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文章面向職業教育產業鏈數字化轉型升級的需求,以學生、教師、企業、社會學習者4類資源庫用戶為研究對象,對資源庫建設與應用中存在的學生學習成果轉化機制不完善、教師數據整理與應用能力亟待提升、資源庫協同服務開放性受到限制、社區普適普惠功能未得到充分發揮等問題進行分析,結合校、行、企、社多元主體,從明確學生服務主體性、發揮院校及教師驅動力、加強行業企業參與度、拓展社區教育新領域4個維度提出有效的應對策略,以促進資源庫建設與應用。
[關鍵詞]數字化;職業教育;教學資源庫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4.14.077
[中圖分類號]G712;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24)14-0-04
0" " "引 言
2023年7月,《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指南》正式發布,資源庫定位于“能學、輔教、促改”,遵循“一體化設計、結構化課程、顆粒化資源、多場景應用”的建構邏輯[1]。“促改”指利用資源庫推動數字化時代學習方式的變革和課程建設改革;“多場景應用”指資源庫建立多樣化的應用場景,滿足不同用戶群體的學習需要。
在此背景下,資源庫建設單位應以數字化賦能為切入點,以學生、教師、企業、社會學習者4類資源庫受眾為研究對象,厘清目前專業資源庫建設與應用中產生的問題,立足校、行、企、社4個維度探討應對策略,推動資源庫建設與應用和職業教育改革。
1" " "資源庫建設與應用現狀及痛點
經過10多年的發展,在數字化賦能的建設理念和技術支持下,資源庫的功能定位從共建共享轉變為資源與學習相結合;管理方式從傳統的以人為主導轉變為依靠數據平臺監測;在建設與應用方面有一定經驗,但在針對不同類型用戶的角色定位和服務功能上還存在一些偏差,導致資源庫在建設與應用上存在差異性問題。
1.1" "院校與學生:教學資源供給失衡,學習成果轉化機制不完善
一是教學資源供給失衡。《2023中國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指出:新一代信息技術加速演進和科教融匯的迫切要求,對職業教育專業發展、資源建設都提出了新挑戰。而優質數字化教學資源供給不適應職業教育教學新常態[2]。主要是各院校、專業都鼓勵大力開發課程資源,導致信息超載、資源同質化情況嚴重。平臺根據學生學習軌跡、學習偏好自動匹配推送個性化課程資源的功能尚未健全,學生尋找和篩選合適學習資源時力不從心。
二是學習成果轉化機制不完善。各高校在界定學分類型的基礎上設定資源庫課程線上教學學時和學分權重,占培養方案總學分的比例與權重未有統一標準[3]。部分資源庫課程和在線學習資源未納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存在“課程線上掛,教學線下教”的脫節情況。除教師指定課程資源外,學生自主選擇學習的課程資源成果認定、積累、轉化尚無明確的認定機制和辦法,申請相關職業技能證書或等級證書的路徑尚不明確。
1.2" "院校與教師:資源共享機制尚未完善,教師數據整理與應用能力亟待提升
第一,資源共享機制尚未完善。部分資源庫仍存在重立項與驗收、輕推廣與應用的現象。資源庫推廣的主動性、積極性在驗收通過后大打折扣,而院校之間也沒有真正達成一致的共享理念[4]。資源庫建設過程中注重數量,忽視資源之間的內在邏輯關聯。
第二,教師數據整理與應用能力亟待提升。現實狀況是,仍有不少教師認為信息化教學就是PPT課件中插入動畫、視頻等低層次教學應用,或者關注點在學生簽到、課件學習進度、考試及格率等單維度數據。教師利用數據挖掘技術進行學習分析、個性評價等教學改革能力有限。
1.3" "企業與行業從業人員:缺乏長期穩定的合作機制,資源庫協同服務開放性和功能性受到限制
在校企共建共享資源庫過程中,缺乏長期穩定的合作機制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這樣的合作模式難以形成高度信任和深度合作,影響資源共享的深度和廣度[5]。資源庫宣傳力度不夠,示范項目和典型案例不鮮明等原因使得行業企業對資源庫建設的重要性和應用價值認識度不高。
資源庫作為協同服務平臺的開放性和功能性受到限制。教學資源庫的用戶主要是學校和師生,其需求和使用場景與行業企業目標用戶范疇有一定區別,因此教學資源庫的平臺功能和數據交互方式也會有所不同,導致數據交換和集成不夠順暢,限制了教學資源庫的功能性。
1.4" "社區與社會學習者:資源個性化功能不鮮明、社區化功能未得到充分發揮
首先,資源庫個性化功能不鮮明。從已建資源庫的實際情況看,通常是以課程、專業(群)為中心,課程體系偏重學歷教育,課程教學類型適應于學期學年制[6]。以職業教育為主體的建設模式無可厚非,但針對崗位能力的實踐性、操作性的培訓資源匱乏,資源供給不能滿足社會學習者偏重崗位技能的需求。
其次,社區化功能未得到凸顯。某些教學資源以微課講授為主,討論區、在線答疑、交流平臺等互動功能使用不足,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仍是單純接收信息,交互體驗趨于單向;社交圈、社交標簽共享等高級社交功能和社區化應用前景未得到凸顯。
2" " "資源庫建設與應用策略
2.1" "確定學生服務主體性
第一,建立“互聯網+學分銀行”,推進學習成果轉化、認證工作的落實。資源庫各主體、參建單位聯合開發學分認證系統,制定學分認定和轉換標準,建立學分銀行。學生建立學習檔案,通過課程學習獲得學分和相應證書,積累相關專業規定數量的若干門課程學分和證書后可申請專業、職業資格證書,并同步關聯、實時更新學分銀行個人賬戶。轉化認證模式如圖1所示。實現聯盟內資源庫課程學習成果認證、積累與轉換路徑暢通,凸顯資源庫的增值效應。
第二,繪制“大數據+精確畫像”,輔助教學改革。
