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高校在新工科專業課程建設框架下開展賽課融通模式探索,對于促進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結合、激發大學生學習積極性、提升大學生職業適應能力、開辟新工科人才培養新路徑等具有重要意義。“工程量清單計價”課程應當在明確賽課融通模式建設主體內容的基礎上,從打造特色化賽項品牌、拓展賽項成績應用、多元化開展合作、建立健全評價考核體系等角度入手,持續推動教學模式的優化與完善。
關鍵詞 賽課融通;新工科專業;課程建設;工程量清單計價
中圖分類號:G424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DOI:10.16400/j.cnki.kjdk.2024.29.032
Research on th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of New Engineering Majors"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Competition and Course
——Taking the course of \"Valuation with Bill of Quantities\" as an example
ZHOU Wenrui, NIE Jianhan
(Hubei Industrial Polytechnic, Shiyan, Hubei 442000)
Abstract Exploring the integration mode of competition and course under the framework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engineering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promoting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teaching, stimulating the learning enthusiasm of college students, enhancing their vocational adaptability, and opening up new paths for talent cultivation in new engineering fields. On the basis of clarifying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tegration mode of competition and course, the course of \"Valuation with Bill of Quantities\" in universities should start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reating distinctive competition brands, expanding the application of competition results, diversifying cooperation, and establishing a sound evaluation and assessment system, continuously promoting the optimiz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the mode.
Keywords integration of competitions and courses; new engineering majors; curriculum development; valuation based on Bill of Quantities
1" 新工科專業課程建設框架下賽課融通模式的價值審視
1.1" 促進了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結合
高校在新工科專業課程建設框架下實施“賽課融通”模式,不僅可以促進“工程量清單計價”等課程內容的更新與升級,而且通過賽項引入最新的行業標準和操作規范,可以使課程內容更加貼合實際工程需求,使學生對工程量清單計價工作形成更為清晰的認知。與此同時,將建設工程數字化計量與計價賽項融入課程整體設計,可以讓學生在理論學習的同時,更為直觀地接觸到實際工程項目,從而提前熟悉和掌握工程量清單編制和計價的技能,推動基礎知識積累與實踐能力的雙項提升。
1.2" 激發了大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賽課融通”模式作為新時代高校課程改革的探索,更加側重于學生學習成果的表達與體驗,并以此來形成對學生學習過程的激勵。實踐中,國內部分高校通過與企業、行業協會等聯合開展賽項活動的方式,為學生提供更加真實和具有挑戰性的學習環境,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創新與探索欲望[1-2]。同時,豐富多彩的競賽活動,不僅涉及工程量清單計價的技能競賽,還包括了與工程造價相關的創新設計、案例分析等內容,為學生提供了更廣闊的展示才華的平臺,增強了學生的學習榮譽感與成就感,也成為他們積極、熱情投身學習的動力。
