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激勵實質是指激發人的動機的心理過程。文章重點研究激勵機制在高職院校學生管理中的應用,首先總結采用激勵機制進行學生管理的特點、作用、原則以及理論依據,分析明確激勵模式、激勵類型、激勵方法、激勵制度等管理要點,并提出科學構建激勵目標、營造良性激勵環境、準確把握激勵主體、合理優化激勵體系等管理方法,以期為高職院校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效參考。
[關鍵詞]激勵機制;高職院校學生管理;設計應用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4.14.072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24)14-0-03
0" " "引 言
激勵機制的應用會造成連鎖反應,其流程通常為需要—動機—行為,包含激勵主體、激勵客體、激勵環境、激勵原則和激勵機制等多個基本要素。受限于教育理念、教育資源、教師素質等因素,高職院校激勵機制的應用存在較多不足,應從院校的實際特點和相關需求出發,通過有效的激勵方法和手段發揮其教育作用,積極提升高職院校的整體育人水平。
1" " "高職院校學生管理中的激勵機制
1.1" "基于激勵機制的高職院校學生管理特點
高職院校學生管理的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是管理對象的特殊性,不同年級、在校經歷對激勵活動的需求會呈現出明顯的階段性特征;二是激勵機制具有教育性,人才培養、立德樹人是采用激勵機制的根本目標;三是激勵機制的精神性,源自高職院校的育人屬性和學習活動的基本特點,且精神性激勵的效能更持久;四是激勵機制的時效性,激勵效果可直觀體現在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成績、人際關系等方面;五是激勵機制的正面性,綜合考慮高職院校學生的心理發育特征,管理以正面激勵手段為主,更容易對學生產生積極影響[1]。
1.2" 基于激勵機制的高職院校學生管理作用
基于激勵機制的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具有較強的導向作用、強化作用、動力作用、調控作用、開發作用。導向作用是指運用激勵機制可以指明學生的發展方向,培養出符合社會需求的人才;強化作用是指可以引起學生大腦皮質的興奮,鞏固和保持其積極的思想行為,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行為習慣;動力作用是指激勵機制促使學生產生向目標前進的行動力,主動糾正有偏差的目標;調控作用使學生擁有辨識能力,清楚正確與錯誤的區別,并不斷對自身進行合理調控;開發作用能夠激發學生潛能,提高其學習能力、語言能力、邏輯能力、想象能力、運動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
1.3" "基于激勵機制的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原則
基于激勵機制的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要堅持統一性原則、公平公正原則、時效性原則、明確性原則以及系統性原則。統一性原則要求高職院校管理部門、管理主體保持目標的高度統一,科學分配管理資源,優化管理層次,提高管理工作的準確性和高效性;公平公正原則要做到同一激勵水平的同獎同罰,使激勵機制運用的功效最大化;時效性原則是指在管理時要抓住激勵契機并做到及時激勵,充分激發學生的潛力;明確性原則是指激勵要聯系學生的物質或精神需求,獲得更好的激勵效果;系統性原則是指應當形成激勵機制的綜合鼓勵,保證時間與空間上的相互銜接。
1.4" "基于激勵機制的高職院校學生管理理論依據
激勵機制的理論依據主要有需求層次理論、成就動機理論、期望理論、自我效能感理論、目標設定理論、激勵-保健理論等。其中,需求層次理論是馬斯洛的代表性理論,他認為人的需求可分為生存、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實現5個層次,證明了激勵措施應當與學生的主導需要相結合;麥克萊蘭提出的成就動機理論強調了人的社會性需要,即權力、關系和成就,為激勵機制的應用提供了方向指導;弗魯姆提出的期望理論認為人們的行為動力取決于期望值和效價,因此在設置激勵目標時應當滿足學生的預期獎勵[2]。
2" " "基于激勵機制的高職院校學生管理要點
2.1" "明確激勵模式
高職院校的激勵模式一般可以分為兩種,即思想激勵和校園文化激勵。思想激勵具有內在激勵和外在激勵的雙重屬性,不僅可以通過行為規范管理學生的主體行為,還可以在誘導啟發中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保持樂觀向上的精神面貌,真正認同學校理念,形成持久動力,引導學生產生更高層次的需求,有效提升學生的思想水平;校園文化激勵是一種群體文化,具體包含校園物質文化、校園精神文化、校園制度文化和校園行為文化等內容,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增強學生對自身和社會的認識。