資源庫數據后臺基于學生的學習軌跡、成長過程、興趣愛好采集過程性學情數據,通過可視化分析形成個人專屬數據畫像,智能推薦學習資源(如課程、資料、測試等),進行精準化教學引導;根據學習者的成績曲線圖、薄弱知識點分布智能判斷學生對知識學習和專業技能重難點掌握情況,實現學習追蹤診斷。
2.2" "發揮院校與教師驅動力
一是建立“共享端+院校聯盟”,協力繪制專業(群)知識圖譜。聯合資源庫參建、推廣院校成立院校聯盟,共同繪制資源庫專業、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知識圖譜,形成統一的教學標準和專業體系,構建課程資源共享機制。根據本專業(群)知識建設目標搜集相關數據,拆解教學內容并系統梳理知識。通過自然語言處理技術,提取實體、概念、關系等知識要素,利用引擎推理存儲知識,以發現新知識或驗證已有知識的準確性。開發涵蓋專業查詢、知識問答、課程推薦等系統的應用服務。構建模式如圖2所示。
二是升級“智能化+智慧教研室”,打造云端虛擬教學團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曾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關于開展虛擬教研室試點建設工作的通知》提出,突出探索推進虛擬教研室項目,以現代信息技術助推教學組織建設[7]。教育者數字能力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可實現的,除了加強信息技術培訓等途徑,還可嘗試組建基于資源庫平臺的跨校、跨區域的虛擬教學團隊。通過開展突破時空限制、高效便捷的集體備課、教學研討等教研活動,帶動教學團隊向資源學習和先進應用系統應用轉型。
2.3" "提高行業企業參與度
其一,建立“網絡化+產教聯盟”,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機制。學校和企業突破地域限制,建立持續穩定的產教聯盟合作機制,緊跟產業發展趨勢和需求變化,吸引行業企業提供實踐性、前沿性的案例素材和內容,共同開發基于新崗位、新技術的教學資源,豐富院校實踐教學資源,加強實踐基地建設,利用互聯網的開放性實現課程資源無邊界共享,互助共贏,發揮“1+1>2”集群效應。
其二,深挖“數字化+協同服務”,提供專業產業協同服務。針對行業企業用戶,資源庫建設需特別關注企業員工的實際工作需要,確保資源內容緊跟行業發展和學科前沿,開發基于實踐項目和案例、生產教學案例庫、培訓手冊的特色培訓資源,與行業協會和機構合作,共同開發和推廣行業培訓課程及認證計劃。
2.4" "拓展社區教育新領域
(1)打造“互聯網+個性化培訓”平臺,制定個性化培訓課程包,豐富培訓認證與社會服務的方式。在標準化課程和學歷教育課程體系基礎上,針對不同社會學習者需求,開發基于不同崗位能力的個性化培訓課程包,如項目課程、任務課程、模塊化課程等。標準化課程與個性化課程共同構成資源庫的結構化課程,形式有別、功能互補,將滿足在校學生作為資源庫使用對象主體性地位與滿足社區社會學習者的需求協調統一。
(2)拓展“云服務+社區平臺”,增加社區居民的互動性和參與感。圍繞資源庫聚焦產業和專業方向,建立社區網站和社交媒體賬號,收集整理社區內產業、專業方向相關的歷史文化遺產、居民檔案、行業產業專業相關新聞的文檔、圖片、視頻、音頻等形式的數字資料,利用數字技術保存、展示和傳播,增加社區居民的參與度和凝聚力;建立在線交流平臺,舉辦線上交流活動,如資源庫建設講座、主題沙龍、行業動態網絡直播等,使社區居民可以進行專業領域知識學習交流、溝通、分享,增加社區居民的互動性和參與感。
3" " "結束語
在技術革新和用戶需求的雙重作用下,職業教育利用數字技術賦能資源庫建設與應用的研究可以有效實現優質教學資源“能學、輔教、促改”的建設目標,全面提升專業資源庫建設的質量,提高資源庫應用推廣效率。在細分不同學習者角色定位和功能需求的同時,利用大數據、云服務、共享端等技術手段,有針對性地優化資源內容、模塊和體系,建立學分銀行、網絡聯盟、智慧教研室、社區平臺等應用場景和模式,滿足不同用戶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和終身學習的需要,促進資源庫的進一步完善,推動課堂教學創新和職業教育改革。
主要參考文獻
[1]中國政府網.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印發《“十四五”職業教育規劃教材建設實施方案》的通知[EB/OL].(2021-12-03)[2024-01-26].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12/08/content_5659302.htm.
[2]張淼.2023中國職業教育質量怎么樣[N].中國青年報,2024-01-29(7).
[3]尚潔.職教聯盟學分認定與轉換的探索:以郵輪職業教育協同發展聯盟為例[J].武漢交通職業學院學報,2021(4):96-99.
[4]劉興恕,關志偉,尹萬建,等.高職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的現狀、問題及策略:以汽車智能技術專業教學資源庫為例[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1(29):33-39.
[5]黃建寧.物聯網技術應用教學資源庫校企共建共享的研究與實踐[J].信息系統工程,2024(2):104-107.
[6]鄧小華,梁思鵬,江俊滔.職業院校數字化轉型的價值理念、行動框架與實施路徑[J].職教論壇,2023(9):30-38
[7]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關于開展虛擬教研室試點建設工作的通知[EB/OL].(2021-07-12)[2024-01-26].http:www.moe.gov.cn/s78/A08/tongzhi/202107/t20210720_545684.html?eqid=d94044ed0012eb7400000005643505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