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信息技術課程肩負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的重任,教師應創新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學習主觀能力性,幫助學生掌握信息技術的關鍵知識和技能,從而形成良好的信息技術素養。本文分析了激發學生學習信息課程興趣的必要性,并通過探究個體和外界兩大影響因素,提出了初中信息課程教育教學的優化對策,以供相關教育工作者參考。
關鍵詞:“互聯網+”;初中信息技術;學習興趣;影響因素;教學評價
一、引言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信息素養成為新時代對社會人才的基本要求,而各學段的育人工作,也應堅持與時俱進,加強對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幫助學生適應社會未來發展的需要。初中階段的信息技術課程是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的關鍵科目,教師可通過相應的教學方法,逐步提升學生對信息技術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但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因個體和外界因素的綜合作用,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習興趣并不強烈。這不僅影響了信息技術課堂的教學質量,也限制了信息素養培養目標的落實。因此,探討有效激發學生對信息課程學習興趣的方法極為必要。
二、激發學生學習初中信息技術課興趣的必要性
(一)引導學生正確運用互聯網
互聯網具有高度的開放性和跨地域性等特征,如若運用得當,可以為學生提供極大的學習便利。互聯網擁有豐富的學習資源,不僅有利于打開學生的思維視野,還有助于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讓學生感受遨游于學海的樂趣,漸漸成為學習的主人。但互聯網絡也是一把雙刃劍,在諸多優勢背后仍存在一些短板,如信息良莠不齊。正處于身心發展關鍵時期的學生群體,極有可能被網上的負面信息所誘導,形成極端錯誤的心理認知,對身心發展尤為不利。加之近年來自媒體發展迅速,新聞發布主體趨向多樣化與非專業性,出現部分為了博得流量獲取收益而過度宣傳負面暴力等不健康信息的情況,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長帶來危害。另外,游戲產業的發展,使得部分初中生長期沉迷于電子游戲,通宵達旦迷戀網絡,極度影響其學習質量和學習狀態。信息技術課程作為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可幫助學生正確運用互聯網絡,從其中獲取豐富、優質的學習資源,拓展自身學識與視野,提升學習效率與質量。
(二)提升學生實踐操作能力
在不斷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程學習興趣的過程中,教師也將逐步對教學方法進行優化完善,轉變教育理念觀念,打破傳統教學方式的弊端和困境,切實以生為本,突顯學生在課堂的主體地位,也為學生預留更多自主探索學習實踐的空間。而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內容中包含諸多動手實操的知識內容,將進一步引導學生通過調用所學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操作之中,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動手能力。然而,從現階段學生對信息技術的運用情況來看,多數學生的應用仍停留在淺層階段,如運用信息技術查詢知識、互動交流等,還有部分學生沉迷于網絡和電子游戲,等等。因此,教師必須重視對學生信息技術實操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合理運用信息技術,并將信息技術的優勢發掘出來,輔助自身的探索學習活動,完成各種既定任務,提高對信息技術理論和技能的掌握水平。興趣是學習的驅動因素,也是提高學生動手實踐操作能力的關鍵所在[1]。
三、影響初中信息技術課程學習興趣激發的因素分析
(一)個體因素
在“互聯網+”背景下,培養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極為關鍵,而學習興趣方是學生開展一切學習活動的原動力。教師通過不斷進行教學創新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雖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受一些客觀因素影響,使得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效果差強人意。從個體因素層面來看,初中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且大都形成了極為強烈的個體發展意識,教師的各項教學引導行為,必然會受到學生個體因素的影響。部分初中生對信息技術認知度不足,自主學習意識不強,加之互聯網的發展日新月異,部分自律意識不強的學生,極有可能長期沉迷于互聯網絡,影響其對信息技術學習的興趣和成效。另外,也有部分初中生長期停留在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狀態中,對教師的教學引導過度依賴,自然會影響其學習的興趣和熱情。
(二)外界因素
除個體因素外,外界因素也會對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影響。雖然信息技術課程的重要性日漸凸顯,但由于高考、中考指揮棒的作用,學生在升學壓力下,對信息技術課程的重視度不足。與此同時,教師在信息技術課堂的教學方法,也是影響學生對該門課程學習興趣的關鍵因素。部分教育工作者在教學期間,容易拘泥于傳統單一教學模式下,缺乏教學方法的創新。加之學生群體自主學習意識不強,課上配合度不高,久而久之也將挫傷教師進行教學創新的積極性。另外,部分農村學校,在信息技術專業教師的配置上,仍存在捉襟見肘的現象,往往采用其他科任教師兼任的方式進行授課,教師既缺乏專業能力,更沒有精力進行教學創新,使得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很容易陷入照本宣科的不良局面,不僅會影響學生的學習體驗,也難以展現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科魅力,從而影響學生對該門課程的學習興趣[2]。
四、激發學生對初中信息技術課程學習興趣的對策
(一)注重課前導入,激發學習興趣
基于以上分析,想要切實提高初中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習興趣,教師必須優化教學方法,提升學生學習信息技術課程的體驗感,幫助學生感受信息技術課程的無窮魅力,久而久之,自然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課前導入是教學過程的起始階段,也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時期。教師在課前導入環節優化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將為后續的課程教學提供極大的助力,有利于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因此,如何優化課前導入環節,是教師需要考慮的重點,教師在進行導入環節設計時,應盡量貼合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并引入一些身邊的真實案例,向學生展示信息技術的神奇與魅力,既能幫助學生打破認知局限,也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動力[3]。