2.2" "明確激勵類型
高職院校的激勵類型有個體激勵和團體激勵兩種,涉及學生的學習、生活、思想政治、人際關系變化及就業等多個方面,其中個體激勵對學生個體產生激勵作用,通過糾正學生的行為方式,充分挖掘其內在潛能,有效提升個人的綜合素質。團體激勵是通過良好的團體規范約束群體行為,具體表現為學習小組、科研團隊、宿舍集體成員等方面的激勵,展示了團體合作的重要性,可以提升高職院校的管理水平,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提高集體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營造和諧的校園氛圍,培養良好的人際關系,對學生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具有重要意義。
2.3" "明確激勵方法
在高職院校學生管理中應用激勵機制時,可以綜合考慮各項影響因素,合理選定激勵方法,具體有情感激勵法、目標激勵法、典型激勵法、競爭激勵法和正負激勵法等。其中,情感激勵法是指利用各種形式和方法影響學生的情感,激發其內在精神力量,優勢在于更能對激勵產生持久的作用;目標激勵法是指通過設置目標的方式規范學生行為,激發學生創造性;典型激勵法需要利用典型的人物、事跡激勵學生不斷進取、勇往直前;競爭激勵法是基于學生不甘落后的心理營造良性的競爭氛圍,提高其學習動力;正負激勵法是指有機結合正向激勵和負向激勵,必須掌握好獎罰尺度[3]。
2.4" "明確激勵制度
高職院校的激勵制度主要分為資助制度、獎勵制度以及懲處制度。資助制度具體包括國家助學貸款、各級獎學金和勤工助學崗位,為學生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幫助學生順利完成學業,努力實現人生價值;獎勵制度主要是學業獎學金制度、科研創新獎勵制度,鼓勵學生將個人精力放在學業、研究、提升創新能力等方面,此外也包含評選模范學生等;懲處制度是負激勵的一種,對違反校規校紀的學生進行批評教育,發揮約束作用,通過反向刺激糾正學生的不良行為。
3" " "基于激勵機制的高職院校學生管理方法
3.1" "科學構建激勵目標
3.1.1" "發揮目標效能
在開展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時,應當綜合考慮學生的心理與生理特點,圍繞院校需求設置激勵目標,充分發揮其應用效能,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要求精準把握目標設置的標準與尺度,實現激勵的最大化。首先,應保證目標設置的合理性,盡量覆蓋不同層次的學生群體,擴大激勵的覆蓋面,遵循適度原則,從學生個體情況出發,保證目標的合理性,以免目標設置過高或過低,導致學生失去奮斗熱情。其次,應當保證目標設置的清晰性和具體性,將目標量化,強化目標的可操作性,以便為學生指出明確的努力方向,不僅有利于管理考核,還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比如,可以將總目標分解為思想目標、學習目標和實踐目標,并細化為近期目標與長期目標。最后,應將學生的個人目標與集體目標結合起來,提高目標價值,通過集體的力量推動個人目標的實現。
3.1.2" "堅定理想信念
在設置激勵目標時,應強調理想信念的作用,避免過分強調物質激勵,從而優化升級目標的效果。強調理想信念時可以從社會理想、道德理想、職業理想和生活理想等方面入手,結合其穩定性、實踐性、可塑性等特征,增強激勵目標的驅動力和凝聚力,要求在目標中融入社會擔當意識,培養高職學生在新時代的道德理想,保持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同時,還需將激勵目標與知識教育融合,通過職業生涯規劃、學期目標管理等方式完善目標設計,分階段、層次、專業對目標的實現進行動態監控,保證其激勵效果。理想信念實質上是精神激勵的外顯,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內部驅動力,使激勵起到以點帶面的作用,更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3.2" "營造良性激勵環境
3.2.1" "加強學風建設
為了營造良性的激勵環境,保證激勵機制應用的綜合效益,應當加強學風建設,注重輿論宣傳和引導,通過激勵手段反映高職院校的教育理念、人才培養模式和校園精神,對學生的精神風貌產生積極影響,在潛移默化中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工作動力。學風建設涉及院校、教師以及學生3個主體,要求學校著力提升辦學水平,發揮行政班子示范作用,解決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等問題,增加學生的滿意度和歸屬感;教師應努力提升職業道德、業務素質和文化素質,充分利用各類教育資源,豐富教育內容與形式,積極組織文化活動,培養出符合社會需求的高素質人才;學生應樹立終身學習意識,認同學風建設的價值觀,內化個人追求,從日常行為入手,共同構建良好學風[4]。
3.2.2" "重視人際關系
