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安全教育是學校教育的永恒主題。在各類安全事故頻發的當下,提升小學生應急避險能力,已成為體育教學的重要使命。本文立足小學體育教學實際,從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運用、教學評價改進等方面入手,探索“應急避險技能”體育特色課程的開發策略,力圖形成一套切實可行的安全教育新模式,豐富體育教學內涵,拓展安全教育渠道,全面提升小學生綜合素質,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關鍵詞:小學體育;應急避險;安全教育;特色課程;課程開發
課題項目:該論文為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課題(2021)年度第(十四)期,《指向體適能的小學避險體育課程實踐研究》,課題編號:2021JY14-L205。
一、引言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必須樹立安全發展理念,弘揚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健全公共安全體系,完善安全生產責任制,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發生”。這為新時代加強公民安全教育、提升全社會安全文明水平指明了方向。小學階段是兒童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期,對學生一生的成長發展具有奠基性作用。近年來,溺水、踩踏、綁架等安全事故時有發生,暴露出當前小學生應急避險意識淡薄、自護自救能力不足的問題,加強應急避險教育,提高學生安全素養,已是刻不容緩。
二、應急避險教育的重要性
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各類安全事故頻發,公共安全形勢日益嚴峻。地震、火災、溺水、校園欺凌等危及生命健康的突發事件時有發生,對學生的人身和心理安全構成嚴重威脅。面對危機,許多學生由于缺乏應急避險意識和自救互救技能,不僅無法保護自己,還可能因不當行為而導致悲劇發生,應急避險教育刻不容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始終把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切實做好安全生產工作,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發生”。這為加強中小學安全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開展應急避險教育,增強學生安全意識和避險技能,是貫徹落實“安全第一,預防為主”方針,維護學生生命健康權益的必然要求;是全面貫徹教育方針、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必由之路;是構建平安校園、和諧社會的基礎性工程。縱觀國內外安全事故的教訓,那些危難時刻挺身而出、臨危不懼的學生,無一不具備較強的應急避險意識和過硬的自救互救本領。應急避險教育與學生的生存發展休戚相關。加強應急避險教育,幫助學生牢固樹立安全第一的理念,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識和逃生技能,強化風險防范意識和能力,做到警鐘長鳴、居安思危,提高學生應對危機和保護自己的綜合素養,最大限度降低安全風險系數,為學生的健康成長筑牢“安全防火墻”。
三、開發“應急避險技能”體育特色課程的必要性

體育學科以增強體質、促進身心健康為核心目標,在塑造強健體魄、培養頑強意志品質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獨特功能,在學校安全教育中大有作為。然而,受應試教育和學科本位主義的影響,當前中小學體育教學普遍存在重競技、輕安全的傾向,體育課程內容相對單一,忽視學生應急避險意識培養和自救互救技能訓練,難以適應新時代安全教育的需求。為擺脫這一困境,切實發揮體育學科在安全教育中的育人功能,開發“應急避險技能”體育特色課程勢在必行。將應急避險教育融入體育教學,有助于豐富體育課程內容,創新教學模式,提高學生參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體育學科注重實踐育人,通過情景模擬、角色扮演、游戲競賽等參與式教學,有利于增強安全教育的體驗性和感染力,讓枯燥無味的安全知識在“玩中學”中得以內化吸收,真正做到寓教于樂。“應急避險技能”課程匯聚了體育與安全教育的雙重功效,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有力抓手,開發該課程還能推動學校體育教學的特色化、品牌化發展,在區域內形成示范引領效應,助力教育教學改革,服務學生的終身發展。