例如,在進行“flash”軟件教學時,為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為教學過程做鋪墊,教師可以在課前導入環節,以創設情境的方法,引入一段生動有趣的多媒體視頻,視頻內容可以是以往學生參與課外活動的一些剪影,教師可以通過增加特效、設置轉場等剪輯方式,讓視頻炫酷、有趣。學生在觀看這一視頻后,會對“flash”軟件迅速產生強烈的學習興趣。隨后,教師可趁勢引入本節課程的教學內容,帶領學生一同探索“flash”的功能和應用技巧。如此,在課前導入環節,教師通過巧設教學情境,能迅速調動起學生對課程內容的學習興趣,也必將顯著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二)加強實踐教學,增加學習興趣
除了生動有趣的課前導入環節外,教師想要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應在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逐步強化實踐教學,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信息技術是一門以實操為核心的教學科目,學生想要切實掌握信息技術的關鍵方法,就必須不斷將理論知識內容遷移運用至實踐操作,才能切實提高學習質量和學習效率,讓學生逐漸感受信息技術課程的獨有魅力和強大功能,繼而增強學習興趣。教師應加強信息技術課程教學鉆研,分析教材內容,從中合理劃分選取更適合開展教學實踐的內容點,并在此基礎上設計令學生感興趣的實踐活動,讓學生感受到信息技術實操的快樂[4]。但也要注意的是,在實操活動的安排上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基礎學情,盡量照顧到不同能力層級學生的學習需求,避免設置過難的學習任務,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例如,在開展“程序結構”教學時,教師便可結合學生在課上的基礎學習情況,以及前期對相關知識內容的掌握水平,設置分層次的實踐活動方案,引導學生自主進行選擇并完成實踐任務,從而達到分層實踐教學的目的。如針對基礎較為薄弱的學生,教師的實踐任務可以是“編寫程序輸入年份,并判斷是閏年還是平年”;針對基礎較好的學生,在布置實踐任務時,可適當加大難度,要求其所設計的程序不僅要包括順序結構,還要涵蓋選擇結構或其他結構模式。這樣的分層實踐教學模式,能夠匹配學生的能力層級,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獲得成就感,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實施小組合作,提高學習興趣
信息技術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也應適當運用小組合作教學的方法,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尤其在信息技術課程教授的初始階段,教師根據學生的學情特征,適當安排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有利于幫助學生在思維碰撞中提升學習效果。更重要的是,在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初始階段,仍有部分學生因客觀條件的限制缺乏對互聯網絡的了解,不具備基本的電腦操作能力。如若教師采用一刀切的教學方法,很容易影響學生的能動性。而適當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能夠發揮小組成員的互助作用,既有利于培養學生綜合探索的能力,還將改變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程的畏難心理,對提高學習興趣尤為有利。
例如,在“多媒體演示文稿”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發現仍有小部分學生對電腦的操作不熟練,為此,教師遵循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既能讓小組內部在相互幫助和協作中共同成長,也能讓所有學生都能融入課堂中來。而學生在小組探究學習的過程中,通過合理分組、共同探索和學習,最終高效地完成了本次學習任務,與此每個同學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四)善用教學評價,提升學習興趣
教學評價是課程教學中的重要一環,也是進一步提升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通過教學評價,學生能夠正確認識自身學習的效果,找到不足之處。同時,教師采用多元化的教學評價,還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助力學習興趣的升級。傳統的課堂教學評價,大多集中于課堂尾聲,課堂評價對提升教學質效的作用有限。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學評價也有了更多新的理念和方法,教師可采用過程評價與終結評價相結合的方法,提高課上評價的有效性。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群體,教師如若能夠在課上善用教學評價,將提高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習信心,激發學生內部的良性競爭意識,取得更為理想的教學成效[5]。例如,教師在組織小組合作學習活動時,可不定期地加入某個學習小組,觀察該組學生的學習效果,并對表現優秀的學生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這樣的方式能夠快速建立學生的學習信心。而在教學尾聲,教師可為學生發放線上學情評價單,要求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效果進行評價,并將評價單傳遞給小組成員,由小組內部展開互評,最后再由教師做出總結性評價。如此,教師通過綜合運用過程性教學評價和終結性教學評價,可有效提高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習興趣。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互聯網+”背景下,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教師應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困境,充分激發學生對課程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教師可通過優化課前導入、增加課堂實踐、巧用小組合作、善用教學評價等形式,不斷提升學生對課程學習的動力與熱情。
作者單位:孫曉倩 山東聊城第六中學
參考文獻
[1]李翠珍.初中信息技術教學初中生學習興趣激發策略分析[J].知識文庫, 2023, (09): 90-93.
[2]張文海.“互聯網+”背景下初中信息技術課程學習興趣激發策略探究[J].中國新通信,2023, 25 (06): 125-127.
[3]張曉亮.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策略[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下旬刊), 2020, (11): 135-136.
[4]劉濤.興趣是推動學習的“原動力”——初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提升學生興趣策略探討[J]. 家長, 2019, (05): 185.
[5]焦慧敏.立足多元化教學,激發計算機學習興趣——初中信息技術教學策略淺議[J].新課程(中), 2017, (12): 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