人際關系是反映激勵環境質量的重要指標,具體包括師生關系、學生關系,如果人際關系出現問題,勢必會影響學生的積極性,激勵也失去其應有意義。第一,要協調好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的關系,教育者要重視情感管理,豐富激勵內容,挖掘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善于抓住生活中的各種教育契機,發揮語言藝術的價值,通過交流、鼓勵等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學生建立自由平等的師生關系。第二,要協調好學生之間的關系,營造融洽、和諧的氛圍。
3.3" "準確把握激勵主體
3.3.1" "堅持以人為本
高職學生是管理工作中的主體,應堅持以人為本、學生第一的教育思想,選用適宜的激勵方法,給予學生充分的尊重,以信任為核心,發揮激勵機制的作用。高職院校在管理時應聚焦學生需求,尊重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鼓勵學生進行自我表達,找到激勵的切入點,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激勵服務。首先,要注重學生的尊重和自我實現需求,使其自我價值得到社會認可。其次,要關注學生對成就和贊許的需求,高職學生在院校條件、社會輿論等因素的影響下,對贊許的需求往往比普通高校的學生更加強烈。最后,要關注學生的情感和交友需求,由于學生長期處于集體生活的狀態,生活環境和自我意識的改變都使其渴望進行情感交流。要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激勵作用[5]。
3.3.2" "實行自我管理
高職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對自主權力的渴望程度,因此高職院校管理人員應當充分認識到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參與管理、進行自治,培養其自我激勵意識。學生組織和學生個人是自我管理中的重要主體,學生組織自我激勵包含參與激勵與成就激勵,學生個人自我激勵包含自我管理激勵與成功激勵,可以通過參與校園文化建設、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參與學校管理、倡導互動學習等方式推動自我激勵的良性發展。
3.4" "合理優化激勵體系
3.4.1" nbsp;保證全過程激勵
全過程激勵是指讓激勵機制在管理應用中形成完整的周期,從引起激勵對象的需求開始為起點,到滿足激勵對象的需求為終點,流程為引起需要—激活動機—積極行動—滿足需求,牢牢把握管理的各個環節,保證激勵因素貫穿于計劃、實行、評價全過程,激勵學生全面發展。要采用多樣化的培養方式,通過整合優質資源、完善課程體系、豐富教學模式等手段達到激勵的效果。
3.4.2" "確立評價制度
評價是激勵的反饋形式,具有提升學生積極性、創造性和主觀能動性的作用,同時也為教育改革和激勵方法優化提供可靠依據,推動激勵教育的規范化、科學化發展。首先,要制定切實可行的評價制度,借鑒激勵機制應用相對成熟的優秀案例,結合高職院校學生管理的特點,完善課程評估系統、公示和投訴制度,讓全體學生都參與到評價活動中,保證評價激勵有章可循。其次,要兼顧學校課堂與第二課堂的評價,其中課堂學習評價可以將學生的學習廣度、深度、投入程度、解決問題的積極情感與態度作為基本指標,第二課堂評價則包括創新學分、科研學分等。最后,要做到定量與定性評價、自評與他評、評價過程與評價結果相結合,實行公正化、透明化評價,并定期反饋評估。
4" " "結束語
激勵機制是高職院校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可保障高職院校的教育質量,延長職業教育生存和發展的生命線。學生作為育人主體,能夠直接體現教育質量,應采取合理的激勵措施,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和實踐能力,保證高職院校辦學效益的最大化,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持續注入新生動力。
主要參考文獻
[1]宋修巖.我國高職院校學生管理研究熱點與趨勢:基于CiteSpace知識圖譜分析[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21(2):145-151.
[2]張彩琴.論高職教育管理中激勵理論的有效應用[J].財富時代,2021(8):182-183.
[3]蔡傳欣.制度化與人性化相融合的高職院校學生管理機制探索[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2(5):254-255.
[4]曾麗.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的運用探討[J].才智,2022(2):138-140.
[5]梁杏梅,廖乃英,劉喜華,等.提質培優背景下激勵教育在高職院校班級管理中的實踐與思考[J].科教導刊,2022(11):140-142,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