域斗爭日益尖銳,大學生處于樹立正確三觀,培植愛國情懷的主陣地,需要吹好“方向號”,走好“知行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育人新格局一旦形成,可增強“大思政課”鑄魂育人實效,形成強大的教育聚合力。
4“兩個結合”視域下南陽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政課融合的現狀調查
“兩個結合”視域下南陽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教育存在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不足、師資力量薄弱,部分素養欠缺、課程融入方式方法相對簡單、理論與實踐結合不夠緊密等主要問題。
(1)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不足。習近平總書記深刻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目前隨著黨和國家各項政策文件下發,社會和各高校也在不斷提高對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視,有序開展一系列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題宣傳和實踐活動。但由于互聯網時代,信息更新速度快,大學生更容易接觸到良莠不齊的文化思潮,導致其普遍對倡導傳統文化的活動興趣較低,體現出一種對傳統文化的不重視和漠視。
(2)師資力量薄弱且素養欠缺,教育教學能力提升吃力。思政課教師作為學校思想政治、品德修養和知識傳播的主體,必須具備在課堂教學中有機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能力,提升思政教育實效性。但是,當前諸多思政教育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不夠深入,授課的著重點常常在就史論史,不僅缺乏說服力與實證性,而且由于學生第二課堂的課程資源挖掘較少,導致課堂乏味枯燥,有如無米之炊,無法高質量高標準將兩者有機融合。
(3)課程融入方式方法相對簡單,教育效果不盡如人意。首先,課程教材體系融入不完備,融入傳統文化的方式方法相對貧乏,其中較難理解的知識點,融入得相對單調直接。其次,思政課教師沿用舊時教學形式,照本宣科或口頭灌輸,忽視當前社會背景與時代進步,未能持續更新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致使學生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產生偏差,產生抵觸與厭倦心理。最后,兩者融合主要存在于學校教育,尚未形成全社會廣泛參與、全員協同的教育合力。因此其教育傳播的范圍相對有限,教育影響力也較為薄弱,未能充分發揮其在社會文化建設和個體成長中的重要作用。
(4)深刻把握理論與實踐的內在關系。古語云:“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一方面,當前思政課由于時間、場所和安全等問題,鮮有設置校外實踐活動,而思政課理論性較強,部分內容抽象、深奧,導致學生理解吃力,學習無力。另一方面,少部分思政課在進行實踐教學活動的過程中,由于無法精準把握實踐教學活動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所在,不僅無法完成課程目標,也難以激發學生參與其中的熱情,這是當前二者融合教育所面臨的一大現實問題。
5“兩個結合”視域下南陽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教育的對策
馬克思強調:“光是思想力求成為現實是不夠的,現實本身應當力求趨向思想。”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不能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必須緊緊依托高校思政課,在實踐中不斷總結和提升教學效果。結合兩者融合過程中暴露的問題,本研究從提升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加強師資力量和提升文化素養、深入融合教育資源、知行合一四個方面提出解決路徑。
(1)多方面多層次提升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首先創新教學方式,針對抽象晦澀的理論知識融入新媒體手段,實現多方面整合融入案例和圖片等互動性強的現代媒體元素,同時采用交互式、探究式、參與式和交流式等教學策略等;其次課后可利用傳統節假日和典故等,開展多樣的攝影、采訪、征文、競賽等活動,同時利用微博、抖音、快手等提升活動影響力,達到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目的,同時豐富學生課余生活,增強學習興趣,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和思政教育深入人心;最后可以從考核方式上入手,不限于考試成績的高低,著重德智體美勞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考核,形成科學全面的課程考核評價體系。
(2)堅持“兩個結合”,加強師資力量,提升思政課教師的傳統文化素養。首先,思政課教師專業素養必須過硬,通過發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引用與思政課教學內容相近的傳統文化典故、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等,激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活力。其次,完善教師評價機制。一方面通過開展優秀傳統文化與國學主題的培訓、教學研討等活動,有助于發掘所蘊藏的思想道德品質和人文意義,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提升新時代思政課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融合度。另一方面加強對教師和學生兩方面的考核。教師方面,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考評機制,針對優秀教師進行表彰,提高教師學習研究的主動性;學生方面,可增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的寒暑假社會實踐活動、志愿服務等,加大講評力度,營造社會氛圍,提升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影響力。
(3)深入融合教育資源,強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多元支撐體系。思政課的改革創新應當聚焦提升學生思想深度和理論高度,教師應采用案例式、探究式、體驗式以及互動式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豐富教學手段,提升教學效果。首先,豐富校園文化建設,為深入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高校應充分發掘并利用學生社團、工作室、圖書館和校史檔案館等校內資源,精心組織并開展傳統文化建設、學術講座等系列文化活動,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與民族精神;其次,邀請文化名家來校,通過講解文化故事、弘揚建筑中蘊藏的中國精神等途徑,使優秀傳統文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另外,可增設中華文化公開課,鼓勵教師積極開設中華優秀文化思政課程、紅色課程、南水北調精神課程等系列課程,鼓勵學生可通過圖畫冊、話劇、小品等形式展現心目中的南陽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視對學生教育成果的展示與宣傳,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增強其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最后,致力于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構建學校、家庭、社會與個人四位一體的教育合力體系。在這一過程中,學校教育應發揮教育主陣地的規范作用,同時注重與家庭、社會教育的緊密配合與相互支持,形成強大而有效的教育合力,共同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
(4)重視實踐教學。將思政課程的理論教學與實踐環節進行有機融合,可以實現對既有理論教學內容的深化與拓展,進而拓寬教學途徑,為文化教育實踐注入新的活力,也可以通過實踐教學補充創新理論教學成果。思政課程教師應積極發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價值,將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充分結合,綜合研判具體情況,多主體、多視角、多層次地進行提煉、剖析并整合,建構新的實踐教學框架。在進行實踐教學時,可帶領學生從走出課堂,到走出校園,到走出家鄉,讓學生真正置身于社會實踐活動之中,在實踐中感知魅力,獲得真切的參與感和體驗感,從而促進高校思政教育資源的可持續發展,煥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新時代生命力。
在“兩個結合”的視域下,南陽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政課教育深度融合,有利于承擔起傳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任。南陽市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其中蘊含的自強不息、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憂國忘家、赤膽忠心的紅色精神,顧全大局、以人為本的移民精神等,正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智慧結晶和偉大財富。新時代的高校,作為培養優秀人才的重要基地,肩負著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使命。將南陽市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政課,不僅可以豐富課程內容,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夠幫助學生深入了解中華文化內涵,增強文化自信。因此,南陽市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政課教育的有效融合,是時代發展的必然,是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途徑。這種融合將為培養具有中華民族精神的新時代人才,推動中華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發揮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丁恒星.“兩個結合”的內在結構、生成邏輯與價值意蘊[J/OL].中國礦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113.
[2]趙文靜.高中思想政治課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23.
[3]陳曉玲,張家媛,周娜,等.堅定文化自信繁榮甘肅特色優秀文化[J].文化產業,2023,(17):8284.
[4]習近平.論黨的宣傳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406,75.
[5]王曉輝.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政課育人的融合創新[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4,(01):1820.
[6]楊婧涵,康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的意義與路徑研究[J].衛生職業教育,2023,41(21):3537.
[7]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
[8]龔學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三重向度[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4,44(03):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