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濱海老舊城區內澇問題嚴重,存在布局復雜、建筑密度高、容積率小、綠化率低等問題,以海綿城市為目標的改造實施難度大。基于此,文章以廣東省汕頭市金平區小公園片區為例,利用實地調研法,采取“慢排緩釋”與“源頭分散”的海綿城市設計理念,探索具有汕頭特色的海綿城市建設實施路徑,以期為濱海高密度老舊城區海綿城市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濱海城市;老舊城區;海綿城市;城市建設;汕頭市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4.14.062
[中圖分類號]D669.9;TU9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24)14-0-03
0" " "引 言
隨著城鎮化建設的快速推進和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增多,許多城市暴雨頻率增加,面臨著城市內澇、徑流污染、生態環境惡化等一系列錯綜復雜的環境問題和嚴峻挑戰。海綿城市是一種促進可持續發展的城市規劃理念,通過模仿自然生態系統,采取多種措施來減少城市地表徑流,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和城市環境質量,包括雨水管理、綠地規劃、濕地保留和雨水滲透等措施,旨在減少城市洪澇問題,提升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濱海高密度老舊城區作為城市發展的重要支撐,其特殊的地理和社會環境特點,使得海綿城市理念在這類城區中的應用具有一定的挑戰和復雜性。基于此,本文以汕頭市小公園片區為例,探索濱海高密度老舊城區海綿城市建設的實施路徑。
1" " "汕頭市舊城區小公園片區概況及建設問題
1.1" "小公園片區概況
廣東省汕頭市小公園片區坐落于廣東省汕頭市金平區,以“中山紀念亭”為發端,名為“四永一升平”的一道道騎樓老街呈環形放射狀,形成城市街區,總面積72.43萬㎡,較好地保留了20世紀30年代汕頭市街區原貌,見證和承載了汕頭“百載商埠”的歷史,成為汕頭老城的核心地標和文化標志。
小公園片區地處沿海城市,自然條件優越,但近年來的高強度城市化發展、大面積城市建設,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原有的自然生態環境和水文特征。造成上述問題的原因主要有3個:①大量的天然河流被阻斷,轉而由排水系統所替代,地下管道承載能力有限,一旦超過負荷,管道被堵塞,就容易造成澇水外溢;②受潮位頂托,城市澇水無法順利排入江海河流,加劇內澇;③城市下墊面過度硬化,減少雨水下滲,降雨時短時間內便會形成大量地表徑流,增加城市排水壓力,極易引發城市內澇、水資源缺乏等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1]。
小公園片區以古建筑為主,排水體制為分流制,該區域無大型水系,雨水由雨水管網匯集后流入泵站,自排或抽排出江。片區內雨污混錯形成的點源污染和面源污染都經過泵站入江。由于建設年代久遠,該片區存在多項環境問題:管道老化,維護修整工作不到位;以不透水地表居多,包括屋面、道路、停車場等,這些是降雨徑流污染來源之一;污水收集系統不完善。
1.2" "建設問題
1.2.1" "改造難度大
小公園片區是汕頭市典型老城區,居住人口多,硬化地面積大。建筑物布局復雜,建筑密度大,容積率高,綠化率低,空間占比小,導致雨洪處理和利用模式單一化嚴重,雨水設施分布較為分散、控制面積小、種類單一,內澇積水現象嚴重。另外,作為汕頭市最具時代建筑特征的區域,小公園片區是歷史文化遺產所在地帶,在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需要將保護建筑作為目標進行運作。因此,在原有建筑物上進行改造的技術難度遠遠大于新建項目,且會涉及安全、保護舊建筑等一系列難以協調的問題。
1.2.2" "改造目標具有差異性
該區域開發建設年代久遠,建設情況復雜,且是歷史文化區域,每一個區域的建筑都具有差異性,建筑年代、建筑密度、排水系統、地形地勢、城市規劃等因素都需要納入考慮因素[2]。可以說,該區域的改造目標具有差異性,必須充分調研改造對象,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細化落實片區規劃要求,結合地塊特點更新方案,明確改造目標,使規劃具有可操性和可實施性,從而實現可持續性的海綿城市改造。
1.2.3" "缺乏完整技術支撐體系
目前,中國的海綿城市建設更多基于新城區建設的技術標準和體系,然而舊城區與新建城區的海綿城市實施方案和原則截然不同。對于汕頭市小公園片區的海綿城市建設來說,缺乏完整技術支撐體系是突出的問題。截至目前,汕頭市小公園片區僅僅實現局部分區改造,點源項目的改造和局部排水管網改善尚不能形成面,不能全面解決小公園片區內澇問題,海綿城市建設效果不明顯。