四、小學“應急避險技能”體育特色課程的實施策略
(一)教學組織形式
在“應急避險技能”課程教學中,組織形式的選擇重要,教師利用體育課時,將逃生技能、救助方法等應急避險知識融入教學全過程,通過徒手操、器械練習等方式進行技能訓練,使學生在掌握運動技能的同時提高安全素養。例如:在體操教學中,教師將“逃生五法”與體操動作巧妙結合。“逃生五法”即跳、滾、爬、攀、撞,是危機情境下的自救要領,教師設計“火場逃生操”,引導學生練習從高處跳下,就地打滾、匍匐前進、攀爬障礙、撞開門窗等動作,提高學生的逃生能力。武術教學中,教師滲透“擒拿格斗”的技巧,當面臨不法侵害時,一些簡單有效的擒拿格斗技能,如:掙脫束縛、制服對方等,能幫助學生脫離險境、保護自己。教師利用武術課,傳授學生這些自護方法,增強學生的防身意識和能力,在傳授過程中,特別強調武術的自護而非傷人屬性,培養學生的克制和責任心。
教師利用課余時間開展形式多樣的安全教育活動,營造全員參與的良好氛圍。例如:“應急避險技能訓練營”,設置逃生、救助、急救等多個技能訓練項目,學生通過參與訓練、闖關考核,在寓教于樂中掌握安全本領。如:“安全知識競賽”,通過必答題、搶答題、風險題等環節,以小組對抗的方式,調動學生學習安全知識的積極性;獲勝小組獲得“安全衛士”稱號和獎勵,形成你追我趕的良性競爭。活動過程中教師善于挖掘學生的安全潛能,發現每個學生的閃光點,給予積極肯定,增強學生的自信心[1]。
應急演練通過模擬各類突發事件,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危機,學習科學的應對策略,強化應急處置能力。學校應制定周密的演練計劃,每學期至少組織1-2次大規模綜合性應急疏散演練,每月至少組織1次專項演練。如:地震演練時,通過預先設置警報、模擬場景、分工引導、訓后總結等環節,指導學生掌握地震中的自我保護要點,如:就地避震、有序撤離、開展自救等;消防演練時,通過現場模擬初期火情、煙霧環境,引導學生學會察覺火情、撲救初火、逃離火場、協助他人等方法[2]。在演練過程中,嚴格標準、規范操作,確保萬無一失;也要貼近學生實際,力求情景逼真,使演練不僅“看得見”,更“記得住”“用得上”,演練結束后及時總結反思,梳理評估演練效果,查找問題不足,完善應急預案,做到練而常新。
(二)教學方法運用
“應急避險技能”課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操作性,單一枯燥的說教難以達成教學目標,必須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他們在“做中學、學中做”中掌握安全技能,增強安全意識。
1.情景模擬法
能有效增強安全教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通過設置逼真的危機場景,模擬地震來襲、火災發生等突發情境,引導學生在心理和行為上做出正確反應,親身感受正確操作帶來的安全,體驗錯誤應對導致的危險,從而強化自我保護意識,掌握科學的逃生避險方法。例如:在模擬地震場景教學中,布置教室為震后危險環境,利用廢舊紙板、椅子、繩索等搭建倒塌建筑、斷裂電線等,營造逼真場景。學生進入情境后,教師引導其尋找掩體、保護頭部,并就地取材搭建避難所,或采用正確姿勢撤離危險區。在體驗逃生全過程中,學生思維被充分激活,安全意識和自救技能得到感性認知,大大提高了學習效果。
2.角色體驗法
是情景模擬的深化和升華,它要求學生代入特定角色,全身心投入危機情境,在模擬體驗中學習正確的安全知識和技能。例如:在火場逃生訓練中,設置濃煙環境、高溫場景,讓學生扮演被困群眾。進入角色后,學生要觀察判斷火情,用毛巾捂口鼻,貼墻彎腰快速行走,感受煙霧和高溫對生命安全的威脅。開展角色互換,讓不同學生扮演老人、兒童等角色,體驗不同人群在逃生中的特殊需求,在角色代入和轉換中,學生的認知和技能得到螺旋式提升,對火場逃生的方法也有了更全面地掌握。
3.游戲競賽法
在游戲的趣味性中實現知識技能的傳授,讓學生在愉悅身心中完成安全教育目標,是體育教學的獨特優勢。例如:在開展逃生技能教學時,設計“模擬火場逃生接力賽”,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組依次通過“報警”“防煙”“疏散”等關卡,以最短時間到達安全地帶為勝[3]。在奔跑的過程中,要闖過重重“火場”,或匍匐通過“濃煙”,或雙手護頭穿越“落石”,將逃生技能與趣味游戲巧妙結合。在寓教于樂中,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安全知識在潛移默化中內化于心,比賽結束后教師及時總結點評,幫助學生梳理逃生要領,糾正錯誤操作,引導其形成科學的逃生思維。
4.任務驅動法