1.3" 提升了大學生的職業適應能力
競爭能力與競賽意識作為新時代高校新工科人才培養工作中的重要內容,其本質在于實現大學生職業技術能力與核心素養能力的有效融合,使新工科人才培養有效融入戰略性、前瞻性、規劃性內容,進而激發大學生謀劃自身未來發展的主觀能動性。尤其隨著社會日新月異的變化,大學生未來發展面臨著更多的不確定性,就業、生活的壓力也與日俱增,這就要求新時代大學生必須樹立競爭意識,學會如何展示自我的價值。高校通過開展“賽課融合”教學實踐,不僅有助于推進基礎知識傳授、實踐鍛煉,以及職業素養培育的高度統一,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而且可以通過職業適應能力的強化鍛煉,促進學生職業行為能力的有效提升,為其迎接未來職場的挑戰奠定堅實的基礎。
1.4" 開辟了新工科人才培養新路徑
創新應用能力目前已被大部分高校列入新工科人才的核心素養培養框架當中,這也是高校新工科人才培養工作主動適應形勢發展趨勢的重要改革舉措。從教學組織的角度來看,高校立足“賽課融合”基本要求,將專項競賽內容適當融入“工程量清單計價”課程教學,精心設計相關教學環節,創新與探索教學實施路徑,不僅有助于增強專業教師對大學生創新應用能力培養重要性的理解與認知,而且可以實現新工科人才培養工作的與時俱進;從教學發展的角度來看,高校以提升大學生創新應用能力為導向,將相關賽項有效融入“工程量清單計價”課程教學,可以使課程教學更加具有前瞻性與目標性,拓寬教師的教學視野,同時也為課程設計與新工科人才培養相結合開辟新的路徑。
2" “工程量清單計價”課程賽課融通模式建設的主體內容
2.1" 重置課程教學目標
高校要想有效推動“工程量清單計價”課程賽課融通模式的實施,重置課程教學目標是前提和基礎。必須要從系統性的角度全面審視當前課程實施現狀,結合當前主要賽項要求,從高階性、創新性、挑戰度三個角度出發對現有的課程教學目標進行重置。高階性主要是指要參考賽項要求,對學生的能力與素養進行拔高式培育,使學生在實現基礎能力素養達標的前提下,進一步提升能力素養;創新性是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適時提出課程所涉及的前沿性研究內容,引導學生的探索熱情與興趣,激發鼓勵學生采用創新性思維解決實踐中的具體問題;挑戰度主要是指在教師要適度提高實踐結果要求,并引導學生按照參賽思維,更為認真嚴謹地對待實踐內容,樹立“優中更優、勇攀高峰”的信心與決心[3]。上述方面目標并非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融合、相互影響,只有同步實施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2.2" 課程教學組織管理優化調整
“工程量清單計價”課程賽課融通模式建設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必須立足于優化教學組織和教學管理調整兩個角度,循序漸進地推動各項教學任務的執行,才能切實提高教學質量。優化教學組織方面:教師需要加大對適合工程量清單計價課程特點教學方法與手段的探索力度,有效引入案例教學、項目式教學、翻轉課堂等,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同時,還應當加快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的應用,如虛擬仿真技術、在線教學平臺等,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教學管理調整方面:需要針對工程量清單計價課程實操性的特點,研究如何加強和完善實操環節,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操作技能。這包括設計具有針對性的實操項目、建立完善的實操管理制度,以及與企業合作開展實踐教學等。同時,需要從學生激勵的角度出發,參考賽項參賽流程,將傳統的“分隔式”實訓教學上升為“融合式”實訓教學,提高實訓教學內容與賽項要求的契合度。
2.3" 課程教學內容充實完善
“工程量清單計價”課程賽課融通模式的有效實施不僅是在教學管理層面的優化與革新,還要通過融入賽項內容,使課程更加貼近實際工程需求,實現課程知識結構的更新與完善。首先,課程任課教師需要持續關注工程造價行業的最新動態和發展趨勢,研究如何將行業的新技術、新標準、新規范融入工程量清單計價課程內容,使課程教學內容與行業需求保持高度一致;其次,高校需要加強與行業企業的合作與交流,采取學術研討、共建課題組、聯合編寫教材等方式,共同推動課程內容的更新和完善,確保課程內容與行業需求保持高度一致;最后,還應當通過賽項內容的有機融入,讓學生更早地接觸和了解行業標準和規范,如《建設工程工程量清單計價規范》等,增強學生對行業標準的認知與重視程度。
3" 優化完善“工程量清單計價”課程賽課融通模式運行的建議與對策
3.1" 立足課程教學基礎,打造特色化賽項品牌