2" " "海綿城市建設背景下濱海老舊城區改造原則
濱海老舊城區改造應以海綿城市理念為指導,注重生態恢復與保護,保留歷史文化遺產,打造多功能空間,并積極引導社區居民的參與,以實現濱海城市的可持續發展[3]。海綿城市建設背景下濱海老舊城區改造要遵循以下原則。
2.1" "安全性原則
老舊城區存在建筑老化、密集等問題,因此,改造過程中需要充分調研分析區域地形地勢、建筑密度、排水系統等情況,要確保區域改造的安全性。
2.2" "生態性原則
濱海老舊城區一般都存在生態環境退化問題,改造過程應注重保護和恢復當地的自然環境,通過綠化、濕地恢復、河道修復等手段提升生態環境質量,如提升空氣質量和水體質量。
2.3" "城市更新與保留原則
在濱海老舊城區改造中,應充分考慮保留其歷史文化遺產和建筑風貌。對于有歷史價值的建筑物,可以進行修繕和改造,使其融入現代城市中,同時體現濱海城市的特色。
2.4" "社區參與和可持續發展原則
濱海老舊城區改造需要積極引導社區居民參與,傾聽他們的意見和訴求,并在項目設計和實施中充分考慮社區的可持續發展。通過社區參與,增強居民對改造項目的認同感,推動項目的可持續發展。
3" " "汕頭市小公園片區海綿城市建設的實施路徑設計
筆者對小公園片區進行全方位調研,并基于調研結果設計海綿城市建設的實施路徑。例如,筆者著重調研了汕頭市小公園片區水處理整體流程,具體如圖1所示。從圖1可知,小公園片區分別從建筑物、街道、西堤公園等渠道收集雨水,從而匯集至雨水井,一部分雨水流向城市污水管,進入污水處理廠進行處理再利用;為分攤城市管網壓力,一部分雨水流入儲存調節池進行緩存,一部分流經市政雨水管網,再流向內海灣;一部分流經生態凈化池,經一系列處理達到使用標準,用于城市綠化、道路廣場沖洗、公共廁所、景觀用水等,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部分二次利用水可重新回儲存調節池,實現閉環可持續使用[4]。
基于調研結果,針對小公園片區的排水分區、功能特征、問題、建設條件等因素,本文將海綿城市建設治理思路確定為構建“源頭—過程—末端”體系,通過將上截、中蓄、下排等系統設施相配合,消除片區內澇,減少水體污染物排放。建設路徑可從原生態保護、生態修復、低影響開發3個層面實現。
綠色與灰色措施對周邊擾動較小,工期短、施工方便、安全可靠,且使用年限較長,可最大限度減少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能根據汕頭市小公園片區現狀,大大改善城市排水系統和生態系統,從而解決內澇災害問題和緩解熱島效應,維護城市良好的生態功能,實現區域雨水資源化利用及場地內雨水循環使用[5]。因此,小公園片區水處理設計思路采用“灰綠結合、上下搭配”的理念,分別從上截源頭改造(包括建筑樓、街道、西堤公園等地方雨水收集方式優化,低影響開發改造等)、中蓄改造(包括雨污管網改造、儲存調節池建設等)、下排改造(污水處理廠、生態凈化池建設升級等)層面實施[6]。具體而言,汕頭市小公園片區海綿城市建設的實施路徑設計如表1所示。
4" " "結束語
海綿城市理念傳承中國“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深厚思想與文化底蘊,是中國城市建設中對水安全、水環境、水資源等問題提出的綜合性系統解決理念,對消除日益突出的人水矛盾、打造和諧人水關系具有重要意義。濱海高密度老舊城區普遍存在綠化率低、布局復雜、建筑密度大、容積率高等特點,在海綿城市建設中,存在改造難度大、改造目標具有差異性、缺乏完整技術支撐體系等挑戰。本文以汕頭市小公園片區為例,分析了汕頭市小公園片區的具體情況和海綿城市建設問題,針對汕頭市小公園片區自然地理特征、規劃建設條件和水問題需求,遵守安全性、生態性、城市更新與保留、社區參與和可持續發展等原則,以“慢排緩釋”與“源頭分散”的海綿城市建設理念為指導,因地制宜地采取“滲、滯、蓄、凈、用、排”等措施,并分類推進,以促進汕頭市的可持續發展,并為濱海高密度老舊城區常態化、精細化開展海綿城市建設提供借鑒。
主要參考文獻
[1]李曉君,黃垚洇,馬倩倩,等.共建模式下高密度老舊城區海綿城市建設實施路徑研究:以深圳市羅湖區為例[J].中國防汛抗旱,2021(5):1-6.
[2]吳寅,郭榮華,曹利勇.海綿城市改造示范區老舊城區雨水末端治理工程實例[J].節能與環保,2022(5):57-59.
[3]仲旭東,戚曼玲.基于海綿城市理念的舊城區改造工程設計研究[J].工程技術研究,2023(7):179-181.
[4]佘年,皇甫蘇婧,謝振濤,等.濱海高密度老舊城區基于自然的內澇綜合解決方案:以秦皇島河東片區為例[J].中國防汛抗旱,2023(5):8-13,18.
[5]徐綺揚.基于海綿城市建設視角下的沿海城市水資源有效利用研究[J].建設科技,2023(14):54-56.
[6]吳寅,郭榮華,曹利勇.海綿城市改造示范區老舊城區雨水末端治理工程實例[J].節能與環保,2022(5):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