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為研究對象,探討了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模式在高職體育教學中的應用。首先分析了課內外一體化模式的時代價值,隨后對現階段體育教學的現狀問題進行了分析。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加大課堂外的體育知識宣傳、加強專業場地建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主體性以及建設課內外一體化的師資隊伍等改革策略。通過本文的研究,旨在探索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模式在提高體育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等方面的積極作用,以期為高職院校體育教學改革提供有益的參考和啟示。
關鍵詞:高職院校;體育教學;課內外一體化
課題項目: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一體化”課程視野下高職體育教學實踐研究,項目編號:2022SJYB0914。
一、引言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越來越關注健康問題,體育教育作為提高國民體質的重要途徑,在我國教育事業中占有重要地位。高職院校作為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體育教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1]。然而,當前高職院校體育教學仍存在諸多問題,這些問題制約了高職院校體育教學質量的提升,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和綜合素質的培養。
二、高職院校體育教學課內外一體化模式的時代價值分析
課內外一體化是指將在課堂內進行的體育教學與課外體育活動相結合,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這種模式有利于推動校園體育文化建設、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以及培養學生良好的鍛煉習慣。在新時代背景下,這種模式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校園體育文化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包括了校園體育活動、體育設施、體育精神和體育價值觀等方面。通過課內外一體化模式,學校可以組織開展各種形式的體育活動,如:體育節、體育比賽等,從而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提高學生的體育興趣和參與度。同時,這種模式還可以促進師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形成良好的體育氛圍,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體育文化的熏陶。此外,課內外一體化模式還有助于提高學校的體育教學質量,提升學校的體育品牌,進一步推動校園體育文化的發展[2]。
其次,課內外一體化模式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高職院校的教育目標是培養高素質的技術技能型人才,而體育教學則是培養學生的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和社交能力的重要途徑。通過課內外一體化模式,學生可以在課堂內學習到專業的體育知識和技能,在課外活動中將這些知識和技能應用于實際,從而提高自己的運動能力,鍛煉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競爭意識和溝通能力,使學生在綜合素質方面得到全面的提升。這種一體化模式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自主鍛煉意識和自我管理能力,使學生在今后的學習和工作中能夠更好地面對挑戰。
此外,良好的鍛煉習慣無疑是學生身心健康的重要保障。在課內外一體化模式下,學生可以充分利用課余時間進行體育鍛煉,使自己在緊張的學習之余得到充分地放松。同時,這種模式還可以使學生形成規律的作息時間,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通過參加課外體育活動,學生也可以結識更多的朋友,擴大自己的社交圈子,從而有利于自己的心理健康[3]。在新時代背景下,高職院校應充分發揮課內外一體化模式的優越性,為培養高素質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做出貢獻。
三、現階段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現狀
現階段,高職院校體育教學面臨著一系列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校方對體育教學的關注度不夠
在當前的高職教育體系中,校方往往更加注重專業課程的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就業率,而對體育教學的重視程度相對較低。這種現象的產生,一方面可能源于校方對體育教學的價值認識不足,未能充分意識到體育教學對于學生身心健康、綜合素質培養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可能與我國當前的教育評價體系有關,體育教學成果不易量化,導致校方對其關注度不夠。
(二)學生對體育的認知普遍缺失
在我國,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高職院校的學生對體育的認識僅僅停留在鍛煉身體層面,未能充分認識到體育教學對于自身綜合素質、人格成長的重要性。這使得學生在體育教學過程中,難以產生濃厚的興趣和積極參與的意識,從而影響了體育教學的效果[4]。
(三)部分院校授課模式過于單調
當前,一些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學仍然采用傳統的授課模式,如:課堂講解、示范、練習等,方式較為單一。這種授課模式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鍛煉意識和團隊協作能力。此外,過于單調的授課模式還可能導致學生對體育教學的誤解,認為體育課程只是簡單地鍛煉,進而影響教學效果。
(四)相關專業場地有待完善
體育教學的開展需要一定的場地和設施支持。然而,當前部分高職院校在體育設施方面的投入不足,導致相關專業場地不完善。這不僅影響了體育教學的正常進行,也限制了學生課外體育活動的開展,從而影響了學生身體素質和綜合素質的提升[5]。
四、高職院校體育教學課內外一體化改革策略
(一)加大體育知識宣傳
該環節旨在提高學生在“課外”對體育的認識和理解,培養他們的自主鍛煉意識,使“課內”的體育教學真正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具體來說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通過校園文化建設,營造濃厚的體育氛圍。學校可以組織各種形式的體育活動,如:體育節、體育比賽等,讓學生在參與中感受體育的魅力。同時,還可以在校園內張貼體育明星海報、懸掛體育口號標語,引導學生關注體育、熱愛體育。
其次,利用網絡媒體,拓寬體育知識傳播渠道。學校可以建立校園體育網站、微信公眾號等,定期發布體育新聞、健身知識、運動技巧等內容,使學生能夠隨時了解最新的體育動態和科學鍛煉方法[6]。此外,還可以通過網絡直播體育比賽,讓學生感受現場的氛圍,激發他們的體育熱情。
再次,開展體育知識講座,提高學生的體育素養。學校可以邀請體育領域的專家、教練來校講座,分享他們的經驗和見解,使學生受益匪淺。同時還可以組織學生參加體育知識競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體育素養。
