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中語文教育工作者,作為千年文明的傳承者、時代英才的培育者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構建的關鍵力量,致力于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深化學生對這一意識的認知。圍繞“立德樹人,共筑中華民族共同體之魂”“古韻今風,共筑中華民族共同體根基”“現代文脈,引領中華民族共同體文化新航向”及“砥礪實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之魂”四大核心議題,探討如何通過語文教學激發學生對中華文化的熱愛,增強其民族認同感和共同體意識,共同繪制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美好藍圖。
關鍵詞: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高中語文教學;文化傳承;立德樹人;砥礪實踐
在新時代的壯闊畫卷中,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如春風化雨,滋潤著中華大地的每一個角落[1]。作為高中語文教育工作者,我們深知自己肩負著傳承千年文明、培育時代英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崇高使命,共同推動著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偉大事業。
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肩負著遠超越文字教授的使命,即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傳承并弘揚深植于中華文化血脈中的民族精神。這一理念貫穿于我們教學的每一個細節,確保每一次課堂都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促進民族團結與文化認同的橋梁。
在教學中,我們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目標。我們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成長,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努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創造力。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感受到中華文化的魅力,成為具有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優秀青年。
我們始終堅守“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特別是在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偉大實踐中,賦予語文教育以新的使命與擔當。
語文,作為文化傳承的鮮活載體,其重要性不僅在于文字的傳遞與知識的積累,更在于它作為心靈的燈塔,照亮學生精神世界,促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覺醒與深化。我們堅信,教育的本質在于靈魂的塑造與精神的涵養,旨在培養出既擁有廣博知識,又具備高尚品德與深厚民族文化底蘊的新時代青年。
在教育實踐中,我們積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特別是強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育,幫助他們認識到自己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員,共同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2]。我們鼓勵學生以開放包容的心態,去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傳統,促進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互鑒與共同繁榮。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我們深知,只有讓每一個學生都深刻理解并熱愛自己的文化,才能更好地凝聚起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強大力量,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因此,我們將繼續堅守教育初心,努力培養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為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添磚加瓦。
在教學內容的精挑細選中,我們深懷匠心,旨在將中華文化的璀璨瑰寶化作滋養學生心靈的甘霖,讓每一堂課都成為一場深入探索中華民族共同體文化底蘊的奇妙旅程。我們堅信,通過這樣的教學安排,能夠讓學生在掌握語文知識的同時,深刻感受到作為中華民族一員的歸屬感與自豪感,從而在心中牢固樹立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3]。
我們深知古代漢語課程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獨特地位,它如同一扇窗,讓學生得以窺見歷史的深邃與文化的輝煌。古代漢語,不僅記錄了華夏民族的悠悠歲月,更承載著先賢們的智慧與哲思,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重要紐帶。通過學習古代漢語,學生們仿佛穿越時空,與古人對話,深入閱讀古典文獻,領略那份跨越千年的思想光芒。
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強調批判性繼承的重要性,鼓勵學生不僅要學習古代文化的精髓,更要學會在現代語境下對其進行審視與揚棄。這樣的學習方式,不僅增強了學生的文化自信,更讓他們深刻認識到中華民族共同體文化的深厚底蘊與獨特魅力,從而進一步鞏固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文化根基。
我們堅信,傳承與創新是相輔相成的。在教授古代漢語的同時,我們積極探索與現代教學方法的結合點,力求讓學生在接受傳統知識的同時,也能感受到時代的脈動。通過誦讀《論語》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經典名句,我們引導學生跨越時空的界限,深入理解并踐行中華民族自古以來便崇尚的仁愛之道。這種美德的培育,不僅為學生個體的成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更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和諧共生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支撐[4]。它像一根無形的紐帶,將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心緊緊相連,共同構筑起一個充滿愛與溫暖的精神家園。
而在文學方面,我們更是帶領學生踏上了一場穿越時空的旅行。從《詩經》的雅致與深邃中,學生們仿佛能聽到古人對愛情、對自然、對生命的低吟淺唱。那“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的柔美意境,不僅展現了古人對愛情的純真向往,更蘊含了中華民族對美好情感的執著追求。這些經典詩句如同一顆顆璀璨的明珠,串聯起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情感記憶,讓每一位學子都能在其中找到共鳴與歸屬。
此外,唐詩宋詞的韻味也是我們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壯麗景象,那“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深情呼喚,無不彰顯著中華詩詞的博大精深與獨特魅力。通過品味這些經典之作,學生們不僅能夠領略到古人對自然與人生的深邃感悟,更能感受到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與生生不息。這種文化的認同感與自豪感,正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體現。
為了讓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華民族的歷史和英雄人物,我們注重通過歷史故事和人物傳記進行教學。在解讀屈原的《離騷》時,引導學生深入體會其憂國憂民、忠誠于國的崇高情懷,感受他為國家命運而憂心如焚的愛國精神;通過解讀蘇武的生平事跡和《史記·蘇武傳》中的情感表達,讓學生明白愛國不僅是對祖國的熱愛和忠誠,更是一種責任和擔當,激勵他們為國家的繁榮富強貢獻自己的力量。