以開放性、挑戰性的任務設置,激發學生自主探究、團隊協作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精心設計一些應急避險任務,如:“橋梁坍塌”“汽車落水”等危機情境,要求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尋找破解難題的有效策略[4]。面對模擬場景,學生被問題驅動,積極調動已有知識和經驗,通力合作尋求解決方案,在頭腦風暴中激發思維火花。例如:針對“汽車落水”危機,學生經過討論,提出“敲碎車窗逃生”“利用安全錘破窗”等應對措施。教師再補充“先屏氣再行動”“從車尾逃生”等關鍵點,幫助學生完善自救預案,在問題解決過程中,學生的分析能力、協作意識、應變能力都得到鍛煉和提升。
(三)教學評價改進
教學評價是教學工作的“指揮棒”,科學完善的評價體系,能有效引導教與學方式的變革,保障“應急避險技能”課程教學質量的不斷提升。評價目標要全面均衡,兼顧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維度,引導學生全面發展;評價主體要多元互補,發揮教師、家長、學生的協同作用,凝聚育人合力;評價方式要客觀公正,運用信息技術手段,提高評價的針對性和準確性;評價結果要及時反饋,通過跟蹤指導幫扶,促進每個學生的持續進步。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重視過程性評價,通過平時觀察、作業分析、學習檔案評閱等方式,動態監測學生知識技能掌握情況,發現學生在安全學習過程中的進步和不足。如:建立學生電子學習檔案,詳細記錄學生每次演練中的表現,作為評價的客觀依據,適時開展測驗考核等終結性評價,科學設置試題難度和類型,考查學生對安全知識的理解程度和應急技能的運用能力。將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有機結合,既肯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點滴進步,又檢驗學習的最終效果,形成評價的閉環,幫助教師精準診斷教學得失,不斷優化完善[5]。
教師評價要做到客觀公正,根據學生日常表現和階段學習效果,給予全面的評價反饋。借助信息化手段,建立評價量規,細化評價指標,提高評價的信度和效度。學生互評要強調寬容、鼓勵,引導學生換位思考,學會欣賞他人優點,包容他人不足,在相互反饋中取長補短、共同進步。如: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組員之間互相評價,既看重個人努力程度,也關注團隊協作效果。學生自評要注重反思,引導學生學會總結學習收獲,梳理存在不足,明確努力方向,養成自我管理、自我提升的良好習慣。如:在每次演練后及時開展自我評估,對標找差距,形成持續改進的內驅力。教師評價、學生互評與自評有機結合,多維視角、多元主體共同參與,評價結果更加立體、更加全面,學生的主體意識、合作意識、反思意識也在評價中得以增強。
應急避險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在危機情境下正確應對的實際能力,單純理論考核難以全面評價教學效果,因此筆試測驗基礎上,注重情景模擬、實操演練等考查學生的實踐運用能力。如:設置現場模擬考核,要求學生面對火災、地震等危機場景,現場展示自救互救技能,考核其臨危不亂、準確應對的能力。在實操過程中,教師借助錄像、電子評分等手段,提高評判的客觀性和便捷性。理論考核重在評判學生對安全知識的理解掌握,實踐操作考核重在評判學生運用知識技能、應對實際危機的能力,將二者有機結合,既“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更加全面地評價學生的安全素養。
五、結語
應急避險教育的生命化、有效化已成為新時代學校安全教育的必然要求。體育學科以其獨特的育人優勢,在培養學生應急避險意識和能力方面大有可為。開發“應急避險技能”體育特色課程,以豐富多彩的教學組織形式、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科學系統的評價機制,將應急避險教育滲透到體育教學的方方面面,必將有力促進學生安全素養的提升。在今后的體育教學中,教師要進一步深化“應急避險技能”課程的教學實踐,注重總結提煉,形成可推廣、可借鑒的教學模式,切實增強學生安全意識,提高學生自救互救能力,用體育的獨特魅力守護每一個孩子的生命安全,用實際行動詮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陳得軍,張海兵.中小學體育學科融入安全應急與避險教育的策略[J].中小學班主任,2022(10):12-15.
[2]蘇國培.小學體育的安全教育研究[J].亞太教育,2022(14):68-70.
[3]王強,閔彬彬.論體育教學中學生應急避險能力的培養[J].2021(2011-1):25-26.
[4]馬愛民曹迪沈金花.聽障生應急避險能力及與功能性動作的關系[J].青少年體育,2021,000(012):51-53.