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雙減”政策下,需要進一步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這就需要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更具有針對性和科學性,提高學生完成作業的效率,從而達到減負提質的目的。
【關鍵詞】“雙減” 小學語文 實踐性作業
“雙減”政策對課后作業的數量、時間等都提出了要求。課后作業是課堂學習活動的鞏固和延伸,具有提升發展的功能。因此,作業設計也是教學設計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中提到,要重視學生讀書、寫作、口語交際、搜集處理信息等語文實踐活動,提倡多讀多寫,改變機械、粗糙、煩瑣的作業形式,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學習語文。因此,要想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作業設計就要改變“重知識、輕能力”的傳統觀念,切實減少簡單記憶、機械重復的作業,在作業內容和形式上推陳出新,設計開放性的個性化作業,促進學生思考,提高學生能力。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作如下探索與思考。
一、實踐性作業要有趣味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小學生的學習活動應以“有趣”為前提。我們的作業設計不能僅限于鞏固課堂上所學的知識,還要設計一些具有趣味性的作業,拓展課堂所學的知識,拓寬學生的視野。
例如,教學完《貓》一課后,筆者設計了這樣的課后作業:同學們,經過層層選拔,我們終于選出了動物明星——貓,趕快給它制作一張推薦卡去參加展播吧!(可以畫一畫它的樣子,也可以粘貼它的照片,還可以拍攝小視頻記錄它的活動)又如,教學《綜合性學習:遨游漢字王國》一課時,筆者設計了“玩轉漢字之趣”的作業,通過猜字謎等活動,讓學生感受漢字的趣味。這樣的作業更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也更能激發其內在驅動力,從而產生更好的學習效果。教學該課的前一周,筆者讓學生分小組搜集或自己創作字謎、畫謎、成語謎、故事謎、諧音字等。然后將各小組搜集或創作的成果裝訂成冊,在每節語文課上隨意選取其中的內容組織學生完成。這樣的作業設計,把“有趣”與“激趣”放在首位,在充分尊重學生個性化發展的基礎上,設計供學生自主選擇的作業,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受到完成作業過程中的快樂和作業成功帶來的愉悅。
二、實踐性作業要有層次性
學生個體存在差異,作業設計的難度也要有階梯性,滿足學生的不同學習需求。要將作業的選擇權交還給學生,讓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能力水平、特長優勢等選擇適合自己的作業,并通過作業的高質量完成,促進自己各方面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學習了古詩三首《示兒》《題臨安邸》《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后,筆者設計了分層作業。基礎作業(必做題):有感情地誦讀古詩。提升作業(選做題):背誦3首與愛國有關的課外古詩,摘抄帶有“國”字的詩句8句。實踐性作業(選做題):展開想象,把《示兒》這首古詩寫成一篇文章,字數不限。基礎作業旨在按照《課程標準》要求,誦讀古詩詞,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提升作業旨在有意識地提高學生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實踐性作業旨在考查學生對詩句的理解和感悟,提升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
三、實踐性作業要有挑戰性
小學生好勝心較強,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挑戰性實踐作業旨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潛能,鼓勵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積極思考,發展創造性思維,從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1.觀察生活,記錄點滴。例如,教學完《人物描寫一組》后,可以讓學生觀察班上同學的外貌和課間活動的場景,并用文字記錄下來。也可以讓學生記錄自己一天的生活,包括起床、洗漱、吃飯、上學、放學等各個環節的情景,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寫作能力。
2.創作繪本,展現情節。例如,教學完民間故事這一單元后,可以讓學生創作《牛郎織女》連環畫。所選擇的場景可以是牛郎和織女相遇的畫面,也可以是骨肉分離的畫面,還可以是鵲橋相會的畫面,甚至可以將整個故事情節都畫出來。學生通過查閱資料、繪制插圖等方式完成繪本的創作,培養了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3.拍攝生活照片,編寫照片故事。讓學生拍攝生活中的一張照片,并編寫一個照片背后的故事。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照片,發揮想象力,編寫出有趣的故事,從而培養想象力和創造力。
4.編寫劇本,進行角色扮演。教學完《草船借箭》《景陽岡》等課文后,可以讓學生根據事件編寫一個簡單的劇本,并進行角色扮演。學生可以在編寫劇本的過程中鍛煉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在角色扮演中體驗不同角色的性格特點和情感,培養學生的情感理解和表達能力。
四、實踐作業要有延伸性
小學語文教學不能夠只局限于課堂上和課本中,還應該走出課堂,超越課本,引領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到更廣闊的領域,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和全面發展,幫助他們成為終身學習者。
1.寫一寫。例如,在學習《威尼斯小艇》這篇課文時,筆者要求學生體會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的表達效果,同時還要求學生搜集資料,介紹某一個地方。學完課文后,筆者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設計了“沿途風景我欣賞”這種延伸性作業,要求學生用本課學到的知識寫一寫畫面:放學后的校園 、群鳥飛過的湖面、火車進站的情景……學生寫完后,筆者馬上進行點評,并且又設計了“拓研行動我在做”的作業:我是家鄉推薦官——選擇家鄉的某一特色之處,做一名家鄉推薦官。(注意要寫出家鄉的動、靜之美)可以寫家鄉的美食,可以寫家鄉的產品,還可以寫家鄉的美景……當學生掌握了如何采用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來反映景物的特征后,筆者又設計了“我是小小講解員”的作業:在我們中國的江蘇省也有一個城市,城內河道縱橫,被譽為——東方威尼斯,它就是蘇州。請查閱資料,向外國友人推薦一下我們的“威尼斯”。
2.找一找。例如,教學《我愛你,漢字》中的《關于“李”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一課后,筆者讓學生到街頭巷尾查找各商家廣告牌上的錯別字,并分析錯別字產生的原因,提出改正的方法,用研究報告的形式呈現。學生興趣濃厚,認真觀察、分析,提出改正的方法很準確。通過活動,學生明白了不寫錯別字,要用規范字的道理。
3.辯一辯。 《自相矛盾》《跳水》等課文,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人物的思維過程。在教學完《自相矛盾》一課后,筆者讓學生幫助楚國人在集市上賣矛和盾。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和親身體驗,明白無論做什么事情,都不能前后矛盾,否則就會鬧笑話。在教學《跳水》一課時,筆者提出問題:“船長看見孩子站在桅桿上,他心里是怎么想的?舉槍命令孩子跳水的方法是不是最好的?”小組展開討論,在一次次思維火花的碰撞中,學生明白了,在今后的生活中,如果碰到緊急事情,一是要沉著冷靜,二要堅決果斷,把傷害降到最低程度。
總之,在“雙減”政策下,教師必須努力設計豐富多樣、生動有趣的實踐性作業,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實現減負提質增效的目的。
(作者單位:福建省霞浦縣第二小學 責任編輯:莊嚴)
參考文獻
[1]熊春燕.基于“雙減”的小學語文作業設計有效策略[J].天津教育,2022(33):183-185.
[2]陽娟.“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優化[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教育研究),2022(09/10):46-47.
[3]高曉霞.“雙減”政策下小學語文作業優化設計[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2,7(20):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