此外,我們還注重引導學生領悟古典文學作品中蘊含的和諧共處、包容并蓄的中華民族精神。他們能夠在“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語句中,感受到中華民族對友情的珍視和熱情好客的傳統美德;在“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哲理中,理解到包容并蓄的胸懷與智慧,讓學生學會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和觀念,培養他們寬容與博愛的品質。
通過這些教學內容的豐富和深化,我們期望學生能夠深刻體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獨特魅力,增強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同時,我們也期望學生能夠將中華文化的精髓傳承下去,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提倡在文學創作和教育中,要深入挖掘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學深度融合,以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認同感。在弘揚與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征途上,我們始終致力于將現代文學與傳統文化深度融合,以期讓學生在領略文學魅力的同時,更深刻地理解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核[5]。通過精選現代文學作品,為學生打開一扇通往中華文化寶庫的大門。
首先,現代漢語課程作為基石,不僅教授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學習與運用,更強調普通話的推廣與規范漢字的使用。這一過程不僅促進了語言的標準化,更加深了各民族學生之間的交流與理解,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構建奠定了堅實的語言基礎。它如同一條紐帶,緊密連接著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推動著我們從自在走向自覺,共同書寫國家發展的新篇章。
此外,現當代文學作為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核心課程,以其獨特的現代性、基礎性和中國化特色,在思政教學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通過現當代文學作品的學習與討論,我們引導學生理解并認同中華民族在現代化進程中的共同經歷與追求,激發他們的愛國情懷與民族自豪感,從而在思想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如在魯迅的《祝?!分校龑W生不僅關注封建禮教對婦女的壓迫,更從中體會到作者對底層人民生活的深刻洞察和同情。這種人文關懷精神,正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6]。鼓勵學生從作品中感受到作者對社會的責任感和對人性的探索,從而激發他們對社會問題的關注和思考。
沈從文筆下的《邊城》,勾勒出一個風景如畫、人情溫暖的湘西邊陲小鎮。這里,翠巒環抱,溪流潺潺,自然風光旖旎如畫,透露著大自然未經雕琢的純真與和諧。小鎮上,古樸的吊腳樓依山傍水,錯落有致,仿佛每一塊青石板、每一扇雕花木窗都承載著厚重的歷史與故事。
更令人動容的是,《邊城》中展現的少數民族風情與人性之美。那里的人們,無論是淳樸的村民還是靈動的少女,都以一種近乎原始的純真與善良,詮釋著人性的光輝。他們遵循著世代相傳的風俗習慣,節日里載歌載舞,日常生活中互幫互助,形成了一幅幅溫馨和諧的生活圖景。這些場景不僅讓學生感受到了少數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更深刻體會到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豐富內涵。
為了讓學生深刻領悟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們精心設計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首先,我們強化了經典誦讀與文學創作的重要性。每天設立“經典晨讀”時段,讓學生沉浸于《詩經》《楚辭》以及唐詩宋詞的韻律之中,感受古典文學的魅力。同時,通過“我與經典同行”征文活動,鼓勵學生結合個人體驗,與古人進行心靈的對話,啟迪智慧,激發創作靈感,實現心靈的共鳴,從而深化對中華民族文化的理解與認同。
我們也鼓勵學生走出課堂,通過實地探訪歷史博物館、紀念館等地,親眼見證中華文明的輝煌歷程,感受歷史的厚重與文化的博大精深。此外,“文化沉浸計劃”讓學生深入體驗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如傳統手工藝、地方戲曲等。通過親身參與和體驗,接受文化的滋養,加深對中華文化的理解與感悟,促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共鑄??傊@些實踐活動不僅豐富了高中語文課堂的內容,更讓學生在實踐中感悟到了中華文化的魅力,激發了他們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的熱情,為他們成長為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和時代責任感的人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積極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如多媒體教學、網絡課堂等,創新教學方式,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通過數字化資源的引入,使傳統文化教學更加生動、形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7]。同時,鼓勵學生利用互聯網平臺進行文化交流與分享,促進各民族學生之間的了解與溝通,共同構筑中華民族多元文化的精神家園。
展望未來,我們將繼續深耕教育教學領域,將共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重要使命,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中央、省委關于民族工作的重要精神和決策部署。通過不斷創新實踐內容、優化教學方法、拓展交流平臺,努力培養更多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堅定民族自信、強烈時代責任感的時代新人。我們堅信,在全校師生的共同努力下,我們定能為推動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貢獻更多力量,共同書寫中華民族更加輝煌燦爛的明天。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J].奮斗,2024(3).
[2] 王炎龍,江瀾.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產生、發展和完善的基本邏輯:從媒體話語敘事到文化價值認同的新透視[J]. 民族學刊,2021(1).
[3] 謝雨雨,馮占元.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之哲學審思與當代價值[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4(3).
[4] 張建榮,趙朝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生成邏輯、保障機理與鑄牢路徑[J].學術探索,2021(7).
[5] 張明會,李怡,蘭青,等.以藝術社團建設為抓手推進美育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藝術研究與實踐:以隴南師范高等??茖W校為例[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8(10).
[6] 周宣辰,程倩.情感與互動儀式:網絡空間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探析[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4).
[7] 那小紅,李玉秋,張蕊,等.利用數字化教學資源創設語文教學情境:以《星星變奏曲》《誡子書》等課為例[J].黑龍江教育(中學),2018(Z1).
編輯/趙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