此外,加強校企合作,拓展體育實踐平臺。學校可以與企業、社區等機構開展合作,共同舉辦體育活動,為學生提供實踐鍛煉的機會。這樣,學生不僅能夠在課堂上學習到理論知識,還能在實踐中提高自己的運動能力,真正將體育融入自己的生活。
最后,注重家庭體育教育的引導,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學校可以定期向家長發送體育知識資訊,引導家長關注學生的體育鍛煉,協助學校做好家庭體育教育工作。同時,學校還可以組織家長和學生一起參加體育活動,增進親子關系,讓學生在家庭氛圍中養成鍛煉的習慣。
(二)加強專業場地建設,優化教學環境
加強專業場地建設,不僅是提高體育教學質量的關鍵,也是推動高職院校體育事業發展的基礎。在高職院校的教育理念中,要將體育教學與專業教學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充分認識到體育教學在培養學生綜合素質方面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礎上,校方可加大體育設施建設的投入,將專業場地建設納入學校發展規劃,確保場地建設與學校整體發展同步。其次就是要充分調動社會資源,拓寬融資渠道[7]。場地建設資金投入較大,單靠學校財政支持往往難以滿足需求。因此,高職院校可以積極尋求與社會企業的合作,通過校企合作、政產學研用等方式,吸引社會資本投入體育場地建設。同時,學校還可以爭取政府相關部門的支持,爭取體育場地建設資金,為專業場地建設提供有力保障。
場地建設過程中,學校應充分考慮體育教學、訓練、比賽等多方面需求,科學規劃場地布局。除了建設常規的籃球、足球、排球等場地外,還可根據學校特色和需求,建設如羽毛球、乒乓球、游泳館等特色場館,也要注重場地多功能性的實現,如:在籃球場上設置夜間燈光設施,以便于夜間訓練和比賽。需要注意的是,場地的建設不是一勞永逸的事情,學校需要定期對場地設施進行更新與維護,確保場地始終處于良好的使用狀態。為此,學校也應建立健全場地設施管理制度,明確責任主體,確保場地設施得到有效保障。除此之外,校方還可以與周邊體育場館建立合作關系,共享場館資源,提高場地利用率,也可以組織學生參與社會體育活動,讓學生在更多場合鍛煉身體,提高自己的運動技能。
(三)培養學生自主學習主體性
想要真正實現課內外融合,教師就需要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往往是教學的主導者,學生則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要培養學生在體育活動中的自主學習主體性,學校必須轉變教學觀念,將學生置于教學活動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育教學應注重情境,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體育運動的樂趣。教師可以通過組織體育比賽、開展趣味運動等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更加主動地參與體育教學。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掌握體育技能,還要培養他們的自主鍛煉能力。學校可以組織學生參加各種形式的體育活動,如:晨跑、健身操等,引導學生養成自主鍛煉的習慣,提高他們的自主鍛煉能力[8]。
此外,加強師生互動,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在體育教學中,教師應加強與學生的互動,關注學生的需求和困惑,及時給予指導和幫助。同時,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合作學習等,提高學生的參與度,使他們更加主動地參與體育教學。最后,就是要注重培養學生評價反思的能力,使學生了解自己的優點和不足,激發他們的內在動力。學校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和同伴評價,引導學生進行反思,從而提高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
(四)建設課內外一體化的師資隊伍
該環節旨在提高體育教學質量,實現教學資源的優化配置,促進體育教學與課外體育活動的有機結合。高職院校應注重選拔具備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的教師,確保他們具備扎實的體育理論知識和豐富的實踐經驗,鼓勵教師參加繼續教育和培訓,提升他們的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教師也應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交流,關注學生的需求和困難,及時給予指導和幫助。通過與學生的互動,教師可以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調整教學策略,提高教學效果。
其次,鼓勵教師參與課外體育活動。學校可以組織教師參加各種形式的課外體育活動,如:運動會、體育比賽等,使他們深入了解課外體育活動的重要性。教師在參與課外體育活動的過程中,也能反向帶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他們的學習動力。此外,學校應鼓勵教師之間的交流合作,分享教學經驗和心得,共同探討體育教學改革,教師可以共同開展教學研究和實踐活動,實現教學資源的優化配置[9]。
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學校應注重培養教師的職業素養和責任意識,使他們認識到自身在體育教學中的重要作用,通過加強師德教育,教師可以更加關注學生的成長和發展,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五、結語
高職院校體育教學課內外一體化實踐是一項長期、系統的工程,需要學校、教師、學生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通過本文提出的相關策略,相信高職院校可以培養出更多具備健康體質、積極態度、創新精神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為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張磊,劉國玉.大學體育教學課內外一體化改革探索與實踐[J].當代體育科技,2023,13(15):7-10.
[2]陳倩.學分制下高職院校體育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模式探索[J].新課程研究,2023(33):36-38.
[3]徐昀.大學體育教學課內外一體化改革探索與實踐[J].環球慈善,2023(4):0148-0150.
[4]文智,文粵江.高職院校公共體育“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模式構想[J].運動-休閑(大眾體育),2023(17):0010-0012.
[5]孫金暉.高職院校體育課內化一體化教學模式構建研究[J].體育風尚,2023(8):74-76.
[6]李洪磊,童錦鋒.“學、練、賽、評”一體化模式融入高職院校體育課程改革的實踐路徑研究[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23,29(2):67-72.
[7]薛棣文,李成明.五年制高職體育與健康課程“學賽練評”一體化改革的路徑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24,14(4):141-144.
[8]韓元杰,張磊,劉國玉.民辦應用型本科院校跆拳道教學課內外一體化的探索與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23,13(21):72-75.
[9]柴建勛.高職院校武術選項課“課內外一體化”教學基本模式探討[J].拳擊與格斗,2023(14):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