“工程量清單計價”課程所在院系打造特色化賽項品牌的過程,可以看作是一個面向本校學生進行定向課程體驗的過程,目的在于激發學生對課程的興趣,使其自發自覺參與其中。結合目前國內相關高校特色化賽項品牌建設的經驗來看,應當從以下兩個角度入手,進一步推進課程特色化賽項品牌的打造:一方面,具有鮮明的主旨特色是品牌的核心競爭力所在,同時也是保障品牌運行可持續化的根本動力。這就意味著,“工程量清單計價”課程特色化賽項品牌的建設定位,應當顯著區別于相近課程已經成熟運作的賽項,同時還應當注重在細節中注重賽項品牌的特色化展示,增強學生學習與參賽的興趣;另一方面,注重參賽學生的個性化體驗。“工程量清單計價”課程特色化賽項品牌建設的過程也是不斷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與競賽需求的過程。課程任課教師需要及時分析和把握學生對相似賽項需求與偏好的變化,動態對賽項內容、組織方式、舉辦形式進行優化調整,保障賽項品牌的活力與吸引力,使學生寓情于賽,體驗與收獲豐富。
3.2" 拓展賽項成績應用,強化學生激勵獎勵
盡管目前不少高校新工科專業課程賽課融通模式已形成了較為完備的運行框架,并在教學引導方面實現了與學生發展訴求的契合,但依然存在賽項成績應用途徑單一、激勵措施不夠完善等問題。因此,高校要想真正地依托賽課融通模式提升“工程量清單計價”課程的教學質量與成效,就必須立足于拓展賽項成績應用,進一步制訂更為完善的激勵獎勵措施:一方面,要加強對學生的獎勵與宣傳,對在“工程量清單計價”課程相關賽項中取得優異成績的學生或團隊,采取公開表彰、給予獎學金、頒發榮譽證書等方式進行激勵獎勵,提升學生的學習榮譽感,同時也為其他學生作出示范;另一方面,應當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為導向,通過明確學業素質能力拓展學分模塊,學分與參賽獲獎名次轉換細則,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引導學生更為積極主動地參加“工程量清單計價”課程相關賽項,增強學生對課程學習成果的體驗。
3.3" 多元化開展合作,促進賽課融通模式可持續運行
構建多元化的賽課融通模式合作體系是鞏固拓展“工程量清單計價”課程建設實力的重要實現途徑。高校應以此為切入點,通過探索具有實際操作性的合作方式來推動賽課融通模式的開放式運行。從實踐情況來看,以下三種合作途徑可以作為參考:一是加強與工程計量類企業的合作,共同制訂實踐教學合作機制,目的在于加強學生工程量清單編制和計價實操的能力,為企業選擇優質人才提供參考;二是以合作共贏思維為基礎,通過共享教學科研資源、共建實踐平臺、共用教師資源、共舉賽項等方式,加強與工程類企業的合作,為學生未來的職業發展提供優質平臺;三是要積極探索與政府部門、工程計量行業組織開展合作式賽項,從而減少自身賽項活動的資金投入,并提升賽項的社會影響力。通過打造多主體參與的賽課融通模式合作體系,不但可以鞏固拓展模式運行所需的教育教學資源的來源途徑,而且有助于實現高校與合作方的互利共贏與相互信任,共同推動賽課融通模式的高質量運行。
3.4" 建立健全評價考核體系,保障賽課融通模式可實踐性
目前,國內大部分高校還未充分構建專屬于課程賽課融通模式的評價考核體系。賽課融通模式作為“工程量清單計價”課程教學創新的一種探索,有必要通過形成專項評價考核方案的方式來保障模式的可實踐性。結合實際情況來看,建立健全賽課融通模式評價考核體系,重點需要從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要科學化設置考核評價指標,保證評價指標既可以涵蓋“工程量清單計價”課程對學生的基本要求,又可以體現出賽課融通模式的關鍵考核點;二是要注重評價考核體系的動態性,評價考核體系并非一成不變,而應當根據賽課融通模式的優化來完善進程,及時、靈活地進行調整,避免考核評價淪為形式主義;三是要注重評價主體組成的合理性,“工程量清單計價”課程賽課融通模式運行通常涉及高校、企業、行業協會、賽項舉辦方等多個主體,因此必須要保障上述主體都能被囊括在評價考核過程當中,從而確保評價考核實施的合理性和全面性。
4" 結語
“工程量清單計價”課程賽課融通模式的探索,為高校新工科專業建設提供了新的思路。高校新工科相關專業應當充分借鑒該模式的優勢與組織方式,進一步優化配置相關課程教育教學資源條件,廣泛開展校內外合作,完善課程教學管理運行機制,為學生創設更具吸引力與活力的課程教學體系。
基金項目:湖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一般項目“建設工程數字化計量與計價賽項融入造價類課程的實踐研究——以《工程量清單計價》課程為例”(2024JY13)。
參考文獻
[1] 林敏.基于“賽課融通、賽教融通”的儀器分析課程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J].中外食品工業,2021(9):181-182.
[2] 張曉津.“崗課賽證”融通背景下高職院校專業課程建設探析[J].職業技術教育,2023,44(2):58-62.
[3] 張友瑞.以推進“崗課賽證”融通引領構建高職課程體系[J].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學報,2023,42(7):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